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转变学生论文题目

2023-03-12 10: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转变学生论文题目

正确对待学生中的“非主流群体”
【摘要】
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非主流现象,其群体可分两种类型:开放外向型,其形成大多与社会及个性有关;孤僻内敛型,其形成大多与家庭及个性有关。正确对待非主流学生,首先要辩证地看待,对“非主流”学生不能一味地深恶痛绝。要转变非主流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尊重其个性,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对于孤僻内敛型的学生,应该尽量减少刺激,给予更多关爱。改变非主流学生,应该从大处着手,弘扬个性,尊重个性,扬长避短。
【关键词】
非主流 逆反心理 个性
【正文】
近来,网络流传各种90后学生的稀奇古怪的事件,网络定义为“门”事件,包括什么录音门……
网络流行的东西固然不可全信,有些人为了猎奇,故意把一些原本偶然或个别的例子放大为普遍现象。倒是,现在的中学生崇尚非主流的现象的确值得关注,而且不光是在城市,大有向农村中学蔓延之势。
某农村中学九年级有一个学生,父母给他买的衣服不穿,就喜欢穿奇装异服——裤管的喇叭口可以在地上扫地,上装上有奇形怪状的图画;冬天只穿一两件衣服,夏天却要穿得比较厚实。他的头发长得可以扎辫子,虽然才十五六岁,却开始留胡子。老师勒令他剪掉长发才能来上课,家长把他拖到理发店,结果也没能让他剪掉那像囚犯一样的头发。
也许这个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非主流”,但他的行为显得另类、古怪,其实这是“非主流”的体现。那么,什么是“非主流”呢?非主流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如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异端,人群中的异类等,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 、衣着、言行。
学生中非主流群体是怎样产生的呢?
非主流群体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开放外向型,也即主动追求型,这种非主流的形成大多与社会及个性有关。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也因此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因为缺乏新意,在部分年轻人看来就显得单调,不够刺激,于是他们便寻求新奇。实际上,这种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是一种创新,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所以“非主流”的出现并非一件坏事。只是,当一个自诩为“非主流卫道者”去模仿其它非主流的时候,他就不再非主流了,他不再个性了,他只是众多非主流的“克隆”而已。
另一方面,非主流也是现在青年用来表达内心的孤独的一种手段。总体上看,崇尚非主流的学生多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一代”,是市场经济发展后的新生“富二代”,多为九零后,零零后,他们自称是“愤青”的新新人类。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太多的政治、历史负累,相对于八零后,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件显得更冷漠,更加没有融入主流社会的欲望;他们十分欣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生活方式,迷恋的是歌星、影视明星、电脑,常去的地方是歌厅舞厅和网吧,对生活琐事有懒惰和心烦的表现,贪图个人享乐,责任感比较弱;道德和爱情观上,生理和心理都呈现早熟,“自我中心主义”强烈,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强,对老师和家长的话是绝对的反感,极力追求婚恋自由,早恋现象突出……
非主流的另一种是孤僻内敛型,也即被动形成型,这种非主流的形成大多与家庭及个性有关。家庭的破裂、家庭的不幸或家庭暴力都容易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阴影,导致孩子自卑或是自闭,不能融入主流。这样的学生往往自暴自弃,对一切都反感冷淡,不轻易相信别人,拒绝接受别人的关爱和帮助。与外向型非主流相似的是都爱走极端,别看这种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可一旦受到伤害,便有“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的可能——报复、自杀、离家出走等情况都会出现在这类学生身上。
学生小杨便是这样一个孩子。小时候,他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摔东西。每当这个时候,幼小的他只能瑟瑟地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哭,而且还不敢大声。二年级的时候,他的爸妈离异了,他被判给了爸爸,可爸爸整天在外吃喝嫖赌,妈妈又不来探望他。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自暴自弃”——不爱学习,不做作业,不思进取。他没有朋友,性格孤僻,动辄与同学打架,任凭老师教育都没有用。上初中后,因为老师的一次小小的批评,于是离家出走,在外流浪了十多天后被找回。
对非主流群体的教育是一个令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若是处理不当,导致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而一旦出现问题,社会的目光往往集中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似乎学校和老师是导致“非主流”群体出现出格行为的根源。但是,对于非主流群体的引导和教育,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来正确对待学生中的非主流群体呢?
