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魏氏组织毕业论文

2023-03-11 10: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魏氏组织毕业论文

魏氏组织;形成因素;消除措施
0.引言
在实际热处理生产中,常常出现具有先共析片(针)状铁素体或针(片)状渗碳体的组织,即所谓的魏氏组织(W)。大多数认为,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是不利的。原因是珠光体基体上分布的针状铁素体,不但切割了基体组织,并且如同一些楔状物造成应力集中,形成裂纹核心,并沿铁素体扩展,使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所以,为了弄清魏氏组织的形成因素并能在实际生产中有效预防和消除,研究者做了大量实践,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笔者现将相关成果进行了总结。影响魏氏组织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加热温度的影响
为了充分了解在何种温度下易出现魏氏组织, 研究人员对高线生产的 12mmML35钢进行了不同的加热温度、保温7 分钟后空冷以及在300℃的回火炉中保温30分钟开启炉门冷却, 检验金相组织的变化情况,其结果如下:当加热到85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加热到90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部分魏氏组织;当加热到95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大部分魏氏组织+少量正常(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当加热到100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大量魏氏组织+少量正常(铁素体+珠光体)组织。从实验室模拟的情况看:ML35钢材加热到900℃以上, 冷却后钢中即出现了魏氏组织,这与实际生产测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的是在300℃的回火炉中保温30分钟,开启炉门冷却,出现的魏氏组织的量比采用空冷的少。
虽然实验室模拟的冷却情况与现场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其结果可以说明: 终轧温度高是ML35钢产生魏氏组织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生产钢材,避免过高的加热温度,才能有效消除和预防钢中出现魏氏组织。
2.冷却速度的影响
大量工艺实践证明,魏氏组织只能在一定范围的冷却速度下才能形成。为了测定魏氏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一般情况下采用端淬法。首先,对试样进行一段耐火材料保护,其目的在于端淬过程沿纵向试样获得较大的冷速梯度,以便在一个试样上同时测得上临界点和下临界点。然后将上述用耐火材料保护的端淬试样在箱式电阻炉中加热到920℃,保温90min,出炉后喷水端淬。端淬后的试样沿纵向抛光腐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试样上端和下端分别观测到出现魏氏组织的一个分界点,根据实验结果:随着冷速的不同,魏氏组织的相对量和析出形态有明显的不同,从左边端部开始,由于水冷冷速大,组织为马氏体,没有魏氏组织;从端部10mm处往右边开始魏氏组织量逐渐增多,铁素体针逐渐增大;至耐火材料保护部位,无魏氏组织,为等轴的铁素体+珠光体。
以上实验充分证明了冷却速度对魏氏体形成的影响,魏氏组织是在一定的冷速范围内形成的。在该冷速范围内,先共析铁素体将由一部分呈针状魏氏组织形态存在,过慢(等轴铁素体+珠光体)或过快(马氏体)的冷速都不出现魏氏组织。因此,在热处理过程中,为了避免魏氏组织的产生及其对工件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应尽量控制工件的冷却速度,避开魏氏体形成的温度范围,以提高工件的综合力学性能。
3.碳(合金)量的影响
碳含量减少使先共析铁素体组织增多,当出现过热时,在一定的冷却速度下,铁素体首先在奥氏体晶界上成核,向奥氏体晶粒内部呈羽毛状长大,使碳原子发生扩散。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晶粒趋向粗大,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会出现魏氏体组织。由此可以看出,钢中的魏氏组织主要来自于先共析铁素体(有时也可来自于先共析渗碳体),而先共析组织的含量取决于钢中碳元素的浓度,所以说,含碳量也是影响钢中魏氏组织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含碳量<0.1%时,为粒状组织;含碳量为0.3-0.5%时,为网状组织;含碳量>0.5时,为珠光体;只有碳含量在0.2%左右时才有魏氏组织产生。之后随着碳含量的升高,其逐渐接近钢的共析成分,先共析组织越难析出,魏氏组织也就逐渐消失。经大量实验证明,当钢的碳含量超过0.6%时,魏氏组织铁素体就难以再形成。
另外,影响魏氏组织形成的不仅是碳含量,在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合金元素也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当钢中加入Mn元素时,会促进魏氏组织铁素体的形成;而如果在其中加入Mo、Cr、Si等元素时,则会阻碍魏氏组织的形成。因此,在热处理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魏氏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注意钢中碳及合金元素的影响,并通过控制合金的种类和含量来控制魏氏组织的产生。
4.晶粒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形成魏氏组织,而魏氏组织也往往与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伴生。实验中测得,在不同的奥氏体化加热温度条件下、采用同一冷却速度进行冷却,随着温度的变化,魏氏组织的数量和形态有很大的不同:温度低于900℃时,晶粒度在8.0~8.5 级,魏氏组织量较少;温度在950℃~1000℃范围,晶粒开始长大、晶粒度在6.0-7.0范围,魏氏组织量增加;温度在1050℃~1100℃范围,晶粒粗化、晶粒度在3.5~5.0范围,铁素体针的尺度增大,魏氏组织级别明显增大。
应该指出,当钢的奥氏体晶粒较小,存在少量魏氏组织铁素体时,并不明显降低钢的力学性能,在这种情况下钢件仍可使用。只有当奥氏体晶粒粗大,出现粗大的魏氏组织铁素体时,才使钢的强度降低,特别是韧性显著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有效消除魏氏组织,可以采取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及锻造等工艺。
5.结语
以上具体分析了钢中形成魏氏组织的具体因素,因此我们可根据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消除措施:①调整合适的热处理温度,避免过高温度;②过快或过慢的冷却速度都会抑制它的形成,因此在生产中要避开形成魏氏体的冷却速度范围;③选择碳含量合适的钢材,并可以通过添加适当合金元素的方法控制魏氏组织的形成;④采取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及锻造等工艺,消除粗大的奥氏体晶粒。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中医药美容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效果持久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美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美容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现代中医美容是脱胎于传统中医美的新兴学科,具有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整体观念、辨证求美、 方法 多样、安全有效、融入生活、简便易行等诸多特点。经过近代几十年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学科地位不断提高。

