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建设三峡的资金足够建设40多个航母战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后可能就是一个人工瀑布。三峡大坝造成的每年冬季与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边环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
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四川、重庆地区罕见洪灾已经说明一切!
浅谈大坝建设的利弊分析论文
摘要: 自从有了大坝后,它便成为水利工程的主角,在防洪灌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巨大利益的同时,还存在众多危害:改变环境,生态恶化等等。本文就大坝建设的利与弊,发表下个人见解。
关键词:大坝;建设;利弊;分析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参考文献:[1].彭程 《21世纪中国水利水电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李宗坤,孙明全,郝红科,吴泽宁;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 黄河水利出版社
长江三峡文化是现实发展中的中国区域文化之一。文化的发展既有时代的变迁,又有地域的差异。三峡地区的文化悠久博厚,地域特色鲜明,其内涵随着时代的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大峡谷为“三峡”始于清代,指的是西起渝东夔门、东至鄂西南津关的204公里长的峡谷地带。20世纪80年代,长江三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峡江流域被国务院批准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三峡”也随之有了新的内涵。三峡水电工程大坝的修筑和三峡库区的形成充分地开发利用了三峡的水能、交通、旅游等资源,极大地拓展了三峡时空,展现了全新的二次环境。“三峡水库”周边毗邻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人文习俗相近的若干行政区组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其地域范围东起宜昌、西迄重庆、南临川鄂山地、北靠大巴山脉,国土面积约1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00万。这也是现今人们常说的“大三峡”区域。所谓“三峡文化”也就是以三峡库区为主要文化区域、具有巴文化底蕴和巴楚文化融合特征并进入水电文化与旅游文化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有着人文地理的区域性与文化转型的时代性。 长江三峡文化拥有众多优秀的特征。一定的文化因特定的地缘、民族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三峡地区自古就是内地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还是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域。特殊的区位优势、地理特征以及异质文化的交汇,形成积淀的丰赡性、发展的多元性、风格的和谐性、气质的开放性、精神的开拓性等显著特征。这里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也是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杂居的重要地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是其构成的要素之一,渝东、鄂西夏商以来就活跃着的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所创造的独特灿烂的巴文化也是其重要成分,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川滇文化以至于吴越文化的若干因子,其多元融汇使之处于不断发展、鼎新之中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创生优势。随着文化生成土壤由一次自然向二次自然的提升,不仅古老的历史文化获得了强劲的生命活力,得以万象更新;而且“高峡出平湖”的实现,移民的搬迁,城镇的新建,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文化的注入等等,宣告三峡文化在获取时代新质的历史进程中迎来了一个新的纪元。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三峡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示了与时俱进中的多种优秀品格,成为在国内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地域文化。 三峡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有着强烈的现实感。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湖北、重庆两地的文化工作者和学术界本着弘扬三峡文化,振兴巴山楚水,建设繁荣、美丽的新三峡的宗旨,全方位展开了这一优秀区域文化的研究,每年都有大量的论文论著、咨询报告、对策方案等成果面世,连续性出版物有湖北的《三峡文化研究丛刊》、重庆的《三峡文化研究》。北京、武汉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部分学者也时有关于三峡区域发展的成果发表。这些研究及其成果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并兼及带有精神文化因素的物质文化,既包含了巴楚之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宝库,又彰显着文化转型的现实发展,焕发了三峡文化的时代风采;不仅研究其源流以及在长江文化、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三峡学”的学科概念并初步形成了大体完备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且在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联系中研究峡区本土文化与峡外文化的交流、文化传统与当代意识的结合,凸显了三峡文化在推动区域社会现实发展中的重要性。三峡文化的辐射源主要由蕴含巨大辐射能的传统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资源、重大工程效应等部分组成。研究内容尽管纷繁庞杂,但大都集中在峡区建设所需并具有时空特色以及较高学术品位与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方面,尤其在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和三峡旅游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当下性。 三峡文化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其学术地位和各族人民在创造三峡文化中的丰功伟绩,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而且也适应了三峡区域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给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参考和历史的借鉴,因而从地方政府部门到学术研究机构都把文化为社会现实发展服务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三峡文化资源既是一种精神资源,历史上“求索、奉献、进取”的卓越精神,当今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和数十万“水电人”的开拓进取精神,都是中华地域文化中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三峡地区兴建三峡文化长廊,大打三峡文化牌,如以三峡命名的学校、报刊、企业、科研机构等,形成了持久不衰的时尚。社会发展是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经济的腾飞蕴藏着文化的重大作用,独特而优秀的地域文化是推动区域社会全面发展的致效久远的精神力量,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与辐射功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三峡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水电能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密集分布区,重点工程集中,在湖北、重庆的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从经济区位看,三峡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向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战略地位。三峡大坝建成蓄水以来,三峡区域范围、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本地区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三峡区域也随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也衍生出资源破坏与保护、环境污染与治理、人口迁移与安置、产业结构改变与调整、区域特性变迁等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有关企业、政府和理论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三峡文化研究只要保持学术研究的现实性品格,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中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探讨,就会葆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建设三峡大坝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其次还可以起到发电,航运,旅游等目的。因此在选址的时候要考虑有没有较大的蓄水库容,当库容足够大的时候才能在洪水期间蓄积较多的上游来水,从而减轻中下游的洪水水量。其次还要考虑大坝的建设区域落差大这样才能起到发电的作用。
1,三峡的位置在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可以充分对中下游达到径流的调蓄目的。并且改善了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
2,三峡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汇处,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发电量大。
3,三峡以上部分蓄水库容大
4,峡谷地区河谷狭窄,建设大坝的工程量小。
主要是以上几点,当然还有考虑到一些社会经济因素,比如建设水库淹没的农田村庄,或者是需要进行迁移的人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