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师 情绪劳动 不良情绪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教学作为一门强调情境表演的艺术,教师还需投入很多情绪劳动。随着民办高校的成长,民办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本文尝试分析民办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情绪劳动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和不健康心理。提出调整对策。 在当代社会激烈的市场与职场竞争环境下,高校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高校教师、尤其是民办高校教师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压力。本文通过对“情绪劳动”的阐述,为民办高校教师及其管理者提供新的视角,以期对情绪的管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的提高起到探讨作用。 一、民办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与其他职业的劳动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劳动有其自身的特点。 1,复杂性。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在整体上低于公办高校,入学时的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条件呈两极分化。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职责的多重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导,不仅包括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扮演了父母、长者、朋友等多重角色。 (3)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脑力、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相统一的过程。 (4)成果表现形态的复杂性。教学成果需要在学生踏入社会以后方能显现,且表现形式也不太明显,仅仅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当时的评定来考评教师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够。 2 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除了站在讲台上的45分钟,还要花大力气查阅各种资料、备课、改作业、进修、做科研、跟学生谈心,等等。虽然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但其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且并不局限在教室和办公室。迫于招生压力,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更加重视学生。比如对大一新生早晚的强制性自习,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来予以指导。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处在偏远的郊区,教师食宿在学校,家人不在身边,甚至出现“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局面。 3 高压性。在民办高校,教师除了繁重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外,又具有一定的体力劳动特点。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一名教师的周教学任务是18课时至22课时以上,可能同时包含两三门课程。他们不仅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参与学生管理等行政工作,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民办高校的人事制度非常灵活,既加大了教师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教师失业的几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面前。作为一个社会人,民办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生活的高压。 4 专业性。尽管民办高校一般会倡导应用型为主的教育,但鉴于高等教育与初、中等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性,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方能具备教授学生的资格。 5 实践性。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学生就要踏入社会,高校相当于学校和社会间的缓冲区。所以,学生在高校接受的知识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也正是很多高校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原因。以我院为例,院方就鼓励教师在寒暑假深入企业积累经验。 二、情绪劳动 1 情绪劳动的起源及概念。情绪劳动是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最早由Hochschild于1979年提出。她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中对空姐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她们的工作不仅具有生理方面的要求,而且更有情绪方面的要求:必须时刻应付乘客和她们自己的情绪问题。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与内外部顾客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努力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使之与组织需要的情绪行为相一致。根据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程度,可将情绪劳动分为表面行为(即保持内心的情绪体验不变,只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和深度行为(即通过改变内心的情绪体验以使之与表现要求相一致)两个方面。 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情绪劳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在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交往中,要求教师表达适当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情况表现出热情、快乐、肯定等积极的情绪,偶尔也要表现愤怒、不满的负面情绪。 2 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特征。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在客观事物满足或不满足人的主观需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人的情绪活动是普遍、广泛的,人时时在产生情绪、体验情绪。然而,不能把教师所有的情绪活动都看成是情绪劳动。教师的情绪活动有以下特点: (1)情绪劳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产物。教师因个人问题而引起的情绪活动,不属于情绪劳动。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作为教师,应该用情绪劳动来感染学生,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劳动主要包括:友善、真诚、期待、鼓励和尊重,等等。情绪劳动表达得好,学生反应就热烈,教授效果也就良好,教师则容易产生成就感;相反,如果情绪劳动表达不佳,那么课堂效果肯定不好。 (2)情绪劳动是有目的地表现情绪来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教师的情绪劳动为教学服务,需要在备课环节中进行设计,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表达。另外,情绪劳动也是教学机智的表现,在课堂上妥当地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做出合理的情绪反应,强化学生正面、积极的行为,弱化、制止其消极行为。 (3)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在面对学生时,情绪的表达应该符合教师职业和学校的要求,不应反动,不应诋毁学校,不发牢骚,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4)情绪劳动的多维度性。情绪劳动包括情绪表达频率、对表现规则的重视程度、要求表现的情绪差异和情绪失调四个方面:①情绪表达频率就是在工作中要求表现情绪的次数。教师的情绪表达频率是比较高的,需要整整45分钟;②重视情绪表达规则。高校教师的教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这样长时间的交往,必须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因为,这种交往需要更多的人际感情,为控制感情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③情绪的多样性就是在情绪劳动中表现不同的情绪,如喜怒,爱憎,冷漠或同情,等等。教师通常要表示和蔼、友善的情绪。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应该表示不满甚至气愤;④情绪失调。如果教师被要求表现他们无法真正体验到的情绪,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情绪失调。有些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师不尊重,教师很难做到对他们的认可和赞赏,也就很难表达出相应的情绪。这是导致教师出现不良情绪和体验的重要原因。
