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保安师论文格式

2023-03-11 04: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保安师论文格式

  此文仅供参考
  从锦园小区规划浅谈物业社区文化建设
  指导老师:张 华 作者:张 晔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稳步推进,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以迅速从国外传到国内,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已从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的范围扩展到商业楼宇,办公楼宇及工业厂房,仓库等更大的物业范围。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社会文化建设在社区物业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中央提倡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提倡和谐社区。和谐社区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加强和改进现代物业社区的文化建设,是我们每个社区人所应该了解和努力的。小区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这个小区发展的整体面貌,只有将小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好了,才能更好的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新社会。为了进一步了解社区文化,营造和谐社区,我特别对西安锦园小区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质性考察,现在将其考察结果和书本知识进行结合,进行新一轮统筹。

  关键词:物业、文化建设、和谐社区、统筹规化

  目录:

  正文:

  社区案例:

  西安锦园小区是国家2000年小康住宅示范区,一期工程10万平方米通过国家建设部小康住宅综合验收及2A级住宅性能认定,并获得国家建设部“科技规划设计”、“科技进步”、“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物业管理”5项大奖。西安锦园二期工程12万平方米全面开工并开盘发售,特别推出14种精品户型,更好的贯彻了“西安锦园”主客分离、动静分离、食寝分离、洁污分离等设计理念,充分表现了"西安锦园"强调人性化、适居性、生态性、私密性、安全性等社区文化。社区配套设施全面启用 7000㎡的多能会馆,设有半地下菜市场、餐厅、超市、咖啡厅、美容美发中心、室内游泳池、健身房、乒乓球桌球室、精品图书馆、阅览室。室外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已对业主开放。 10000㎡中央绿色广场,拥有700个标准车位的大型地下停车场的等配套设施全面到位。 与西工大联袂创建“西工大锦园实验学校” 与著名学府西工大联袂创办“西工大锦园实验学校”已开工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设施先进,为锦园业主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绿色景观工程再现大手笔 9-13号东端设有260*20m的超大型绿化带;满目苍翠,绿意盎然。即将开工建设的600米长的“锦园绿荫景观走廊”直通西稍门,阳光绿树,曲径通幽,艺术花架,仪态万千。与政府合作投资兴建礼泉坊公园(锦园城市花园)与小区毗邻,为西安锦园业主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休闲娱乐空间。二期工程东邻20米宽规划路直通西稍门已开工建设。

  通过对西安锦园小区的观察及其走访,现得出以下考察结论:

  现代社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群体系统,拥有着多种经济文化背景和特征的人群。从其总体上呈现特定社区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明显的归属性。

  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其中,价值观在社区文化的核心。社区文化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形态而存在,这种形态既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可以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故而,现代社区的文化建设使命任重道远,它不仅仅的单从量上加以改变,更应该从其质上加以改善。锦园小区,档次再高也会忽视其小区文化建设,使得小区畸形发展,其实:

  1、社区文化有着浓郁的企业化色彩,社区管理者主观推动,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物业管理对小区实施一体化管理之后,物业管理企业成了社区文化的组织者、创造者与传播者;

  2、社区文化建设有潜在的功利性。物业管理企业藉此推动物业管理,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社区文化旨在改变问题住户,创造理想住户;

  3、社区文化具有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特征。社区成员以效率和效能作为衡量与评价日常生活的标准,对事件的处理不太强调邻里个人感情,而以利益为基本准则。人们讲究实效,讲究实惠,注重切身利益,重视实实在在的好处。社区成员的人格往往呈孤独的、冷漠化的态势;

  4、社区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为社区文化的手段对社区外的依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区成员对区域外各种文化的吸纳。同时,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呈多元性,而多元化的形成除了因年龄、素质、兴趣等因素之外,跟社区文化的内外撞击有很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得彼目邻互不相识,仅靠防盗门来守家护航。“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也在这种低文化建设的小区中成为人们向往和追忆的历史。

