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志愿服务论文题目

2023-03-12 12: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志愿服务论文题目

1、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2、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3、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

4、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实现价值。

5、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

6、青年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7、服务群众生活、促进社区发展。

8、开社会风气之先,做青年志愿者。

9、弘扬民族传统,争当时代先锋。

10、团结、实干、求知、创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写一个题目为(关于志愿服务影响力的论文)3000字,复制粘贴的也行

具体题目和要求是什么.

需求动机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论文

需求动机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文从梳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动机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需求动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

需求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需求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满足一定需求的内驱力。高校要有效激发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活动深入人心,就要使自己的激励对策和措施符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因此,从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人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有效对策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一直扮演着志愿活动先锋的角色。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首先具有纯洁性、无偿性的特征。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为强烈。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责任感、成长成才和自我实现等的追求,很少有与物质报酬相关的动机。同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志愿活动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又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积累经验、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健康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履行公民责任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成才”,更要使大学生“成人”。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问题,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

3.培养价值观的需要。志愿活动因其公益性、利他性,很多时候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问题青年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心,不仅可以贡献个人的力量,而且可以在服务中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拓宽社会交往的需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在变小,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阂却在拉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寄希望于通过志愿活动的平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结交朋友、收获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5.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机会的获取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考虑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往往期望通过志愿活动,丰富个人简历、尝试不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毕业求职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就业筹码。

二、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陈旧。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喜欢追求新潮,热爱挑战,不安于现状,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传统,创新性服务内容缺失。以滁州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爱心助学、环境清理、助力养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由于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没有挑战性、创新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个人能力得不到锻炼,很多志愿者加入组织后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2.激励手段单一。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渴望成功,既希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既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又希望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既希望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和物质方面的保障,更希望得到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当前单一的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方式已以难以适应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当前,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激励措施是颁布荣誉称号或德育加分,这对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无偿志愿服务不免会打击其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岗前培训欠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学习社交礼仪、培养专业技能、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重使用、轻培训,疏于周密细致的职前培训,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规范不熟悉和工作缺乏沟通协调等。不充分甚至缺失的岗前培训无法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从中学习到足够的知识、技能,也与他们所期待的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有差距,导致无法发挥激励的作用。

4.反馈机制缺失。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绝大部分是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这类志愿活动中,包含四个主体,即组织者、志愿者、接收机构、服务对象。在现代化管理中,反馈是一种激励因素,当意见及建议得不到有效反馈时,会削减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但在现实中,一项志愿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很少再去调查服务对象、接收机构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而仅仅关注志愿者在活动中“做了什么”和“是否长期坚持”。对组织者来说,没有反馈就不能正确评价活动开展的效果,无法及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和方向,志愿活动也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没有反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认同感缺失,从而导致逐渐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5.情感交流不畅。作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个人,在没有薪酬激励,仅靠无偿奉献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慰藉和心灵沟通就显得愈加重要。然而现实中,组织者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以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往往出现障碍,导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对组织归属感不强,甚至组织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这对抱着拓宽社会交往、寻求同道中人心理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必然导致一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活动途中选择退出。

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对策分析

1.创新活动设计。大学生对于参与志愿活动、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个人价值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极大影响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情。通过从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加强反馈环节等方面创新活动设计,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收获感动,又可以让志愿者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进而解决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现状。

2.完善组织建设。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都是自愿无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志愿者组织没有健全的内部结构和管理制度,那么这个志愿者组织就会没有凝聚力,形如一盘散沙,因此健全志愿者组织的构架以及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组织构架,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志愿者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志愿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志愿者组织团队文化建设,凝炼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精神,增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满意度。

3.优化培训体系。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需求动机体系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占有重要地位。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供完整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满意度和激励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供志愿活动项目有关的培训,让志愿者系统了解志愿活动的内容、工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二是要提供服务技巧与礼仪培训,让志愿者真正获取课堂教学所无法传授的社会知识。三是要提供沟通技巧与危机处理等的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4.健全激励机制。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是实现其他需求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青年志愿者,首先应该提供必要的餐饮服务,并落实相应的工作补贴,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有物质保障的志愿活动也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其次考虑到志愿者组织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其激励就应更加注重公众尊重、荣誉等精神激励。最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形成志愿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培养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满足志愿者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够长久保持志愿服务的饱满热情。

