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煤层气论文题目

2023-03-12 02: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煤层气论文题目

吕玉民 汤达祯 许 浩 陶 树 张 彪

(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研究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过程中独特性的单相水流阶段有助于加深了解这类煤层气藏早期排采特征及其对气井潜在产能的指示作用。本文以沁南煤层气田欠饱和煤层气藏为例,重点研究这类气藏开发初期单相水排采特征,揭示其与后期气井产能大小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气井潜在产能的预示意义。研究表明: 沁南地区气井单相水排采特征受断层影响大,其排采时间与累计产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排采时间介于 50 ~140 d、累计产水量小于 500 m3的气井显示较好的产气能力。

关键词: 欠饱和煤层气藏 单相水 排采特征 指示意义

基金项目: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2011ZX05034 -00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973) ( 2009CB219600)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2011PY0211)

作者简介: 吕玉民,男,1985 年生,江西吉安人,博士生,现从事煤层气地质与开发研究。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29 号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能源学院。电话: 。E-mail: yale1210@163. com

Single-Phase Water Flow Performance and Indication for Coalbed Methane Early Development: A Case of Southern Qinshui Basin

LV Yumin,TANG Dazhen,XU Hao,TAO Shu,ZHANG Biao

(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unique single-phase water flow performance in the under-saturated reservoir devel- opment is favorable to acquire early pum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forecast gas well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under-saturated CBM reservoirs in the southern Qinshui Basin,places empha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phase water pumping in the infancy of developing those under-saturated reservoirs,reveals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single-phase water pumping performance and gas well productivity,and analyses its indication of gas well potential production capacity. Results show single-phase water flow performance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faults,and single-phase water pumping time has exponent relation to the accumulative water production. Additionally,those wells with pumping time of 50 ~ 140d and accumulative water production of less than 500 m3show excellent gas production performance.

Keywords: under-saturated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single-phase water; pumping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on

煤层气藏作为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藏,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一大批国内学者在煤层气藏储层物性(陈振宏等,2007)、水文地质条件(王红岩等,2001;王勃等,2007)、边界及封闭机理(苏现波等,2005;宋岩等,2009)及成藏演化(宋岩等,2009;赵群等,2007;赵孟军等,2005)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煤层气藏基础研究起步晚,在煤储层发育地质环境及形成机理、高温高压下煤的吸附特性及描述模型和煤的吸附性能的地质控制因素等方面需要加强和深化(宋岩等,2005)。我国目前对煤层气藏开发缺乏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对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单相水排采特征及其与气井产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制约了气田的合理开发部署。由于煤储层具有明显的应力敏感特性,因而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不合理的单相水排采措施将极大地损害储层绝对渗透率,降低气井潜在的产气能力,甚至影响整个煤层气田的后期开发部署和开发效果。

1 欠饱和煤层气藏气水产出特征

较强的吸附能力是煤储层的显著特点之一,煤层吸附态气体一般能达到80%以上(苏现波等,1999)。这种不同于常规天然气藏的特殊赋存机制,决定了煤层气产出机制的独特性。煤层气产出是一个排水→降压→解吸→扩散→渗流→产出的过程(冯文光,2009)。在这个过程中,煤层气藏气水产出机理受其含气饱和度大小的影响,也就是说煤层气藏含气饱和度不同,煤层气井的气水生产曲线也不同(苏现波等,2001)。

1.1 过饱和/饱和煤层气藏气水产出特征

过饱和煤层气藏指含气饱和度大于100%的煤层气藏,其特点是部分煤层气以游离态赋存于煤储层的孔裂隙系统中。当气井开井排水降压后,煤层气迅速解吸扩散,并与游离态的煤层气一同产出(图1a)。因而,开发这类气藏时,气井开井排水后立即产出煤层气,基本上不经历不饱和单相水流阶段,直接进入气水两相流阶段(如图1中III阶段)。

图1 不同含气饱和度的煤层气藏气水产出特征曲线

饱和煤层气藏指含气饱和度等于100%的煤层气藏。当气井开井排水降压后,煤层气立即解吸扩散。随着解吸和扩散的进行,煤层孔裂隙中游离气饱和度逐渐增大,直到其大于残余气饱和度后,气井才开始产出煤层气(图1b)。因而,开发这类煤层气藏,气井经历一段较短的不饱和单相水流阶段(如图1中II阶段),之后才产出煤层气。

1.2 欠饱和煤层气藏气水产出特征

欠饱和煤层气藏指含气饱和度低于100%的煤层气藏。当气井开井排水降压后,煤层气基本上尚未发生解吸,直到储层压力低于临界解吸压力后,煤层气才开始解吸。此时气井仍未产出煤层气。只有当煤层孔裂隙中游离气饱和度大于残余气饱和度后,气井才开始产出煤层气(图1c)。因而,开发这类煤层气藏,气井先后经历饱和单相水流、不饱和单相水流(图1中I、II阶段),之后才开始产出煤层气。

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单相水排采阶段需要较长的时间,少则1~2个月,多则数年之久。长时间单相水排采期内形成的气水排采特征是认识气藏储层特征和研究气井潜在产能的重要依据。

2 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单相水排采特征

表征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单相水排采特征的量化参数主要有2个:单相水排采时间和单相水累计产量。

2.1 单相水排采时间

单相水排采时间指开发欠饱和煤层气藏时煤层气井早期只产水不产气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时间的单相水排采时间势必增加煤层气井开发作业成本。因而,单相水排采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气田开发成本,是评价煤层气田开发经济性的重要参数。

2.2 单相水累计产量

单相水累计产量指开发欠饱和煤层气藏时煤层气井早期只产水不产气阶段地下水累计产出的总量。由于采出水大多具有高矿化度、高盐度等特征,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以便不对地表水系及地下水造成污染(潘红磊等,1998;王志超等,2009)。采出水的处理无疑增加了煤层气开发成本,因而单相水累计产量的大小影响气田的开发成本,是评价煤层气田开发经济性的重要参数。

2.3 单相水排采时间与单相水累计产量之间的关系

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单相水排采时间与单相水累计产量同时受地质、工程以及人为因素等诸多相同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从沁南煤层气田煤层气井单相水排采时间与单相水累计产量之间的关系图上可以看出(图2):当单相水排采时间小于250d时,其与单相水累计产量之间呈现较强的线性关系;当单相水排采时间大于250d时,其与单相水累计产量的相关性较差,呈指数关系;整体而言,两者之间呈指数关系:

y=144.37exp(0.0069x)

式中:x为单相水排采时间,d;y为单相水累计产量,m3。该拟合函数的R2值达到0.8323,表明该函数能较好地描述该地区单相水排采时间与单相水累计产量之间关系。

2.4 单相水排采特征的影响因素

影响单相水排采特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气藏临储比、排采速度、构造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在排采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层气藏含气饱和度越高,临解比越大,即临界解吸压力越接近储层压力,意味着气井实现产气所需降压的幅度越小,因而单相水排采时间就越短,累计产水量也相对较小。

图2 单相水排采时间与单相水累计产量之间的关系图

在临储比相近的条件下,煤层气井排采速度越快,储层降压越快,实现产气的时间越短(即单相水排采时间就越短),累计产水量也越小,如表1中的含气饱和度约为82.8%的J7与J10。

表1 单相水排采特征与断层的关系

构造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单相水排采特征的影响极大。不同构造部分、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域,其储层的渗透性、含水性以及地下水体的活跃性各不相同,造成气井的单相水排采特征也存在差异。沁南煤层气田多发育正断层(王红岩,2005),这些断层附近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排水降压,单相水排采时间较长、累计产量较大(表1)。

3 单相水排采特征与气井产能的关系

对于应力敏感的煤储层来说,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不合理的单相水排采措施(排采过快或过慢)必然引起储层渗透率的损害,降低气井后期的排水产气能力。研究探讨单相水排采特征参数与气井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开发早期制定合理单相水排采方案、提前预测煤层气井产能以及采取必要的储层增产改造措施提供指导。

