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火箭炮检测论文

2023-03-12 04: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火箭炮检测论文

机电维护与维修参考下别人的题目,开始也不会,还好看到莫‘文网,专业的没话说

基于PID控制技术的H.V.D.调速系统特性分析及其试验研究
隔爆兼本安四象限变频提升机电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机电式自动开伞器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某自动装填系统诊断仪的研究
废旧机床再制造综合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及应用
基于键合图的复杂机电系统模块化自动建模及仿真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场发射电子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多场耦合系统设计技术与应用研究
高剂量近距离遥控放射治疗机的研制与开发
机电液集成数字液压缸的设计
MEMS器件系统级仿真技术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的机电设备仿真控制及设计自动化系统开发
火箭炮机电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现场总线的纸机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ZigBee和USB的机电设备智能点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驱动电路研究
机电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的产品数据管理
基于迭代法的电力系统机电暂态仿真
面向机电类职业教育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校直机电液伺服系统CMAC与PID并行控制的
高速公路隧道群营运安全管理技术
基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抑制次同步谐振
直流电机计算机控制综合平台驱动模块及控制软件设计
动载体上机电系统拖动控制及信息交换技术
电流变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控制方法
基于嵌入式Linux平台的绣花机电控系统软件的设计

光机电一体化工程毕业论文有好的选题吗?材料光学方面的可以不

  光机电方面的文章在莫‘文网很多的,非常专业的说

  基于Web和PDM的电器产品协同设计系统技术
  加入WTO对我国机电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的研究及应用
  对外贸易中标准化战略的形成机理及其贸易效应分析
  基于PID控制技术的H.V.D.调速系统特性分析及其试验研究
  隔爆兼本安四象限变频提升机电控系统设计
  机电式自动开伞器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某自动装填系统诊断仪
  废旧机床再制造综合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及应用
  基于键合图的复杂机电系统模块化自动建模及仿真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
  场发射电子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多场耦合系统设计技术与应用研究
  高剂量近距离遥控放射治疗机的研制与开发
  机电液集成数字液压缸的设计与研究
  MEMS器件系统级仿真技术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的机电设备仿真控制及设计自动化系统开发
  火箭炮机电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现场总线的纸机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ZigBee和USB的机电设备智能点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驱动电路研究
  机电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的产品数据管理
  数字微镜装置的光机电控制系统研究
  面向机电产品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低速磁浮列车曲线通过机电联合导向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黑斑的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有关自行火炮保障的文章

