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韩信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11 22: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韩信论文参考文献

韩信其实是咎由自取!

一直以来,韩信的遭遇都被认为是刘邦过河拆桥的强有力证据。韩信作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战功赫赫。在被刘邦登台拜将之后,先是练兵定制,为刘邦训练出一支足以反攻中原的大军,为刘邦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在楚汉相争期间,韩信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章邯,帮助刘邦还定三秦。后又领兵东进,“木罂缻渡军”奇袭安邑,平定魏地,破魏国,虏魏豹;背水一战诛成安君,活捉赵王歇。

之后一路向东,平赵、降燕、定齐,并在灭齐一战中,以断河计大破楚军二十万,项羽麾下第一战将龙且战死。最后韩信与刘邦、彭越于垓下合围楚军,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刘邦自此赢得了楚汉之争,问鼎天下。

单从军事角度而言,韩信之功劳,无人可比。用其谋士蒯通的话讲,那就是“功无二于天下”。

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汉书》

然而这样一位对汉朝有着开国之功的大功臣,最终却是没能得到善终。他先是被刘邦一贬再贬,后又被吕雉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三族被夷。

单从韩信的功劳和结局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邦也因此背上了一个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坏名声。但事实上,刘邦并没有那么坏,当初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都还过得不错,比如张良、萧何、曹参等等,甚至于背叛他的卢绾,刘邦都还善待其家眷。

所以,关于韩信的结局,还需要从他自身找原因。

古来为臣者,“忠诚”都是最重要的,至于能力这些特质,那都得放在后面。所谓忠诚,那就是要绝对的听话和服从,时刻以主子的利益为先。显然韩信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首先从自我出发的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然后才是刘邦。

比如说,当初韩信背水一战击破赵军,接着平定赵地,降服燕国,名动天下。此时他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就是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以稳定刚刚打下的赵国。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服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

这件事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张耳本就是当初跟着武臣一起光复赵国的元老,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也是被封为常山王,属于赵地诸王之一。而且张耳和刘邦有旧,他当这个赵王合情合理。

然而,为张耳请封这件事,不该韩信来干。毕竟刘邦才是老大,韩信只需要报功,如何封杀赏部下,那是刘邦自己的事儿,韩信此举无疑是僭越了。

至于韩信为什么要这么做,有可能是他确实不懂这方面的人情世故。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在破赵一战中,他韩信才是主将,功劳比张耳之高不低。那么既然张耳都被封了赵王,他韩信的封杀赏难道还会差?

类似的讨价还价,还有一个“假齐王”事件,其中韩信的表现更加露骨。话说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就派使者找到汉王刘邦,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以此来名正言顺的统治齐国,稳定局势。

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

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大军围困,韩信作为属下,第一件事不是商讨如何帮刘邦解决困境,而是向刘邦讨要封赏。着很明显就是在和刘邦讨价还价,刘邦当时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他和项羽正处在一个焦灼的对峙局面,自己如果不答应韩信,万一韩信坐山观虎斗,或者倒向项羽一方,那么自己可就是万劫不复了。于是他只能答应韩信,而且还封了他真齐王。

当然,围绕着“假齐王”事件,韩信还给刘邦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印象。比如在韩信攻打齐国之前,刘邦帐下谋士郦食其已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汉。韩信可以调转大军,来帮刘邦对付项羽。可是韩信却并没有理会郦食其和齐王的盟约,自顾发兵攻打齐国。虽说齐国最终拿下来了,但郦食其也因此被齐王烹杀,而刘邦更是因此背上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声。

总而言之,韩信让刘邦丢了面子,更感到了威胁,刘邦对他早就不满意了。只不过,当时正值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需要韩信,只能暂时妥协。等到楚汉战争结束,天下平定,刘邦自然就会开始收拾韩信。

当然,最开始刘邦并没有想要杀掉韩信,他只不过是拿掉了韩信的兵权,将其囚于长安城。但是,这并不代表刘邦就彻底放下了对韩信的忌惮。从楚汉战争中韩信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中没有忠诚可言,其之所以为刘邦效力,动力完全来自于加官进爵。

换句话讲,他就是一个打工的,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儿。项羽不给他升职加薪,他就跳槽;刘邦起初也不重视他,他也想跳槽。后来升职加薪了,又觉得刘邦给的待遇不够,想要更好的待遇,那就以离职相威胁。对于老板来讲,这种员工始终是不靠谱的,一旦某一天,自己给的待遇,再也无法满足他的期望,那么他依然会跳槽。

所以,对于刘邦来讲,韩信始终是一个威胁。他不是不想杀韩信,只是没有借口罢了。恰好后来陈豨反叛给了刘邦杀韩信的借口,不管韩信有没有真的参与进来,只要他和陈豨曾经有联系也就够了。

大家总是在怪刘邦忘恩负义,却忽略了韩信的卑劣手段。原本韩信想要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想法是没错的,但是他不该用这样的手段去要挟刘邦。

关于这一点,司马光对韩信评价得很好: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 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大致意思就是你韩信既然用了市井小人的手段为自己谋利,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对你君子相报呢?