5.加强考评监督。完善考评监督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简单地将志愿活动经历与评奖评优工作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强行挂钩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反感。因此,建立评判标准,加强监督反馈,完善考评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完整客观地评价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志愿者激励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表现优秀的及时发现并表扬,对于表现不佳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仅能够激励和提醒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而且能够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志愿者相互之间比学赶超、争当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跪求关于共青团的论文,题目不限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共青团工作
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要构建社会化载体,进一步扩大
团组织的覆盖面;构建社会化运行机制,大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构建社
会化配置方式,有效整合团组织内外资源;构建社会化服务方式,实现团组
织全方位服务青年。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机制构建所谓“社会化”,是指新的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
习知识、技能和规范,接受文化传统,逐渐适应社会
生活的过程。后来被研究者引用到组织领域,成为一
个组织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以实现
特定社会目标的互动过程。对于共青团工作来说,
“社会化”既是有效的工作手段,又是系统的工作思
路。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使共青团工作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改革
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
大变化,对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化载体,
进一步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经
济空前活跃,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不断涌现,
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竞相迸
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纷至沓来。以青年为主
体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青年作为最
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
市,外来务工青年大量涌入,在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
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个庞大的青年
需求市场。相比之下,传统的共青团组织设置方式却
先天性不足,有团员无组织的现象大量存在。在中西
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青年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输
出,许多农村成为“空壳村”,团组织有名无实,工作
无法运转。因此,如何因地制宜设置团组织,实现团组
织设置的社会化成为团组织应对工作挑战的重大课题。
共青团组织要做到更好联系和引导广大青年,顺
应时代发展,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就必须改变以往局
限于工作单位开展活动的状况,树立大社会的观念,
构建社会化载体,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要构建
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载体,首先要求团的基层组织设
置要从单位转向社会、向社会延伸覆盖。在城市,由
于非公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职能逐渐转移到社会,需要
所在社区团组织承担起其责任和义务。对于非公经济
企业团建工作,团组织只有争取到企业业主的认同和
支持,才能为团建工作奠定基础。团组织在非公有制
经济组织中站稳脚跟之后,要以“一建三争”(建立
团组织、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当优秀团员、争创优
秀青年集体)为载体,采取挂靠、联合、选配团建联
络员等方式逐步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在农村,要以新
农村建设为契机,以“青春建功新农村”活动为抓
手,积极应对农村团组织建设遇到的挑战。利用新农
村项目建设引发青年劳动力回流的有利态势,推进农
村团组织建设。同时,把一些力量薄弱的村级团组织
就近与其他强村结对、合并,实行强村带弱村战略,
推动村级团的工作整体推进。以农村青年中心为纽
带,积极探索依托基地,农产品协会等形式建团。对于各地的流动团员,要积极探索“一个身份,双重管
理”的模式,继续搞好社区建团工作,在试点已取得
经验的基础上成熟一个,组建一个,“不求所有,但
求所在”。团组织只有肩负起反映民意、服务社会、
凝聚民心、动员社会的职责,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
战斗力,成为组织和引领青年社会力量的坚强核心。
二、构建社会化运行机制,
大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随着经济的发
展,时代的进步,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博客、自组织社团、新型协会不断涌现。近几年
来由青年个体根据业缘、趣缘、地缘而成立的大量青
年社会民间组织,就是以休闲、娱乐、交友、体育、
旅游、车迷等多种兴趣为目的和为环保、慈善、维权、
公益事业义务贡献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比如上海
出现的“相约四季”俱乐部、“青年白领”俱乐部、
“帕奥车友”俱乐部等。开放包容的社会为青年展示
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需要团组织的工作形式随
着青年社会民间组织需求而转变。共青团组织要更大
程度地吸引和凝集青年,就应该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
化运行机制,根据青年的物质文化需求开展工作。
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需要研究青
年、认识青年。共青团对于青年的调查和研究要更贴
近青年的现实生活,更贴近党政和社会对青年的关注
点,通过建立青少年社会调查系统,让党和政府及
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青年的动态、需求和呼
声,影响和参与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关于青少年问题
的决策,进而形成青年问题及有关社会问题的预警反
馈机制,同时增强共青团组织在有关青年事务中的发
言权和权威性,促进有关青年立法、青年政策和青年
工作的发展。
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在自身职能的
履行上要“补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
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由社会团体来承
担,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管理上的缺位,如青
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维护,青
年志愿活动的组织协调等,这些工作与青年自身发展
密切相关,也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易被“边缘化”的
部分,共青团组织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
的优势,完全可以承担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
益的维护、青年文化的弘扬等部分职能,因此,共青
团组织要在自身职能的履行上自动“补位”,进一步
