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俗语词研究论文

2023-03-12 03: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俗语词研究论文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 汉语谚语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三、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对外汉语中的国俗词语及其教学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汉语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而存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热”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汉语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因此词汇教学其实不仅仅包含着语言教学,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文化教学。国俗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类词语,其教学便成为了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因此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词汇方面的学习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再加之存在于不同国家间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使得他们不免会受到本国历史文化的负迁移,因此在对国俗词语的理解掌握方面便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于国俗词语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也未能形成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下,国俗词语教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习者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对于国俗词语的学习和熟练掌握,对于学习者们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以及其汉语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目前的情况,本文首先对国俗词语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对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一、二、三册共六本教材中的国俗词语进行详细统计,并具体分析了国俗词语在所有生词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分布特征。接着笔者针对《汉语教程》中的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对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最后总结归纳了国俗词语的教学原则。结语对整片论文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概括,笔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究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汉语国俗词语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是十分丰富的。上个世纪 70 年代,王德春先生在借鉴了前苏联学者“语言国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国俗语义学”的概念,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①。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后人研究国俗词语提供了参考,同时这也使得王德春先生成为国俗词语研究的先驱者。自此之后,对于国俗词语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也出现了一大批与国俗词语相关的论文,下面就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列举如下: 梅立崇在《汉语国俗词语刍议》中,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探讨了汉语国俗词语的构成以及基本特征。紧接着提出在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国俗词语教学的作用功不可没。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国俗词语的教学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在《国俗语义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蔡振生对国俗语义的定义做了解释:“一个词语所包含的与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关的意义,就是国俗语义”②并指出了汉语中含有国俗语义词语的种类,表达形式以及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教学》一文中,刘晓娟指出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与国俗词语的教学是不能脱离的,然后研究了国俗词的特点、种类以及文化内涵,同时她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汉语国俗词语的教法做了总结。 

........

第二章 国俗词语概述 

第一节  国俗词语的定义及特点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历史发展变化。而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是语言中十分重要的载体,因此词汇也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国俗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的特殊的一类词,它在表达和传递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关于国俗词语的界定,较早是来自于王德春先生,他提出“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简言之,即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③”而后来梅立崇先生也对国俗词语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国俗词语,就是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或者说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非等值词语’”④。在笔者看来,如果将两位先生对于国俗词语的定义结合起来,那么对国俗词语的界定将会更加的完善与准确。在结合了许多对于国俗词义的研究资料的同时,本文对国俗词语给出这样的定义,即:国俗词语就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风俗相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也就是在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非等值词语”。

............ 

第二节  国俗词语的分类

名字伴随着人的一生,汉民族自古至今都是非重视命名,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     人们用“孝、忠、贞、义、礼、信、仁、炎、黄、华、夏、宗、祖”等来起名字,这些都反映出了汉族人有尊儒崇祖的观念;“刚、武、英、杰、梅、松、柏、兰”这些字也常常被用在名字中,体现了人们对于建功立业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格的崇尚;人们对于幸福、平安、富贵、吉祥的向往,也寄托在名字中,所以常会在人们的名字里看到“福、贵、吉、祥、茂、财、康、健”。 地名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地理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名是当地的地理特征,地势地貌的一个真实反映。如湖北是因为其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得名,湖南是由于其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有些地方的一些村镇是将占村子里大多数人口的姓氏作为名字,比如“王村”“陈村”“郭家村”“秦家寨”等。还有些地方的地名是用对历史发展有着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来命名的,比如“中山市”。吉林省的靖宇县,山西省的左权县,分别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杨靖宇、左权而命名的。有些地名则反映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延庆”“永吉”“安顺”“安庆”“长春”等。 

...........