目前,沁南煤层气田处于开发初期阶段,大部分煤层气井排采时间不长。该区樊庄、潘庄及郑庄区块煤储层含气饱和度大体在80%~90%,属于欠饱和煤层气藏(要惠芳等,2009)。为了科学地评价单相水排采特征与气井产能之间的关系,选择气井产气后连续排采1年形成的平均产气量和最大产气量作为气井产能指标。

3.1 单相水排采时间与气井产能的关系

气井排采过快,单相水排采时间过短,往往引起储层不可恢复的应力伤害,降低渗透率,影响产能;同时单相水排采时间过长,储层中水量较大(或连通含水层),不利于气井形成较好产能。

图3显示为沁南地区单相水排采时间与产气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气井的单相水排采时间与气井1年内的产气量之间存在4个明显的特点:1)单相水排采时间大于140d的煤层气井,其平均产气量基本上都小于3000m3/d,最大产气量则小于6000m3/d;2)单相水排采时间小于50d的煤层气井,其平均产气量基本上都小于3000m3/d,最大产气量则小于6000m3/d;3)出现较高产能的煤层气井(平均产气量大于3000m3/d,最大产气量大于6000m3/d),其单相水排采时间均介于50~140d;4)部分单相水排采时间介于50~140d的煤层气井产能偏低。这表明过长/过短的单相水排采时间不利于煤层气井形成高产。

图3 单相水排采时间与气井产能的关系图

在煤储层含气饱和度相当、地下水总体不活跃的沁南地区,部分井出现过长的单相水排采时间意味着该井沟通了活跃的水层,造成气井降压困难,产气有限;而过短的单相水排采时间表明气井排采速度过快,储层渗透率出现不同程度不可逆转的伤害,不利产气。因而,沁南地区单相水排采时间大于140d或小于50d的煤层气井,指示其产能普遍偏低;而介于50~140d的煤层气井比较有利于形成较高的产能。

3.2 单相水累计产量与气井产能的关系

单相水累计产量的大小往往指示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在相同的水文地质背景下,某些气井长时间大量排采单相水,很可能表明储层与含水层沟通,不利排采,难以形成较好产能。

图4显示沁南地区单相水累计产量与产气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气井的单相水排采时间与气井1年内的产气量之间存在3个明显的特点:1)单相水累计产量大于500m3的煤层气井,其平均产气量基本上都小于2000m3/d,最大产气量则小于4000m3/d;2)出现较高产能的煤层气井(平均产气量大于2000m3/d,最大产气量大于4000m3/d),其单相水累计产量小于500m3;3)有一部分单相水累计产量小于500m3的煤层气井产能偏低。

图4 单相水累计产量与气井产能的关系图

从表1看,沁南地区单相水累计产量偏高的煤层气井大多位于正断层附近。在煤层气藏成藏过程中,正断层绝大部分时间作为煤层气逸散的通道,导致正断层附近的煤层气保存条件较差,煤储层含气饱和度较低,增加了单相水排采阶段的排采时间和累计产水量。同时,正断层沟通附近的含水层,造成单相水排采阶段长时间降压困难,也延长了排采时间,增大了气井产水量。因而,沁南地区单相水累计产量大于500m3的煤层气井,指示其产能普遍偏低;而小于500m3的煤层气井比较有利于出现较高的产能。

4 结论

(1)过饱和、饱和和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过程中的气水产出特征各不相同,其中以欠饱和煤层气藏的气水产出特征最典型。欠饱和煤层气藏的气水产出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开发初期存在较长时间的单相水排采阶段。

(2)单相水排采时间和单相水累计产量是描述欠饱和煤层气藏开发初期单相水排采特征的2个重要参数。单相水排采特征受断层影响大。沁南煤层气田气井的单相水排采时间与单相水累计产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3)沁南煤层气田产能较好的煤层气井,其单相水排采时间为50~140d,单相水累计产量小于500m3;单相水排采时间大于140d及小于50d或单相水累计产水量大于500m3的煤层气井,其产能普遍偏低。

参考文献

陈振宏,贾承造,宋岩等.2007.构造抬升对高低煤阶煤层气藏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34(4):461~464

冯文光.2009.煤层气藏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潘红磊,吴东平.1998.可供借鉴的煤层气采出水处理方法[J].天然气工业,18(2):84~85

宋岩,柳少波,赵孟军等.2009.煤层气藏边界类型,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区预测.天然气工业,29(10):5~11

宋岩,张新民,柳少波.2005.中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天然气工业,25(1):1~7

苏现波,陈江峰,孙俊民等.2001.煤层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

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等.2005.煤层气藏边界及其封闭机理.科学通报,50(增刊):117~120

苏现波,刘保民.1999.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焦作工学院学报,18(3):157~160

王勃,姜波,王红岩等.2007.低煤阶煤层气藏水文地质条件的物理模拟.煤炭学报,32(3):258~260

王红岩,张建博,刘洪林等.2001.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煤田地质与勘探,29(5):33~36

王红岩.2005.山西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及构造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

王志超,邓春苗,卢巍,张万昌.2009.晋城煤层气采出水的水质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37(1):122~124

要惠芳,王秀兰.2009.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等.2005.沁水盆地煤层气藏演化的关键时期分析.科学通报,50(增刊):110~116

赵群,王红岩,康永尚等.2007.超饱和煤层气藏成藏机理.天然气工业,27(7):19~23

煤层气成藏条件、开采特征及开发适用技术分析

赵庆波 孙粉锦 李五忠 李贵中 孙 斌 王 勃 孙钦平 陈 刚 孔祥文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廊坊 065007)

摘 要: 煤层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内生外储型; 煤层气成藏期可划分为早期成藏、后期构造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特别指出了开采中二次成藏的条件。利用沉积相分析厚煤层的层内微旋回,细划分出优质煤层富含气段; 进一步利用沉积相探索成煤母质类型及其对煤层气高产富集控制作用; 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及水动力对煤层气成藏的作用机理。总结了煤层气开采特征: 指出了煤层气井开采中的阻碍、畅通、欠饱和三个开采阶段,并认为欠饱和阶段可划分为多个阶梯状递减阶段; 由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形成自给型、外输型和输入型三类开采特征。根据地质条件分析了二维地震 AVO、定向羽状水平井、超短半径水力喷射、U 型井、V 型井钻井技术的适用性及国内应用效果。

关键词: 煤层气 成藏模式 成煤母质 高产富集 开采特征; 适用技术

作者简介: 赵庆波,1950 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兼职教授; 中国石油学会煤层气学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编写专著 17 部,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万庄 44 号信箱煤层气所。电话: ( 。E mail: zhqib@ petrochi-na. com. cn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Conditions,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Technology Analysis

ZHAO Qingbo SUN Fenjin LI Wuzhong LI Guizhong SUN Bin WANG Bo SUN Qinping CHEN Gang KONG Xiangwen

( Rese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Langfang Branch, Langfang 065007 China)

Abstract: Accumulation model of coalbed metha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uthigenic reservoir with adsorbed gas,authigenic reservoir with free gas and authigenic source rock with external reservoir. Three accumu- lation stages are indicated as early stage accumulation,late stage accumulation with tectonic reworking and second- ary accumul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r secondary accumulation during development are specially in- dicated. Micro-cycle in thick coal are analyzed using sedimentary facies. Coalbed interval with high gas content is classified,and further more,coal-forming sources type and its controling on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ve and en- richment is explored. Mechanism of tectonic stess field and hydrodynamic force on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is elaborate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 is concluded as follows: blocked,unblocked and unsaturated production stages are indicated,and unsaturated stage is considered to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deple- tion stages; structure localization and inner layer heterogeneity result in thre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self-sup- porting,exporting and importing types.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setting,the applicability and its effect of 2 dimen- tional seismic AVO ( Amplitude versus Offset) ,pinnate horizontal multilateral well,ultrashort radius hyraulic jet- ting,U and V type well drilling technique is analyzed.