扩大工作范围,更好地融入社会。
构建共青团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服务青年的工
作手臂要“延伸”。一个重要的“延伸”是通过青年
联合会,青联地方会员组织作为联系各青年团体的联
合组织,其形式的调整和变化将有利于联系社会青
年,联系民间青年社团组织,同时易于青年的认同和
接受。还可以通过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兴趣社团,
甚至“QQ网络群”等多种形式,把青年组织起来、
联系起来、凝聚起来、调动起来。各级团组织要把青
年工作的开展向非团员延伸,向八小时之外延伸,向
下级团组织延伸,形成团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的社会
化、网络化。对于不同性质的青年群体采用不同的组
织联系形式,有利于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有利于填补社区两新组织团建中的空白,使两新组织
的青年职工在政治意识淡化的情况下,在企业提升自
己的经济收入和业务技能的同时,也能参与融入以团
组织为核心的青年外围组织活动。
三、构建社会化配置方式,
有效整合团组织内外资源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
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共青团工作社
会化层面的推进,要求共青团积极营造社会对青年组
织的需求,在青年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上,充分
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
面团的一些资源在流失,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资源在流
入。要使共青团的资源流入大于流出,关键的问题是
要营造青年和社会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只有存在需
求,才能有市场;只有有市场,才能有各类资源的进
入。当前共青团在这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可能性和充分
的现实条件:一是政府工作对共青团的需求,如参与
再就业工程等;二是社会上的各类青年群体的发展对
共青团组织的需求,如“白领”青年群体,迫切需要
有人为他们建立互相之间及其与社会其他人群之间沟
通、交流的渠道;三是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
2000美元以上,青年日益增长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共青团工作只有进一步适应这些需求,才能赢得更多
资源的支持和投入。
共青团的各类资源是开展团的各项活动的重要保
证。团的各类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这
些资源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来源于上级,如人员的调入、经费的划拔、党政、党团共用阵地等;二是
来源于自身,如由团办实体、团的刊物发行所创费
用,这两个方面的资源来源有限,且受多种因素的制
约,因此需要下功夫进一步整合资源。
首先,争取组织资源。要争取上级支持建立青
联、青企协、少工委、预青办等组织,充分挖掘与青
少年事务相关的部分资源,优化共青团的工作环境,
及时争取政府职能部门在人员、政策、技术、经费上
的支持。其次,争取资金资源。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
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拔款、依靠自身的
有限资源开展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继
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
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在服务大
局和社会的过程中,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要依托
社会力量建立各项基金,采取多种形式,争取多家企
业建立各项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推进救助社
会性弱势群体工作的深化发展。通过青联、青企协等
组织进行融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定期组织举办联
谊会、座谈会、培训班和参观考察等等,以及通过争
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青联委
员、青企协会员支持,加强协作,同时赢得青联委员、
青企协会员对共青团工作的信赖和工作资金支持。
再次,争取社会资源。团组织设计的主题活动和
工作,采取企业出资协办,给予企业冠名权,扩大企
业的知名度。对已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阵地如读书社、
律师事务所、农业服务中心、青年中心等,通过团组
织的政治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立团组织参与管理
的合作式的团的活动阵地,团员青年在参加活动时凭
证优惠,团组织负责提供宣传、推介等方面的服务,
既达到了服务青年的目的,又扩大了团的活动阵地。
最后,争取人力资源。通过开展青年人才开发活
动,扩展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通过“五四青年奖
章”、“十大杰出青年”等项评选活动,发现和树立一
批青年典型,通过“十杰”带动青年的各项公益事业发
展。要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断树立青年良好形
象,满足青年的人生成就感。此外“青年文明号”创建
活动,青年文化活动,青工创新创效等团的品牌活动在
不同程度上为共青团组织争取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四、构建社会化服务方式,
实现团组织全方位服务青年
在社会转型期青年的发展需求是多方面。从近年
来的情况来看,就业已成为青年发展的第一需求。中
国作为世界青年人口大国,就业不仅是青年生存和发
展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共青团组织要
紧紧围绕青年就业创业这一中心,切实搞好服务。一
方面要对市场定位进行分析。通过对青年就业和创业
特点的长远分析,确定青年创业行动的初级目标是就
业,高级目标是创业;确定把实现就业作为青年创业
行动服务青年群体的措施,把帮助创业作为服务青年
个体的措施;确定青年创业行动的现阶段目标是就业
和创业,社会目标是大力弘扬青年创业的时代精神。
通过对团组织能力和作用的分析,把团组织的切入点
放在青年创业的第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要对市场潜
力进行分析。既要做盘活存量的文章,更要突出做好
增量的文章。共青团组织既要积极在企业和青年中牵
线搭桥,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成功率;又要通过扶持
青年企业家和青年创业典型,使其事业做大做强,在
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就业
机会从盘活存量到提高增量,从基本内涵到持续递
增。团组织要根据青年现实需求,多做服务于青年的
实事,如培育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促
进青年就业;加大青少年培训教育建设力度,建设务
工青年培训学校,加强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
广大青年的就业创业。
农村和城市包涵着各种不同的单位和经济组织。
共青团组织要通过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更好地服务
于青年的学习和成长,维护广大青年的合法权益。要建
立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图书室、阅
览室,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推进青少年“维权
岗”建设;建立社区青少年各界专业人才服务队、青少
年法律学校,深化青年文明社区活动;组织社会力量
开展志愿服务,服务特殊困难群体,扶助弱势青年群
体,关爱特殊青年群体;运用好社区的阵地资源,优
惠向未成年和青年开放,为社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
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运行有利于解决团的基层组
织设置与青年群体分布结构不适应的矛盾,青年的需
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能力薄弱和工作方式陈旧的矛
盾,以及共青团事业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在社会
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探
索,为共青团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