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
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漆工在给船涂
漆的时候顺手拧紧了一颗螺丝,如果路过的行人顺手捡起那片香蕉皮,那么所有一切的严重后果都不会发生.可是,生命最经不住的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
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
温馨来.
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老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这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也许某一天你生病了去医院
看病,而主治医生正是这位老人的儿子,正是因为老人的平安健康,这位医生才能更加安心尽心的医治病人.也许这样假设带着功利性的思想,可生活中的因与果谁
又能解释的通呢,“蝴蝶效应”不也正好诠释了这一点么.为“小善”的善念虽不带有回报的思想,可意外的收获喜悦,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幸福吧.
我
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尽职尽责和付出的,更何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呢.总有
人在说,这个社会没有以前温暖了,到处高楼林立,玻璃砖瓦,人心都仿佛隔着一片墙.可是,“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啊.没有付
出,又谈何得到呢.给老人让个座,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这些都是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有心,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问题二:关于“扬长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素材一
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但是他的马略逊一筹。孙膑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按照这个办法做了,结果赢了齐威王三千金。 我们要懂得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素材二
当今社会无论我们做任何事,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更需要对客观事实的了解,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即使再努力地学习也不会成功。兔子发展短跑的特长,不去学习游泳,打洞之类的薄弱项目,才能在优势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游泳没学会却把短跑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
所以说,发扬长处,避开短处,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聪明的人懂得扬长避短。从《三国演义》到《雍正王朝》再到《长征》,唐国强在观穿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今年,凭借在《长征》中的出色表演,唐国强得到了“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电视剧演员金奖,使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有观众问唐国强有没有信心演好《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演不了,并说还有一些角色也演不好,比如说鲁智深等。因为每个演员由于外型、气质等天生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大家都在尝试突破自己,但不是任何角色都能够胜任,聪明的人懂得去扬长避短。
在团队合作中懂得扬长避短。在现代的许多公司和企业中,都流传着这样一个“长板和短板”的理论。在一个公司中肯定会有地域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等诸多优势中的其一或全部,这就是“优势”,也就是所谓的“长板”。不具备的就算“短板”。
每个公司都是“长板”和“短板”的组合,只有将“长板”和“短板”互补,发挥“长板”的优势,弥补“短板”的不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见,扬长避短是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
的确,纵古观今,扬长避短成就人生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春秋时期,田忌通过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的方式来弥补自身马匹的不足,从而赢得胜利;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钱仲书,虽然年轻的时候数学不及格,但是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之,终在文学方面成为一代大师;抗战时期,中国中央放弃走苏联红军“城市包围农村”的老路,毅然决定发挥自身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必须悦纳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前进”。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懂得发扬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能够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脚踏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素材三
孙膑是继孙武之后我国又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国初期,他佯狂脱祸离开魏国到达齐国后,住在大将田忌家里,“忌尊为上宾”。齐威王瑕时常常与宗族公子赛马赌胜为乐,“田忌马力不及,屡次失金。”有一次,田忌引孙膑同至观看赛马,孙膑见马力不甚相远,而田忌三局皆负。于是,他给田忌出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依计而行,结果以二胜一负的比赛成绩嬴了齐国公子五千金。冯梦龙在叙述完这个故事后,随即又引用唐太宗所说:“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我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而后击之,无不溃败。”并指出了这就是采用了孙膑赛马的战术。
素材四
《战国策齐策》有一个故事值得深思......>>
问题三:2016高考作文因材施教可以吗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这无疑体现了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说明了这一道理。“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中宋代朱熹集注,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先进》)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 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关于为政之道: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颜渊是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便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即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谦恭不够,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等。 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成人”“成德”,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孔子最重视的是“德行”。宰我虽以“言语”闻名,但孔子斥之为“不仁”,因为他不行三年之丧而自觉心安理得。冉有善于“政事”而为季氏聚敛,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见长,孔子责之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仲弓长于德行,但讷于言而敏于行,时人评价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机变,孔子则称赞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不会去作的。 孔子对学生的特点了然于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等。他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再如《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教育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 再看看现实中人们又是如何使......>>
问题四:有关因材施教的作文题目 因材施教,作文发展
问题一:关于“扬长避短”或“因材施教”作文素材 素材一