  锦园小区物业管理文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从事物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

  1.锦园小区的专业管理人员极为缺乏,都为青一色的年轻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有些人员还是未毕业的学生,文化层次低,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和操作经验,自身约束力和执行能力不强,没有规范的物业从业道德操守,总把自己和城管混为一谈,以为物业管理人员和城管人员一样都是“管人”,大声吆喝在小区内外随处可见,所以许多的物业在岗人员都把业主视为“被管理者”,而他们自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这样的话就使的“服务”这个词很难在物业从业者心目中展开。使得许多的业主都惧怕物业管理者,让他们的管理“水火不容”,日后工作的很难开展;

  2.缺乏新意的文化宣传形式:

  现在许多社区的宣传形式都局限于黑板报或者戏曲大联欢等形式。说白了,宣传就是为了迎接上级单位和领导的检查,从来没有在心中为业主的业余生活考虑过,也很少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所以小区文化宣传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缺乏新意和建设性的想法;

  3.物业管理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物业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很多物业单位只会管人,不会娱乐。他们都把心思放在管人和收取费用上面,很少去思考怎样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业务文化活动;

  4.政府、社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模糊,对其没有太大的扶持力度。

  其实,锦园小区文化建设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老与少相结合

  老与少相结合是指社区文化建设应该抓住老人与儿童这两个的群体,带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2、与小相结合

  这里说的“”是指型的社区文化活动,需经过专门的精心策划组织,参与者众,影响面广,如体育节、艺术节、文艺汇演、入住仪式。社区周年庆等;“小”是指小型的社区文化活动,是指那些常规的。

  3、雅与俗相结合

  所谓雅与俗相结合,是指社区文化活动应当注重社区成员不同层面的需求,既有阳春白雪的活动,高雅与媚俗同在,崇高与优美并存。

  当然,社区文化之雅也不能曲高和寡,那样会失去文化的群众基础;俗也不可以俗不可耐,那样会导致社区文化的畸形发育。所以,社区文化的开展一定要做到雅俗共赏,不温不火。

  4、远与近相结合

  这里言及的“远”是指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要有超前的意识,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有整体的目标;“近”是指要有短期周密的安排,落实和检查。社区文化对塑造社区精神,引导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单位被誉为新生活方式的“领航者”。

  锦园小区文化建设遵循了上述原则还不行,还应该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上下功夫,比如:

  1、文化活动的场地: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场地,硬件设施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场地的来源首先要求规划,设计部门将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纳入规划;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阶段要积极争取、合理建议。小区交付使用后,物业管理单位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区||文化设施加以完善。条件不够的,要尽可能地提高文化设施和利用率,充分发挥露天广场、庭院、架空层的作用,要做到活动有地点,小活动有场所。物业管理企业还应动员常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学校将其文化设施对社区成员开放。政府应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建设,使社区文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单位每年从管理经费中划拨一定的比例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这是企业办文化的重要表现。二是寻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赞助。热心于公益事业、关心社区成长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物业管理单位应处理好关系,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分寸,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三是由社区文化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出资,如组织旅游等,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向参与者筹措。四是以文养文,进行文化经营,将其所得再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经费要厉行节约,开源节流。

  3、文化开展的保障机构:

  设立机构是社区文化活动得经正常开展的组织保证。物业管理单位开展得较好的城市地区一般都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成立社区文化的专门部门,负责落实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与执行。社区文化的管理部门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很多人要能做||到一专多能。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队伍,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活动的成效.规模的小区可以专人负责,明确分工;规模小的小区也可以兼职工作,松散合作。

  社区文化建设愈来愈为社会、社区成员及物业管理企业所重视,因为社区文化有其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主要可概括为引导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

  面对以上几点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锦园小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加大宣传,增强政府、社会的可信度和认知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财政扶持,就必须自我宣传,提高政府和社会的认知度;

