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形成新型的对外开放利益协调机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外开放在带来利益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广泛地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同要素所有者在对外开放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平衡。近年在对外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涨幅度与外贸总量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后,部分出口企业不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而是通过压低实际工资水平来降低成本。
二、不同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分享到的利益不平等。我国开放过程中的“马太效应”明显,对外开放成为拉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比如外资的进入通常是优先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投资;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竞争法则,如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出口加工贸易等存在着运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由于开放中经济差距在扩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陆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外流,同时,又使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重。
三、国内外不同主体在开放中赢利的机会不均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特征是政策优惠,政府为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而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政策差别导致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对本土企业产生越来越多的挤出效应。
因此,我国亟待建立利益均衡型的开放经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对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对外开放的重心放到增进国民福利水平上来。在我国未来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扩大出口规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应当只是片面地考虑其对GDP增长可能产生的拉动效应,更要重视对实际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对国内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
——吸引资金与吸引要素、资源并举
目前国内资金供给充裕,仅从资金角度看,对外资的需求已逐渐减弱。2006年,外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5.04%,已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这并不意味着吸引外商投资失去了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分解价值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环节进行全球分工,而这些分工与有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是以资本流动为载体进行的,各国之间吸收外资的竞争在加剧,继续努力吸收外商投资,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
在注重吸引外资数量增长的同时,要充分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做到吸收外资与集成全球市场要素并举,学会利用全球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产品的配置体系,形成引进资本、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的“一揽子”的方式。
——学会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重要参与者规则制定者
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居全球外汇储备首位,同时也打破了单个国家或地区外汇储备的世界纪录。近3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占新增GDP的比重超过了70%,这表明我国社会财富积累基本上采取了外汇储备的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仅要承担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重压,而且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适度消化外汇储备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进而对深化外汇储备体制改革、加快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其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国驾驭国际经济关系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于贸易、投资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持续高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与对外经济关系一再陷入被动或受到约束,金融领域开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因此,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通过有序、有条件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
为此,首先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其资产结构和经营范围,促进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建立起高效、稳健的监管体系;再次,合理确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逐步增强汇率制度的弹性。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不仅是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必须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兼顾政策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承受能力,又要充分了解国际要求与期望,减少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带来的震荡与冲击。
——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有机结合
专家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应从三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通过对外投资,组合全球要素在中国创业。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虽然其资金、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等高度国际化,但企业主体在我国国内;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国内企业已有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第三,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
对外开放,是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由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一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现代科技既不是一国所创造,也不为一国所拥有,而是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封闭起来,都无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现代化大生产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联系和世界市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生产所需要的所有产品,消费自己所生产的全部产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则能扬长避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最大效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减少代价,少走弯路,就显得更加必要.
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关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与其他国家不同.因此,我们的对外开放必须制定专门的政策.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的开放是从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小平同志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开放经济特区开始,十几年来,我们与当今世界发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对外开放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世界,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我们的优势和不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从九十年代起,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已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序,也从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第11位,外汇储备突破千亿美元.这是一个标志.由此可以想见,对外开放所引进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初创阶段已经过去,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问题是,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资结构要进一步合理,地区分布要注意均衡,对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关键技术的资金引进要相对加大.外贸出口,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效益,减少亏损,尽快实现“两个转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以利于加快对于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吸收和转化.对外思想文化交流,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摒弃思想文化垃圾,警惕全盘“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
开放则兴,闭国则衰.我们一定要清醒地估量世界的发展,勇敢地迎接严峻的挑战,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使我们的民族更加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更加坚定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开放战略的设计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开放本身不是目的,在任何阶段,设计开放战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我国的发展总目标始终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加速工业化,围绕这一目标,对外开放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化的“外汇缺口”。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通过未来开放战略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而最终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扩展资料
我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经发展为经贸大国,从以往只能捕捉国际环境机遇、规避风险,到如今具备了塑造国际环境的影响力。这种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遇,运用得不好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挑战。
特别在中美关系方面,要处理好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关系。因此,运用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阶段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有同志提出,当前要通过扩大国外市场,促进改革和发展。这个观点对不对呢?面对当前的国内市场形势,能否通过扩大出口,以外带内,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呢?我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扩大出口是有意义的,但不能过高地估计对外出口的地位和作用,应当看到扩大出口能力和作用的局限性,应把以外带内与改内促外结合起来,并立足于改内促外。
一、发展出口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在当前国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内外贸争货源的矛盾已大大缓和,这是有利于扩大出口的;中国和苏联经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以及两国贸易中较强的互补性,也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苏贸易的;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沿海出口加工区已具有了较强的出口能力,一批高档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了一定的声誉,有扩大出口的潜在市场等等,都是扩大出口的有利一面。近期内若能扩大出口,对缓解国内市场的疲软,对扭转对外贸易的逆差和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偿还外债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在国内总供求紧松两难的情况下,下好发展出口这步棋,是有价值的。
二、扩大出口的不利因素。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大背景下的扩大出口还是以政府出口冲动为主导的。用外贸部门的一句口头禅来讲,就是创汇多少取决于“要美元还是要人民币”的政策。因此,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对出口的激励越强,出口的增长就越快,反之反是。显而易见,我国当前的财政状况既不能承受过快的进口增长也不能承受过猛的出口增长。其次,扩大出口不仅是我国的出口生产能力是否还有潜力的问题,还有一个能否占领国际市场贸易份额、能否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不能不看到,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并不是很强的,产品的质量和售后的服务等各方面还是比较弱的,有待改进的;我国的不少出口商品由于享有国家的出口补贴,因此往往成为发达国家反倾销的对象;同时,国际关系中还有一些非经济的因素在影响我国出口的扩大。再次,我国国内市场还未能成为自由竞争的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不少方面,我国在进出口方面还是通过数量控制(如许可证制度)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保护本国的市场,这种情况下,扩大出口也会常遇到相应的贸易璧垒的。再有,在国内价格体系仍未理顺、汇率不合理和国内市场调节很不正常、产业政策向重工能源和交通倾斜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外向型转移是不太可能的。最后,如果联系到我国近些年的出口增长速度已经相当之快,我国对外贸易额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到相当可观的比重,1987年就已达到27.9%的高度,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可以知道,要想在此基础上再大步地扩大出口并以此为中心组织国内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三、把以外带内与改内促外结合起来,并立足于在改革的基础上扩大出口。中国是一个十亿人的大国,经济要变成外向型的经济不能急于求成。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国家与出口企业之间的关系,解决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财务的软约束问题,才能形成以企业出口冲动为主导的强有力的出口基础;只有通过深化汇率体制的改革,扩大出口才能摆脱财政补贴的拐棍;只有进一步深化价格体制的改革,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总之,扩大出口有重大意义,但要适度,要与对外开放的其它各领域相协调,如外经、外汇、外资、进口等携手共进;要与国内发展与改革的步子协调,谨慎地、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要在以改促内的大前提下,去实现以外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