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一个时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字眼。很多时候,它就像是人的影子,经常围着你转。你千方百计想要摆脱它的缠绕,但成效甚微。你与懦弱的斗争,就像是在与自己的影子决斗,虽用尽全力,却无丝毫进展。懦弱,好可怕的东西。
生活中还有一个词,叫做忍让。有人常把它与懦弱混淆。爱嘲弄人的人总是把别人的忍让当作懦弱,而懦弱的人却喜欢把懦弱说成忍让。懦弱与忍让究竟如何区分呢?
有一个男孩向我诉说了他的故事。他是一个文静、瘦弱的男孩,从小家里教育他不许与人争执,不许惹是生非。他从不去管别人的事,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自己的生活。可是,他的同学中却有一些人时常去破坏他的学习和生活。一些男生时常拿走他的铅笔、钢笔、尺、文具盒等学习生活用品,并当众加以破坏。他不敢怒也不敢言。他告诉我,他已经忍让了一年多了,他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而且他的学习成绩已经因此而明显下降了,他非常着急。
是啊,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老师、家长的脸色肯定也不会好看,这怎么能不着急呢?既然急,就应该设法改变它。可是事情的改变,必须先找到病根在哪。为什么他会有如此不堪的局面呢?在别人对他的生活形成破坏的时候,他忍让了,并且一味忍让。他应该一味忍让吗?
不!他不应该忍让。忍让不应该是我们面对恶意骚扰的态度。如果是同学之间为一些生活小事发生争执,其中并不牵涉原则问题,这样,一方的忍让则能化解一场可能到来的斗殴,而且还能换来双方更为可靠的友谊。但是,这个男孩的情况却不容许忍让。一个有胆有识的人,他应该挺起胸膛,抵制别人的不友善行为,一味地忍让只能证明他的懦弱,在坏人坏事面前的忍让更显现出他的懦弱。爱恶作剧的同学最喜欢欺压懦弱的人。你一味地忍让无法使他们获得警醒。你要抬起自己的头颅,挺起胸膛,战胜自己懦弱的性格,与那些作恶的人作斗争,才能好好保卫属于自己的一切!
不过,我这里要这位男生与恶作剧的同学作斗争,不是说他就该和欺负他的人去打架,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如向老师检举,向家长求助,请师长帮助制止那些同学的不良行为。或者与其他富有正义感的同学结成联盟,奋起保卫自己的学习用品,让那些人不敢轻举妄动。我认为,严厉的话语、坚决的态度、勇敢的决心都足以使那些欺负他的人望而却步,他的勇敢行为也会赢得富有正义感的同学的支持。
要战胜懦弱就必须面对阳光。懦弱如同影子,只要我们面对阳光,懦弱就会被甩在身后,我们就可以大踏步地往前走,因为它再也不会在我们前面挡道了。永远面对阳光吧,这阳光就是你内心的坚强。
乐观是一种态度.乐观者把失败看作是可以改变的事情,这样他们就能转败为胜,获得成功.生活需要乐观. 他是天生的侏儒,终生100厘米.但他又是音乐的巨人,是法国著名的钢琴家.曾经,他的身高被无以计数的人嘲笑:“他们笑够了我的身高,才会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见我灵魂的高度.”他,就是世界钢琴史上嘴著名的侏儒——贝楚齐亚尼. 她自小患有脑性麻痹.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生活在诸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然而,她却不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始终保持着乐观.她的一段文字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她,就是加州大学艺术博士——黄美廉. 他21岁时身患重症,医生说他的生命只有两年了.他非但没有在命运面前软弱,反而乐观地面对人生,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与命运抗争,用仅有的两个能活动的手指与其他人沟通,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他以他的成就以及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整个世界.他,就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霍金. …… 如果你懊丧,收获的就是退缩畏葸和一事无成;如果你落落寡欢,只一味地倾诉苦难,朋友最终会离去,留你孑然一身面对孤独;但是,如果你乐观,希望就会永远闪动光芒,激你前行,生活每一次把你压扁,你都会充满了韧性和幽默地弹跳而起,螺旋向上…… 乐观地面对生活,你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悲哀的时刻渐渐被隐去;你前程的光明会逐步显现,黑暗却被光芒湮没;你收获的将是精神上的财富,而不是表面上的浮华……
一笑而过
面对挫折和失败,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和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面对仇恨和误解,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达观.
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力量.
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和释然,然后努力化解,这是一种境界.
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只要你勇于微笑,误解和仇恨是暂时的,只要你达观待之,赞扬和激励是暂时的,只要你不但与梦想;烦恼和忧愁是暂时的,只要你不被他左右.
大海茫茫,百舸争流,不拒众流方为沧海.芸芸众生,人生无常,不被难难困苦吓倒,方显英雄本色.风雨欲来,春花凋零,凭栏眺望,阳光总在风雨后.潮涨潮落,云卷云舒,闲庭信步,高挂前进的风帆,到中流击水,前方就是成功的彼岸.
别再留恋破碎的旧梦,别再沉迷于往日的幸福光环,别再计较人生的得失,别再担忧明天的天气.既然选择了前方,就只管风雨兼程,微笑着送走不愉快的阴云,不要让它们折纸你的眼睛.不要因为今天的痛苦就否定明天的幸福.不要因为微小的成功而迷失了方向.不要因为眼前的风雨而否定明天的阳光,应为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也不要错过了星星而哭泣,否则我们会错过月亮,既然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我们为什么不一笑而过,从头再来呢?