第三章 《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统计及分析 ......... 11 

第一节 《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统计 .... 11 

第二节 《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分析 .... 13 

第四章 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探究 ..... 16 

第一节 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 16 

一 中低级难度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 16 

二 中高级难度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 18 

第二节 国俗词语的教学原则 ........ 20 

一 注重实用原则 ..... 20 

二 分层次教学原则 ......... 21 

三 可接受性原则 ..... 22 

第四章 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探究 

第一节  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在对《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的难度级别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名物词语是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的一个反映,因为具有名词的属性,因此名物词语大多都是可以看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物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用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去让学习者们去感受,通过学习者们对于名物的触摸、声音以及影像资料的学习,来达到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效果。 将《汉语教程》第三册中的国俗词语作为例子来说,如在学生学习上册第三课“北京的四季”中的名物词语“颐和园、天安门、十三陵、香山”的时候,可以向学习者们展示这些词语的图片,让学习者们通过对于这些名物词语的图片的直接观察来认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北京建筑。又如在学习下册第二十六课“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名物词语“花轿”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播放影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中的传统中式婚礼上,新娘坐着花轿到新郎家的片段,这不仅仅让学习者们了解了花轿的实物,同时还拓宽了学习者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了花轿是中国传统中式婚礼上新郎迎娶新娘时候新娘所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此外也让他们对中国传统中式婚礼的形式、特色以及习俗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帮助了学习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结论 

汉语国俗词语作为汉语词汇中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类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国留学生们对于国俗词语的学习过程,也正是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过程。国俗词语教学在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又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给出了国俗词语的一个定义,然后系统分析了国俗词语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稳固性、征喻性四个特点。在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自己的总结归纳中,将国俗词语分成七类,即名物词语、专名词语、征喻词语、熟语、制度词语、典故词语、交际词语。国俗词语教学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因此需要不断强调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第一、二、三册共六本教材中的国俗词语进行了统计,并具体分析了国俗词语在所有生词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分布特征。接着笔者针对《汉语教程》中对国俗词语的分析,对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根据国俗词语的使用频率、国俗词语的来源以及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水平等因素,笔者将国俗词语分成了中低级难度的国俗词语以及中高级难度的国俗词语,名物词语与交际词语为中低级难度的国俗词语,而征喻词语、熟语、制度词语、典故词语则属于中高级难度的国俗词语,并分别对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名物词语可采用直观法和现场实践法;交际词语可采用分类归纳法和创设语境法;征喻词语可采用汉外对比法和来源讲解法;熟语可采用归纳法和理据法;制度词语和典故词语可采用解释词义法。最后通过笔者的归纳总结,分析得出了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四个教学原则,分别是注重实用原则、分层次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教师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原则,同时也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教学方法混合搭配起来使用,用以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法仍然需要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去完善和进步,需要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的不断努力去促使这项工作的发展。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和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关于国俗词语的教法探究仍然还有广袤的领域等着大家去不断开拓和探索。 

.........

参考文献(略)

蒋宗福的重要论文

《释“隐”》,《中国语文》1998年3期;《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代转换》,《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新华文摘》2001年8期全文转载;《释敦煌变文的“烺”字》,《中国语文》2005年3期;《〈跻春台〉三种整理本勘误》,《方言》2005年1期;《〈金瓶梅词话〉校补》,《文献》1995年3期;《〈金瓶梅词话〉词语札记》,《文献》1997年2期;《〈金瓶梅词话〉词语探源》,《文献》1999年1期;《〈金瓶梅词话校注〉拾补》,《古汉语研究》1998年2期;《敦煌文献词语札记》,《古汉语研究》2002年1期;《电子文献语料库与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5期;《敦煌佛教文献部分写卷的著录及定名问题》,《宗教学研究》2006年1期;《〈说文解字〉与现代通用汉字》,《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4期;《〈春秋公羊传注疏〉阮校辨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3期;《〈说文〉中所见今四川方言词语考释》,《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巴蜀书社,2001年;《敦煌禅宗文献与语文辞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7辑,巴蜀书社,2004年;《〈广韵〉所见俗语词笺识(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巴蜀书社,2005年;《敦煌禅宗文献词语札记》,《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年;《敦煌禅宗文献校读札记》,《中国俗文化研究》第1辑,巴蜀书社,2003年;《古籍整理也应遵守学术规范》,《学术界》2004年4期;《辞书未收词语例释》,《中国训诂学研究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周裕锴〈禅宗语言〉读后》,《宗教学研究》2000年4期。