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可以选择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劳动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1.我国城市职业乞丐研究
2.国际分工碎片化与劳动阶层就业. 收入分化--一个分析方法
3.贸易全球化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4.加快建立以劳动力调查为主的失业率统计改革步伐
5.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分布效应研究
6.浅议基层劳动工资统计中的问题与建议
7.社会排斥型差等正义批判及其矫正--以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为例
8.女性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数据
9.关于大学生打工问题的法理探究
10.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文献述评
11.人力资本. 融城能力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12.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3.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与反歧视政策研究
14.流动的消费本土性:劳动力迁移中的文化随迁--以本土性饮食文化的跨境流动为例
15.家庭劳动是否降低工资收入--基于CHNS的证据
16.“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阐释
17.中国外资企业女性劳动力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浅议如何提高劳动统计分析质量
19.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近代白族妇女劳动就业状况
21.浅谈老年人力资源开掘--基于老年社工理论视角
22.追求幸福莫过于尊重劳动
23.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24.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
25.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6.中国城镇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家庭照料提供与劳动供给
27.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28.谁偷了你的好工作
29.现行劳动工资统计调查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30.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31.蒙古族村落社会富余劳动力群体婚姻家庭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2.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
33.社区工作者的情绪劳动研究--潜层剖面分析的视角
34.性别视角下已婚女性赴日打工家庭策略研究
35.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情感劳动的再探讨
36.劳动时间与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基于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数据的分析
37.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38.打工家庭与城镇化--一项内蒙古赤峰市的实地研究
39.家庭收入变化. 夫妻间时间利用与性别平等
40.农村“留守妻子”的生存现状及其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41.性别. 风险偏好与竞争意愿:基于真实劳动的实验研究
42.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43.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44.承前启后:袁方的劳动社会学思想
45.作为职业. 身份. 地位和文化的农民角色--基于功能分析的视角
46.女性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47.工作投入概念应用
48.黑龙江省农村与垦区农村空心化对比研究
49.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型:从保障到融合
50.知识型员工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诱因及改善举措
51.试论休闲活动的本质特征
52.河南省农民工务工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53.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54.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与对策--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55.浅析“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社会工作
56.国外产后女性就业政策研究
57.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经验分析
58.新生代农民工回乡与留守的意愿探析
59.农村分工深化与社会结构变迁
60.社会结构的散流化及其治理
61.建立劳动力市场监测与统计体系的思考
62.延迟退休年龄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理论与验证
63.低生育率背景下女性劳动参与水平. 特点及变动趋势
64.家政女工体面劳动赤字的社会排斥分析--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65.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
66.情绪劳动的内涵
67.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68.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问题探析
69.国家. 市场. 家庭在妇女福利中的角色与作用
70.生育对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7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72.统计口径缩小对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影响的实证
73.简析职业女性人际交往能力及培养对策
74.女性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及成因分析
75.试析女性流动人口职业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76.浅析青年农民工幸福感
77.社会工作对农村老年贫困家庭的介入研究
78.传统农区女性农业技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79.农村劳动力迁移时间对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80.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女性失业问题简析
81.超老龄社会中的日本女性再就业问题
82.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
