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幼儿儿歌论文题目

2023-03-12 0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幼儿儿歌论文题目

有没有查重,普通作业吗

关于儿歌和儿童诗的小论文的题目

儿歌和儿童诗的
可以说说具体的写作要求么?

谁给我一篇儿童文学论文?

— 91 —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 是十九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誉的丹麦作家。
安徒生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典型类型具有普遍而永久的艺术
魅力,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人而言,他的童话故
事对中国儿童的阅读及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海的女儿》里小人鱼的形象所具有的爱与牺牲的
精神,以及为求得一个灵魂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无数中
国人为之流泪,为之震撼。安徒生童话所传达的深广的人道
主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使中国人倍感亲切和温暖。安徒生
说:“我要用我的一切思想和感情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没有
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
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在旁边听。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
事实,大人可以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见,安徒生及他的
作品是活在儿童和成人的心中的。而且,成人作为儿童教育
者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与成人对儿童
教育的关系。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首先,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是培育美好心灵的文学。优
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不仅有童心童趣,有美好的快乐,也有
着先进的教育观念。
其次,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很多人一讲到儿
童文学的教育功能时,教育的目标总是指向儿童而从不指向
成人自己,原因是某些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并没有将自己
看作与儿童一起跋涉、探索人生道路上的同伴,没有意识到在
儿童文学中(当然也在生活中),成人作家与儿童是在做双方
面的相互赠与,这是达不到成功教育儿童目的的。我们不能
将儿童期仅仅看作是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其实儿童与成
人是人生的两极,是生命的两种不同形态,两者相互影响,同
步发展。成人也应该向儿童学习。稍加留意,童话中许多有
趣的问题将给成人带来有益的思考。为什么过去年代的童话
是慢节奏的、舒缓抒情的,而现代性童话节奏变快,我想这些
问题非常值得成人去探讨。不是从教科书里去翻现成的答
案,而是要阅读作品本身,去用心感悟。童话的这些变化,实
际上是记录了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观念的改变,成长
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早熟变化。
(二)利用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因
罗马大诗人、文艺批评家贺拉斯曾经用“寓教于乐”概括
了文艺的社会作用。他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
爱,才能符合众望。”这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是
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的。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
对于他们则更为适宜,更为需要。因为儿童们阅读文艺作品
时,决不是明确地抱着接受思想教育或提高认识能力的目的,
而首先是为了寻求乐趣。在这种愉快的感受和乐趣的满足
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这种教育较之于理性的
说教更自然、更亲切、更深刻,有时甚至使孩子们永生难忘。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对孩子们产生这样大的魅
力呢?首先,喜爱有趣的文学作品是孩子们的天性;其次,这
些儿童文学作品把广袤而神秘的世界展示在小读者们面前,
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讲给他们听,满足了孩子们贪婪的求知
欲望、追求愉快的兴味和爱美的天性。正像甘露滋润禾苗一
样,好书滋润着儿童们的心田。
成人作家应该“不是把儿童看作未完成品,然后按照自己
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
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
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
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其次,成人作家不是
发展中儿童生命的创造者,而只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儿童生命
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二、从对儿童教育的观点解析《海的女儿》
(一)崇高的美
《海的女儿》中小人鱼最终没有获得王子的爱情,从这个
意义上说小人鱼不失为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在她身上不时回
响起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音,体现着为实现理想九死
不悔的追寻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小人鱼为实现“获
得不灭灵魂”这一理想上下求索的过程可以称作“激情的过
程”。正是有了对理想的向往这一激情作内驱力,小人鱼才会
采取如此热烈、极端的方式来实现她的目的。“只要我能够变— 92 —
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
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生命,”这就是小人鱼对理想的
宣言。之后,变成人的小人鱼马上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悲哀境
地。失去声音的小人鱼要获得王子的爱变得极其困难。尽管
巫婆曾说美妙的身材可以吸引王子,可是王子心中的爱人却
是救起他的姑娘。小人鱼“无言的苦恋”终于成了悲剧,美好
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毁灭了。后来,只要她把尖刀刺进王子
的胸膛,便可以恢复自己的海底生存。但她不愿意以牺牲他
人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偷生。他丢掉了刀子,并最终在黎明来
临之际变成了海上的泡沫。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么崇高和
动人心魄。在忍受痛苦的过程中,在自我牺牲的过程中已获
得了永恒不灭的灵魂。追求灵魂必须经历漫长、曲折、艰难、
痛苦的求索之路,只有那些不畏漫漫长路、敢于上下求索的人
才能得到他,这实际上是一个灵魂自我完美的过程。一切人
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精神品格,都将经受生命之炼狱的考验,
这也是安徒生童话中常常表现的主题。
(二)“付出”的美
“好几个晚上,她看见他在音乐中乘着那艘飘着许多旗帜
的华丽的大船,她从绿灯心草中向上窥望。风吹起她银白色
的长面罩的时候,如果有人看到她,他们总以为这是一只天鹅
在展开它的翅膀。”(《海的女儿》)可能是觉得这个故事太悲伤
了,大家都不忍心看到小人鱼就这么变成了浪花中的泡沫。
在可怜而短暂的一生中,她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可是她却恰
好感悟到爱情中最宝贵的那部分无私。相比较而言,在现实
中,要做到爱情中的无私付出就好像骑自行车到月球那样不
容易。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转化为无形的压力在我们每个人
的肩膀上积累,所以对待儿童教育就更应该从小抓起。生存
的压力让人窒息,情感也跟着变得脆弱。小孩子也是,从小如
果只是一味溺爱,就会变得自私自利而完全不愿意有所付出