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但是他的马略逊一筹。孙膑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按照这个办法做了,结果赢了齐威王三千金。 我们要懂得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素材二
当今社会无论我们做任何事,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更需要对客观事实的了解,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即使再努力地学习也不会成功。兔子发展短跑的特长,不去学习游泳,打洞之类的薄弱项目,才能在优势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游泳没学会却把短跑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
所以说,发扬长处,避开短处,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聪明的人懂得扬长避短。从《三国演义》到《雍正王朝》再到《长征》,唐国强在观穿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今年,凭借在《长征》中的出色表演,唐国强得到了“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电视剧演员金奖,使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有观众问唐国强有没有信心演好《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演不了,并说还有一些角色也演不好,比如说鲁智深等。因为每个演员由于外型、气质等天生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大家都在尝试突破自己,但不是任何角色都能够胜任,聪明的人懂得去扬长避短。
在团队合作中懂得扬长避短。在现代的许多公司和企业中,都流传着这样一个“长板和短板”的理论。在一个公司中肯定会有地域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等诸多优势中的其一或全部,这就是“优势”,也就是所谓的“长板”。不具备的就算“短板”。
每个公司都是“长板”和“短板”的组合,只有将“长板”和“短板”互补,发挥“长板”的优势,弥补“短板”的不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见,扬长避短是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
的确,纵古观今,扬长避短成就人生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春秋时期,田忌通过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的方式来弥补自身马匹的不足,从而赢得胜利;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钱仲书,虽然年轻的时候数学不及格,但是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之,终在文学方面成为一代大师;抗战时期,中国中央放弃走苏联红军“城市包围农村”的老路,毅然决定发挥自身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必须悦纳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前进”。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懂得发扬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能够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脚踏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素材三
孙膑是继孙武之后我国又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国初期,他佯狂脱祸离开魏国到达齐国后,住在大将田忌家里,“忌尊为上宾”。齐威王瑕时常常与宗族公子赛马赌胜为乐,“田忌马力不及,屡次失金。”有一次,田忌引孙膑同至观看赛马,孙膑见马力不甚相远,而田忌三局皆负。于是,他给田忌出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下等马去比赛,臣能令君必胜。”田忌依计而行,结果以二胜一负的比赛成绩嬴了齐国公子五千金。冯梦龙在叙述完这个故事后,随即又引用唐太宗所说:“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我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而后击之,无不溃败。”并指出了这就是采用了孙膑赛马的战术。
素材四
《战国策齐策》有一个故事值得深思......>>
问题二:有关因材施教的作文题目 因材施教,作文发展
问题三: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
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漆工在给船涂
漆的时候顺手拧紧了一颗螺丝,如果路过的行人顺手捡起那片香蕉皮,那么所有一切的严重后果都不会发生.可是,生命最经不住的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
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
温馨来.
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老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这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也许某一天你生病了去医院
看病,而主治医生正是这位老人的儿子,正是因为老人的平安健康,这位医生才能更加安心尽心的医治病人.也许这样假设带着功利性的思想,可生活中的因与果谁
又能解释的通呢,“蝴蝶效应”不也正好诠释了这一点么.为“小善”的善念虽不带有回报的思想,可意外的收获喜悦,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幸福吧.
我
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尽职尽责和付出的,更何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呢.总有
人在说,这个社会没有以前温暖了,到处高楼林立,玻璃砖瓦,人心都仿佛隔着一片墙.可是,“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啊.没有付
出,又谈何得到呢.给老人让个座,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这些都是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有心,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问题四:2016高考作文因材施教可以吗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这无疑体现了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也说明了这一道理。“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中宋代朱熹集注,朱熹归纳孔子的教学方法时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先进》)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 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关于为政之道: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颜渊是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便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即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谦恭不够,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等。 孔子的教育目标在于“成人”“成德”,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孔子最重视的是“德行”。宰我虽以“言语”闻名,但孔子斥之为“不仁”,因为他不行三年之丧而自觉心安理得。冉有善于“政事”而为季氏聚敛,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见长,孔子责之以“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仲弓长于德行,但讷于言而敏于行,时人评价其只知“仁”而不知“佞”之机变,孔子则称赞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不会去作的。 孔子对学生的特点了然于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钡取K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再如《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教育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 再看看现实中人们又是如何使......>>
出自《礼记 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编辑本段
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翻译: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翻译:孤寡浅陋,视野不开阔);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另一种解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编辑本段