83.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84.职业机会. 收入增长与就业质量主观评价
85.美国养老事业的财政支持研究
86.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城镇下层儿童生存状况的思考
87.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分析的应用
88.城乡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89.经济的服务业化和女性劳动
90.从“找份工作”到“体面劳动”:都市青年的就业新期待--基于我国青年就业质量的现状及问题调查
91.“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92.居民家务劳动时间经济价值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93.代际收入流动的社会经济学分析
94.女性劳动参与. 生育行为选择与人口红利研究综述
95.探索城市职场女性的困境和成因
96.OECD国家促进老龄劳动者就业的精细化策略
97.职业对劳动力时间配置选择的影响:以家务时间为例
98.角色定位. 价值冲突和模式选择--略论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
99.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异:一个社会资本的解释
100.供求关系视角下马克思就业思想进路及启示
101.农民工的心理诉求应予关注
102.办公室政治. 情绪劳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实证研究
103.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支持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沙市个案调查
104.当代中国女性道德状况调查
105.充分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谈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06.作为自我治理的劳动--约翰·洛克劳动观简析
107.关于我国性别劳动分工的影响因素研究
108.职业指导要以贫困线为基础
109.双层劳动力市场下的居住隔离--以上海市居住分异实证研究为例
110.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婚姻观
111.非农工作经历与农民社会关系网络
112.性别观念. 现代化与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
113.家庭结构如何影响流动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自CHIP2007年的证据
114.三大劳动群体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115.雇主品牌构建与和谐劳动关系
116.从劳动理解社会--阿兰·图海纳的贡献
117.山西省青年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思考
118.浅谈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思考
119.统计分析在劳动保障有关工作中的应用
120.农民工就业空间选择及留城意愿代际差异分析
121.外出打工,你准备好了吗?
122.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高龄者雇用政策
123.中外被退休案例中的平等诉求
124.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基于昆山市的调查
125.社会工作分阶段地介入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改善
126.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X村农村富余女性的调研
127.不可小觑的“女性职业化”
128.农村劳动力迁移. 老人照顾需求与社会支持介入方式分析
129.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30.劳动关系治理与工业社会秩序的建构--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
131.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化趋势
132.中国外流劳动力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调研的经验分析
133.福利企业残障员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34.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135.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成因及对策
136.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安全感状况及提升策略
137.对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刻画的比较--以鲁迅. 郁达夫. 许地山的小说为例
138.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内地城市融入研究--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139.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探析
14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困境与出路
141.基于若干统计问题讨论的国际接轨因素分析
142.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一个新议题
143.广东省劳动就业环境现状与对策
144.典型低收入群体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45.优化下岗职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社会工作研究
146.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生课堂上的应用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147.西北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获得与教育. 社区关系研究
148.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城市融入分析
149.家庭结构. 重大疾病和农村劳动力迁移
150.天津:社区工作者劳动报酬每人每月1500元
151.浅析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152.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内在机制
153.银川市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154.梦想在劳动中飞扬
155.区域身份认同与团队劳动供给--基于印度旁遮普人与孟加拉人的实验研究
156.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经济学解析
157.职业性别隔离视域下会计职业女性化问题的思考
158.失地农民就业的社区支持体系研究
159.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社会工作实务探讨
160.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
161.养老保险金与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实证检验
162.控制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经济学分析
163.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规律及对策研究
164.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探讨
165.论向警予的女权主义思想
166.关于异地务工人员融入珠海社会的思考
167.家庭策略对双流动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
168.国外女性就业促进的社会支持模式
我就是放不下某些事,想不开!怎样才能把持住自己,不发火、不发怒?
德芬:我曾经比喻过:如果有人到你家放了一把火,然后逃掉了,你是先去救火,还是去追杀那个放火的人?大部分人都会先救火,再追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在你心头放了一把怒火,该怎么办?是先灭火,还是先去追杀那个人?想想看你会怎么选择。
你可以面对自己:“哦,我内在有些东西被触动了,觉得不舒服,所以要检讨一下自己,看看为什么他说一句话我就生气了。”
或者,你会对自己说:“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太没有道理了!我为他做了多少事啊……”你觉得这两种想法,哪个对我们而言比较容易?
