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系统调试研究论文
摘要: 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系统调试是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复查的过程,文章主要探讨了通风空调工程的调试与验收阶段控制要点以及相关调试工作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 通风与空调 系统调试 要点
引言:
我国的通风空调工程在系统调试上存在不少问题,基本上处于初级水平,相关方面不是很规范,不少施工企业没有专业的调试技术人员和相应的测试仪器,对施工的工程常不进行完整的系统调试。
一、通风空调工程的调试与验收阶段控制要点
现场施工竣工后,应对后期质量做好控制。首先,要对各类风阀,送、回风口等编号标记齐全确保无误;其次,在对通风机进行单机调试前,为了防止设备长时间未受电,电源线受潮等影响绝缘电阻,应先对绝缘电阻进行测试;然后,在对空气处理设备单机调试前,为避免影响箱体的风量,应对箱体的过滤网进行清洁;最后,通风空调系统进行系统调试前,要由比较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调试,以确保设备正常稳定的工作。
在通风与空调工程安装完毕,应认真编制好系统测定和调试方案,系统调试包括:系统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针对如温度,排风、噪音、系统联动测试等,要有比较周全先进的技术方案。在调试前,要检查系统阀门,风口,管道等位置安装是否正确与设计图纸相吻合。
二、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
系统调试首先应进行设备单机试运转调试,对照设备样本和技术说明书,查看设备运转的平稳性以及转向、噪声和有无异响、碰撞、磨损、温升等不正常现象。
1.通风机、空调机组中风机试运转调试
①叶轮旋转方向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其电动机运行功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②能否在额定电压下启动,且在额定转速下连续运转2h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80℃;
③风机、空调机组减震措施是否满足设备减震需要。
2.水泵试运转调试
①叶轮旋转方向正确,无异常振动和声响,紧固连接部位无松动,其电机运行功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②水泵的减震设施效果是否满足减震要求;③水泵进出水口管道支架是否牢固可靠;
④水泵连续运转2h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75℃。
3.冷却塔调试
①本体应稳固、无异常振动,其噪音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②冷却塔风机叶轮旋转方向应正确、运行平稳、无异常震动与声响,运行时间应不少于2h;
③检查底盘密封处是否有漏水现象,有无明显的漂水、溢水现象;④冷却塔补水阀运行是否准确有效。
4.制冷机组、空调机组及风机盘管试运行调试
①制冷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正常运转不少于8h;②制冷机组调试应由专业厂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调试,安装单位应做好配合工作,保证电源电压及各继电保护器的整定值正确,供水系统通畅,排水系统顺畅;③风机盘管应进行三速送风调试,检查是否运行正确、有无摩擦和异常声响。
5.其他要求
①设备单机试运转应先点动,在额定电压下启动,稳定运行3~5min,切断电源,停止运转,反复进行3次以上,再按规范要求进行单机运转;②设备单机试运转应及时做好记录,每台设备应做一张记录单,记录数据应真实、签字应齐全。
三、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及调试
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在设备单机试运转合格后进行。风管系统、空调水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以及供能系统等应满足调试使用要求。
1.系统风量的测定及调整
①通风机风量、风压及转速测定,数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且风机前后的风量之差不应大于5%;
②系统及风口风量测定:按照设计要求首先调整送、回,干、支风管及风口的风量,确保系统平衡,然后调整送风机风量,使其满足系统风量的要求;
③测定系统总风量、风压及风机转数,将实测总风量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偏差不应大于10%;
④各风口风量实测值与设计值偏差不应大于15%;
⑤风量的测定,可以采用热球风速仪或风罩式风量测试仪进行测量。采用热球风速仪测量时,将探头贴近风口并垂直风速,采用定点测量法可测得平均风速;⑥风口风量的调整与平衡一般应采取基准风口法和流量等比分配法。
2.空调水系统流量的测定及调整
①主干管道上设有流量计的水系统,可直接读取冷热水的.总流量;
②采用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测定水流量时,应按照仪器要求选择前后距离阀门或弯头的尺寸满足要求的直管段;③空调机组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20%;冷热水及冷却水系统总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④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冷却塔的进、出水量应达到均衡一致。