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
人唱着生命不屈的赞歌来到这个世界,人生注定是刚阳坎坷但同样也是阳柔静美的。谱写着精彩的传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刚柔交替,构成人生,命运。
挺拔屹立,匿于浓雾,现于苍穹,山,用高大展示着刚气;流转千回,出于山涧,没入江陵。水,用含蓄表达着柔力。刚柔融合,构成青山秀水,绝世风光。
坚强,有力。“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雄性风格的缩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责任刚阳的体现;辛弃疾零丁洋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的慷慨呼喊,是正直刚毅的诠释;刘胡兰在敌军砍刀前坚韧不屈的神情,是刚劲无畏的坦然。窗外淅沥的雨水无法冲刷内心的燥热不平,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沉
淀下来的,也只凭此才能稳固根基的,不正是这无法计数的炎黄子孙用鲜血和泪水凝聚起来的一“刚”么!
温和,细嫩。“柔”自古以来就是女子的象征。的确,阴阳融合,才有了万物繁衍不息,纵使外界草长莺飞,也只有这个是亘古难変的定律。娥皇女英作为中
华女性的典范流传至今,姐妹齐心,家庭和睦,其死也壮烈!尽管坚强如王昭君,只身远嫁边塞,但他最终还是用似水的柔情感动了漠北单于。难道那长达几年的政
局清明,仅仅是靠统治者的英明决策吗?窦娥也许只是戏曲中的人物,但又是由于他的柔弱凄怆,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自由平等而奔走呼号……“柔”
并不代表妥协,相反的,它与“刚”相辅相成,拼凑起来,就是华夏五千年的完美星空!
《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居于下位,用于铺垫,而柔弱居于上位,充满生机。刚与柔的交融,体现在物质上,体现在生命中,浮华人世,只有平衡才是最好的。
想像那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极尽妍姿;经霜的苍松,勃勃精神,独具风采;出轴的白云,悠悠行空,飘逸流韵;历世的峭石,默默无语,淡泊忘我……
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
政治论文范文篇二
欧盟:没有政治的政治共同体
摘要:
2009年12月1日,经过近十年的混乱和踌躇,欧盟《里斯本条约》(Lisbon Treaty)正式生效。与遭遇流产的2004年《欧盟宪法条约》(Constitutional Treaty)类似,《里斯本条约》旨在对抗12个新成员国的加入所释放出的离心力。该条约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它简化了欧盟繁琐的决策程序;为欧盟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所组成的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设立了一个半全职主席;新增了外交事务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同时,它还增大了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的权限,赋予欧盟以单一法律主体资格,并制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尽管英国、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并未加入)。
这些变化关系重大。它们扫除了欧盟有效决策的一些障碍,并使欧盟在外部世界提升其声望变得稍容易一些。亨利·基辛格嘲讽般地发问:“如果要与欧洲通话,我该拨哪个号码?”依然切中要害。《里斯本条约》只是一种,或更确切地说,一套权宜之计。该条约并未使欧盟做好面对一个与欧盟的精英和人民传承的精神谱系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准备,它甚至无意于此。欧洲领导者所寻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墨守成规,改弦易辙是其最不乐意的。欧盟仍然是一个蹒跚的巨人。自欧洲计划(European project)启动以来,其治理方面的模棱两可所带来的阴霾一直挥之不散。它仍被困于介乎联邦制和邦联制、民主治理和技术官僚统治之间的“无主之地”中。欧盟机构依然缺乏政治合法性和道德权威,以带领欧洲走出在新世纪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东方”和“西方”的古老分类在新世纪已不具任何意义。《里斯本条约》只是一个通往未知目的地的中途补给站,而非目的地本身;只是一次进行自我评估、展望未来的机会,而非逃避悬于欧洲精英和人民头顶的有关目标、原则和权力等宏大问题的借口。可悲的是,迄今为止,触目所及,逃避仍多于展望。
直面欧盟之问
通过以迟到的《里斯本条约》为顶点的、旷日持久的谈判的内在含义为探讨的期待起点,我们可以试着梳理那些互相掣肘的状况后面隐藏的问题:对于条约的含义以及欧盟的政治愿景,均缺乏泛欧范围内的深入公共 辩论 。某些欧盟成员国曾出现过激烈而气急败坏的争论,但均发生于一国范围内,而未及于整个欧洲。这些辩论聚焦于对特定成员国的立场,对欧盟整体则毫无意义。反对者喋喋不休于提案通过后丧失的本国主权,赞成者则不厌其烦地纠缠于提案失败后自身可能失去的影响力。
从1787年美国宪法起草后到1788年正式通过之前,曾进行过的非同寻常的公开辩论中体现出的激情、道德严肃性和哲学深度,欧洲制宪过程中却明显地缺席。并不存在欧洲版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或詹姆斯·麦迪逊来为欧洲宪法条约设定支撑性的道德价值观和政治假设,或者界定所欲实现的目标。像“美德”、“自由”和“公共福利”之类的反复回荡在美国制宪辩论中的词语,在欧洲制宪过程中却很少听到。印度贱民(曾经的“不可接触者”)领袖安培多伽尔(B. R. Ambedkar)在独立之后关于印度宪法的议会辩论中所发表的激动人心的言语,在欧洲无人堪与之比肩。没有人像他一样,去探究政治平等的民主承诺和市场经济固有的经济不平等之间的紧张关系;更无人探讨这种紧张关系对欧洲计划意味着什么。欧洲公众已非首次被浅薄所糊弄。