多数时候我们会选择第二种想法,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去安抚自己,但如此一来,你永远无法疗愈。每当有人让你不舒服、每当心里升起负面情绪时,与其去追杀那个人,不如对治自己内在的怒火,或是那个不舒服的感觉。
有人说了一句让你很不舒服的话,其实那个不舒服的感觉已经在你之内了,也就是说,那个火药早已埋在你心里,他只是稍稍点一把火,让它爆炸而已。他并没有丢炸弹,只是点燃了引信,可是我们都怪罪他。所以,当愤怒来临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火药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去疗愈它,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他人。
马丁纳:进入某种模式时,这种模式就会堵住大脑,因为它会形成突触复合体(synaptic complex)。就像学习游泳一样,在你真正会游泳之前,你必须不断练习,直到某一刻,你终于学会了游泳(或是学会开车、吃东西、走路等),这些通通变成自动自发的行为。情绪模式同样也会变成习惯,遇到许多状况,你都会自动以某种模式,比如愤怒来响应。好消息是,这只是个模式,而不是你本身,就像训练狗坐下或走路一样——如果你想走出这种模式,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目的。这也是大部分人不了解的地方,他们都希望奇迹发生。不,世上并没有奇迹,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有效的练习方法,而你需要练习的就是改变模式。在“如何处理愤怒情绪”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提问者明白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承认自己有问题。这是第一步,也是积极正向的一面。至于该怎么做,就需要一步一步来了。
现在的人都不清楚自己有问题,然后便因为陷入愤怒状态而愤怒。就像你告诉别人不要评价他人,然而这已经是在评价他人了,于是我们就被困在这样的循环里。
因此,首先必须接受当下的状态。从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人发火的原因来自过去的某件事,而当你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时,也下意识地治愈了过去的某个重要部分。谁惹你生气并不重要,因为那个人可能是许多人的象征。所以,当你改变与母亲的关系时,你与伴侣、与其他许多人的关系也会改变。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你不是为了某个特定事件而改变当下的状态,你是在改变自己整个的生命模式,或是改变自己对许多情境的反应。
在愤怒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重塑大脑。所以,我首先会教人们,如果睡觉前还处于愤怒之中,脑子里就像有影片在播放,你就要去剪辑这段影片。你可以开始想象自己喜欢以哪种方式反应,这是第一步。针对愤怒,你有一些事情可以做。这个社会常常把愤怒推开,谈论得很多,却从未表达出来。我们从来不说自己的感觉有多糟,有些人甚至不诅咒,或是不说任何事,内心因此累积了很多东西。
在许多所谓的释放技巧中,武术颇受欢迎。另外,可以捶沙袋,然后说出你想对让你生气的那个人说的任何话,或者捶打枕头,然后说出你没有说的事,这一招对许多人都很管用,可以释放一些累积在心里的东西。愤怒不同于其他情绪,必须与宽恕联结在一起,你必须开始学习原谅。原谅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斩断过去,斩断与对方连在一起的负面情绪。
我原谅你,但不代表接受你的所作所为。原谅与接受对方的行为不一定相关,只是我不想再毒害自己了。陷入愤怒时,我们必须宽恕,而大部分人总是忘记这一点。宽恕不是一种脑力练习,而是心的练习。你可以在脑子里说“我原谅你”达百万次,但如果不是由衷说出来的就没用。而想要真心原谅对方,就必须了解,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学习功课。
所以,尽管有人让你愤怒,但他其实是在帮你的忙,提醒你内在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让你愤怒的那个人并不重要,你首先要做的也不是原谅对方,而是认识到这件事不是针对你个人的。正如德芬说过的,你必须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负责。正是有了这种力量,当你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时,就会了解对方对你所做的事与你个人无关,而是跟他如何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来响应,以及与他在你身上投射了什么有关。一旦明白这些事,你就可以原谅了。你原谅他是因为他在这件事当中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于是你会重返自身,并原谅自己愚蠢到不清楚生命原来是如此运行的。
原谅是自重的一部分。一旦原谅自己,你就可以回头去原谅让你愤怒的人,并为了他让你学会一项功课而祝福他、感谢他。唯有真心地宽恕,才算完全放下。说起来,愤怒是处理内在问题的绝佳工具。如果可以理解这一点,那么当你陷入愤怒情绪,比如对父亲或母亲感到愤怒时,你就会原谅、放下,并且明白这与他们无关,而是你内在的问题。有一阵子,你会气自己居然如此愚蠢,然而一旦解决了对自己的愤怒,你就会原谅自己。因此,我认为愤怒是最具灵性的情绪之一,是一份灵性上的邀请,邀请你成长。