3.室内空气参数的测定和调整
①空调房间的干、湿球温度的测定,通常可以采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测定;
②室内噪声的测定,一般采用声级计,并以声压级A档为准;
③房间之间静压的测定。上述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测定数据应符合设计要求。
4.防排烟系统的测定和调整
①机械正压送风系统测试与调整,前室、楼梯间、避难层的预压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分布符合递增分布,压差符合规范要求;②走廊(道)排烟系统、中庭排烟系统、地下车库排烟系统、设备用房排烟系统以及厨房餐饮区排烟系统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5.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测定与调整
①系统联动试运转中,设备及主要部件的联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②满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对被测定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要求,动作协调、正确,无异常现象;
③系统各环节调试工作正常后,应恢复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的联系与复位;④联动调试按照先手动再自动的方式进行调试。
四、综合效能试验
空调系统综合效能测定是在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合格后,测定系统联动运行的综合指标是否满足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如果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在测定中进一步调整。
①空调系统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试验的测定与调整,应由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和设计单位配合进行;
②空调系统带冷、热源的正常联合试运转应大于8h;
③当竣工季节条件与设计条件相差较大时,仅做不带冷、热源的试运转;
④通风系统的连续试运转应大于2h;
⑤对气流组织有特殊要求的区域,应做气流组织的测定。
五、调试常见的问题
通风与空调系统在调试前,由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有关调试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尽量做到遇到问题不紧张,从容应对,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技术风险管控,确保调试工作安全、顺利、有序进展。
六、结语
总之,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是一项综合的工作,调试内容涉及专业比较多,参与单位多,系统复杂,综合协调难度大,需要在调试前对设计图纸、设备技术参数全面了解掌握,编制相应的调试方案,明确调试工艺、质量标准、调试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来指导调试工作。系统调试要通过单机试运转、无生产负荷联合试运转以及综合效能调试三个阶段进行,最终,通过调试达到设计要求,满足用户需要。
电梯控制的梯形图,
参考程序
步序
指 令步序
指 令0
LD T48
13
OLD
1
O T56
14
LD T67
2
O T75
15
AN T68
3
AN I0.2
16
OLD
4
AN M0.1
17
OLD
5
AN M0.5
18
AN Q0.0
6
LD T38
19
AN Q0.1
7
AN T39
20
= Q0.2
8
LD T50
21
LD T52
9
AN T51
22
O T64
10
OLD
23
AN I0.1
11
LD T67
24
AN M0.1
12
AN T68
25
AN M0.2
步序
指 令步序
指 令26
AN M0.3
55
LD T44
27
AN M0.4
56
AN T45
28
LD T40
57
LD T62
29
AN T41
58
AN T63
30
LD T46
59
OLD
31
AN T47
60
LD T72
32
OLD
61
AN T73
33
LD T54
62
OLD
34
AN T55
63
AN Q0.1
35
OLD
64
AN Q0.2
36
LD T58
65
= Q0.0
37
AN T59
66
LD I0.2
38
OLD
67
AN I0.4
39
LD T69
68
AN I0.5
40
AN T77
69
A I0.3
41
OLD
70
LD M0.1
42
LD T74
71
AN M0.3
43
AN T78
72
OLD
44
OLD
73
AN I0.0
45
OLD
74
= M0.1
46
AN Q0.0
75
AN M2.0
47
AN Q0.2
76
TON T38, +10
48
= Q0.1
77
LD T38
49
LD T42
78
TON T39, +30
50
O T60
79
LD T39
51
O T70
80
AN I0.2
52
AN I0.0
81
TON T40, +30
53
AN M0.3
82
TON T41, +50
54
AN M0.6
83
TON T42, +80
步序
指 令步序
指 令84
TON T43, +100
116
TON T50, +10
85
LD I0.0