问题显而易见:为何会如此?这并非一个新问题。早在十年前,牛津大学的政治理论家西登托普(Larry Siedentop)即确指詹姆斯·麦迪逊是1780年代美国立宪辩论中的最杰出贡献者,并哀叹于欧洲版麦迪逊的缺失。但在西登托普写作时,这个问题可被当作学院派的空想而一笑置之。彼时,欧元刚刚推出,欧盟东扩的大冒险也即将开始。经济持久增长的光明前景似乎触手可及。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且似乎将继续保持下去。此时似乎并非讨论这些问题的恰当时机,而西登托普也并非卡桑德拉式的灾难预言家,他的语气是轻松的、对话式的,并带有些许学究气。他希望有一天欧洲可以效仿美国的联邦制,但他未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将有可能用去几十年甚或几代人的时间。
当前的局势已不同于往日。轻松的学院派时刻已经结束。1780年代充满活力并深刻的美国制宪辩论与21世纪欧洲辩论的缺失,二者之间的反差已不再是一桩历史趣闻。相反,这种反差重要而急迫。我们应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一个常见的回答是,对欧盟抱有任何其他期待原本就是荒谬的,因为当前的欧盟既非1940年代印度那样的主权国家,也非1780年代美国那样的准国家(would-be state),谈论欧洲宪法原本就是错位的,因此美国或印度式的宪政辩论也便是多余的。
但这个答案是站不住脚的。欧盟也许并非一个国家,但它无疑是一个政体(polity)。它依据深思熟虑的规则进行治理,这些规则体现在对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中。《罗马条约》签署后的50年间,这些治理规则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欧盟得以幸存,那么在接下来50年中其仍将发生更多改变。比如在一个致力于民主和人权的联盟中融入一大片前苏联的卫星国,创造出了新欧洲;而由决定制订一份《宪法条约》到批准《里斯本条约》的长期过程中,为新欧洲未来所可能形成的宪法进行一次大陆范围的对话提供了理想的机会。
技术治理的局限
我的问题的真正答案存在于一个更深的层次,那就是:针对“一体化会像一团晕开的墨迹般,必然将从一个政策领域扩散到另一个政策领域”这一理论,我们缺乏公开辩论的空间。一体化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但其手段却是经济性的;然而手段逐渐侵蚀了目的。一体化被假定为会以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方式,从一个经济领域向另一个经济领域扩散;该扩散将不会停顿,而在此过程中共识势必会被调动起来。经济上的成功——这方面的事实俯拾即是,如市场自由、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将足以将一体化计划嵌入公共文化中。没必要以共同目标的合法性来强化既成事实的合法性。一切都将自行解决。
顾名思义,这种墨迹理论不仅是经济主义的,它还具有技术官僚统治的性质。该理论的信奉者逃避公共政治的生硬和杂乱,他们认为这种生硬和杂乱无关紧要,甚至是一种威胁。这种情绪在欧盟总部依然存在且甚为流行。经济主义的技术官僚往往精于高层政治决策机构式的走廊政治,但却对下列种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巡回演说、议会辩论、政治宣传册,或电视演播室。若非如此,他们便不是技术官僚了。
他们同样不符合欧盟之父让·莫内意指的“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微妙混合”这一职务描述。成熟联邦的典型特征是:以外交政策、国防以及(并非最不重要的)金钱等方面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为起点。之后才会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干预等诸如此类的“低政治”领域。(直到罗斯福新政之时,美国才开始大规模地如此行事。)但是,莫内计划实质上却要反其道而行之:经济一体化的“低政治”先行;“高政治”则随后进行。欧洲煤钢共同体即以“低政治的”部门干预为起点。继之而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虽拥有更广泛的职权范围,但恰如其名,该组织仍压倒性地专注于经济领域的“低政治”:农业、国家间贸易、区域援助、清除自由竞争壁垒,以及创建严密的规管框架以统一标准。两者均将“高政治”留给了各成员国。
当然,“低政治”本身也具有政治性。交易要有人居中斡旋;买卖要双方达成合意;损失要予以补偿。事实上,整个欧洲计划均体现为一种妥协:以德国之崇高意志(respectability)换取法国主导的超国家主义(supra-nationalism);以农业保护换取工业自由贸易。但其间所涉及的政治实质上均是走廊政治,一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需要技术官僚技能和气质的政治。毫不奇怪,布鲁塞尔委员会之于技术官僚正如果酱盆之于蜜蜂。该委员会贝尔莱蒙大楼的走廊中回荡着技术官僚沉重的脚步声——这些脚步声来自各式各样的成员国官员及游说者以及欧盟工作人员。虽然最成功的委员会成员往往都有其政治背景,但通常而言他们首先是技术官僚性质的走廊政客,其次才是公共政治家(public politicians)。