寓意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是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学记》
一
今日之《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二十八》,王宝寨老师给我们到阐述了以上经文,即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
这是《学记》中所提出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教育原则,这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王老师让我们应用把孩子的优点即利他之心放大再放大来就善,让孩子每日三省吾身养成改错的习惯来就失。
通过孝道的放大才能“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并告诉我们孝道是一种态度,不是做事。
二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是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说的是,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表现在单 一上。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有的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这四种缺点反映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他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也就是长善救失。这是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育孩子的良方佳药。
三
所谓“长善”,就是要贯彻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使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断地成长起来;所谓“救失”,就是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其过失,而使之自觉改正。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学生的优点而补救且过失。
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业上的导师。古往今来,诸多名人、名家和学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才,无不与他们的老师有关。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懂得教学规律,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真正谆谆的说服告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教师的一言一行的楷模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且于细微处下功夫。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学生刚入小学时,他的小学教师给他们讲了好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有一回,这位学生,捡到一截铅笔头兴冲冲地交给老师,不料,老师却板起面孔说:“脏东西,什么破烂都拾,快扔了!”于是这位同学感受到了“骗”,从而对老师的话产生了怀疑,此后处处和老师唱反调,导致思想上走了不少的弯路。这位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一句话损害了自己千辛万苦换来的教育成果。可见,教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教师能做到从细微处下功夫,使学生不断地在品德和思想上“长善”,关键是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是个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若无师爱,那么无水之池,无水之鱼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教育应该是一个播撒爱的事业,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有人也曾说过,教师要有老人的心肠,十分宽容,同时他又十分精明,不放过学生每一个极小的坏苗头。
而个别教师动辄对学生讽刺、训斥,甚至动手动脚,还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其实是托词而已。其实,对学生专横武断,简单粗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教育工作中的阴暗面。
有人说,看一位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不仅仅看他对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如何,更要看它对对待学习后进的学生如何,这话不无道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马克思曾经说,年轻人犯点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这话是出自肺腑地对青年真诚的爱,爱不是爱他们的错误,而是寄托希望于他们改正,改正错误就是进步。因此,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
使学生“长善”,同时必须注意“救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真心爱学生,并不是无谓地放任自流,而应该首先是严格要求,严是爱的更深的一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但也要尽可能多的严格要求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经指出:“如果自主与自流、讨论与放羊不严格加以区分,学生又怎能学有所得,深受其益?是的,如果你真的对人的理解较深刻,而不是理想化的看待问题的话,就一定懂得:作为群体中的人是需要约束的,一点约束力也没有的学校是对教育功能的弱化。”
英国思想家罗素强调:“在教育领域中,自由也有个限度的问题。有人认为儿童需要发展他们的天性,应允许所有儿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可是如果儿童的天性使得他们去吞发卡,那那该怎么办?”
因此,“一个教育上的自由,并不是让人整天为所欲为,教育必须施加纪律和权威的影响,问题在于纪律和权威的分量如何使用。”
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人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人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人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人上进的一种手段。所谓“爱之愈笃,则知愈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前些年曾经发生过一件真实的事:宁夏某小学学生林某残酷地杀害了他的同班同学。原因是怀疑死者写匿名信骂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而他要给班主任老师“出气”。
当公安人员问李某后不后悔时,李某说:“不后悔,为了给老师报仇,死了也值得。”据说,该老师经常自己掏钱给李某买本子、吃早餐、看病等。
可以说这的确是一位爱生如子的老师。但他却忽略了对李某思想品德方面的积极教育和严格要求。
李某在班里飞扬跋扈、无法无天,随意打骂同学,同学们如鼠畏猫。而这位老师却认为李某“有威信”,让他当班长。终于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师爱不等于溺爱,不等于对错误的姑息和迁就。对同学的错误, 教师必须加以矫正。只有把“长善”和“救失”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不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多与寡,易与难并非一成不变的。得与失,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长善救失”这一原则,也就是运用了矛盾的转化的规律,即从依靠优点入手,发扬优点,逐步巩固,克服缺点,使缺点降级或完全克服。
这便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换。我们不能形而上学的看待学生,一旦发现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以后就认为不可救药,甚至一棒打死。
一定要辩证地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违背这一教学学则的现象。
例如,有的学生行为稍有不端,就认为不可救药,学习上成绩有些落后,就被定为差生。这是极不负责和极不公平的教育行为,这种教育行为极易使个性各异的学生被埋没。
五
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教法,就像《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的那样:“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也就是对于不同资质、不同个性的学生,有的应像及时雨一样给予点化,有的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等等,一切因人而异,也就是“教亦多术矣”。“长善就失”值得我们学习与应用。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