【关键词】现代中医美容;发展状况

现代中医美容学是一门以人体健美为对象,由多种基础、临床学科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探讨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的方法,以达到维护、修复、塑造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专门学科[1]。现代中医美容脱胎于传统的中医美容,是对传统中医美容的继承和创新。传统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 底蕴,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经过祖辈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美容体系——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形神俱美、文质并重,并且方法多样,安全有效,深受人们欢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亦不断提高,中国的医学美容事业顺应而生并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医美容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现将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现状作简单概述。

1 传统文化 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传统中医美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最早的医学分科,将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而疡医,则便是是最早的中医外科医生。而各种对于皮肤疾患的治疗和护理则便是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已有一些关于美容药物的记载,如“荀草……服之美人色”,“蕃草……服之媚于人”[2]。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 总结 出多种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方法,甚至还涉及外科、牙科美容,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具有保健美容或治疗美容作用的药物达160余种,并提到了美容用品的独特剂型——面脂,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唐代著名医家及养生大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分别辟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载药1892种在“眼目”、“面”、“鼻”、“唇”、“须发”、“胡臭”、“诸疮”等篇中,集中介绍了数百味美容药物,对每一味药物的功效及使用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拾遗,由此可见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而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而现代的中医美容正是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并加以整理和总结,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医美容。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 教育 组副组长黄霏莉女士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马斌荣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医美容咨询系统”,该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1993年底的400余种中医医籍及近10年40种期刊中有关中医美容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美容科研、教学、临床治疗中随时可以提取的资料库。

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创新的科技也为中医美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验人员运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药理成分。运用现代工艺的加工和提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其有效成分,如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该技术是以低温高压提取,能有效防止中草药活性成分和热敏物质氧化,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特别是能较好地保留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且无溶剂污染。使用该技术萃取分离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是普通方法提取的2.5倍。

另外,对于制剂剂型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也促使现代的中医美容更加便捷、实用、有效。例如将传统汤剂的改为口服液并改善其色泽、气味、质地再加以精美包装,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医美容的形象和品位,良好的口感也使之更趋于求美者接受。

2适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2.1中医美容具有诸多优点

2.1.1整体观念、辨证求美: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而整体观念把人体美与五脏六腑乃至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于外。 ”发生于我们皮肤体表的一些损美性疾病往往就是体内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这就说明了对于一些损美性的疾病,不仅要外治还要内调,要运用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按摩等各种治疗养护方法进行全面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黄褐斑,常常由于肝肾亏虚、肾阴不足等原因引起,那么在治疗黄褐斑的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祛斑的面膜外敷或是使用现代医学美容的激光、光子等技术来治疗,疗效差而且易反复。倘若,在外治的同时配合补益肝肾、滋补肾阴的内服药,再辅以针灸推拿疗法,从根本原因上治疗,就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中医美容的这一整体观念得到了广大求美人士的普遍认同。