让·莫内本人便是个典型例子。他首先是个有识之士,天生具有一种从容不迫但却引人注目的超凡魅力,并拥有一种启人心智、天马行空的非凡 想象力 。但他同样是一位从未当选任何公职的彻底的走廊政客。近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突出的是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他是近期最成功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加入欧盟委员会之前,他在法国社会党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政府中担任部长职务,但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法兰西银行(法国央行)的一个官员职位,后来供职于法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罗伊·詹金斯(Roy Jenkins),他是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英籍欧盟委员会(当时叫“欧洲委员会”)主席。詹金斯是一位完全意义上的“高”政客(“high” politician),迷恋于他乐意称之为政策的“长程路线”(“grandes lignes”)。他曾是英国极为成功的财政和内政大臣。而在布鲁塞尔,他却明显心神不宁:原因无他,只因他与周遭一切都格格不入。
“低政治”在今日是不足够的。总会有适合低政治存在的空间。在成员国中——实际上在所有国家,至少是美国,存在大量的“低政治”。在欧盟机构以及成员国行政机关,熟练的技术专家永远有其需求。然而,“欧洲计划”可以远离高政治的日子结束了。原因之一是货币联盟——技术官僚治下的欧洲的最后伟大成就——使介于低政治和高政治之间的“河岸”决堤了。这才是以下诸种危机现象的内在含义:2010年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伴随着援助计划强加而来的严厉的财政紧缩 措施 ,欧洲债券市场的波动,希腊式危机在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若隐若现的影子,价值 7500亿欧元的欧元区稳定基金的创设,尤其是扮演欧洲提款机角色的德国的焦躁与日俱增。2010年春季以来,欧元区已陷入混乱,由于欧元区是欧洲的中心地带,这意味着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让自己避开这种危机的伤害。
此次经济危机本身,与1930年代的那次危机类似,是政治性的而非技术性的。投机性泡沫是引发本次危机的近因,但泡沫本身以及监管制度和吹大泡沫的经济政策,却是深思熟虑的政治选择的产物。同样与1930年代的危机类似,基于相互竞争的政治信条和不同的经济哲学,此次危机已为再次出征创造了机遇。无论政治信条、经济哲学的竞争结局如何,最终结果仍将是受政治意志驱使的政治选择的产物。在美国,当选的总统可以帮助推动该意志的产生并对其加以集中关注,正如1930年代罗斯福总统以及当前的奥巴马总统所做的那样。但欧洲却不存在相对应的欧洲意志,也没有催生该意志的欧洲政治权威。
该情形几乎完全适用于气候变化领域。欧洲可以公平合理地声称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为超过了美国、俄罗斯、中国或印度。但在2009年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该主张却无足轻重。欧洲可以表明自身的重大成就和良好意愿,但它却毫无政治影响力。在紧要关头,其他大的经济集团往往可以无视欧洲之主张,事实也的确如此。
气候变化之影响以及它对全球政治的冲击未必会一直保持迄今为止的不痛不痒状态。在这方面,首要的是,照旧行事不再行得通。世界各经济国集团将不得不痛下决心寻找各紧急问题的解决之道;而这一过程中对痛苦的分配将是一个极具高政治性的事务。它将会带来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问题:关于分配正义,关于当代人 对子 孙后代之义务,关于穷国与富国权利之适度平衡,关于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此类问题远远超越了低政治性的技术理性(low-political technical rationality)范畴。当然,它们也同样远远超越了欧盟的能力范围。就其性质而言,上述问题具有典型的全球性特征,其解决办法也势必具有全球性。但如果欧盟领袖们不参与全球范围内应对措施之探讨,他们就会辜负欧洲公民的信任。然而,如果欧盟无法做到以同一个声音说话,如果缺乏借以凝聚民心的民主合法性,欧洲公民将无力参与欧盟事务。
在1780年代美国立宪辩论最有力的一次交锋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严厉驳斥了他和其他联邦党人所极力反对并试图取而代之的《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所可能带来的“令人厌恶的拖延,
不断的磋商和密谋,有关公益的卑鄙的妥协”。这些驳斥是如此尖锐,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因它并非今日欧洲困境的准确描述而感到任何安慰。
重塑欧洲理想
那么,欧盟何以具有“低政治”偏好呢?应该如何加以克服?当然,该偏好是欧盟早期经济主义的遗产。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它同时还是冷战的产儿,冷战时期西欧在美国的保护伞之下寻求庇护。当时的欧洲共同体没有理由——也没有什么机会——进入“高政治”领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顾名思义该组织具有高政治性,负责处理欧洲的安全需求;华盛顿,新时期的“西”罗马,是欧洲处理与自身密切相关之高政治事务的舞台。然而,今日的欧洲已不再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进行全球争夺的战场,美国也不再是欧洲的捍卫者和引领者。身处新的世界,欧洲早晚都要回答基辛格所提出的问题,正如美国人在1780年代寻找办法来应对汉密尔顿的奚落那样。如果不采取与220年前北美洲经历过的类似的变革,欧洲将无法找到答案。
美国宪法之父们——正如他们在那不朽的话语中所阐明的——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完美的联盟”,因为过去的苦难经历告诉他们:要在一个艰难重重的世界上生存,自身所珍视的自由必须深深扎根于有力而合法的统治之中。在这方面,今日的欧洲与1780年代美国的相似程度超过了大多数欧洲人和美国人的认知。毕竟,欧洲领袖们率先推出《宪法条约》和《里斯本条约》,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现有的欧盟治理结构需要彻底革新。