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model; coal-forming sources; productive and enrichment; pro- 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pplicable technology

1 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1.1 煤层气成藏模式和成藏期

1.1.1 煤层气成藏模式划分为三类

自生自储吸附型:煤层气大部分以吸附态存在于煤层中,构造相对稳定的斜坡带富集。如沁水盆地南部潘庄水平井单井平均日产气3万m3;郑试60井3#煤埋深1337m,日产气2000m3。

自生自储游离型:煤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多少是相对的,多为同源共生互动,煤层气一部分以游离态存在于煤层中,有的局部构造高点占主体,早期煤层埋藏深、生气量高,后期抬升煤层变浅压实弱,次生割理发育渗透性好,两翼又是烃类供给指向,在有利封盖层条件下局部高点形成高渗透的高产富集区。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彩504井,构造发育的断块高点煤层次生割理裂隙发育物性好,游离气与吸附气同源共储,煤层深2575m,日产气6500m3。

内生外储型:煤层作为烃源岩,生成的气体向上部或围岩运移,在有利的圈闭条件下在砂岩、灰岩中形成游离气藏,使吸附气、游离气具有同源共生性、伴生性、转换性和叠置性,可在平面上叠加成大面积分布。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韩城地区WL2015井山西组煤层顶板砂岩厚14.1m,压裂后井口压力为2.32MPa,日产气2400m3。

图 1 煤层气成藏模式图

1.1.2 煤层气成藏期划分为三类

早期成藏:随着沉积作用的进行,煤层埋深逐渐增加,大量气体持续生成。充分的生气环境,良好的运聚势能,足够的吸附作用,有利的可封闭、高饱和、高渗透成藏条件,为早期成藏奠定了基础。这类气藏δ13C1相对重(表1),表现为原生气藏特征。

构造改造后期成藏:系统的动平衡一旦被构造断裂活动打破,即煤层气藏将被水打开,煤层割理被方解石脉充填,则能量将再调整、烃类再分配,古煤层气藏遭受破坏,新的高产富集区块开始形成(图2)。

受构造抬升后在局部出现断裂背斜构造,抬升使煤层压力降低,气体发生解吸,构造运动产生的裂隙又沟通了低部位的气体,使之向局部构造高点运移聚集。当盆地沉降接受沉积时,压力逐渐增大,再次生气,背斜翼部气体再吸附聚集,这类气藏多为次生型,δ13C1相对轻(表1)。

表 1 不同类型气藏 CH4含量及 δ13C1分布表

图 2 煤层气运聚成藏过程

开采中二次成藏:煤层气原始状态为吸附态,开采中压力降至临界点后打破原平衡状态转变为游离态,气水将重新分配,解吸气窜层或窜位,从而形成煤层气开采中的二次成藏,这是常规油气不具备的条件。煤矿区这类气藏由于邻近采空区CH4含量较低。

(1)煤层气二次成藏中的窜位

窜位是指煤层气开采中气向高处或高渗区运移,水向低部位运移,形成煤粉、气、水三相流,再开发几年进入残余态,微小孔隙、深部气大量产出。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在同一地区,有些井高产,有些井低产,这与他们所处的构造部位有关,解吸气向构造顶部或高渗通道差异流向或“游离成藏”,煤层气发生窜位,使得高点气大水少,甚至后期自喷,向斜水大气少。如蒲池背斜煤层气的开发实例(图3,表2)。

该地区早期整体排水降压单相流,中期气、水、煤粉三相流,后期低部位降压,高部位自喷高产气井单相流,4年后基本保持现状。区块中477口直井和57口水平井已开采4年多,目前产气不产水直井、水平井分别为29%、11%,产水不产气分别为12%、19%。

(2)煤层气二次成藏中的窜层

窜层是指煤层气开采中或煤层采空区上部塌陷中解吸气沿断层裂隙或后期开发中形成的通道等向上再聚集到其他层位。主要有五种情况:①原断层早期是封闭的,压力下降到临界点后是开启的;②水平井穿透顶底板和断层;③压裂压开顶底板;④开采应力释放产生裂缝使解吸气穿透顶底板进入砂岩、灰岩形成游离气;⑤煤层采空后顶板坍塌应力释放,底部出现裂隙带。

典型实例分析:

①阜新煤矿区开采应力释放导致二次成藏

采动、采空区:阜新钻井7口,采空区坍塌后在煤层顶部砂岩裂隙带单井日产气1.5万~2.15万m3,CH4含量大于50%。生产1年,单井累计产气折纯最高260万m3;阳泉年产气7.16亿m3,90%是邻层抽采;铁法70%煤层气是采动区采出(图4)。

图3 蒲池背斜煤层气开发特征图

表 2 蒲池背斜开发井开采情况

注: 日产气及日产水两栏中分子为四年前产量,分母为目前产量。

图 4 采动、采空区煤层气开采示意图

②直井压裂窜层

蒲南38井压裂显示超低破裂压力,为9.6MPa,低于邻井10MPa以上,初期日产水62m3,4年后目前为54.8m3,累计产气仅有3.8万m3。

③水平井窜层

FZP031井煤层进尺4084m,钻遇率81%,主、分支共钻遇断层4条,明显钻入下部水层,开发效果差(图5):最高间歇日产气1366m3,累计产气29万m3,累计产水4.3万m3,目前日产气392m3,日产水28m3;原水层的构造高点被解吸气占据。而比该井浅75m的FZP03-3井日产气3783m3,日产水5m3。

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中应形成一次开发井网找煤层吸附气,二次开发井网找生产中由于开采中压力下降,烃类由吸附态变游离态使气水重新分配,打破原始平衡状态,解吸气窜层或窜位形成二次成藏的游离气藏的勘探开发思路。

1.2 有利的成煤环境和煤层气高产富集旋回段

以往油气勘探上用沉积相分析砂体变化特征,通过对大量煤层粘土矿物分析、植物鉴定、测井特征,特别是全煤层取心观察,以及煤质和含气性分析认为:沉积环境对煤层气的生成、储集、保存和渗透性能的影响是通过控制储层物质组成来实现的,层内的非均质性和煤质的微旋回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并控制层内含气性和渗透性的非均质变化。

平面上:河间湾相煤层厚、煤质好、含气量高、单井产量高,河边高地和湖洼潟湖相相反(表3)。

图5 FZP03 1、FZP03 3 水平井轨迹示意图

表3 鄂东气田 C—P 不同煤岩相带煤质与产量数据表

纵向上: 受沉积环境影响,厚煤层往往纵向上形成夹矸、暗煤、亮煤几个沉积旋回,亮煤镜质组含量高、渗透率高、含气量高。不同的煤岩组分受成煤母质类型的控制,高等植物丰富,经凝胶化作用形成的亮煤,灰分低、镜质组高、割理发育、含气量高; 碎屑物质、水溶解离子携入或草本成煤环境的暗煤相反。

武试 1 井 9#煤可划分为 4 个层内微旋回 ( 图 6) 。灰分含量: 暗煤 14% ~15%,亮煤3. 7% ~ 5. 1% ; 镜质组含量: 暗煤 23% ~ 49% ,亮煤 66% ~ 79% 。

1.3 构造应力场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古应力场高值区断裂发育,水动力活跃,煤层矿化严重,含气量低; 低值区则煤层割理发育,处于承压水封闭环境,煤层气保存条件好,含气量高。局部构造高点也往往是应力场相对低值区,并且煤层渗透率高、单井产量高,煤层气保存条件好,煤层没被水洗刷,含气量高。

1.4 热演化作用对煤层气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

高煤阶以小于 0. 01μm 的微孔和 0. 01 ~1μm 中孔为主,一般在 80% 以上,中、微孔是煤层气主要吸附空间,靠次生割理、裂隙疏通运移;

图6 武试1井9#煤沉积旋回图

低煤阶以>1μm大孔和中孔为主,演化程度低,裂隙不发育,大孔是吸附气、游离气主要储集空间和扩散、渗流和产出通道;