  2、增强业主对物业管理者的认知程度,增强业主的归属感和对小区居住的自豪感,社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让业主们不再惧怕物业管理人员,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贴心人,要他们(业主)有意识无意识的为物业管理者出谋划策,共同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3、要自创物业品牌,加强自身人员素质培训,业务管理、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确保专事专管。增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心和自身执行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4、物业管理单位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提出不同的文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积极的想业主所想,为业主服务。

  所以要想对西安锦园小区社区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就必须全面了解和把握现代物业社区文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小区。

  锦园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还应该从以下问题深入:

  1、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住户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物业管理企业在注重高水平服务的同时,也应不断加强社区文化的“感情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增强住户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以社区文化架起小区文明的“桥梁”。

  3、有助于物业管理企业锻造品牌与核心竞争力。

  4、社区文化工作是我们为业主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增值服务。一所物业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会使该物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给物业注入一种强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将成为物业的“灵魂”,成为该物业的特有标志。文化具有巨的无形资产,当这种无形资产转移到物业之中,就会带来物业的增值。

  总之,西安锦园小区社区文化的建立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种高雅的社区文化的形成,是发展商、管理机构及业主、住户共同努力的结果,与整个小区设计、开发、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关,也只有在建筑设计、物业管理、营销及广告方面都要有一个整体的以人为本的思路,才可能体现出物业和业主的特色,满足人性中对文化的追求,照顾到人们对于所居住物业的精神需要,进而形成小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格调。

  西安锦园小区社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全体业主、住户。他们的生活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最终决定了一个社区文化的面貌。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社区是文化的土壤,社区结构的形成端赖于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

  所以,西安锦园小区社区文化建设要有品位,要多管齐下,让每个人都乐于参与,积极配合。使中国的物业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毕业论文,有不到之处请斧正!

  此致

  敬礼!

  参考文献:

求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3000字以上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系科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是系科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影响我们的祖国。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在短短三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选择了坚持。我们把淮师人永争第一的精神带去了社区,把淮师学子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社区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社会,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七月,我们撒播希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曙光城也给社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管在哪里,心得体会都大同小异,楼主自己可以借鉴一下)