了。其实,《海的女儿》中爱情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不能用收获
来衡量。如果说起收获,她收获了什么?她从来没有得到过
王子的心。最后,她双手奉上了自己三百年的美好生命,随波
散去了。然而,在她化作泡沫的那一刻,她至少是平静的。这
就是爱的魔力,由真心付出才能实现的魔力。
(三)爱的美
小人鱼本是水族,何以抛下生养之地和优越的生存条件,
向往人间?这恰是安徒生这篇童话的创作用意之所在——赞
颂人间。人,是神圣美好的。小人鱼不惜牺牲自己的优势,不
仅是为了获得一个人的外在形态来生活,而是在于获得人类
爱情,从而获得人类的灵魂。灵魂是不灭的,灵魂的永恒意义
始终是跟人类圣洁的爱、崇高的牺牲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灵魂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只有通过美好的精神品格和善良
的行为,它才显现实际存在的意义。安徒生为我们展示了灵
魂的双重意义:一重灵魂是神圣高洁、永恒不变的,值得人们
去为之追求和争取;另一重是灵魂的获得必须经历艰难曲折
的道路,因而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因
此,通过小人鱼的经历可以给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难忘的印象。
那个”不灭的灵魂“也许仍然作为一个崇拜,包裹在他们记忆
中,但闪光的爱、刚毅的意志、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却又会震
荡他们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海的女儿》不仅属于儿童
的现在,也属于他们的将来;不仅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她是
可以拥有广泛的读者层次的艺术珍品。
三、安徒生童话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安徒生继承了民间创作和其他前辈童话作家的许多优
点:他的故事生动活泼,语言具有深厚的民间风味和幽默感;
但他又有发展,他在他的童话中注入了浓厚的诗情和想象,使
他的作品读起来像诗。 他的童话既有诗意的想象,更有深邃
的内涵.那些隽永的文字里有非常博大的心境,蕴涵着丰富的
人文关怀精神,为儿童传递出对生活、对善、对美的信念,也给
儿童和成人展现着人性的善良、高贵、勇气、力量、牺牲等高尚
品格,展现出美好、充满梦幻和奇妙的世界。他们以其特殊的
经典品质为儿童早期的人格成长提供着丰富的文化滋养和精
神影响,滋润着儿童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
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
式,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怜悯、同情、爱和关怀,学习品尝人间情
感所蕴涵的欢乐、幸福、痛苦、烦恼等人生百味,这些影响甚至
可能是终生的。
正因为安徒生童话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才使得他的故事感
动了全天下无数的人,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对儿童产生着永
远的吸引力,是他们学习与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
当今的儿童并不需要像《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
样经典的作品,而恰恰相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
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
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温馨和殷殷情爱
……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新的时代催促着我们急急匆匆往前赶,我们是否应该稍
作停留,重新聆听安徒生这个童话诗人的亲切讲述,并重新思
考”童话故事“的真正含义。那写满了自然秘密的安徒生童
话,那执着于永存和奇迹,宣扬“爱产生生命”、“寻求者得救”
的安徒生童话,那不厌其烦地歌颂善良、童真和欢乐的安徒生
童话,对于儿童、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现代人,难道不具有上
升的意义吗?
参考文献:
[1] 安徒生.我作童话的来源和经过[J]. 赵景深,译.1925,16(8).
[2] 陈刚《.海的女儿》的三重世界及其”生命之痛“的启蒙意蕴[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3]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335.
[4] 韦苇《.海的女儿》的多种解读可能[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5(9).
[5] 杨宁.跨越时空的吟唱——从《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看安徒生
童话的现代意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下面是我分享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

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 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 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 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1、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2、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3、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 and 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 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⑥为基础分析了教育爱的基本组成要素,即亲密、承诺与热情。当这三个要素全都具备了时,此时的爱便是一种“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Sternberg)。 Goldstein通过具体的实验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具体分析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爱的基本要素等问题。弥补了实践层面研究之不足,她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与观点。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 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 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

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

⑨ 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

⑩ 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三、研究方法:

1、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 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

2、 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

3、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四、进度安排:

1、2005年6月27——200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

2、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3、2005年12月底——2006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 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 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六、参考文献:

[1]、[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 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五、总结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