自行火炮 百科名片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gun)是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目录简要介绍诞生与发展种类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展开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自行火炮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早在1914年,俄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二次大战,自行火炮得以迅速发展,仅前苏联就发展了5种口径,9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31000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以来,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由于现代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和防护性好、装有自动装弹机、射速快等特点,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军队里,它有逐渐取代牵引式火炮的趋势。 编辑本段诞生与发展  第一门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 ,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 “斐迪南”、 “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 “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粉。  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够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 、底 盘 部分 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  第一门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图)(现代德国陆军使用的M109G美制自行榴弹炮—)  世界上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国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在机动性、防护性上都较差。德国认为 ,只有使这些火炮跑得和敌坦克一样快,才能有效地与坦克相对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径较小,火力较弱,也需要有一种能够伴随坦克行进,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护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度。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 “斐迪南”、 “黑猎豹”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 “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炮。  由于现代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和防护性好、装有自动装弹机、射速快等特点,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军队里,它有逐渐取代牵引式火炮的趋势。 编辑本段种类  自行火炮自行火炮按重量可分为重、中、轻三型;  按行驶方式可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  按装甲防护程度可分为全装甲(封闭式)、半装甲(半封闭式)和敞开式;  按火炮种类可分为自行加农炮、自行榴弹炮、自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无坐力炮、自行迫击炮等。自行高炮  自行高炮,堪称是自行火炮中的贵族。1辆自行高炮的价格,往往相当于2辆主战坦克的价格。20世纪80年代中期,1辆“猎豹”的价格为870万马克。20世纪90年代中期,1辆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价格高达1 460万美元!令号称“世界上最贵的主战坦克”——日本90式主战坦克也望尘莫及。自行火炮之贵是事出有因的。一方面,是由于自行高炮上采用了先进雷达等昂贵的电子设备和仪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行高炮的采购数量较少,像日本的87式1年只采购一两辆,这样的生产规模,不贵才怪呢。不过,贵归贵,各国军方还是照买不误。这说明自行高炮还是蛮重要的一种兵器。   自行火炮在当代自行高炮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德国的“猎豹”自行高炮。不仅它的生产数量和装备数量最大,而且也开创了“三位一体”自行高炮的新时代。二战后期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防空系统的主流还是高炮、指挥车、电源车三大块的防空作战系统。打起仗来,呼呼啦啦一大堆,增加了指挥作战的复杂性。而到了“猎豹”时代,才将高炮的火力、火力指挥控制、电源供给这三大块综合到一起,这就是“三位一体”的高炮。如果再加上自行化,那简直是“四位一体”了。  “猎豹”自行高炮于1973年设计定型,首批产品于1976年底正式装备联邦德国陆军。到20世纪80年代初,德军共装备420辆。此外,出口到荷兰95辆,比利时55辆。“猎豹”自行高炮采用“豹”1坦克底盘,便于实现底盘零部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其战斗全重由“豹”1的41.5吨提高到46.3吨,说明1辆先进的自行高炮装的系统和部件要比主战坦克还要多和复杂。“猎豹”的乘员人数为3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这说明它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猎豹”自行高炮采用2门瑞士厄利孔公司的KDA型35毫米机关炮。这种机关炮射速高、威力大、可靠性高,是一种成熟的产品。其火控系统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火控计算机、光学瞄准具、红外跟踪装置、激光测距仪等。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这两种脉冲多普勒雷达,堪称是“猎豹”上的两个“亮点”。  世界上现装备的自行高炮不下一二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日本的87式(又一个“猎豹”!);德国的“野猫”(价廉物美的轮式自行高炮);瑞典的“变色龙”(装2门40毫米机关炮);南非的ZA-35(轮式,百叶窗式的雷达天线很特殊)等。自行火箭炮  倾泻钢雨新战神。  著名的苏军“卡秋莎”火箭炮,在二战中打出了威风,令纳粹军“闻声丧胆”;著名的美军M270自行火箭炮,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出动了230辆,发射17 000多发火箭弹,像倾泻的“钢雨”,因此,有伊拉克士兵“不怕战斧怕钢雨”之说。   由于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强大的面杀伤威力,各国对自行火箭炮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装备的自行火箭炮以轮式卡车搭载的为主,履带式的比较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行火箭炮一般配置在纵深的后方作为“全职支援武器”,对装甲化的要求不高。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认识到,在常规战争中,自行火箭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才有了新型M270自行火箭炮的“诞生”。  1983年,第一辆M270装备美军。美军称它为“多管自行火箭炮系统”,简称为MLRS。M270自行火箭炮系统由履带式发射车、发射箱及火控系统组成,战斗全重25.2吨,乘员3人。它采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底盘,但作了若干改进。后部的发射箱装12枚待发火箭弹,弹径227毫米,所用的弹种主要有M26双用途火箭弹和AT2反坦克雷火箭弹。火箭炮的名堂几乎全在“弹”上。1辆M270发射M26弹时,1次齐射可以打出7726枚子弹,像“天女散花”一样撒布到6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上,顿时一片火海。