但悲剧之处在于,与美国宪法之父不同,欧洲领袖们既缺乏自信又傲慢自大。他们没有美国联邦党人宏大的政治抱负;又未将欧盟的公民的主体性纳入一体化计划。但如果假定,因为种种原因,21世纪的欧洲无力举行美国历史上那种令变革成为可能的全欧范围对话的话,那这就会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忠告。
欧洲对话该谈些什么呢?又该如何进行呢?第一个必备条件是跨越国际关系的学科界限。对那些大量充斥国际关系领域的自诩为“现实主义者”的人们而言,民族国家被设想为一枚滴水不进的撞球,以它们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则是一个“撞撞球的游戏”。哲学、道德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无关紧要,应当从严肃的讨论中加以排除。国家是理性的政治行为者,是当前经济危机中轰然倒塌的理性经济行为者的近亲。民族国家在理性判定的基础上追求其利益,一如理性的经济行为者那样。它们会以夸大其词的、说教的或意识形态的空话掩饰其利益追求。但这类空话只是个幌子;扯掉该幌子,赤裸裸的利益内核便会赫然显现。正如许多主流现代经济学家往往遗忘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者的哲学和道德关怀一样,许多国际关系专家也对部长、官员和舆论制造者们不约而同游弋其间的意义海洋不加理会——即便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在英语世界,“现实主义”弥漫在公共文化的各个角落,结果在如何面对欧洲计划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之未来方面,形成了一种肤浅的、平面的和尤为陈腐的态度。因为欧盟不是也永远不会成为由自利国家(self-interested states)所组成的微不足道的国家集团。现实政治助力了欧盟计划的启动,但现实政治本身并无法解释该计划的起源以及它在早期所取得的惊人成功。而这两者均源于一个共同信念: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均源自道德和政治失败,为了修复创伤,相互间的道德谅解和宽恕就必须压倒狭隘的国家利益。这也就是莫内所言其目标是“人的联合”(“unite men”)而非“国家的联合”(“coalesce states”)的用意所在。莫内的梦想已经远去,但它并未从欧洲情境中彻底消失。毫无疑问,欧盟由国家构成;这些国家追求其领导人所认可的利益。但欧盟同时还对相关国设定限制,这些限制源于一种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所无法捕捉的复杂的相互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是道德的、哲学的,也是实践的。
同样,纠缠于欧洲研究专家们所钟爱的具体制度细节,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而无助于阐明问题。结构取决于目的;利益由理念来界定,而最终又取决于理念所概括的道德假设。在关于欧洲政治的学术著述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是,在所谓的“修辞”(“rhetoric”)和“现实”(“reality”)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定的反差。但说辞是现实的一个方面,而现实又被说辞所形塑。如果将修辞界定为有说服力的言论——理应如此界定——那么那些将自己不喜的言论一律贬损为“修辞”的现实主义者,其本身就在使用一种相当糟糕的修辞性比喻。《里斯本条约》之后,关于欧洲的有价值的讨论必须超越此类修辞而向更深层次挺进。该讨论必须紧紧抓住根本性的哲学和伦理问题,而当代欧洲领袖们在太多的评论员和学者的辅助和教唆之下却刻意回避之,这些问题事关:政治的属性以及政治中的人们、政治行动的可能性、民主在21世纪后现代世界中的含义、欧洲文明和欧洲理想的本质,以及欧洲人在当今世界中所应寻求的位置。
美国立宪论战者均是实践家,而非囿于门户之见的理论家。他们并非利益政治——蓄奴州V.S.自由州、大州V.S.小州——的门外汉。但美国立宪者并未仅仅投身于利益纷争。革命和战争的喧嚷使其彻底远离旧有的政治和知识立场。他们将自身从英国直接管辖之下解放出来,他们必须决定如何运用到手的自由以及怎样捍卫它。在立宪辩论中,他们将往昔的知识席卷一空,并对当代人的学术成果加以充分利用。同时凭借着令人震惊的实践和智识创造力,他们还打破了当时人类普遍看法的藩篱,锤炼出一种崭新的适应自身需要的政治科学。当前的欧洲不能盲目遵循美国立宪者的指引,但我们至少需要有他们那一往无前的主动性,以首要原则为思考的起点。
智慧的起点是承认这一事实:即便有了《里斯本条约》,欧洲计划仍深陷令人难堪的悖论。欧盟是一个取得惊人成功的民主化的施动者,但光鲜背后潜藏着危机,欧盟自身的章程违背了它帮助大多数新成员国和部分老成员国所确立的民主原则。在欧盟的心脏地带存在一种人们反复讨论但却仍一知半解的“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它同时也是一种领导权、意志和合法性赤字——而最终仍是政治赤字。欧盟机构无法激起认同,因为它们并未植根于认同;由于无法激起认同,它们也就无法带领欧盟进入高政治领域,无法克服在全球事务中沦落为无足轻重小卒的危险。
欧盟“在多元中团结”(United in Diversity)的信条集中反映了曾经对莫内和其他欧盟创立者带来激励的美好愿景,这一愿景仍在激励着欧洲领袖中的佼佼者。但该信条意味着在欧盟整体和特定成员国之间存在一种利益上的紧张关系,诚然,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健康的紧张关系。这没有什么不对或者令人惊奇的。联邦和邦联体制均存在这一问题,所有的多级治理结构均概莫能外。但欧洲的悲剧在于,其管理机构缺乏一种使其可以专注而有效地追求整体利益的道德权威:既成事实所赋予之合法性不再充足。结果便是,各组成部分的声音过于响亮,而整体声音则过于柔弱。
(大卫·莫奎德,英国历史学家、曾任欧洲委员会首席顾问、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院长。 文章 节选自作者2011年4月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The End of the West - The Once and Future of Europe”一书第四章。)