当然了,这倒不是韩信的人品有问题,而是他的观念太落伍了。如果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像韩信这种做法,再正常不过。形如商鞅、苏秦、吴起等等这些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家国观念束缚,想的就是要为自己牟利。当我做出了贡献,那就应该得到封赏,最终裂土封王,成为一代诸侯。

但是到了刘邦这里,时代已经变了,在秦始皇的开启了帝国之路后,帝王们需要的就只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耿介诚臣,而不是韩信这种以功业为筹码,和皇帝讨价还价的打工仔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有关韩信的议论文,求写!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想当年韩信,拜将台封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与当年受胯下之辱的街头少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能够得到这一切正是因为在众人盲目相信项羽的时候他看清了局势,灵活变通,终于成就了刘汉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韩信是一个愚昧固守,一味“执着”的人,致死他也只能做一个项营里的小军官,我们又怎能惊叹于背水一战的奇迹,我们又怎能领略到十面埋伏的神话呢?而范增“亚父”,他就是执着有余,变通不足,他的智慧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称,却不能使他适时变通,后人尊重他的忠诚,但仍不免感到惋惜,凭他的聪明才智,范增完全可以在战争时代翻手成云,覆手化雨,然而他执着于项氏对他的情谊,明知道项羽不具备称王的才干,可范增依然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他的结局呢?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一付忠心化为冤魂!

同样的时代,同样身为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一成一败,都是与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善于变通的人才能的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韩信忠于刘邦却死于刘邦,为什么他无法善终?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古代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兵仙”。韩信一生的军事成就非常突出,暗渡陈仓、灭魏破赵、降燕灭齐、垓下之围等著名战役都是他的杰作。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韩信位列首功。“国士无双”、“功高无二”是世人对他的高度评价。然而,当刘邦的西汉王朝建立后,韩信的结局却很惨。他先是受人诬告,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后来又被吕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夷灭三族。

从明面上看,韩信是死于吕后、萧何之手,当然幕后黑手还有汉高祖刘邦。可究其根源,韩信本身政治智慧不足才是导致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韩信原本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但他却选了唯一一条死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信之死只能怨自己。

韩信早年得到刘邦信任和重用,这才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因此刘邦对韩信自然是有知遇之恩。不过韩信对刘邦的贡献也远远超出了刘邦的预期,如果用投资回报率来打比方的话,刘邦在韩信这笔投资上赚到的利润何止百倍。

刘邦是个非常精明的人,该给的利益他绝不含糊,不需要给的利益则一毛不拔。在“楚汉之争”相持阶段,刘邦与项羽长期对峙,韩信则在北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帮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按理说,刘邦应该给予韩信相应的封赏,可刘邦却一直装聋作哑。直到韩信自己忍不住了向刘邦开口说想当个代理齐王,就这刘邦还老大不愿意,对身边的人吐槽说韩信忘恩负义,不早点率军南下帮助自己,一心只想着自立为王。(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不过后来经人提醒刘邦也想到了韩信的重要性,因此回复韩信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国,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代理齐王像什么样子!”(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便派人册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封王时,天下大局已经非常明朗。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实力旗鼓相当,而能左右胜负的关键人物就是韩信。项羽知道韩信是刘邦的人,所以派一个叫武涉的谋士过去游说。武涉对韩信说了一大通道理,最后抛出核心论点:“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虽说武涉是项羽的说客,但他的这个建议其实对韩信是非常有利,三足才能鼎立对峙,否则就将唇亡齿寒,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是韩信却觉得刘邦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怎么能背弃,所以回绝了武涉。

武涉走后,韩信身边的谋士蒯彻急了,他对韩信说:“常山王与成安君当年是刎颈之交,后来却为争利反目,常山王杀了成安君,头足异处。文种帮越王勾践复国称霸,结果却被勾践所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您与汉王的交情比不过常山王与成安君,您对汉王的忠诚比不过文种对勾践。他们的下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况且‘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您如今立下了不世之功,汉王还如何容得下你?”

蒯彻的这番话可谓是将利害关系说得非常通透了,可是绝顶聪明的韩信在这个问题上却犯了糊涂。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韩信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刘邦的为人,这就注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那么韩信选择忠于刘邦就必死无疑吗?其实也还是有路可走,那就是在帮刘邦平定天下后急流勇退,放弃一切权力。刘邦虽然心狠手辣,但也不至于会对自己没威胁的人下手。可是韩信既不忍背弃刘邦,又不舍放弃权势,结果他自然成了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韩信在军事方面是略不世出的天才,可在政治智慧方面却俨然像是个“小学生”。而刘邦的能力则正好与韩信相反。结果自然就是精通权谋的刘邦轻松整死了精通业务的韩信。

值得一提的是,韩信早年穷困潦倒时曾得到一位老大妈的帮助,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后不忘回报老大妈昔日的赐饭之恩。由此可见韩信是个有感恩之心的好人,然而在谋权之争中,好人却往往没有好命。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历史上韩信是怎么死的?

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扩展资料

1.司马迁的评价:我曾经到过淮阴县,那里的人告诉我,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我,也到过他母亲的墓地,果然和淮阴父老说的那样。

2.司马光的评价: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

3.刘邵:“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4.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於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5.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6.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

7.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8.洪迈:“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

9.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信

韩信为何被杀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展现的一览无余,他的军事才能和表现让刘邦心存戒备,这样的军事天才,军队在他的手里简直战无不胜,古人云,功高震主,韩信的威名让刘邦感到十分忌惮,之后不久便找个借口免去了韩信对军队的权力并把他贬到楚国当王,韩信最后被皇帝贬为淮阴侯,本来应该审时度势,为人低调,但他却经常发些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