中煤阶以中、大孔为主,中、大孔是煤层气扩散、渗流通道。

核磁共振:煤层气藏储层的T2弛豫时间谱,为特征的双峰结构,与常规低渗透储层T2弛豫时间谱相对照,煤层气储层的两个峰之间有明显的间隔,这说明对于煤层气储层,束缚水与可动流体并不能有效沟通。然而不同煤阶煤储层T2谱的结构不同,这源于不同的孔隙结构(图7、图8),低煤阶以大孔为主、高煤阶以微孔小孔为主,高煤阶曲线峰值煤层左峰高右峰低,峰值中间零值,低煤阶相反,左峰为不可流动孔隙,右峰为可流动的次生割理裂隙储集体;高煤阶右峰可流动峰值越高(割理发育),气井产量越高(图9)。

1.5 水动力场对煤层气藏的控制作用

图7 高、低煤阶孔隙结构特征

局部构造高点滞留水区低产水高产气,向斜承压区高产水。地下水一般在斜坡沟谷活跃,符合水往低处流、气向高处运移的机理。樊庄区块滞流—弱径流区域多为>2500m3/d高产井;东部地下水补给区含气量<10m3/t、含气饱和度55%,见气慢,单井产量200~500m3/d(图10)。

图8 不同煤阶孔隙分布特征图

图9 不同煤阶煤储层T2弛豫时间谱

2 煤层气开采特征

对于中国中低渗透性煤层,煤层气井一般为300m×300m井距,单井产量稳产期4~6年,水平井更短,开采中划分为上升期、稳产期、递减期三个阶段,递减期又可划分为多个阶梯状递减阶段。

2.1 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形成三类开采特征

自给型:往往位于构造平缓、均质性强的地区。气产量为本井降压半径之内解吸的气从本井产出。排采井一般处于构造平缓部位,层内均质性强。日产气上升—稳产—递减三个阶段,这类井多低产(图11)。

图10 樊庄区块地下水与含气量、煤层气高产区关系图

图11 煤层气单井开采特征图

外输型:位于构造翼部、非均质性强的地区。气产量一部分通过本井降压解吸半径内从本井产出,而大部分通过高渗通道或沿上倾部位扩散到其他井内产出。排采井一般处于构造翼部、非均质性强。日产气低产或不产—上升—缓慢递减,这类井多低产,并且产量递减快。

蒲池背斜的P111、PN11、PN25、HP110、HP2113井位于背斜的翼部,属于构造的相对低部位,基本上没有气产出,而产水量较大,分析由于降压而解吸出来的气体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而没有产出,具有输出型的开采特征。

输入型:多位于构造高点。初期本井降压解吸气随降压漏斗从本井产出,后期构造下倾部位解吸气又运移到本井产出。排采井处于构造高点,这类井一般高产、稳产期长。日产气上升—稳产—上升—递减。

蒲池背斜中位于构造高点的PN14、P13、PN27、P15井产气量高而产水量低,这与低部位气体的扩散输入有关,具有典型的输入型开采特征。

2.2 降压速率不同形成三类开采效果

2.2.1 畅通型解吸

抽排液面控制合理,降压速率接近解吸速率,有效应力引起的负效应小于基质收缩引起的正效应,渗透率随开采的束缚水、气产出上升—稳定,气泡带出部分束缚水,产量理想(图12Ⅰ)。以固X1井为例,该井排采制度合理,经半年的排水降压后液面基本保持稳定,日产气稳定在4320m3/d以上,目前还保持稳产高产。

图12 不同措施煤层气井产气影响特征曲线

2.2.2 超临界型解吸

解吸速率小于降压速率,降压液面下降速度太快,煤层裂缝、割理产生应力闭合,日产气急剧上升—急剧下降,渗透率下降—稳定,产气效果差(图12Ⅱ)。以固Y2井为例,该井经30余天的排水降压,液面降至煤层以下,由于抽排速度过快,前期产气效果差,2010年7月二次压裂及排采制度调整后,气体日产气量最高达4000m3/d,后期稳定在1600m3/d以上;PzP03井在产气高峰期日降液面63~87m,造成该井初期是全国单井产量最高(10.5万)而目前是该区单井产量最低的井。

2.2.3 阻碍型解吸

降液速率过慢,解吸速率大于降压速率,有效应力引起的负效应大于基质收缩的正效应,气泡变形解吸困难,降压早期受煤粉堵塞,液面阻力作用解吸不畅通,日产气不稳定,开发效果差(图12Ⅲ)。FzP03-3井开采770天关井26次以上,开发效果很差。

2.3 煤层水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煤层水可划分为层内水、层间水和外源水;高产气区为层内、层间水,有外源水区为低产气区。

(1)层内水:煤层割理、裂隙中的水。日产水小,开采中后期高部位几乎不产,低部位递减。层内水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可动水(洞缝)、吸附水(煤粒面)、湿存水(<10-5cm毛管内)、结晶水(碳酸钙)四类。

(2)层间水:薄夹层水渗入煤层。开采中产水量明显递减,可控制。

有层间水的气井连续降压可控制水产量,提高开发效果。沁水樊庄FzP111井煤层总进尺4710m。2009年4月投产,最高日产水175m3,目前日产气21436m3,日产水20.7m3,套压0.15MPa,液面4m,累计产水3.7万m3,累计采气814万m3。可以看出,对有层间水进入煤层气井的情况,短期加大排水量,后期日产气持续上升,开发效果较好。

(3)外源水:断层或裂缝沟通高渗奥灰水及其他水层。产水大,难控制。

3 煤层气勘探开发适用技术分析

3.1 地震AVO技术预测高产富集区

煤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大,煤层本身是强反射。其内含气、含水的差异在局部异常突出:高含气后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减少产生AVO异常(亮点),这与常规天然气高阻抗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大出现的亮点概念不同,具有以下特征:高产井强AVO异常(高含气量低含水),煤层段为大截距、大梯度异常,即亮点中的强点;低产井弱AVO异常(低含气量高含水)为低含气、低饱和、低渗透特征。

煤层气高产区强AVO异常区的吉试1井5#煤含气量21m3/t,日产气2847m3(图13);低产区弱AVO异常的吉试4井5#煤含气量12m3,日产气64m3,产水90m3。据此理论,可用地震AVO技术预测高产富集区。

图13 吉试1井5#煤AVO特征图

3.2 定向羽状水平井钻井适用地质条件

全国已钻定向羽状水平井160余口,单井最高日产气10.5万m3。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适合于开采较低渗透储层的煤层气,集钻井、完井与增产措施于一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沟通煤层中的天然裂缝系统,使同一个地区单井产量可提高5~10倍,适用地质条件有以下10点:

(1)构造稳定无较大断层:FzP031钻遇4条断层,日产气最高1366m3,目前687m3,日产水32~75m3;韩城04、07、09井日产水20~48m3,日产气小于60m3。

(2)远离水层封盖条件好:三交顶板泥岩厚<2m,水大气少,SJ61井9#煤厚9.4m,顶板6.8m灰岩,煤层进尺4137m,钻遇率100%,最高日产水465m3,19个月产水4.6万m3,不产气。

(3)软煤构造煤不发育:韩城、和顺12口井单井平均日产气720m3。

(4)煤层埋深小于1000m:煤层深800~1000m的武m11、Fz151井日产气<500m3。

(5)煤厚>5m:柳林CL3井煤层厚4m,最高日产气0.95万m3,稳产160天递减,日产气2807m3,累计121万m3。

(6)含气量>15m3/t:潘庄东部8m3/t(盖层厚2~5m),北部15~22m3/t(盖层厚>10m),尽管东部比北部浅100~200m,而北部6口井单井平均日产气3.0万m3,东部7口为1869m3,最高3697m3,相距6km单井产量差20倍。