作者:大卫·莫奎德
看了“如何写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 怎么写政治论文格式
2. 关于政治论文题目怎么写
3. 历史政治论文怎么写
4. 关于生活的政治论文怎么写
5. 初三政治论文如何写
比如水就是柔的。
作文如下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柔彰显。小到个人,大至社会,的魅力与精神也同水,在刚一柔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一笼轻纱,朦胧在无月的夜里;似一朵奇葩,静静地开在溯水的河畔;若一缕轻烟,飞舞在漫天黄沙的荒漠。
拥有这种特性的,惟水。从石缝间穿过的水系,从原野中奔来的水系,从旷谷中奔驰而来又不断前进的水系,像一朵娇莲,以她柔弱的花瓣诠释着生命的柔韧—美丽,奔放,不朽。
水系是从天上而来的,它是上帝怜悯的泪水滴落人间,敲打在青绿的磐石上,迸溅出清脆的歌谣,流淌入人们的视线里,软化了心田。
水清清白白,水质清澈,没有一点沉积,不追求外表的绚烂和斑斓,而是固守着本真,以素颜来荡涤世间的尘垢;水不拘泥于固有的形态,柔软的身子可以适应万物,孕育着谦卑的品德,包容着天地自然。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是说: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德行上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由此可见,水的柔还在于它本身的透明上。这种透明能使一切欺骗无所遁形,能使一切虚假昭然若揭。
有道说:“女子是水做的。”在苎萝村下的一条小溪里,由水系幻化出了记载史册千年的女人—西施。西施从水里而来,亦一直与水相伴。晨曦刚过,西施便在这溪涧边浣纱了。每当那薄如蝉翼的纱围绕着西施。与她一同翩翩起舞时,她的心便像这涓涓细流的水系一般,变得晶莹,柔软。这个水样的女子完全继承了水的天赋。在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她用柔软的身子和纤柔的心灵,周旋于乱世之雄中,去适应一切可能出现的厄运。因为柔软,所以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也不能将她一劈两段亦不能阻止她的前进一分一毫。
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日出时,黄昏后,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嗅着茶香,当你轻起双唇,字正腔圆地流泄出“水”字时,你的声音也必定也是温柔的。
水流到哪里便柔了哪里。水系流过干涸的土地,便马上柔软了大地,使它又湿润馨香了起来;水系流过干涩的双唇,便瞬间柔软了唇角,使它又丰盈剔透了起来;水系流过花朵,便立即柔软了花瓣,使它又抬起已经蔫了的头,生机勃勃了起来。水系流到哪里,哪里便柔了。
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但这一点,我们人类远却远没有水系做得那样完美。
柔,看似柔弱,就像那江南倚柳折桂的红颜,带着淡淡的哀愁。
柔,看似温柔,就像那湖边泛着轻舟的女伶,撩起小小的涟漪。
柔,却很坚强,就像那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木槿,在风中傲立。
柔,也很执着,就像那卑微而又丑陋的雏菊,在满山遍野中灿烂。
巍峨的青山,不老的挺拔,那雄浑的身姿是刚之美;妩媚的流水,清澈的明眸,那轻柔的流淌是柔之美。刚与柔并存在风中的两种天地。
风撩起长发,飞舞的发丝是思念的绵延,风转换着轻柔的手,如丝般顺滑地抚摸,点出心的涟漪;湖水是温柔的眼神,梦想着满天星辰,如玉面,柔美地触动,那溅起的水花,顺着指尖划出质嫩的弧线,那温柔的流淌,让躁动的心感受着圣洁的洗礼;天际的月亮投下温和的光芒,向月下的大地撒出柔柔的银色,凭栏望月的诗人,心中埋藏的温柔与思念也随着月光漾在脸上,荡在眼中,一颗轻盈的泪在空中折射着月的唯美。那是柔,勾起思念的回忆,吹起人间的风情万种。
坚硬的石在无名的角落承受了千年万年地磨炼,那傲然的身躯依然拔。无畏的面对是 *** 的火焰,燃尽凡事的琐碎;洁白的雪山周围生机盎然,神圣的耸立是震撼的心跳,那无名的撼动,来自雪山昂仰的雄健;都江堰的江水强悍奔腾,飞奔如兽,桀骜不逊的江水是生命的潋滟,让人叹为观止,那万难不屈的呼啸是生命不屈的活力。那是刚,激发心中的动力,承载生命可敬的恢宏。
夜莺婉转的鸣唱,甜美的音质在林间声声相传,那是柔的融入;
山中雪狼凄凉的叹息,月下昂首的悲嚎,空谷传唱,那是刚的冲击。
如绒的雪花从天而降,松松的在大地上飞舞堆积,轻灵的覆盖是柔的相随;
如注的暴雨倾洒而来,敲击着不振的万物,留下的深浅不一的痕迹是刚的刻画。
清纯的少女是造物主含笑的缔造,如玉的模样,清水般的目光,一声叹息将世界变凉,那如水的洒脱是阴柔最美的雕塑;
英俊的少年是上帝样貌的翻版,健美的身体,肤色如牛奶和玫瑰,黑色的头发更托出英气逼人的脸,那如山的魁伟是阳刚最得意的作品。
……
在清风明月的生活中,刚与柔是最美的交汇,那两种天地中会有最美的风景相互流动……
(例文一) 水 的 联 想 冥冥远古,当第一股充满活力的气息注入那混沌的原始海洋,生命由此诞生。
这后来,水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纯洁透明的品质,肉重油缸的特韵,感动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笔触,书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激烈,可歌可泣的悲壮。 博 大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洗不尽内心的怅惘与无奈。
“既生瑜,和生亮?”草船借箭,借法东风,赤壁之战的熊熊烈火烧去了周公瑾诸多的自矜和倨傲。浩浩江水,川泽迂回,何似这百转之肠? 没有水的博大,于是你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你妒贤疾能,容不得瑜亮共生于世。