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为《On the usage of english abbreviation》,求提供引用文献目录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绪文;英、汉广告语言的艺术魅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李景艳;论英语缩略语的结构与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谢屏;探索英汉缩略词[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3期
  4 柳青军;孙清海;;论网络语言研究中的“两个三角”问题[J];理论界;2006年11期
  5 王银泉,钱叶萍;字母词在中文媒体中的使用:纯洁语言还是兼纳并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云云;;从《字母词词典》看新时期字母缩略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徐来娣;也谈汉语“字母词”的读音问题——由外语“字母词”相关情况得到的启发[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8 赵菁;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6期
  9 滕延江,单士坤;英汉数字缩略语的语用修辞功能对比及翻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王宏远;杨瑛;;近30年来英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定泰;郭明惠;;评《新英汉缩略语大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美霞;现代汉语双音节缩合词语语素选择的制约机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2 王宏;英语网话语体特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永敏;现代汉语数字缩略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4 陈小宁;汉语字母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柴静;试论汉语字母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剑瑶;汉语英源外来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洪增长;英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方红霞;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政治新词英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孝达;“简明牛津辞典”第六版简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2 张娟云;俄语缩略词的构成[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3 刘玉林;谈谈以“o”结尾的名词复数形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4 李慰萱;漫谈连词BECAUSE,AS,SINCE,FOR的用法[J];现代外语;1980年03期
  5 杨丽珠;“然”字小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6 陆俭明;“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7 张宝敏;如何区分作词素的“得”与作结构助词的“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8 张乃骏;论世界语中的英语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9 牛欣芳;典型和非典型的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5期
  10 周律;我院双语词典编写工作喜获成果[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益民;余鸣娇;邓培;孙孝云;;科技论文标准化规范化若干问题探讨[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
  2 周全;;学报论文摘要的规范化加工[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
  3 白林含;;科技论文前言与摘要的功能及写作[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
  4 唐桂礼;沈柳音;邓君奇;;与CUJA密切相关的两件事[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潘伯荣;;医学论文英文文题的写作和分析[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刘永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张汉文;;谈谈CUJA数据中的缩写[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8 梁福湛;;动物的喜好和诱食[A];2000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张谦;沈进;王昌淑;张丽玲;刘萍;李秀普;;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浅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10 兰俊思;邓玲;;缩略语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 叶公;非通用外文缩略语阅读困难[N];新闻出版报;2000年
  2 于志宏 袁冶;承揽合同应注意的问题[N];信息时报;2000年
  3 湖北 宋勇飞;手写码寻呼机写码方法[N];电子报;2001年
  4 卢晓辉;关爱灵魂[N];光明日报;2001年
  5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鹏;网络术语 寻根溯源[N];计算机世界;2001年
  6 尚丽娜;《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并重[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英文缩略语 让谁辛苦让谁忙[N];人民日报;2002年
  8 黄集伟;2003我收藏的关键词 流行语[N];北京科技报;2003年
  9 上海 王坦;常用手机英语缩略语构成特点及解释[N];电子报;2003年
  10 成凯;媒体不应滥用英语[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志生;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杨朝军;英语左偏置构式:功能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
  4 林彤;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5 杨佩正;涉讼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莉;英汉缩略语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2 王倩;法庭审判问答冲突的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郑凯波;在经济转轨时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及其救助措施[D];吉林大学;2005年
  4 毛鹏;韩国科技类语料特点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5 赵海红;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虞亚琴;高中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构成与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7 贾玉平;寿字的形体构成及其审美启示[D];四川大学;2005年
  8 宋强;新课改背景下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构成与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霞;动态语境的构成及其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解释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琳;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