据美国海湾战争的战后报告称,1个M270自行火箭炮排(3辆M270)一次齐射的威力,相当于12个M109自行榴弹炮营(共288门炮)的威力,可见一斑。  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军装备的M270超过800辆。此外,还有北约及日本、以色列等共10多个国家装备了M270。MLRS的生产总数超过1 000辆。  M270的改进型中,最重要的是M270-6型。它既可以发射火箭弹,又能发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威力大增。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是一种近程地对地导弹,直径610毫米,发射重量1 672千克,射程约150千米。和M270原来的弹药相比,它简直成了“巨无霸”级的弹药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M270共发射35发ATACMS弹,初露锋芒。  在履带式自行火箭炮中,比较有名的还有:以色列的LAR160毫米自行火箭炮、日本的75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中国的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等。其中,日本的75式自行火箭炮有地面风测量车配合作战,也算一绝。  自行火箭炮的缺点是,防护力较差,发射时容易暴露自身。所以,只有在战场上取得制空权、制电子权之后,才能发挥它的强大威力。自行迫击炮  静悄悄的革命。   迫击炮,本来是步兵支援武器。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口径、大口径迫击炮的发展,它已经可以起到部分榴弹炮的功能。加上迫击炮结构简单,携行方便,中小口径的迫击炮发展极为迅速。不过,中口径迫击炮的机动已不能靠肩背人扛,需要牵引或车载。于是,一批车载式的中口径自行迫击炮应运而生。也许是自行迫击炮的结构相对较简单,造价较低廉,这些年来,各国研制的自行迫击炮不下10余种,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里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自行迫击炮,以口径120毫米的为主流。从结构类型上看,有履带式的、轮式的,有炮塔式的、后开式的,有单管的、双管的等,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这里仅介绍几种近年来新研制的自行迫击炮。  瑞典AMOS 120毫米双管自行迫击炮 AMOS是“先进迫击炮系统”的英文字母缩写。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履带式的,一个是轮式的。两种AMOS都是由瑞典赫格隆公司和芬兰帕特里亚·万马斯公司合作研制的。履带式的,采用瑞典CV90步兵战车的底盘;轮式的,采用芬兰XA-203 6×6轮式装甲车的底盘。虽然底盘不同,但上半部分相同,包括炮塔、双管120毫米迫击炮和后装式车内装弹。这两种自行迫击炮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双管120毫米迫击炮,能在15秒内发射6发弹,最大射程可达10千米,火力相当强大。  日本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 日本军方比较重视自行迫击炮的发展,早在1960年就定型了60式81/107毫米自行迫击炮。20世纪70年代,又研制出75式107毫米自行迫击炮。1996年定型的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采用的是著名的法国MO120RT61式120毫米迫击炮。这是一种线膛式迫击炮,采用尾部装弹方式,弹丸靠旋转稳定。而一般的中小口径迫击炮多为滑膛式,有翼稳定弹,炮弹从炮口装填。发射迫击炮弹时的最大射程为8.1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的最大射程达13千米,最大射速为15~20发/分。装甲防护性较好。  96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战斗全重为23.5吨,乘员5人,迫击炮装在车体后部,向后射击。行军状态下,似乎不能将迫击炮平放到车内。也就是说,行军状态下,车体后部是敞开的,这是一大缺点。此外,底盘太重,采购价格较高,也是它的缺点。  俄罗斯2S31 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俄罗斯军方相当重视自行迫击炮的发展,几十年来,先后研制出2S4、2S9、2S23和2S31等多种型号、不同口径的自行迫击炮,令人瞩目。  2S31“维纳”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于1997年问世。它采用BMP-3战车的底盘,全封闭式炮塔。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炮管很长,被称为迫榴炮,从而可以完成迫击炮和榴弹炮的双重功用。迫击炮和榴弹炮的融合,可能代表着身管武器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向。  土耳其120毫米全自动迫击炮 将MKE120毫米迫击炮装到M113装甲输送车上,便制成了这种新型120毫米全自动迫击炮。它的“亮点”是火控系统较先进。当弹道计算机在接收到各传感器输入的数据后,迅速计算出射击诸元,自动驱动迫击炮以100密位/秒的速度转动,迅速瞄准目标并射击。计算机可以存储999个目标数据的信息,并可用笔记本电脑随时更新数据。自行反坦克炮  退居一隅   在二战期间,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歼击车)是自行火炮的主流。二战后至今,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风光不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反坦克武器及主战坦克发展迅速,而对支援火力的需求,又使自行榴弹炮迅猛发展。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自行反坦克炮已经退居一隅。但是,一些国家仍然在发展一些以反坦克作战为主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奥地利的SK105、德国的“美洲豹”、瑞典的IKV91、意大利的“半人马座”、南非的“大山猫”以及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  从总体上看,自行反坦克炮穿甲威力强大,战斗全重较轻,机动性较好,装甲防护力一般,采购价格较低。综合这些优缺点,使得自行反坦克炮在装甲战车家族中,也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各国现装备的自行反坦克炮中,有的只是以反坦克作战为主,但兼有武装侦察、追击等作战任务,如“半人马座”、“大山猫”轮式装甲战车等,连名称也不叫自行反坦克炮;更有的甚至叫轻型坦克,如SK105、IKV91等。真正叫自行反坦克炮的,只有巴西的EE-118、德国的“美洲豹”和中国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等;兼有其他作战任务的,还配有榴弹。  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了自行榴弹炮外,其他各类自行火炮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呈现出“满园春色”之势。对于当代的各类自行火炮,许多读者已耳熟能详,故这里只汇总加以介绍,算是“自行火炮史话”系列文章的收盘之作。 编辑本段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   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主要区别很明显,区别分类也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点:  1、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坦克带有可以旋转360度的炮塔,而自行火炮的炮塔则只能旋转一定的角度。  2、坦克的火炮是直瞄武器,俯仰角一般是负五到正二十度左右,而自行火炮一般是间瞄武器,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三十度之间,有的可以到九十度(自行高炮)。  3、坦克的火炮一般是加农炮,而自行火炮则有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高炮。  4、坦克的炮塔一般是在车体的前部,而自行火炮的炮塔一般在车体的后部。  5、坦克的火炮一般可以行进间射击,而自行火炮则要有一定的阵地,不能行进间射击。  6、战斗中坦克一般是一线突击的主战车辆,而自行火炮一般是二线火力压制和火力支援车辆。  7、坦克车一般是车自为战,必要时才集火射击,但自行火炮一般是集火压制,很少单炮发射。