德芬:马丁纳对愤怒的阐述很精彩。关于原谅,我认为他说得很好。首先,你必须负起责任,不要将对方的行为个人化,认为他是针对你。然后,你要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就像《奇迹课程》里说的,我们从来都不是因为自己认定的理由而感到不快。事实上,并不是别人对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内在的某样东西被对方触发了。
马丁纳也说过,愤怒可以作为查看内在还有哪些地方尚未疗愈的灵性工具,去发掘自己之内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哪些需要学习的功课。如果真的能这样看待问题,就能真正地宽恕。
不管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你都知道是自己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需要疗愈。情绪反应模式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从童年时期开始,你渐渐习惯以特定方式响应所有的事情。但正如马丁纳所说的,想要走出这种模式,你无法期待奇迹,你不可能突然觉醒或突然不再愤怒。
当然,愤怒的释放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有所谓的“发泄商店”。有些日本上班族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会去发泄商店买很多盘子,然后在一个指定的安全地点扔这些盘子,还可以把老板的名字贴在玩偶或人像上,然后用盘子去砸。这是个不错的释放方式。
我还想向大家推荐学习黄庭禅来疗愈情绪。你能不能阻止别人在你心头放火?你能不能阻止老板不骂你?你能不能阻止公交车在你赶到之前就开走了?
事实上,你没办法控制外在的人事物,当别人在你心头放火时,你习惯性地开始每天忙着救火。而黄庭禅会让你了解到,之前被你视为洪水猛兽的那些负面想法,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也就是佛家所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些别人对你的不公、那些工作上的纠结和烦恼、那些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那些内心的“火药”,不过是虚假的幻象,是你“心头气机的起伏”,是你内心编造的各种故事及过去投射在心灵的阴影所引起的各种负面情绪。意识到这一点,负面情绪就无法伤害你了。当负面情绪到来时,你会更容易做个旁观者,看到它们,接纳它们,然后放下它们。
总之,在追寻心灵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须不断接受训练,面对自己的功课,就像肌肉训练也需要长期锻炼才会有效果。在马丁纳和其他许多人的书里,以及我的书里,都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锻炼自己内在的力量,让你以不变应万变。就像在大海里游泳一样,海浪一直涌上来,如果你没有另一股力量来抓住自己,就会被海浪冲走。
马丁纳:我要补充的是,在所有情绪里,愤怒的毒性最大,也最具自我毁灭性。所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好好处理愤怒比处理其他情绪重要。
另外,许多人说自己从不愤怒,这意味着他们把愤怒埋藏得非常深,已经辨认不出来了。这非常危险。愤怒就像其他情绪和人类反应一样正常,如果你无法愤怒,那问题就大了。长期压抑愤怒会让人变得有“被动的攻击性”,或者让人变得尖酸刻薄,还可能导致疾病、堕落或自我毁灭。
所以对身体而言,愤怒比其他情绪更具毒性。中医理论认为愤怒和肝相连,而肝是心之母,如果肝中毒了,心也会中毒。这也是为什么在愤怒的时候必须宽恕,因为宽恕可以让心释放由肝引起的毒。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学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1983)针对Delta航空公司空服人员的情绪表达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首先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概念,在1975年的《感受与情绪的社会学:几种可能性》中,并未提出情绪劳动的字眼,只提出一个相关概念即“情绪工作”(emotionwork),指个体必须根据情感规则来调整外在行为表达甚至内在情绪感受。这种情绪工作不仅见于日常交往中,更出现在各种工作角色与组织的环境中。但在这篇论文中,这个概念仅为触及,并不是成熟的概念。在1979年的《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及社会结构》一文中,Hochschild致力于推广其“情绪管理的观点”(emotion management perspectives),她认为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的。对情绪工作概念的探讨,显然要比1975年的文章更加深入。Hochschild将情绪工作界定为个人“试图去改变情绪或感觉之程度或质量所采取的行动”。情绪劳动是指员工要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是与情感有关的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