117
LD T50
86
AN I0.3
118
TON T51, +30
87
AN I0.4
119
LD T51
88
A I0.5
120
AN I0.2
89
LD M0.3
121
TON T52, +30
90
AN M0.1
122
TON T53, +50
91
AN M0.5
123
LD I0.2
92
OLD
124
AN I0.5
93
AN I0.2
125
A M0.1
94
= M0.3
126
A M0.5
95
AN M2.1
127
AN M2.1
96
TON T44, +10
128
LD M2.0
97
LD T44
129
AN M0.2
98
TON T45, +30
130
AN M0.3
99
LD T45
131
AN M0.4
100
AN I0.0
132
AN M0.6
101
TON T46, +30
133
OLD
102
TON T47, +50
134
AN I0.0
103
TON T48, +80
135
= M2.0
104
TON T49, +100
136
TON T67, +10
105
LD I0.2
137
LD T67
106
AN I0.3
138
TON T68, +30
107
AN I0.5
139
LD T68
108
A I0.4
140
AN I0.2
109
LD M0.5
141
AN I0.1
110
AN M0.2
142
LD M3.0
111
AN M0.4
143
AN I0.0
112
OLD
144
OLD
113
AN I0.0
145
TON T69, +10
114
= M0.5
146
TON T77, +30
115
AN M2.0
147
= M3.0
步序
指 令步序
指 令148
LD M3.0
178
TON T59, +30
149
AN I0.1
179
LD T59
150
TON T70, +30
180
AN I0.1
151
TON T71, +50
181
TON T60, +30
152
LD I0.1
182
TON T61, +50
153
AN I0.3
183
LD I0.0
154
AN I0.4
184
AN I0.3
155
A I0.5
185
AN I0.5
156
LD M0.4
186
A I0.4
157
AN M0.1
187
LD M0.6
158
AN M0.5
188
AN M0.2
159
OLD
189
AN M0.4
160
= M0.4
190
OLD
161
TON T54, +10
191
AN I0.2
162
LD T54
192
= M0.6
163
TON T55, +30
193
AN M2.1
164
LD T55
194
TON T62, +10
165
AN I0.1
195
LD T62
166
TON T56, +30
196
TON T63, +30
167
TON T57, +50
197
LD T63
168
LD I0.1
198
AN I0.0
169
AN I0.4
199
TON T64, +30
170
AN I0.5
200
TON T65, +50
171
A I0.3
201
LD I0.0
172
LD M0.2
202
AN M0.3
173
AN M0.6
203
A M0.3
174
OLD
204
A M0.6
175
= M0.2
205
AN M2.0
176
TON T58, +10
206
LD M2.1
177
LD T58
207
AN M0.1
步序
指 令步序
指 令208
AN M0.2
260
AN T57
209
AN M0.4
261
AN T76
230
AN M0.5
261
= Q0.7
231
OLD
263
= M1.0
232
AN I0.2
264
LD I0.0
233
= M2.1
265
O I0.2
234
TON T72, +10
266
A I0.4
235
LD T72
267
O M1.1
236
TON T73, +30
268
AN T41
237
LD T73
269
AN T47
238
AN I0.0
270
AN T53
239
A I0.1
271
AN T65
240
LD M3.1
272
AN T77
241
AN I0.2
273
A T78
242
OLD
274
= Q0.6
243
TON T74,
275
= M1.1
244
+10
276
LD I0.1
245
TON T78,
277
O I0.2
246
+30
278
A I0.3
247
= M3.1
279
O M1.2
248
LD M3.1
280
AN I0.0
249
AN I0.1
281
AN T43
250
TON T75,
282
AN T61
251
+30
283
AN T71
252
TON T76,
284
= Q0.5
253
+50
285
= M1.2
254
LD I0.1
286
LD M0.1
255
O I0.1
287
AN T43
256
A I0.5
288
LD M0.2
257
O M1.0
289
AN T61
258
AN I0.2
290
OLD
259
AN T49
291
LD M0.5
步序
指 令步序
指 令292
AN T53
302
AN T57
293
OLD
303
OLD
294
O M2.0
304
LD M0.6
295
AN I0.0
305
AN T65
296
AN T71
306
OLD
297
AN Q0.3
307
O M2.1
298
= Q0.4
308
AN I0.2
299
LD M0.3
309
AN T76
300
AN T49
310
AN Q0.4
301
LD M0.4
311
= Q0.3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万能模板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
目录: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四、毕业论文指导资料
五、毕业论文撰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