物理学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从中所受启

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进步 世界从蒙昧到明丽,科学关照的光辉几乎从没有终止过任何瞬间,一切模糊而不可能的场景和一切超乎寻常的想象,都极可能在科学的轻轻点缀之下变得顺从、有序、飘逸而稳定。风送来精确和愉悦的气息,一个与智慧和灵感际遇的成果很可能转眼之间就以质感的方式来到人间。它在现实中矗立,标明今天对于昨天的胜利;或者标志人们昨天的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或者标志一个科学伟人已徐徐来到人间……在人类的黎明,或我们的知识所能知道的过去的那些日子,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科学在广博而漫长的区域里经历了艰难与失败,但它更以改变一切举足轻重的力量推动着历史滚滚前行,卓然无匹地建立了一座座一望无际的光辉丰碑。信心、激情、热望与无限的快乐就是这些丰碑中任何一座丰碑所暗示给我们的生活指向,使我们笃信勤奋、刻苦钻研、热爱生活、深思高举…… 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看到了科学本身深深的魅力,人文的或自然的,科学家的或某个具体事物的,都如一面垂天可鉴的镜子矗立在我们面前,我们因为要前进和向上就无可回避地站在它的面前梳理自己的理性和情感,并在它映照灿烂光辉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我们的创造性更加有所依托,更加因为积累的丰厚显得更加强劲可靠。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物理学始终站在解放生产力的前沿,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伴随着极大的艰难与曲折,都是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长期碰撞中才得以获得发展和进步,其间既闪耀着拓荒者们智慧的灵光,同时也有让无数科学先辈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进行不曲不挠的斗争中挥洒的血光与泪光。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非常有必要踏寻这条荆棘之路,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每一次在这条路上都能采撷到烂漫的鲜花,哪怕每一次只要能在这条路上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也算是对无数科学先辈们英魂的告慰。这就是我们开展本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的初衷。 (一)物理学的启蒙与发展阶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启蒙阶段。在中世纪以前,物理学一直没有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划分到哲学这一范畴。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根据当时生产力的需求或者统治者的意志去开发和利用物理学知识(从无意识到潜意识),是以我根据人类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应用物理学知识的程度,把这个时期物理学的启蒙阶段作以下划分:
1、火器时代:
人类的祖先首先进行了手和脚的分工,用自由之手制造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这一时期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石器的制造宣告了劳动的开始,同时也宣告了简单物理学的启蒙。
随着石器的发展,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工具―――弓箭,从而产生了“狩猎”这个最早的生产部门。人类祖先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制造了石斧、石刀和弓箭,我们在这里可以用物理学的原理说明其优越性:压强和压力成正比,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石斧的石刀的锋刃做得很薄就是为了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使它们在不大的压力作用下就能够进入到物体里去;弓箭的使用不仅用到了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还用到了牛顿第三定律――当箭给弓弦一个作用力时,弓弦同时也给箭一个反作用力,这样才能把箭射出。当时这种微妙的思想也被祖先们挖掘出来,足见祖先思想的进步。 
我们知道,“钻木取火”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革命。随着人工取火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已经“在实践上发明机械运动可以转化为热”,“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有了随时可以制造火的技术,才能使火进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生产上,人们首先发明了用火烧制陶器―――制陶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材料的加工第一次改变了材料的性质,从而创造了一种人工材料,并在加工过程中第一次使用了自然能源。后来人类又学会了炼铜和炼铁的技术。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冶炼技术,出现在我国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铁器已被广泛应用。至东汉时期,已有高五、六米、容积三四十立方米的大型冶铁高炉。在铁的基础上,中国还最早发明了炼钢技术,与炼钢工艺同时还发展了淬火技术。这样,大约到汉末,中国古代的冶铁、铸锻、炼钢和淬火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各种工艺方法已大致齐备,在当时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从而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最基本的材料的加工技术基础。
在取火和用火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实现了从石器向铜器和铁器时代的转换在人类历史上引起了生产工具的革命,大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而且铁器文明不只是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科学的诞生。2、领先世界的中世纪中国物理学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在战乱不断的历史缝隙里,中国的科学技术并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系统逐渐得以提高和充实。并涌现出如王充、张衡、刘徵、祖充之、贾思勰、毕升、沈括等著名的科学家。