(7)主分支平行煤层或上倾:单井平均日产气、阶段累计和地层下降1MPa采气效果分析,水平井轨迹:平行煤层产状最好,其次上倾,下倾差;“凸”“凹”型最差。

(8)煤层有效进尺>3000m:水平段煤层进尺<2000m的单井最高日产气<800m3,阶段累计采气<2.0万m3。

(9)分支展布合理:主支长1000m左右,分支间距200~300m,夹角10°~20°。

(10)煤层有效钻遇率>85%:10口井煤层钻遇率<85%,并投产1年以上,单井平均日产气800m3,最高<2000m3,阶段平均累计采气27万m3。

3.3 超短半径水力喷射钻井适用条件

我国利用该技术已钻煤层气井23口以上,效果均不理想。主要原因为低渗透,喷孔直径小、弯曲大,前喷后堵;水力喷射开窗直径28mm,孔径小,排采中易被煤粉和水堵塞。可进行旋转式大口径喷咀和裸眼喷射试验。

3.4 “山”型井、U型井、V型井钻井适用条件

由于中国煤层气藏具有低渗透的特点,且多属断块气藏,U型水平井沟通煤层面积小,应用效果较差。我国钻U型水平井16口以上,增产效果不明显。

SJ12-1井分段压裂日产气稳产1750m3,累计产气19.1万m3,开采3个半月后已递减。水平段下油管、玻璃钢管都取得成功,低渗透气藏效果差。较高渗透区[(1.0~3.6)×10-3μm2]效果好:彬长、寺河单井日产气0.56万~1.4万m3。

今后可进行1口水平井穿多个直井的“山”字型井组试验,目前国外利用该技术开发盐岩已成功。

4 结论

(1)根据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认识将煤层气成藏模式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内生外储型三类;同时,认为煤层气成藏期划分早期成藏、后期构造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三类,开采中二次成藏将是煤层气开发二次井网的主要产量接替领域。

(2)利用沉积相分析厚煤层、优质煤层和高产富集区;分析厚煤层的层内微旋回,成煤母质控制煤岩组分和单井产量,高等植物丰富,经凝胶化作用形成的亮煤,灰分低、镜质组高、割理发育、含气量高,是高产富集段;碎屑物质、水溶解离子携入或草本成煤环境的暗煤相反。

(3)古应力场低值区则煤层割理发育,处于承压水封闭环境,煤层气保存条件好,含气量高;滞留水区低产水高产气,向斜承压区高产水。

(4)由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形成自给型、外输型和输入型三类开采特征,由降压速率不同形成畅通型、阻碍型和超临界型三类开采效果。

(5)高产井强AVO异常,即亮点中的强点;低产井弱AVO异常,为低含气、低饱和、低渗透特征。定向羽状水平井在适用的地质条件和钻井方式下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超短半径水力喷射应首选渗透率较高、煤层构造相对稳定、含气量和饱和度较高煤层应用;U型、V型水平井钻井技术在低渗透气藏中效果差,高渗透区效果好。

参考文献

陈刚,赵庆波,李五忠等.2009.大宁—吉县地区地应力场对高渗区的控制[J].中国煤层气,6(3):15~20

陈振宏,贾承造,宋岩等.2007.构造抬升对高、低煤阶煤层气藏储集层物性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34(4):461~464

陈振宏,王一兵,杨焦生等.2009.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分析———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J].石油学报,30(3):409~412

邓泽,康永尚,刘洪林等.2009.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J].煤炭学报,34(7):947~951

康永尚,邓泽,刘洪林.2008.我国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19(3):423~426

李金海,苏现波,林晓英等.2009.煤层气井排采速率与产能的关系[J].煤炭学报,34(3):376~380

乔磊,申瑞臣,黄洪春等.2007.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工艺研究[J].石油学报,28(3):112~115

鲜保安,高德利,李安启等.2005.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机理与应用分析[J].天然气工业,25(1):114~117

赵庆波,陈刚,李贵中.2009.中国煤层气富集高产规律、开采特点及勘探开发适用技术[J].天然气工业,29(9):13~19

赵庆波,李贵中,孙粉锦等.2009.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理论与勘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Diessel C F K. 1992. Coal-bearing depositional systems-coal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Springer-verlag. 19 ~ 22

山西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孔渗发育特征研究

林亮 姚勇 黄晓明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62(20092×05062)

作者简介:林亮,1983年生,男,工程师,硕士,200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现工作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国际合作与勘探部,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及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研究工作。,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

摘要: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柳林示范项目,收集大量煤田资料并施工煤层气试验生产井,研究了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孔渗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岩孔隙度主要受煤化程度、显微组分、矿物含量和煤体结构的影响;煤层渗透率变化较大,渗透率相对较低,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总体上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渗透率有减小趋势,太原组较山西组煤层渗透率偏低。

关键词:柳林区块 煤层气 孔隙变 渗透率

The Porosity and perm 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ulin Coalbed Methane Block, Shanxi Province

LIN Liang YAO Yong HUANG Xiaoming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 Ltd,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he Liuli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f "ordos Basin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s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Project" is one of the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 projects on "Large Oil and Gas Fields and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Program. " In order to study the porosi- ty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rea, we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coal fields data and many Parameters and production well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l poros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coalification, maceral, mineral content and coal shape. The coal per- meability was relatively low and varied significantly, and it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rea. The coal permeability of Taiyuan formation is lower than that of Shanxi formation.

Keywords: Liulin block; coalbed methane; porosity; permeability

柳林位于山西省西部,河东煤田中部,南邻石楼北区块,东邻杨家坪区块。行政区划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穆村镇、薛村镇、庄上镇、高家沟乡、贾家垣乡。地理坐标:东经110°44′00″~110°53′00″,北纬37°21′00″~37°31′00″,区块东西宽约10.1km,南北长约18.1km,面积183.824km2。

1 区域地质背景

河东煤田主要处在黄河东岸——吕梁山西坡的南北向构造带上,属于李四光指出的“黄河两岸南北向构造带”的东岸部分。煤田总体上是一个基本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属于吕梁复背斜西翼的一部分,在单斜上又发育了次一级的褶曲和经向或新华夏系的断裂构造[1]。

柳林地区位于河东煤田中段离柳矿区西部,南邻石楼北区块,北邻三交区块,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鼻状构造南翼。在研究区北部,地层向西倾斜,向南逐渐转为向西南倾斜,总体为一向西或西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倾角约3°~8°。在鼻状构造的背景上,发育有起伏微弱的次级小褶曲,起伏高度一般小于50m。区内断层不发育,仅在区块北部发育有由聚财塔南北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及其派生的小型断层。地表未见陷落柱,也未见岩浆活动[2]。

本区块内及周边赋存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新生界上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本区内发育煤层14层,其中山西组5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4(3+4)、5号煤层;太原组9层,自上而下编号为6上、6、7、7下、8+9、9下、10、10下、11号[2]。其中山西组的2、3、4(3+4)、5号煤层,太原组的8+9、10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3]。

2 煤储层孔隙特征

煤岩孔隙是指未被固体物质充填满的空间,为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煤储层的储集性能、渗透性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随着煤阶的升高,煤中的总孔容呈指数下降,总的规律为微孔和小孔增加、大孔和小孔减少[4]。

空隙的划分方案较多,一般采用B.B.霍多特方案,即大孔大于1000nm,中孔为1000~100nm,小孔为100~10nm,微孔小于10nm的标准。

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孔隙体积百分含量上来看,孔隙体积百分含量在26.06%~66.78%之间,均值为48.75%,微孔变化在14.89%~39.39%,平均为27.47%;大孔次之,介于5.56%~44.24%,均值为16.43%;中孔最弱,变化于2.35%~32.98%,平均7.33%。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煤储层孔隙分布变化较大[5]。

杨家坪井组数据(表1)表明柳林地区煤层孔隙以小孔为主体,一般占煤层孔隙的40%~55%,此外,微孔和大孔发育较多,中孔发育最少。平均总孔隙含量在0.0258~0.0413cm3/g之间,孔隙发育情况一般。在4MPa有效上覆压力条件下,柳林地区8号煤层总孔隙度平均为7.18%,5号煤层总孔隙度平均3.45%,4号煤层总孔隙度平均为3.90%,以8号煤层孔隙度最优。