2.1.2方法多样、安全有效:中医美容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中药、针灸、推拿、刮痧、气功、音乐、心理、食膳、养生等,其中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优势。如中药又分内服外用,内服又分为疗效迅速并且可以随证加减的汤剂、便携的丸剂、使用方便的口服液、滋补力强的煎膏剂等;外用有膏剂、酊剂、气雾剂等。这些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或无。在这个崇尚绿色、自然、无害的时代,中医美容自然深受欢迎。

2.1.3融入生活、简单易行:中医美容很多治疗和养护方法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膳美容,古人云:“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食物与药物治病原理相通,源自“药食同源”一说。的确,很多中药界与药物和食物之间,如山药、大枣既是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属益气健脾的药物。中医讲: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的濡养而表现出滋润、光泽的健美状态;脾不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少,导至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毛发枯槁,皮肤粗糙等临床症状,有损人体健美。那么一个脾气虚弱的人就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诸如山药、大枣之类具有益气健脾作用食物,来实现美容的目的。这样,既享美味又养容颜,简单易行,何乐不为?

2.1.4独特的审美理念:中医美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说中医美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中医美容带着浓重的人文气息。现在连奥运都讲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中医美容的这一点可以说是紧握了时代脉搏。另外,中医美容讲究中和(自然)之美、神韵之美、文质之美,这种理念也正好与现在的潮流相呼应。这样的中医美容自然会受青睐。

2.2市场环境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去消费美容产品,而中医美容内调外护、绿色自然、方法多样、安全有效等特点也正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其次,众多商家嗅到了中医美容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纷纷投资致力于中医美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大家所熟知的知名品牌百草集、丁家宜等就是成功中医药美容的典型案例。现在,国外商家也纷纷进军中医美容市场,04年4月,资生堂“中医美容与健康”研究项目由日本中医学协会在日本正式启动,旨在开展中国中医药学中涉及美容与健康部分的研究,并探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工作的可能性。

3注重学术研究,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各种有关中医美学和中医美容学的著作陆续出版,如《中医美学》、《实用传统美容法》、《中医美容大全》、《针灸美容》、《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美容与中医其他科室一样成为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中医美容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医美容人才的培养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许多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不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 中医美容学都是作为主干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有中医美容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 生。这些人才充实到美容行业中,大大提升了美容行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4相关法规不断出台

卫生部2002年1月,卫生部颁布了19号令(《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美容的定义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体的容貌和人体各部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并且明确规定“医疗美容可谓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进一步确立了中医美容的学科地位。

中医美容博大精深,虽然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方面的欠缺。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美容科在各大医院里还不是很多见,而市场上的形式多样的中医美容也欠缺规范,从事中医美容的人才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没有医学基础。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打击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所以未来的发展亦是任重而道远。对于未来中医美容的发展应该从进一步加强中医美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融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快中医美容的发展,促进中医美容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刘宜群.中医美容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1

[2]胡长鑫.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的历史小考.医学与哲学,1992:(2):51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类1233首美容方剂,269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1 远古至先秦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秓”、“癣”、“疣”等损美性疾病[1]。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2]。战国时的《山海经》146种药物中,有12种与美容有关[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个[3]。《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2 秦汉三国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4]。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种,中经27种,下经19种),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另外,汉代2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4];《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首,《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首[5]。

3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的形成时期,亦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3.1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本书,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6]。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而《肘后备急方》 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条,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种[7]。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所载730种药物中[8],有保健美容中药70余种,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如藁本,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共50首左右。3.2 隋唐时期

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卷,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列方81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列1论,39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列药9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载食药260味[9],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体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首[10]。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首。其中美发方9首,香体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面斑方11首,保健方3首。凡原文中指明对头面损容性相关疾病具有美容治疗作用,如治疗白癜风方14首,香口方9首,香体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首,除瘢痕方17首。依此思路,共得美容方药两类356方,294种药物。  总之,两晋至唐间,中医美容可谓承上启下全面发展,不仅初步体系形成,也为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宋金元明清时期

此期是传统中医美容方剂学的拓展时期。此期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4.1 两宋时期

在遗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收载有很多美容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共列方187首;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等120首;此外,在其他卷中,还有治羸瘦、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揩齿令白净、口臭、唇疮、热疮、(各种)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余首,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余首[3]。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圣济总录》中,仅面体、髭发两门,就有处方1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 其它 各门中,也散在收载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剂[4]。此外,《使辽录》中,还记载了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与现代所称之“倒模”美容术是类同的。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3]。4.2 金元时期

元初许国祯撰《御药院方》,汇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宫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等,该书还列出多种牙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计180余首,丰富了美容范畴。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2.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