其中张衡曾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即浑天仪,以及一种能测定地震震中方向的仪器,定名为“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其灵敏度很高,比欧洲地动仪早1700多年;在度量衡这个领域里,不论是我国在远古时期发明的在天文上通过立圭表测影进行观象授时,还是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发明的利用静水压强来量度时间的仪器―――漏刻,在没有钟表的古代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远距离计量长度时,那时候还发明了计量里程的鼓车,当车前进时,利用车轮的转动,可直接或间接地把车行驶的距离表示出来,这在当时世界上都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到宋元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实行扶植科技的政策及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宋元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在隋唐的基础上,达到了整个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冶金技术、名窑瓷器、建筑技术、纺织技术、水利建设、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巨大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不断的改进中已被广泛应用到航海,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火器和兵器的改进技术上大显神威,史书上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至今仍作为现代火箭与火箭炮的雏形,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胶泥活版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绩是喜人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科技在以后的岁月里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而欧洲科技在度过科学的“黑暗时期”之后,正一日千里地兴起,并很快地赶超了中国。 3、后来崛起的辉煌灿烂的西方物理学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在这个时期的文明。在封建社会以前,古希腊的科学和文化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就是后来被西方史学家称为“科学之父”的泰勒斯,他提出了影子与实物长度成正比关系的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准确地测量计算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为后世称颂不已的古希腊的学者―――毕达哥拉斯,他提出了数学是宇宙万物之本的学说,并以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弦定理)而闻名,他还发现了无理数,引起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还有当时很有影响的科学权威―――留基伯,他和他的继承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要知道原子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石;在古希腊学者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物是集雅典学派之大成的亚里斯多德,他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作出很大的贡献;古希腊学者中还有一位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他发现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并利用杠杆原理,巧妙地发明了滑轮、螺旋器,以阿基米德命名的阿基米德螺线,在现代机械中应用极为广泛,他是一位非常重视实验的发明家,曾创造了许多仪器和机械,特别在军事上发明甚多,此外他在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圆周率等方面均有特别的贡献。所以科学史上称阿基米德是“站在整个希腊、罗马古代科学家的最高峰而为亚历山达里亚时期增添了光彩”,“是理论天才与实践天才集于一身的理论化身,与近代的伟大人物相匹比,在很多领域都有巨大的独创和真正的发现”……
在中世纪,欧洲在天文物理学方面发展迅猛,成效卓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和刻卜勒。哥白尼的伟大之处是实现了太阳中心说和前人已有的数学方法的结合,使太阳中心说牢固树立在实际观测与科学运算之上,使科学进入了新纪元。他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指出: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仅仅是引力月球轨道的中心;⑵、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所以太阳在宇宙处于中心位置;⑶、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远远小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所以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⑷、地球像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转,太阳的视运动起因于地球的运动;⑸、行星的表现逆动不是它本身运动引起的,而来自于地球的运动。哥白尼还大体上描绘了太阳系结构的真实图景―――人们看到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乃是地球自身转动的结果;火星、木星等行星在天空中有时顺行,有时逆行,并非天皇教会所说的“动作奇特,行踪诡秘”,而是由于它的绕日运行的轨道和速度不同所造成的综合表现。哥白尼作为一名天主教徒,十分了解他的学说的“危险性”,所以他迟迟没有发表。经过他的朋友再三敦促,在他去逝的那一年(1543年)才把《天体运行论》手稿复印发表。
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是哥白尼学说的积极宣传者和捍卫者,1584年他发表了《论无限性、宇宙与世界》一书,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成著名的天文学家。不幸的是,由于他极力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主张宇宙是无限的,被教会打成异教徒,并于1600年3月17日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被活活烧死。
1600年后,刻卜勒当了第谷的助手,开始与第谷合作,这是科学史上科学合作的美妙范例。1601年第谷去世时把他一生中收集的极其珍贵的全部天文资料都留给了刻卜勒,刻卜勒经过认真总结和研究,于1609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公布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个定律―――“轨道定律”和“面积定律”,又经过9年的研究和无数次运算后,他发现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关于三大定律,这里不作一一赘述)。刻卜勒行星三大定律的伟大贡献,在于把哥白尼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为专业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提供了支持日心说的强有力的论据,被后人称誉他为“天文立法者”。