表1 柳林地区不同煤层孔隙发育情况(注:杨家坪井组数据)

总体上看,柳林地区总孔容一般变化于(148~547)×10-4cm3/g之间,平均323×10-4cm3/g左右。如图1,孔容分布上主要以小孔、微孔为主,尤以小孔含量为优,中孔发育最少。

图1 柳林地区各类孔隙孔容比对比图

柳林地区煤层压汞总孔比表面积在0.103cm3/g~0.413cm3/g之间,且小孔和微孔总孔比表面积比占绝对优势,大孔和中孔所占比率甚微,过渡孔所占比例又略高于微孔所占比例。

3 煤储层渗透率特征

研究区内3+4号煤层渗透率为0.01~2.8mD,平均0.6mD;FL-EP1井渗透率相对较高;5号煤层渗透率变化范围为0.06~1.59mD,平均0.7mD;8+9号煤层渗透率变化范围0.005~24.8mD,平均4.8mD;整体上8+9煤层渗透率要明显高于3+4号与5号,各个层位渗透率都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6](图2)。

煤岩渗透率平面变化较大,西部由于煤层埋深较大,渗透率相对较低,测试反映了煤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总体上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渗透率有减小趋势,太原组较山西组煤层渗透率高。

煤储层的渗透性是控制煤层甲烷气生产能力的主导因素。渗透率一般指试井渗透率,通过试井资料获得,由于研究区内煤层气探井有限,所以煤层气试井渗透率资料非常有限。据已有资料,柳林地区的渗透率在0.01~10mD之间,南部渗透性要好于北部。煤层气储层的渗透率受煤体结构、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地应力等影响;此外,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外界条件的改变特别是储层压力变化引起的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收缩效应,也对煤岩渗透率产生强烈影响:

1.柳林示范区及周边地区以中煤级为主,裂隙非常发育是渗透率的主控因素。裂隙多近东西向展布,端裂隙与之斜交。两组裂隙在平面上以规则的菱形网格状为主,次为不规则网状,孤立状很少见到。

大孔尤其是裂隙的发育情况决定了储层在原始地层条件下的渗透能力。裂隙的发育程度主要是指裂隙的密度(或间距)、长度、宽度、裂口宽度等,它们的值越大,煤层的渗透性越好。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与煤岩成分、煤变质程度、构造应力等因素密不可分。光亮型煤、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如肥煤、焦煤、瘦煤)、低灰分煤等条件最有利于裂隙的大量形成。柳林地区煤以半亮煤为主体,煤级以焦煤为主,有利于形成裂隙。统计面裂隙密度表明,裂隙密度较大,且裂隙大部分未被充填,大幅度扩大了煤体的渗透率[6]。

2.煤层是对地应力十分敏感的天然气储层。通常,地应力场被分解为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垂直应力是由上覆岩层的重量引起的。煤层裂隙系统的渗透率是有效应力的函数,有效应力是垂直力与地层压力的函数差。垂直应力和地层压力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成线数增加关系,由于岩层的密度远大于孔隙中流体的密度,可知,有效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裂隙系统的渗透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小。柳林地区煤层由东往西,往南埋深加大,例如4号煤层埋深由东部的200m加大到西南的1250m,渗透率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呈现变小的趋势。

3.示范区内构造应力场及其伴生的节理发育特征是控制煤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南部节理变化较小,而中部较大,这预示在中部地区不同走向节理交切部位可能呈网状分布,形成高渗透性地层分布区。同时,统计数据表明,示范区内中部较东西两侧渗透性好。受燕山运动影响,柳林地区地层裂隙呈北东向展布;FL-EP1井山西组3+4号煤层压裂结果显示,造缝裂隙方向仍为北东南西向,与煤层主裂隙方向一致。

图2 柳林地区4、5、8+9煤层渗透率

4 结论

柳林矿区内所含的煤系地层由老到新分别为上石炭统本溪组(C2b)、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以及下二叠统山西组(P1s)。其中矿区内有煤层气勘探潜力的煤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底部8+9+10号煤,下二叠统山西组3+4+5号煤。

两套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和半暗煤为主,光亮煤和暗淡煤为辅,镜质组含量高,主要为焦煤。煤层孔隙以小孔为主体,一般占煤层孔隙的40%~55%,此外,微孔和大孔发育较多,中孔发育最少。总孔容一般变化于(148~547)×10-4cm3/g之间,平均323×10-4cm3/g左右。汞总孔比表面积在0.103~0.413cm3/g之间,且小孔和微孔总孔比表面积比占绝对优势。

煤岩渗透率平面变化较大,西部由于煤层埋深较大,渗透率相对较低,测试反映了煤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总体上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渗透率有减小趋势,太原组较山西组煤层渗透率高。

从煤层厚度、煤岩煤质、孔渗条件等方面考虑,柳林地区具备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条件,有大规模开发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社,席胜利,周焕顺.2007.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层气储层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35(1)

[2]张新民,庄军,张遂安.2002.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3]黄晓明,林亮,王赞维等.2010.山西柳林地区煤系地层对比特征[J].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张松航,汤达祯,唐书恒.2009.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储集与产出条件[J].煤炭学报,10

[5]杨光,刘俊来.2008.鄂尔多斯盆地煤岩变形与煤储层特性关系的实验研究[J].地质学报,10

[6]要惠芳,阴翠珍.2006.山西河东煤田柳林杨家坪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11(3):68~72

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几个基础问题浅析

傅雪海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作者简介:傅雪海,1965年9月生,男,湖南衡阳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能源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煤层气项目(编号:2002CB211704)。

摘要 本文从煤层气的赋存方式、超临界吸附、低煤级煤的含气量的测试方法、采动影响区动态含气量、煤层气的多级压力降与多级渗流、煤储层渗透率的气体滑脱效应、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煤储层压力中水压与气压的关系、高煤级煤产气缺陷及煤层气平衡开发等方面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应用基础研究问题作了简要剖析。指出针对各煤级煤储层特征,实行平衡开发,是保障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煤层气 动态含气量 动态渗透率 平衡开发

Brief Analysis on Several Basic Issues in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 nt

Fu Xueha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d several basic issues in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including CBM existence ways,supercritical absorption,test method of gas content for low rank coal,dynamic gas content in mining impact zone,CBM multi-level pressure dropping and multi-level percolation flow,gas slippage effects of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effective stress effects,coal matrix shrinkage effec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s pressure and water pressure in the coal reservoir,gas problems in high rank coal and CBM balance development and so on.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of CBMfor various rank coals is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the continuing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BM.

Keywords:CBM;dynamics gas content;dynamic penetration;balance development

引言

煤层气藏为介于固体矿藏与流体矿藏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压力-吸附矿藏。美国通过30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中、低煤级煤生储优势、次生生物气成藏、煤储层双孔隙导流等基础理论体系,形成了煤储层孔、渗、吸附性等物性室内实验测试技术、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技术、与储层物性相适应的完井技术、增产技术、多井干扰技术、储层压力与渗透率现场试验技术、煤层气、水产能数值模拟技术等为核心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1~8]。此理论除在加拿大有一定的适应性外,其他近30个国家或地区应用效果不佳,揭示该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我国在各煤级煤矿区施工了600 多口煤层气井、10余个井组,大多进行了试气排采,煤层气、水产能稳定性差,井与井之间、同一口井不同排采阶段之间变化极大,煤层气产量与试井渗透率的关系并不十分一致,甚至高渗透率低产量,低渗透率却具有较高的稳定气产量[9]。这一现实使我国煤层气工作者感到迷惑,严重扰乱了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部署。储层参数与排采工作制度怎样配置才能获得稳定、连续的产能呢?不同学者或工程技术人员从自己的专业范围就上述问题的某一方面曾作过一些有益探索,未从整体上去把握。本文就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中面临的应用基础研究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讨论。

