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Yunnan snub-nose monkey ;Black Snub-nose monkey
别 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大青猴、白猴、飞猴、黑白仰鼻猴,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僳僳族语称为“杰米”,白族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
滇丝猴被人类正式命名和科学记载已经整整有一百年的历史。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Milne-Edwards)1897年对这一物种给出了完整的科学描述,并正式按照林奈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定名为:Rhinopithecusbieti。从此,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的物种库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里,Rhinopithecus是金丝猴属的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它又可分为两部分(rhino和pithecus),rhino是鼻子的意思,pithecus是猴子的意思,它们合起来就是鼻子猴,或者说是鼻子很有特色的猴子。所有金丝猴属物种的共同特证是头骨上那几乎消失的鼻梁骨,这样就形成了朝天鼻,故金丝猴属又称为仰鼻猴属,滇金丝猴又称为黑白仰鼻猴(其背部、头顶、四肢等处的毛色以黑色为主,腹部则以白色为主)。bieti是种加词,其实是当时在云南组织采集这些滇金丝猴标本的一个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Biet)的姓氏;用其姓氏作这一物种名的种加词,是为了纪念他对这一物种发现所作出的贡献。彼尔特在第一次采集到滇丝猴标本时就曾这样记载:当地人称之为黑白猴。
绝大多数现生灵长类都生活在被人们称为动植物王国的热带雨林之中。那里气候温暖、食物丰富, 大自然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因此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一提到灵长类,总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四季常绿的热带雨林上。可是,在我国滇藏交界处的雪山峻岭之颠的高寒森林中,却生活着一种罕为人知的珍稀灵长类。这就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奇—滇金丝猴。
它们具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宠白里透红,再配上它那令当代妇女追求的美丽红唇, 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三十来公斤,且生态行为极为特殊,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之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较低海拔地带以逃避极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也总是“秋毫无犯”,因而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
在动物系统分类上,它隶属于灵长目、猴科、金丝猴属。该属是现生灵长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类群。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故金丝猴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金丝猴属中的四个物种(包括: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单之中。其中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物种之一。这四种金丝猴当中除越南金丝猴仅分布在越南北部外, 其余三种均为我国大陆特有分布种。因此,均应视为中国的“国宝”。
有关滇金丝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1871年,一个名叫大卫的法国人根据传闻报道了这种当时尚未科学命名的动物的存在。1890年冬季,两名法国人即索利和彼尔特在德钦县境内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七只年龄性别不同的滇金丝猴,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博物馆。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于1897和1898年两次对这一物种给出其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但从那以后,这一神秘的动物查无音信,人们还以为它早已绝灭了呢!
我国科学家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在云南德钦县收集到8张滇金丝猴皮才证实了它的存在。但真正对它的实地科学考察则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获得三个完整的标本,从而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从那以后,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近来又先后成立了西藏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些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再加上近二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研努力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之后,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急剧上升。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把“金丝猴保护工程”列入其十五个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工程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川金丝猴生境质量可能随着气候因素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此外,耕种、狩猎开矿、采药、割竹挖笋等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将会使得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少,生境格局相对破碎化,甚至威胁到其生存发展。本研究将选取白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运用 3S 技术手段,采用统一的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对近 40 a 来白河川金丝猴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定量化分析其生境格局的时空变化过程、趋势状态及其时空差异性。该科学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理解在人为干扰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川金丝猴生境的时空变化格局影响机制,为野生濒危动物生境保护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遥感影像计算NDVI,从NDVI中获取郁闭度。生境评价标准则结合了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对活动的坐标、海拔、坡向、植被类型进行分析,确定生境权重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级别:不适宜、勉强适宜、适宜和最适宜。
通过构建的川金丝猴生境质量评价体系,获取其时空分布情况。近 40 a 来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质量经历了由较好状态到恶化,然后又逐渐恢复的过程。图5 中的各生境的面积曲线可知,最适宜和适宜均呈现了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过程,而不适宜和勉强适宜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此外,通过统计发现除 1982 年外,最适宜和适宜面积累计百分比均超过了一半,且 2014 年达到最大值( 71.78%) ,这说明该区域整体较适宜川金丝猴的生存,自然保护区建立对川金丝猴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来就是想给自己的文章找一些参考,这篇主要还是走了指标评定路线,感觉这种路线写的论文真的非常多,确定指标,再用ArcGIS计算,简单可行。但是本文知识研究了生境变化没有对金丝猴的实际数量做一个研究比对,这可能是本文的研究缺陷所在。
金丝猴本来就是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