这里要说的另一位科学家伽利略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摆的等时性原理和著名的比萨斜塔落体实验),他在近代科学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在天文学、力学、物理学、数学等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被公认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为后来经典物理学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物理学之父”。(二)物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伽利略的出现,开辟了实验物理学的先河,为后来经典物理学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论据,但是他的许多发现都是对亚里斯多德学说的否定,因此也受到罗马教廷的警告。他于1632年发表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更加激怒了教会甚至教皇本人。1633年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传唤,并被判处终身监禁。在监禁中他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科学巨著《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伽利略设法将此著作秘密送到荷兰,于1638年出版,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新对话中关于力学知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总结,成为后来牛顿提出力学三大宣言的基础,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所以说他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科学的斗士,是打开近代科学大门的人,是不足为过的。
1642年,伽利略逝世了,但另一位未来的科学诞生了,他就是未来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牛顿。
1661年,18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有机会学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后来他按照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撰写出他的辉煌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64年,牛顿成为他老师巴罗的助手,1665年伦敦流行瘟疫,牛顿不得不回到家乡。表面上看来,牛顿隐居于穷乡僻壤的田舍山村之中,但是在他的头脑中却掀起科学革命的巨浪。在家乡的一年半时间里,是牛顿一生中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史上数学、光学、力学的“黄金时代”。他发明了微积分,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他还通过三棱镜把光分解成7种颜色的单色光,从而奠定了现代光学的理论基础。
1666年,牛顿制成了能够放大40多倍的反射望远镜。1671年,他向皇家学会正式提交关于反射望远镜问题的论文;第二年,他又向皇家学会提交《光与色的新理论》。这些光学论文是牛顿显示自己科学才能并把它们公诸于世的第一批科学成果。牛顿在物理学方面,除了取得力学、热学、光学等多方面的成就外,更主要的是他还是经典物理学的开创者。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而被迫改变自己的状态之前,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我们今天学习的惯性定律的最初表达)
牛顿第二定律:
动量的改变与所加的力成正比,其方向沿着该作用力的作用方向
(该定律我们将在高中一年级学到牛顿第二定律“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最初表达)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换句话说,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该定律我们目前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只是没有以定律形式呈现)
牛顿关于物体运动的这三条定律是我们认识一切力学现象的依据,也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
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广泛流传着“苹果落地”的故事,其实这不过是故事而已。即使此事确实发生过,也不应过分夸大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只是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有所启发,要留心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每一个现象。如果说牛顿由于看到苹果落地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那就历史过于简单化(不过西方一直流传着这个说法,并且有“上帝说:让牛顿去做吧”的普遍说法,足见牛顿当时在科学界的威望)。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评价,在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巨人之中,要首推刻卜勒和伽利略。牛顿不过是集大成者,并解决了别人未能解决的问题,走完了最后、最高的一步罢了。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被德国人饿死的刻卜勒是现代天体力学的真正奠基者;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已经包含在刻卜勒的所有三个定律之中,在第三定律中甚至明显表示出来了。”难怪他在谈到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时说过这样的谦逊的言辞“就象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小孩拾到几个贝壳而高兴不已”、“我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总之,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对当时的天体力学乃至于当代天体力学的研究,都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保障。
在经典力学创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历史上第一个探索新方法的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他在《新工具》一书中主张把经验和理性的职能统一起来,要获得科学知识,首先要进行实验,最后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另一位提出实验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就是宇宙、自然界,人们必须通过实验去阅读这部“自然之书”。可以说,正是培根和伽利略站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工作给科学指明了方向,使自然科学脱离了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知道雄辩术―――优雅的语言和争论的技巧,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是没有用处的,自然科学必须要通过实验事实来说话。事实也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的托里拆利、帕斯卡、波义尔、牛顿、托马斯.扬、梅曼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
到了18世纪,牛顿力学向着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军。一方面,通过人的努力,近代数学方法广泛用于力学,形成了“分析力学”,它甚至被看做是新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牛顿力学又与具体物性相结合,形成了“固体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许多力学分支,使力学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
可以说在伽利略和牛顿时代,力学已形成了严密、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正是由于力学的带动,物理学科已初具规模,并且在另一批科学家的努力下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
</SPAN></FONT></td>