气煞羞煞,终命丧黄泉。也许身处天堂,会有一股清泉涤荡你嫉妒的心肠,不知在看着蓝色星球上的水,你是否会有似曾相识的坦荡的欣慰。
水教人宽容,正如那一望无际的海,无私,宽广,博大。 纯 净 “巍巍呼高山,汤汤乎流水。”
飞涧旁这段以诚相待,曲论相和的一瞬定格为千古佳话。知音难求,伯牙奏琴为子期,摔琴亦为子期。
这情意如何不令人感动。“巍巍呼高山,汤汤乎流水。”
飞涧旁这段以诚相待,曲论相和的一瞬定格为千古佳话。知音难求,伯牙奏琴为子期,摔琴亦为子期。
这情意如何不令人感动。 而今,披肝沥胆的知音再也难觅。
只缘人们拥有的纯洁太少。没有水的纯净,没有透明敞开的胸怀,着世间就无真诚可言。
何不收其虚伪,展示真诚。 看着这透明如水晶的水,我们那颗被世俗之尘掩埋得太久的心,怎能没有冲见天日呼吸真诚的冲动。
拥抱纯真,拥抱真诚,去成就一段马克思恩格斯般高尚的友谊,去结交一位誓友,莫逆,忘年,只要心相知,手相牵,意相同。 水教人真诚,正如叶尖那滴雨露,透明纯洁,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力 量 “天下之柔莫过于水。”昼夜不舍的滴坠去赋予水无穷的力量。
因渺小而被忽视,因忽视而暗中积攒着力量,直到将万年磐石一点点磨蚀,在世人惊叹的注目中有了穿石的壮举。 明白了持之以恒,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观察记录天气情况,终成举世著名的气象学家,懂得了锲而不舍, 贝多芬在静寂的世界中,用心灵演奏了命运交响曲的豪壮,有了水刚柔相济的力量,这世上多了几份执著,几份坚持。
水教人执著,正如那穿石得滴水,下坠,下坠,最终拥有成功的欢悦。 水,这就是水,水以其博大,纯净,力量感动着我,而我亦将用博大,纯净和力量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我不敢奢求拥有一段辉煌的人生,我只企盼—-今生无悔。
(例文二)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 我是自然灵,生命的宠儿,在这蔚蓝色的星球上,到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我的快乐,我的忧伤,我的秘密。
我在空中驾着风儿游荡,春姑娘让我送去春的问候,于是,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他们在为我鸣锣开道,我给大地带来绿衣,给花儿带来色彩,给人们带来喜悦,看着我们的杰作把:春光荡漾,青草茵茵,溪水潺潺,花团锦簇,彩蝶翩跹,乳燕妮南,陶醉其中,我流连忘返。 人们脱去厚厚的包裹,在我怀里嬉戏,他们的笑容迷人醉人。
他们的赞美让我心花怒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我者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我的画册,我都有点忘乎所以了。
云儿忧思成疾,我为她分忧解难,土地焦渴难忍,我为她送上一杯甘醇。草儿受了委屈,让我帮她发泄。
露珠,那既是我。也是她的泪。
我为这一切由衷的自豪和快乐。 有时,我也很伤心,我千里迢迢的来给人们报喜,欢迎我的却是漫天黄沙;人们不珍惜我,任我与污垢同流,更让我害怕的是,人们不断让我吃脏东西,我的许多兄弟姐妹都变得面目全非了,这是怎么了。
我生气了,懒散了,任由大地千呼万唤始不来,我感冒了,不断打喷嚏,我掀起冲天巨浪,冲破人们的束缚,无拘无束中,我掀到了房屋。淹没了粮田,让人们流离失所,要知道这不是我的初衷,早知如此,人们当初又何必百般害我。
这是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心痛,不知何时才能痊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 的生命与历史同在,让我擦亮历史的镜头: 祖荻击楫中流,大呼恢复中原。 赤壁战火,照彻寰宇,定格历史瞬间。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撑起新中国的脊梁。
逝者如我,不舍昼夜。其中包含了神州大地的多少风云变幻,承载了中华儿女多少可歌可泣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这,便是我心中“神圣”的秘密。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我很快乐,也有忧伤。
我将与你们同在。 (例文三) 品水 偶尔翻看杂志,随意一瞥: “少年喜欢喝汽水,它甜、变化多,因为少年不知愁滋味;青年喜欢喝咖啡,苦而甜、香而涩,有极成熟的 *** 感;中年人爱喝茶,它幽香、恬淡;老年人爱喝白开水,因为它极淡。”
然而,未及弱冠之年的我,却极爱这白开水。 ——写在前面 如风般清。
如云般淡。 喜爱品水,是没有理由的。
独守一份静谧。独享一种安然。
幸福,就满世界荡漾开来。 我是个极平淡的人。
也许这样,才爱品水吧! 一个人,静静地,抱着水杯,抛开一切杂念,放下一切工作。也许只为着一个“静”。
却让心尽情驰骋,独做。
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
人唱着生命不屈的赞歌来到这个世界,人生注定是刚阳坎坷但同样也是阳柔静美的。谱写着精彩的传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刚柔交替,构成人生,命运。
挺拔屹立,匿于浓雾,现于苍穹,山,用高大展示着刚气;流转千回,出于山涧,没入江陵。水,用含蓄表达着柔力。刚柔融合,构成青山秀水,绝世风光。
坚强,有力。“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雄性风格的缩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责任刚阳的体现;辛弃疾零丁洋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的慷慨呼喊,是正直刚毅的诠释;刘胡兰在敌军砍刀前坚韧不屈的神情,是刚劲无畏的坦然。窗外淅沥的雨水无法冲刷内心的燥热不平,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沉
淀下来的,也只凭此才能稳固根基的,不正是这无法计数的炎黄子孙用鲜血和泪水凝聚起来的一“刚”么!