首先要辩证客观地看待“非主流”,“非主流”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如前所述,非主流群体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就是一种创新,在教学中强调的“个性教育”不就是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吗?语言的表达要有创意、数学解题要有新思路、对一个问题要有新观点,这不都是让非主流的学生大显身手的机会吗?2010年高考,如皋中学王云飞同学不拘一格,用古字古文写作,引起轰动,如果一味坚持主流,墨守陈规,怎能有新意?所以对“非主流”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非主流”人群如果能将自己的个性展示到位,那会是让人欣赏并接受的;如果太过另类、另类得过了火就是不好的了,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也会引领一些跟风的人,从而破坏了班级纪律,对班风校风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有一个学生,就喜欢跟老师唱反调,从来不买老师的帐。在他的带动下,整个班级不良风气抬头,连续换了几个班主任都无济于事。
对这类学生我们自然是深恶痛绝,但这又能怎么样呢?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怎能将其一棍子打死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应该多作正面引导,努力化弊为利;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要相信邪不压正的道理,主流是大多数人的思想,占有统治地位,不会被推翻,因为“非主流”毕竟是少数人。
要让非主流学生改变非主流的行为,关键是要让他们听话,然而非主流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逆反心理强,对他们来说,任何说教也许都没有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转变这种非主流学生呢?
要学生听话,表明老师是拿自己当主人,对学生可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新课标说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改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你要学生听你的话,可以,但你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提出建议,这样,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你,把你当朋友了,也许代沟就没有了,逆反心理也就没有了。
其次,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学生会有逆反心理?也许你的话句句都是陈词滥调,或者句句都是空洞的说教,这岂能让人接受;也许你的话要求太高,让人根本无法做得到,既然这样,那他干脆还不如不做,所以不听话。例如,你叫一个后进生在一课中背一篇古文,他知道自己无论怎样都背不出,于是他就不背了;要是你降低要求只要他背一段,那么试试看。要是你的话说得不够真诚、耐听,那你别指望有多少人会听。好好的一句话,倒你嘴里就变了味,例如:你本来可以这么说:“这篇课文你已经花了不少工夫了,再花点时间你就会背了,努力吧,老师相信你。”结果你却说成了“你怎么搞的,这么一篇课文,花了这么多时间还不会!明天一定要给我背好”。你这样的话能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吗?
第三,我们应该想想怎样才能让那些非主流学生听话。老师说的话要是学生无法做到,说了也白说,所以我们的话要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降低、降低、再降低一点要求,让一些“差生”也享受一点成功的乐趣,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那么他肯定会听你的话的。对于一些固执倔强的学生,我们应该投其所好,先让他做些他乐于做和容易做的事,再慢慢要求他做别的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取媚学生。我们的指令要让学生乐于去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虽令不从。另外,我们说的话在语气上要注意分寸,让自己的话耐听,中听。“不行”、“决不允许”、“必须怎样怎样”、“要是完不成就……”这样的话无论谁听了都反感。
对于孤僻内敛型的非主流学生,我们则应该采取另一种教育方式。这种学生大多是由于缺少关爱造成的,对这种学生我们应尽量减少刺激,因为其心理承受能力特差,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也许我们不必有太多的言语,只要有默默的爱给他,持之以恒,相信,真诚的爱一定能融化自闭学生心头的坚冰,使他回到主流群体中来。
改变非主流学生,我们应该从大处着手,不拘泥于小节。非主流学生大都是有个性的学生,我们应力求弘扬个性,尊重个性,努力扬其长避其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写什么好啊?急急急!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序号 论文题目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
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
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
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
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
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9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94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95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6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97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98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9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100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101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102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103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104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
105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106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107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108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109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0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111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112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
113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14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115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11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117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
118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19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论文题目