喀秋莎火箭炮:横空出世,战争之神,二战中的“斯大林管风琴”

在人类战争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由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的火箭炮,经由二战的洗礼,在实战中为自己正名,乃至于现代战争依然有她的身影 。尽管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却是对手们的梦魇。万箭齐发、火舌倾泻, 有喀秋莎在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注定 。

1941年7月,当德军挟巴巴罗萨的余威,在苏联西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时,一种神秘的武器蓄势待发。 此时的苏联军方,还来不及为她做更多测试,就被强行用于实战。 7月15日的这一天,不可一世的德军进驻奥尔沙市,闪电战的强大让他们足以骄纵,德军在占领 汽车 站后,竟然大摇大摆地在露天休息。大量的坦克、装甲车随意停靠,走出乌龟壳的士兵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危险的来临。

夏天的闷热让德军卸下装备,更放松了该有的警惕。确实,吹嘘欧洲第一的苏联,在德军的突击战下,竟如此不堪一击。突然, 一阵急促的爆炸声响起,坦克被炸得飞上天,装甲车燃起熊熊大火,周围的车辆和弹药都被炸毁 。一排排的士兵倒下,刚才还谈笑风生的场景,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最关键的是,压根都看不到敌军的身影。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次亮相。

愤怒的德军大为震惊,立即派情报部门查明情况。 原来正是苏军的炮兵连,用新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性齐射80发火箭弹。 负责此次作战的苏军长官,就是后来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的 费列洛夫大尉 。此时的他,刚刚接手这个神秘的大家伙。从训练到实战,也就只有短短的一周多时间。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们都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