4. 浅谈老年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5. 健康论文范文

6. 浅谈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7.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8. 浅谈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周志宏的人物生平

1897年12月28日,周志宏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家庭。 1913年,就读于扬州中学。1917年进入北洋大学预科,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该校矿冶系主任、美籍教授施勃理(Edwin Sperry)青睐。 1924年经施勃理推荐,去美国南芝加哥炼钢厂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25年秋,他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即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1926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在论文答辩会上,他的才华引起了在该校讲学的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苏佛(Albert Sauveur)的注意,同意他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由苏佛亲自指导。在哈佛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他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亚共析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同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师学位并申请到了海林―介林奖学金。 1926年,周志宏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进行了“高速冷却对纯金属马氏体组织的形成”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周志宏完成了苏佛教授想做而又未能做到的试验。当时还没有现成的真空冶金设备,如何使纯铁样品从高温冷却到低温而不被氧化,成了该研究工作的主要难点。周志宏把不足一平方英寸的纯铁试样手工磨至1~2毫米厚。然后把它放入一石英管,抽成真空并加以密封。加温后,再把它浸入水银液中急冷,同时把石英管打破,并阻止试样上浮。这些操作都要在瞬间完成。周志宏运用熟练的实验技巧, 1926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在论文答辩会上,他的才华引起了在该校讲学的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苏佛(AlbertSauveur)的注意,同意他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由苏佛亲自指导。在哈佛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他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对亚共析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取得创新的研究成果。同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师学位并申请到了海林—介林奖学金。 1927年他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了“钢中魏氏组织形成的冷却条件及形态”的研究。他揭示了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形成机制,发现魏氏组织类似马氏体形态,遵循惯习面规律,顺着一定的晶面形成,即魏氏组织与基体具有共格特性;同时还研究了钢锭中树枝晶的形成;发现亚共析钢钢锭的冷却速度愈大,所形成的树枝晶愈细;首次为大生产提供了如何控制钢锭质量的规律。当年由周志宏制作的一幅金相组织图,至今仍被珍藏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系的陈列室中。他所制作的枝晶图则被苏联鲍尔豪威季诺夫(H.ф.ъолховцтцнов)所著的《金属学》所采用。 1928年揭示了纯铁在高速冷却下形成马氏体的过程。其论文被载入著名的《美国矿冶学报》,周志宏也由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纯铁在高速冷却下能形成马氏体的证实,改变了当时学者认为唯有高、中碳钢淬火才能得到马氏体的认识,为马氏体相变研究奠定了基础。在70年代国际物理冶金界纪念索比(Sorby)百年的纪念会上,加拿大阿尔贝特大学教授佩尔(J.G.Parr)还曾在他的《马氏体相变的变化规律》的报告中高度赞扬了周志宏的这一成就。 1928年,他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随后,苏佛推荐他到美国国家钢管公司劳伦钢铁厂任研究员。该厂给了他一个关于“消除钢管表面缺陷”的课题。时未经年,厂方主管工程师意外地收到了周志宏的研究报告,惊愕不已,遂另眼相看。不久厂方获悉他执意回国,再三挽留,但被他婉言谢绝。1929年秋,周志宏回到祖国,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1930年,出任兵工署下属的上海炼钢厂厂长。时该厂在外货倾销、内政紊乱的情况下已奄奄一息。他到任后,首先针对该厂的“把头制”进行改革。他亲自修订了工资方案,使有能力、工作好的员工能获得高薪,深得广大员工拥护。随后,他将原有酸性平炉改为碱性平炉,用本国原料代替进口国外原料,加强了产品质量检验。