素质训练,也叫基础训练 任何一种技能技巧的形成,并使之达到熟练程度,都必须经过干锤百炼,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华就是这个意思。竞走、赛跑运动员的速度是练出来的,游泳、自行车运动员的速度也是练出来的。快速作文也一样,要提高写作成文速度,主要靠练。快速作文没有秘诀,没有魔图,只要通过严格训练,就能出成果,问题是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步骤。我每接手一个班,都严格按照下列五个步骤进行训练。 (一)素质训练,也叫基础训练 快速作文训练的中心是“快”,这种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如果写作素质太差,就没法进行快速训练。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第一步就是进行基础训练。通过基础训练,要求达到下列目的: 1、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快速作司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向学生进行快速写作目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他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习趣。另外,出作文题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学生有话可写。 2.积累写作材料 这一点要贯穿到整个快速作文训练的始终,但在基础训练阶段要重点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因此,一定要求学生分专题记住;一些典型材料,譬如有关爱国主义,党的领导,尊重知识,改革开放,廉政建设,学雷锋等等,每个方面都要记住一两个典型材料。材料的积累,教师只能做指导,要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要全班统一,全班统一了,写作的论据就会雷同。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速度就越快。 3.丰富写作语言 如果学生语言贫乏,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写了涂,涂了又写,就无法提高写作速度。如果词汇不丰富,写到中途某个字不会写或者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写作就会“卡壳”,当然也就达不到快速作文的目的。因此,写作语言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丰富写作语言的方法之一是,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作文就会越通顺,语言就会有文采,不会老说口水话。再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克服学生腔。另外,要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词汇丰富,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快了。 4.训练书写能力 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因此进行快速作文教学,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作文不是书法竞赛,并不要求铁画银钩,但也不能龙飞凤舞,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清楚、规范、工整。具体做法主要是临摩字帖,每个学生应备有两本字帖,一本正楷,一本行书,先练正楷,后学行书,逐日临摩,坚持不懈,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通过素质训练,要使学生想写作文,爱写作文,并且有东西可写,话写得通顺。 (二)思维训练 快速作文的关键是快速思维训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快速思维则要求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思维活动应具有广泛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一见到作文题能立即做出反应,要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全过程不超过五分钟。抓好快速作文思维训练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首先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因此,要和政治课相配合,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了解当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的政治观点、思维观点是快速思维的定向器和指示灯。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远大理想,加强政治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加强抽象思维训练 议论文的构思过程,实际上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必须教给学生分析、概括、综合、判断等基本逻辑方法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反向思维、辐射思维等思维方法。训练抽象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应允许学生和老师唱“对台戏”,要鼓励学生在课外争论问题,学生争得面红耳赤的时侯,也就是思维最活跃、最敏捷的时候。 3.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写记叙文离不开想象、联想、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好一篇记叙文,没有扎实的形象思维训练是不行的。训练形象思维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基本形象,牢记心头,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要重视写回忆录,回忆录的写作过程实际就是训练形象思维的过程。 总之,通过这一步训练,要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对作文题反应迅速,想象力丰富,要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维迟钝、思想涣散的不良习惯。 (三)写作速度训练 第一步素质训练是基础,第二步思维训练是关键,这第三步的速度训练则是目的。整个快速作文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写作。如果第一、二步训练都抓得扎实,速度训练就会见效。基本做法是严格要求,限时作文。为了提高速度,每次作文都只能安排一个课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当堂完卷。要求学生做到快速审题,快速立意,快速布局谋篇,快速写作,快速修改。总之,一切都要立足于一个“快"字。40分钟的时间分配大致是这样的:审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和谋篇布局(编写作提纲)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5分钟。通过训练,这个要求一般学生都能做到。另外,在班内开展快速作文竞赛也是个提高写作速度的好办法,一搞竞赛,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刚开始进行速度训练时,有些学生是跟不上的,40分钟怎么也写不完。怎么办呢二是多加鼓励,切忌指责;二是暂时迁就,但绝不放松要求。时间一到,一律收卷,没写完也要收卷。这样,学生下次写作文就有一种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有些学生,一讲快速作文,字就乱涂乱画。碰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不能操之过急,分两步走,先要求写完800字,再要求字迹清楚。作文不是书法竞赛,不要求铁画银钩,只要字体工整,文字规范就行。个别字迹潦草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和书写指导。 (四)技巧训练 第三步训练要求解决写作速度问题,这一步训练便是"快”中求巧,同时,也是对速度训练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基本方法是专题指导,讲练结合。如果前三步抓得扎实,这一步训练往往水到渠成。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不但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快速写作的技巧。比如快速审题、快速立意、快速谋篇布局、快速写作、快速修改等技巧,都要分专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指导,还要能快速应付写作中随时出现的“卡壳”现象,诸如走题、空洞、松散、结构混乱、词不达意、字不会写等毛病的纠正和意外情况的应付办法。至于这些快速写作的具体技巧和方法,我在下面将作专门介绍,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五)综合训练 通过以上四步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快速写作的方式与技巧,具备了快速写作的基础。为了全面提高快速作文的能力,必须进行综合训练。训练内容有: 1.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快速综合运用; 2.各个作文环节(审题、立意、构思、成文、修改)的快速综合训练; 3.各类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快速综合训1练; 4.各种作文形式(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给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的快速综合训练。 上述五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有时在实际训练中可以穿插或同时进行,但必须有所侧重,按步训练,可形成一个序列,坚持到底,必然能达到快速作文的目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