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 尽管杀伤力十足,但是机动性不强的缺陷,让费列洛夫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为了避免德军的炮火报复,费列洛夫在第一次亮相后,匆忙撤出了阵地,之后又在西线的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等地,狠狠地教训了入侵者。恼羞成怒的德军,急切地要和火箭炮连决战。这一年的10月,费列洛夫与德军大部队遭遇,炮兵们沉着应战,最终寡不敌众。 在打光所有的炮弹后,士兵们为销毁发射炮被团团包围,英雄的费列洛夫和他的战友,壮烈牺牲 。

与其它火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大,尽管精准度不高, 但是大规模的炸药从天而降,足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有生力量。而且价格低廉,易于批量生产,让喀秋莎成为苏军的最爱 。能够装载于卡车上, 更让喀秋莎有了机动性 。一次性发射巨大的火炮,打一个措手积极,还没等敌军反应过来,火箭炮连早都闪躲开。

就是这样的完美武器,她的诞生却充满曲折。 俄国人对火箭炮的钟爱,从沙俄时期就开始涉足 。那时候有一大批的科学家,早早就把目光放在航空、火箭领域。 后来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只得在十月革命后重启研究。 这副重担落在了苏联火箭学家 迪秋米洛夫 身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迪秋米洛夫和其他科学家们,组成气体力学研究小组。从火箭设计到燃料选择,火箭炮走出坚实的一步。

然而,1930年迪秋米洛夫的逝世,让刚有起色的火箭炮事业遭受重击。 研究小组群龙无首,国内环境再次恶劣,幸而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大力支持。 这位集战略思维、军事思想于一身的元帅,毫不动摇地指导火箭弹的研发。1933年研发出既能车载发射,又能机载打击的火箭弹。一年后的 诺门坎战役, 苏军把火箭弹投入空战,骄横的日本人从此再也不敢提“北进”计划。

那么,喀秋莎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都源于炮架上的字母K,由于生产厂家是位于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因此取名共产国际的俄文第一个字母K 。当时的苏联红军并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索性以二战中的英雄姑娘——喀秋莎命名。“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河上飘落柔漫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熟悉的旋律响起,呼啸的炮声扑灭恶魔。

尽管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让火箭弹第一次登场, 但是机载炮弹远远不能满足战场的多元化需求 。之后,车载实验进入实质性环节。最初的车载发射,呈工字型分布,上下两排交错排列。发射时,必须保持车身与目标成90 ,整个炮火的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来操控。 这样一来,发射的准确度大打折扣,只能依靠巨大的火力来威慑敌军。

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 决定改两排的工字型,为一排的I字形发射轨 。原来的发射架侧身车辆,改进后的发射架与车体纵向一致,炮手从后面装填,火箭弹从驾驶室掠过,极大地提升了稳定性。 不仅装填的速度加快,安全性能也得到保障 。随着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完善,军方开始不断订购。苏德战争爆发前,喀秋莎火箭炮的全部测试尚未完成,但是军情紧急,战场就是最好的检测。

从军方订购到量产装备,喀秋莎开始在二战中大发神威。 为了更好的稳定性能,发射车由稀缺的坦克,到笨重的拖拉机,再到轻便且承重的通用卡车 。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进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苏军的节节胜利。1943年2月的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531门新型喀秋莎发挥了巨大作用,摧毁了德军后期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的 柏林反击战中 ,加强版的安德柳莎火箭炮,让战局胶着的柏林街区,几乎夷为平地。

当然,喀秋莎还有很多系列,如装载于摩托化的轻便火箭炮、重机枪枪架上的火箭炮,甚至还包括山地型火箭炮。 喀秋莎以其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而著称,经常用于大面积消灭敌人集结部队,压制敌方的火力配备,是无坚不摧的重型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后期,苏联援助的喀秋莎装备我军后,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奇效,据称美军有70%的伤亡,是志愿军的炮兵造成。

喀秋莎火箭炮,被二战中的德军称为 “斯大林的管风琴”,因为发射时的声音酷似管风琴,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粉身碎骨 。为表彰炮兵在二战中的作用,苏联专门成立了“炮兵节”。如今,更多的火箭炮应用于现代战争,喀秋莎的威名却永远被人们铭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