结果,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成本降低,增强了对外竞争能力,厂貌为之一新。 1935年,他被派往欧洲检验进口钢材及考察钢铁工业。出国两年间,他在欧洲考察了洛克林、克虏伯、百禄以及普达等著名钢铁厂。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他立即返回祖国,受命筹备汉阳铁厂复工。但日本侵略军迅速进迫武汉,汉阳铁厂等均准备内迁四川,复工计划未能实施。当时兵工署在重庆成立了材料试验处,周志宏任该处技正(总工程师)兼处长,1942年兵工署第二十八厂成立,周兼厂长。 1938年到1946年,他领导的材料试验处和第二十八厂主要研制和生产国防与民用急需的高速钢、冲模钢等合金钢和铁合金。其试验设备和产品均获得受聘于重庆国民政府战时生产局的美国专家格雷罕姆(Graham)、史屈来音(H.Strain)等的高度评价。史屈来音还代表美国南芝加哥炼钢厂钢铁协会聘请周志宏为荣誉会员,并发给他荣誉会员金质纪念章。 周志宏及其合作者在50~60年代还曾进行过“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长大速率”和“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等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周志宏主持下,上海炼钢厂不仅供应兵器用材,还承担了当时一些重要工程的大型设备的生产。他曾为钱塘江大桥制造了桥座铸钢件;承制了南京龙潭水泥厂回转窑的大型铸钢齿轮和逸仙舰主轴等大型铸锻件。由于周志宏的学识和胆略,经过5年努力,濒临倒闭的上海炼钢厂终于扭亏为盈,其产品能与英德诸国的名牌产品竞争。1937年以后,周志宏在重庆材料试验处和第二十八厂,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从事合金钢的研制和生产。当时重庆地区电力不足,周志宏设法用坩埚炼钢。当地没有炼钢坩埚,周志宏和丘玉池等就用四川南充、威远等地的粘土自制。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大小不同的炼钢坩埚,其中最大的容量可达70~80千克,为中国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坩埚炼钢车间。该车间可以同时用12个炉膛24只坩埚进行浇注,得到较“大型”的钢锭。该厂自1941年起就陆续用坩埚生产出锋钢(即高速钢)、冲模钢、磁钢等产品。在重庆的8年中,周志宏还兼任重庆大学等校的教授。1941年将重庆材料试验处提炼纯钨的科研成果在第二十八厂进行试生产成功。当时条件十分困难,提炼纯钨的设备也不得不用土办法解决:他们用盐酸罐代替酸化器;用汽油桶制成传热器;用布袋作分滤器。开始时产量很低,其后逐步提高,到1943年就能日产纯钨20千克了。1943年在周志宏的组织领导下,一座自行制造的400千伏安硅铁炉在第二十八厂安装成功,每月可产硅铁10吨。开始时硅铁含硅仅50%,经郑凤珍等人的努力,使硅含量提高到70%。另外还安装了200千伏安钨铁炉,周志宏亲自指导肖纪美试制成功了钨铁并小批量生产。其后又安装了755千伏安锰铁炉一座、金刚砂炉两座,生产锰铁和试制硅炭棒成功。50年代初,镍、铬的进口受到限制,周志宏在上海交通大学带领一些年轻助手,经过几年努力,在4个系列16个钢号中筛选出4种不含铬、少含铬或少含镍的新合金钢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工艺。通过疲劳、时效等试验,确定上述几种新钢种可作为轴承钢的代用钢种。周志宏及其同事在开拓中国合金钢及铁合金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试制钨粉和高速钢、高合金工具钢,试制钨铁,均填补了40年代国内的空白。为发展中国氧气顶吹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和直接还原炼钢等技术作出贡献50年代初,奥地利发明了氧气顶吹转炉,中国部分有识之士对此极为重视,周志宏也是其中之一,曾撰文介绍氧气顶吹转炉的优越性。 1958年他在交通大学兴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研究(如水力学模拟试验、热模拟试验、烟气除尘及其回收试验等),并取得较好成果。其后,在周志宏指导下,经上海冶金设计院和上海第一钢铁厂合作,于1962年,将上钢一厂一座5吨侧吹转炉改为氧气顶吹转炉。在取得工业试验数据后,在上钢一厂三车间兴建了一座年产30万吨钢的氧气顶吹转炉。1983年起着手研究金属材料短缺补偿途径的可行性。当时他已年近90,还亲自指导进行直接还原研究直至1989年。 1943年8月试制成功铬铝钢、镍钢。同年还生产出镍铬钢、冷冲钢、绞刀毛坯、不锈不伸缩钢等产品。1944年又增加了拉丝模具钢、高碳钢毛坯、铬钢、钨钢、弹簧钢、弹子钢等。使第二十八厂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后方的合金钢生产基地。1947年,他应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之聘,筹办该部技术研究所。1948年周志宏从南京回到上海,等待解放。 周志宏曾亲自听过国民政府孔祥熙要办年产10万吨钢铁厂和翁文灏要办30万吨钢铁厂的讲话,但都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钢铁工业蒸蒸日上,使他备受鼓舞。在1979年召开的中国第五届政协会上,他说,自己虽已82岁,但要把自己当成28岁那样去奋斗。他是中国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宝山钢铁总厂顾问委员会副首席顾问,曾对宝钢一期工程是否续建和宝钢地基打桩中出现移动现象的处理,提出了重要意见。宝钢为感谢这位著名冶金专家,特邀他参加宝钢一号高炉点火开炉。当他92岁寿辰时,他还提到1985年为宝钢第一座高炉点火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1991年2月13日于上海逝世,享年95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