1 煤层气的赋存方式与低煤级煤含气性问题

1.1 固溶气问题

煤层气由吸附气、游离气、水溶气三部分组成已得到煤层气工作者的公认。但煤与瓦斯突出时的相对瓦斯涌出量是煤层含气量的数倍至近百倍也是不争的事实,就是煤层采动影响区的煤层气和围岩中的煤成气也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程度。显然艾鲁尼提出的固溶体是客观存在的,甚至在煤层气总量中的比例远高于艾鲁尼认为的替代式固溶体2%~5%、填隙式固溶体5%~12%这一比例[10]。固溶气(体)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类似,在煤与瓦斯突出时被释放出来,由此可见固溶气(体)亦是煤层气的一种重要赋存方式。

1.2 超临界吸附问题

平衡水条件下,煤对甲烷的吸附性呈“两段式”演化模式,即朗氏体积先随煤级的增大而增加,后随煤级的增大而降低,其拐点(即极大值点)大约在镜质组最大反射率3.5%~4.5%这一区间内,在褐煤和低煤化烟煤阶段受煤岩组分的影响波动性较大[11]。

地层条件下,煤层甲烷超临界吸附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只有当煤层甲烷压力(气压)超过5.18MPa(表1)才真正出现超临界流体,实际上在我国煤矿瓦斯实测压力中超过此压力的矿井是比较少的。但对于原位且处于封闭系统的煤储层,储层中水压等于气压,只要煤层埋深超过600m,煤层甲烷就可能成为超临界流体。

图1 二氧化碳和乙烷在正常温压梯度条件下的液化区间

对于甲烷和氮气,任一埋深储层温度均高于临界温度,无论压力多大,均不会液化;对于二氧化碳,当储层温度低于31.1℃(表1),对于乙烷,当储层温度低于32.4℃(表1),而储层压力(气压)高于液化压力,二者可以呈液态形式存在。按正常地温梯度3℃/100m、正 常 储层 压 力 梯 度0.98MPa/100m,设恒温带深度为20m、温度为10℃,则埋深400m左右,储层温度约为22℃、储层压力为3.9MPa,此时二者均低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二氧化碳和乙烷以气态形式存在;当埋深达到800m,储层温度约为34℃,高于临界温度,二氧化碳和乙烷仍为气态。但当二氧化碳压力大于7.38MPa、乙烷压力大于4.98MPa,二氧化碳和乙烷有可能成为超临界流体;只有在400~800m范围内的局部层段(封闭体系),储层温度低于临界温度,储层压力高于液化压力,二氧化碳和乙烷才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图1)。

表1 煤层气组分的简明物理性质[12]

*在30℃时进行二氧化碳等温吸附实验时得出。

对于以甲烷为主,含有二氧化碳、氮气、乙烷的煤层气而言,其超临界状态和液化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是下一步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1.3 低煤级煤含气量的测试问题

我国煤层含气量现场测试大多是基于MT-77-84解吸法标准得出的,对中、高煤级煤适应性较好,但对于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低煤级煤而言,实测含气量明显偏低,由于低煤级煤孔裂隙发育,取心过程在地层温度条件下快速解吸,到地面由于温度降低,解吸速度变慢,有的甚至没有解吸气,由解吸气推算的损失气也就明显偏低。中国煤田地质总局1995~1998年进行的煤层气资源评价时就没有涉及到褐煤,其他单位和个人大多基于褐煤平衡水等温吸附实验来推算褐煤的含气量,从而计算出资源量。因此低煤级煤储层中的煤层气资源量大小不同是造成我国各单位和个人计算煤层气资源量差异的根本原因。

基于低煤级煤层的含水性、孔裂隙特点、温度、压力条件,分别进行吸附气、水溶气和游离气的数值模拟,厘定低煤级煤含气量是我国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之一。

1.4 采动影响区动态含气性的问题

煤矿采动影响区是地面煤层气开发或井下瓦斯抽放的有利部位。煤矿井巷开拓和煤炭生产改变了煤层的地应力场、流体压力场,打破了煤层内游离气、吸附气和水溶气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煤矿采动影响区因为煤层卸压,裂隙张开或形成新的裂隙,又因为矿井通风,采动影响区与暴露煤壁间连续出现甲烷浓度差,使煤层渗透性、扩散性能大大增强,煤层气发生解吸,并在浓度梯度、压力梯度作用下向巷道或工作面扩散、渗流或紊流。随着巷道和采煤工作面的连续推进,采动影响区内煤层的含气量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

煤矿采动影响区可划分为本煤层采动影响区(水平采动影响区)、邻近层采动影响区(垂向采动影响区)和煤炭资源残留区[13]。本煤层采动影响区又可进一步分为掘进巷道和采煤工作面采动影响区。采动影响区内煤层动态含气量与煤壁暴露时间(采煤或掘进工作面推进速度)和距暴露煤壁的距离有关,任何一点的煤层气流速、流向和瓦斯压力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为非稳定流场,求其解析解很困难。只有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如有限元法、瓦斯压力连续测定法、瓦斯涌出量法、瓦斯排放效率法等来近似地估算[13]。

2 煤层气多级压力降与多级渗流问题

煤储层是由气、水、煤基质块等多种物质组成的三相介质系统。其中气组分具有多种相态,即游离气(气态)、吸附气(准液态)、吸收气(固溶体)、水溶气(溶解态);水组分也有多种形态,即裂隙、大孔隙中的自由水、显微裂隙、微孔隙和芳香层缺陷内的束缚水、与煤中矿物质结合的化学水;煤基质块则由煤岩和矿物质组成。在一定的压力、温度、电、磁场中各相组分处于动平衡状态。在排水降压或外加场干扰作用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三相介质间存在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其储层物性亦相应发生一系列变化,单一相态的实验研究很难模拟煤储层的真实物性状态。

煤储层系由宏观裂隙、显微裂隙和孔隙组成的三元结构系统[11]。在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各结构系统压降程度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三级压力降,煤层气-水的运移也相应地存在着三级渗流场,即宏观裂隙系统(包括压裂裂缝)——煤层气的层流-紊流场、显微裂隙系统——煤层气的渗流场、煤基质块(孔隙)系统——煤层气的扩散场[14]。扩散作用又包括整体扩散、克努森型扩散和表面扩散,渗流亦存在达西线性渗流和非线性渗流。煤层气开发,上述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且气、水产能受制于渗流最慢的流场。前期研究大多忽略气体的扩散作用,渗流方程只考虑前两个环节,数值模拟气、水产能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且过于强调宏观裂隙,即试井渗透率的研究,忽略煤岩体实验渗透率及扩散系数的测试分析。因此,与煤储层孔裂隙结构系统相匹配的解吸—扩散—渗流—紊流多级耦合问题、与煤储层孔裂隙结构系统相匹配的煤层气产能模拟软件是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之一。

3 储层压力中的水压与气压的关系问题

煤储层流体压力由水压与气压共同构成。美国煤储层压力以水压为主,气、水产能稳定、持续;我国煤储层压力构成复杂,气压占有较大比例,不同压降阶段,煤层气、水产能不同,在总体衰减的趋势下呈跳跃性、阶段性变化[15]。

水动力势是煤层气富集和开发的最活跃因素,是储层压力或地层能量的直接反映和主要贡献者;水的不可压缩性对裂隙起支撑作用,水动力又是煤储层渗透率的维持者。我国中、高煤级煤层为相对隔水层,煤层本身的水体弹性能较低,气体弹性能较高[16]。

美国以单相水流作为介质测试煤储层压力和渗透率的试井方法应用到我国以气饱和为主的煤储层肯定会存在较大缺陷,也就是说用美国的试井方法得出的我国煤储层压力和渗透率是不确切的,由储层压力、含气量和等温吸附曲线计算的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力、理论采收率同样是不确切的。

笔者认为处于封闭系统的煤储层,其水压等于气压,处于开放系统的煤储层,其储层压力等于水压与气压之和。煤储层压力构成及其传导、煤储层中气、水介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控制了煤层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渗流特征,是目前煤层气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4 煤储层动态渗透率问题

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随着水和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排出,其渗透率存在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和气体滑脱效应,三种效应综合作用使煤储层渗透率呈现出动态变化[11]。

