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环境期刊论文格式

2023-03-11 11: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环境期刊论文格式

想在《环境科学》杂志上成功投稿,正确的投稿规范格式必不可少。虽然文章投稿格式都差不多,但具体要求还要根据单位或学校来确定。环境科学网站上没有论文的格式要求啊:字体大小,行间距等。

标准论文的格式是怎么样的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正规的论文格式是怎样的?

论文格式

论文请以横式书写,并附上五百字以内摘要及三至五个关键词。
一、 每篇论文均需包含:前言、本论、结论。使用符号,依壹、一、(一)、1、(1)顺序表示。
二、 字型大小:
(一) 题目:18级字,标楷体。
(二) 关键词:12级字,新细明体。
(三) 各章标题:16级字标楷体。
(四) 各节小标题:14级字标楷体。
(五) 正文:12级字,新细明体。
(六) 独立引文:与正文间隔一行,每行低三格,12级字,标楷体。
(七) 注释:10级字,新细明体,并以阿拉伯数字标示,如:1.2.3.
(八) 文内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年、月、日,及部、册、卷、期数等。
三、 请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书名、期刊名用《》,篇名用〈〉,书名和篇名连用时,省略篇名号,如:《文心雕龙‧神思篇》。学位论文等未出版请采用「」。
四、 注释请采当页注,体例依下列格式:
(一)引用古籍原刻本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南宋鄂州覆北宋刊龙爪本),卷2,叶2。
(二)引用古籍影印本
(明)郝敬:《尚书辨解》(台北县:艺文印书馆,1969年,《百部丛书集成》影印《湖北丛书》本),卷3,页2。
(三)引用现代专书
郑定国:《邵雍及其诗学研究》(台北县: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页102。
(四)引用期刊论文
金培懿:〈伊藤仁斋「论语古义」在日本「论语」注释史上的地位〉,《中国书目季刊》第31卷第3期(1997年12月),页7-31。
(五)引用论文集论文
蔡辉振:〈论鲁迅小说之艺术风格及其文学地位〉,《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页808-847。
(六)引用学位论文:
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年5月),页102。
(七)引用会议论文:
李威熊:〈明代经学发展的主流与旁支〉,「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年12月22、23日),页10。
(八)引用报纸论文:
丁邦新:〈国内汉学研究的方向和问题〉,《中央日报》,1988年4月2日,第22版。
(九)再次引用:
同一资料引用两次以上(含两次)时,依下列方法注记:
1.作者、书名、章节、页数全同时,仅需注明「同前注」,卷数、页数不同时,应将不同之卷、页数标示,如:
注1:苏精:〈基督教传教士与中文活字印刷〉,《图书与资讯学刊》(1987年8月),页1。
注2:同前注
注3:同前注,页3。
2.再次徵引的注,如果不连续,则应将被徵引原注的页码标出,再注记徵引的卷、页数,如:
注1: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2章〈坎坷的仕途〉,页59。
注2:李哲贤:《荀子之核心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12月),页102。
注3:同注1,第3章〈最后的岁月〉,页202。
五、全文以一万至一万五千字为原则。

毕业论文格式

“封面”样式
编号

xxxx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2004 年 月

“目录”样式
Reflection on Chomsky’s Idealization of Language

I. Introduction

II. Demonstration

A. Language as a concrete system of signs, has its own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society.

1. Language is a system.

2.The conventionalization of language.

B. Language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is born with society. It develops and interacts with the society.

1.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2. Language evolv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society.

a.Influences from the society upon language.

1) Macrolinguistic perceptive

2) Microlinguistic perceptive

b.Influences from language upon society

1)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2) Social factors and linguistic research

III. Conclusion

“英、中文摘要、关键词”样式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omsky’s methodology of idealization in linguistic research. Although the idealization in physical research from which Chomsky’s idealization deprives can still keep natural laws’ validity, the author points out Chomsky’s idealization is not accessible. The key point lies in the exclusion of social factors in his research. Then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reason why Chomsky’s exclusion of social factors is not accessible from two aspects: (1) Language is a concrete system of signs. (2)Language is a social institution. Only in the context of society are these features significant and integrate, can language bear its form and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and keep up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society. Therefore instead of “being idealized” out of linguistic research, social factor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base of the research. Otherwise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will be totally changed and the research itself will be misguided. As for what factors can be temporarily idealized without changing language’s fundamental features? This is a question worth our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摘要:本文从Chomsky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理想化模式入手,认为Chomsky为了使研究变得简单,便将与语言关系紧密的社会因素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这是一种不可取的理想模式。接下来本文从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理想化模式不可取的原因:一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只有在社会的环境下才能具有完整的意义。二是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发展过程,都在不断地和社会发生着相互作用。故而只要是研究语言学,我们就不能将社会因素“理想化”。至于什么因素可以暂时不予考虑,这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理想化,符号系统,社会结构,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