温和,细嫩。“柔”自古以来就是女子的象征。的确,阴阳融合,才有了万物繁衍不息,纵使外界草长莺飞,也只有这个是亘古难変的定律。娥皇女英作为中
华女性的典范流传至今,姐妹齐心,家庭和睦,其死也壮烈!尽管坚强如王昭君,只身远嫁边塞,但他最终还是用似水的柔情感动了漠北单于。难道那长达几年的政
局清明,仅仅是靠统治者的英明决策吗?窦娥也许只是戏曲中的人物,但又是由于他的柔弱凄怆,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自由平等而奔走呼号……“柔”
并不代表妥协,相反的,它与“刚”相辅相成,拼凑起来,就是华夏五千年的完美星空!
《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居于下位,用于铺垫,而柔弱居于上位,充满生机。刚与柔的交融,体现在物质上,体现在生命中,浮华人世,只有平衡才是最好的。
想像那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极尽妍姿;经霜的苍松,勃勃精神,独具风采;出轴的白云,悠悠行空,飘逸流韵;历世的峭石,默默无语,淡泊忘我……
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
题目:刚若坚石,柔若蚕丝第一段:人的生命本身就验证了这个道理。
在柔嫩的皮肤下,是坚硬的骨。当面对命运的不公时,唯有刚强坚韧,才能战胜命运,成为胜者。
而当在面对强者,不能以硬相拼时,只有以柔克刚,才是王道。我最敬佩的王者,便是越王勾践。
然后你再把故事简单的说一遍,顺便抒发一下自己的认知、感想之类的,再多举几个历史上刚柔并兼的人物及故事,简单说说,然后围绕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展开来说。结尾:刚与柔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唯有刚柔并兼,才能了解世事,勇敢面对那命运的操控,才能如同勇搏浪尖的海鸥一般,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样行不?。
题目:刚若坚石,柔若蚕丝
第一段:人的生命本身就验证了这个道理。在柔嫩的皮肤下,是坚硬的骨。当面对命运的不公时,唯有刚强坚韧,才能战胜命运,成为胜者。而当在面对强者,不能以硬相拼时,只有以柔克刚,才是王道。我最敬佩的王者,便是越王勾践。
然后你再把故事简单的说一遍,顺便抒发一下自己的认知、感想之类的,再多举几个历史上刚柔并兼的人物及故事,简单说说,然后围绕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展开来说。
结尾:刚与柔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唯有刚柔并兼,才能了解世事,勇敢面对那命运的操控,才能如同勇搏浪尖的海鸥一般,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样行不?
无 这是关系式作文命题,一般由并列的几个短语组成,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首先在内容上要兼顾几个方面,不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像本题中“刚”和“柔”两个方面的内容都要写出来。
其次,此类命题短语间的关系是多样的,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是对立关系,“人文素养与发展”是条件关系,“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因果关系……短语间的关系不同,写作的重点自然也不同。像“刚与柔”是明显的对立并列关系,写作时应将二者并重,从二者的紧密联系或者褒贬角度去构思。
第三,要联系社会生活,使内容具体化。若从刚柔紧密联系的角度,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成就功业和为人处世方面,“刚”就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柔”反映的则是人良好的涵养,表现为脚踏实地、处事灵活、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
若用褒贬式说明“刚能制柔”或着“柔能克刚”的道理,我们则可以联想到:若认为“刚”是高傲,固执,那“柔”就是谦逊,灵活;反之,若认为“刚”是直率,刚强,“柔”则是虚伪,懦弱。有了这些思考,再确定文体,联系具体的事例叙述或论证,写文章也就很容易了。
温柔,你体尝过吗?你温柔过吗? 绕梁的紫燕是温柔的,它要用这种美好的东西来熏陶和哺育幼辈;代烈日露晒补过的月光是温柔的,它将平和、清凉的银辉洒向大地,轻缓地抚慰被灼伤的记忆;嘀嗒嘀嗒的台钟是温柔的,它安稳而又体贴地踱着,从不惊扰每个香甜的美梦;少女的心地是温柔的,一个姑娘如若不具备这点,那她还能有多少魅力呢? 有的人,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是温柔的,以后命运将其拨弄得不成样子,温柔随同人生价值被一起拍卖了;有的人,生来匮乏温柔的细胞,可是几经风雨之后,生命之树的根部却长出了温柔这只蘑菇。
诚然,温柔常与爱恋、仁慈为伍,常跟宽厚、善良作伴。不过,谁要以为温柔同“软弱无力”有什么瓜葛,那就有失公允了-- 春风算得上温柔了吧,它从冻结的河面上走过,坚冰竟出现了裂缝;棉花称得上温柔了吧,蹦得再高的棉球一落到上面,就此弹不起来了;友谊也该是温柔的吧,可它能叫铁骨铮铮的硬汉愧悔不已,潸然泪下。
温柔,何其微妙的东西。你几乎看不见,听不出,摸不到,但却感受得到。
它是一种慈祥、热诚、仁厚、道义和爱的结晶体,它坚强有力,它于美丽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