4.1 有效应力效应

有效应力是裂隙宽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有效应力增加会使裂隙闭合,使煤的绝对渗透率下降。渗透率越低,相对变化越大,有的减少两到三个数量级。在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随着水和气的排出,煤储层的流体压力逐渐降低,有效应力逐渐增大,煤储层渗透率呈现出快速减少、缓慢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11]。

4.2 煤基质收缩效应

气体吸附或解吸导致煤基质膨胀或收缩,可用朗格缨尔形式来描述,笔者用CO2作为介质对不同煤级圆柱体煤样(每点只平衡12h)进行过吸附膨胀实验,结果表明煤基质收缩系数随煤级的增大而减少[11]。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降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时,煤层气开始解吸,煤基质出现收缩,由于煤储层侧向上受到围限,煤基质的收缩不可能引起煤储层的整体水平应变,只能沿裂隙发生局部侧向应变,使煤储层原有裂隙张开,裂隙宽度增大,渗透率逐渐增高,且中煤级煤增加的幅度大于高煤级煤[11]。

4.3 气体滑脱效应

在煤这种多孔介质中,由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与流体通道在一个数量级上,气体分子就与流动路径上的壁面相互作用(碰撞),从而造成气体分子沿通道壁表面滑移。这种由气体分子和固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滑移现象,增加了气体的流速,使煤的渗透率增大,且随着储层压力的降低,先缓慢增加,到低压时快速增大。

5 高煤级煤储层产气缺陷问题

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对应力敏感性强,应力渗透率衰减快;高吸附性、微孔性,自封闭性效应明显;高煤级煤束缚水饱和度大,相渗能力低;经历的构造运动期次多,其反复加压和卸压,渗透性损害极大;煤基质收缩能力弱,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其渗透率较难得到改善[17]。

第一,高煤级煤储层显微裂隙不发育。高煤级煤储层大多经过强烈的构造运动,煤层呈碎裂煤、碎斑煤和糜棱煤。

第二,高煤级煤储层应力渗透率衰减很快。流体压力不变、围压不断增大的渗透率实验表明:高煤级煤岩体的渗透率随围压增大呈指数形式降低,且衰减系数远大于中煤级。由于地应力梯度(我国通常为1.6MPa/100m左右)大于储层压力梯度(正常压力梯度为0.98MPa/100m),因此,随煤层埋深的增加,煤储层有效应力增大,煤储层渗透率降低。

第三,高煤级煤相渗能力低。相对渗透率表明:高煤级煤束缚水饱和度大,介于71.3%~84.82%之间,单相水流和气、水双相渗流区域狭窄。气-水双相渗流时,高煤级煤最大气相相对渗透率与最大水相相对渗透率之和介于25.4%~40.78%之间,平均为33.2%,即气相与水相有效渗透率之和约为其克氏渗透率的1/3;束缚水下高煤级煤气相渗透率只有其克氏渗透率的15.7%~22.1%,平均为18.2%,即多相介质条件下,高煤级煤有效气相渗透率不及其克氏渗透率的1/5[11]。

在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流体沿渗透性较好的区域指进,使指进流体绕过较大面积的被驱替相,形成被驱替相的一座座“孤岛”。高煤级煤束缚水饱和度大,即这样的“孤岛”较多,排水降压困难,煤层气难于解吸,大部分煤层气被残留,然而由于其吸附时间只有1~9d,所以能较快(数月后)达到产气高峰,造成高资源量、低产能之“瓶颈”现象[17]。

第四,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改善能力弱。多相介质煤岩体吸附/膨胀实验表明,高煤级煤吸附最大,膨胀量低于中煤级煤。反过来,煤的吸附/膨胀与解吸/压缩互为可逆过程,即在煤层气的开发过程中,高煤级煤的收缩能力较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基质收缩引起的渗透率正效应低于有效应力引起的渗透率负效应,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在煤层气排采过程中逐渐衰减。

开展不同煤级煤柱样甲烷吸附(吸附平衡时间长达数月)膨胀实验、测试不同压力降、不同孔裂隙结构的气、水流量和扩散能力是下一阶段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

6 煤层气平衡开发问题

煤储层由多元孔裂隙结构组成,煤层气排采时存在多级压力降和多级扩散/渗流场,由于前期受急功近利的思想支配,煤层气井排采常打破煤储层气-水相渗平衡,没有处理好套压、液面降深和井底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气、水产能的过度增加,势必加速原始储层内能的消耗,使生产的持续时间缩短。因此,在试气排采阶段,针对不同的储层物性条件,多开展关井测压工作,绘制压力恢复霍纳曲线图,求出压力恢复曲线的斜率,再进一步据关井测压前的平均日产量折算成储层内的体积流量,并结合储集系数和压缩系数来估算气井现实条件下储层内的气体流动系数和气相有效渗透率,从而确定该储层的平衡产能[18]。据沁南 TL007 井和铁法 DT3 井产能历史分析,沁南 TL007 井的平衡产能为2000m3/t左右,铁法DT3井的平衡产能为3000m3/t左右[9]。因此,在排采工作制定时,不断调整套压、液面降深和井底压力,维持气、水产能平衡开发,增长井孔服务年限,是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7 结论

中国煤层气开发目前处于商业化生产的启动阶段。煤层气超临界状态和液化的温压条件、低煤级煤的含气量测试方法、采动影响区动态含气量、排水降压开发的动态渗透率、煤储层压力构成及其传导、煤储层中气、水介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煤储层孔裂隙结构系统相匹配的解吸—扩散—渗流—紊流多级耦合理论、与煤储层特征相适应的钻井、完井、增产技术、与煤储层孔裂隙结构系统相匹配的排采工作制度和产能模拟软件等均是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Harpalin S,Miphreson M J.1986.The effect of gas pressure on permeability of coal.2nd US Mine Ventulation Symp,369~375

[2]Reeves S R,Decker A D.1991.Reservoir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action of in-situ stress,pore pressure,and coal rank on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strategy.Proceedings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s,83~91

[3]Puri R,Evanoff J C.1993.Measurement of coal cleat porosity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In: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SPE 21491,93~103

[4]Palmer L,Mansoori J.1998.How permeability depends on stress and pore pressure in coalbed:A new model.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Engineering,December,124~136

[5]Thotsaphon C,Chen H X,and Lawrence T W.2001.Impacts of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and Pressure Interference on Coalbed Methane(CBM)Production.Proceedings-SPE Rocky Mountain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Petroleum Technology-Leads the Way,323~329

[6]Scott A R.2002.Hydrogeologic fators affecting gas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coal be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50:363~387

[7]Joshua C E.2002.Simplified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Pressure in Coalbed Methane Wells.SPE Eastern Reg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49~57

[8]David S,Mike K.2003.Producing Coalbed Methane at High Rates at Low Pressures.Proceedings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4035~4042

[9]傅雪海,秦 勇,范炳恒等.2004.铁法DT3 井与沁南TL-007 井煤层气产能对比研究.煤炭学报,29(6):712~716

[10]艾鲁尼.AT.唐修仪,宋德淑等译.1992.煤矿瓦斯动力现象的预测和预防.北京:煤炭工业出版杜,142~147

[11]傅雪海.2001.多相介质煤岩体(煤储层)物性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博士学位论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12]吴树森.1989.界面化学.武汉:华东化工学院出版杜,190~200

[13]傅雪海,秦勇,周荣福等.2005.采动影响区煤层动态含气量数值模拟.天然气地球科学,16(3)359~362

[14]彭金宁.2006.铁法盆地煤储层多级渗流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15]叶建平.2002.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产能的控制机理与预测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6]吴财芳,秦勇,傅雪海,林伯泉.2005.煤基块弹性能及其与地质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4(5):636~639

[17]傅雪海,秦勇,姜波等.2004.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产能“瓶颈”问题研究.地质论评,50(5):507~513

[18]顾谦隆,曹立刚.2001.煤层气排采中关井测压和放压实验.中国煤田地质,13(1):25~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