  还有一篇相关的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郡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及时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距离放假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开始筹划自己的暑期生活,希望自己能够在暑假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得以锻炼。
  通过朋友的帮忙,放假后在家呆了几天我就跟朋友一块到了深圳,来到了深圳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昌。禾昌是一个电子公司,主要生产应用于电脑、数码相机以及一些小型机器的配件。紧接着于7月18日下午到公司去应聘作业员。虽应聘上了,但仍需等四天才能进厂,(每一位要进厂的都要等最少三天才能进去)在外面住的几天,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不敢出门,因为早就听说广州深圳那边比较乱,尤其是晚上,经常还有杀人的。但最后在朋友的陪同下晚上一块出去买东西,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恐怖,只要你不去惹别人,别人也不会轻易地惹你。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工业区周围全是厂房,一般买东西的都是一些打工者,在深圳呆了一个多月我也没有发现有打架的,也没有听别人说起过有杀人的。我想可能只是有些事情大家过于夸张了吧。
  带着些许兴奋和盲目,来到了厂里,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进车间之前厂里安排了两天的培训。首先带领我们来到了招募大厅,在那里我们上交了身份证、毕业证、健康证的复印件和两张照片,然后给我们统一配备了厂服。下午和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参加了培训,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建厂历史以及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第二天下午我们又参加了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培训所讲的东西。接着保安人员又给我们安排了三个小时的军训。两天的培训就此结束。南方的工厂一般都要进行培训。
  7月24号上午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车间,该厂共有12个车间,每个车间生产不同的产品。我被分到了六部一,刚进去的时候,感觉很陌生,车间有十几条流水线,每条流水线上都有十几个人在那不停地忙碌着,没有人说话,只听到机器转动所发出的哄哄声。我被车间的组长也即是车间的最主要负责人带到了一个工作岗位,在组长的指导下,我很快学会了那项简单的工作。一工作就是十二个小时之后,中间没有空闲时间偷懒,一天下来兴奋劲没了,剩下的只是腰酸背痛了!虽然工作看起来挺简单的,但长达十二个的机械工作,对于我们这些过惯了闲散生活的大学生而言,根本就忍受不了。接下来的几天我换了好几个岗位,每换到一个新的岗位,都要学习半天或一天。一般都是坐在老员工旁边看他们如何操作,偶尔那些老员工会给你讲一下。若碰到不给你讲的,一定要勤问、敢问,把自己不懂的都要问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不然自己做起工作来就会后悔的。这是我在那工作总结出来的。几天后我稳定到了一个工位,开始了正常的工作。一般进车间的都要先学习几个工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熟悉那里的环境,不熟悉那里的人,一切都是陌生的!,虽然之前在学校里也做过一些兼职,但来到这里还是有些没来由的心痛,这时才感觉到大学生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且刚工作的时候,并不适应一天坐在那里机械地工作十二个小时,工厂里面的生活和校园生活真的是一个地狱一个天堂,自己所学的也都浪费了,本想着能够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但没想到来到这里只是机械地做这些手工劳动,完全没有与自己的专业挂钩,自己来到这里真的是一种浪费。在那时才感觉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发誓一定不能再浪费自己的大学光阴了,要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知识只能干这些体力劳动,只能干这些毫无生趣的机械工作,一辈子只能生活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只能不停地为别人工作,而自己却得到那么一点可怜的工资!当时有一种想逃跑的冲动,但经过几天的思考,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即使自己以后毕业了,到企业仍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现在何不抓住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心智呢?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学到,但这却是我毕业之前最后一次能够很好地接触社会的机会了,留在社会,我要学到更多的东西,带着这些渴望,慢慢地学会了与人交往,慢慢地学会适应厂里面的生活,最后我也是受益匪浅!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在厂里工作了四十天,这个厂有白班和夜班,每一个月倒一次,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白班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夜班从晚上八点到第二天八点。一周上五天班,偶尔周末会加班,我在那里上了十天白班,每天早七点五十就得去做早操锻炼身体,但我发现大家都没有认真的对待,只是随意地伸伸腿胳膊,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认真地对待,后来才知道打工时间长了,大家对厂里的活动都比较不屑,只顾干自己的事,即使有意义的活动大家也都是很少参与。
  公司每周一集合开例会,厂长都会讲一些厂里出现的问题,各车间的负责人都会及时地解决,同时各车间在上班和下班也都会把车间的所有成员集合起来开大约十分钟的会,这时组长会及时通知上面传达的事情,并针对车间前一天以及当天出现的问题批评教育大家。而且厂里面的规章制度特别的完善,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特别高,车间的走廊都张贴着要求质量的标语,如果哪件产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都会追究负责那一道工序的员工,并会对那个员工做一定的处罚。各个车间的负责人也都是从员工中选出的有能力的人。在那里工作了一个多月,我还是比较喜欢厂里的环境的,厂内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还有图书馆以及阅览室,周末全天播放电影,丰富大家的生活。无论厂区还是生活区的卫生都是很干净的,非常适合工作和学习!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个厂每年都能够取得较大的进展呢?为什么公司刚刚成立几年就分别在苏州、深圳建立了分厂,而且分厂的规模也是相当的大?工作了一个月后我终于知道了,因为他们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能够吸纳有用人才,公司的员工也都是能够尽职尽责。总之各方面的工作都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局面,这样的企业又怎会不兴旺发达呢?而这又使我想到我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像管理公司那样管理自己,我们的大学就不会虚度过去了,我们也就不必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了!
  通过与员工的聊天发现,他们的年龄大都在十八岁左右,而且大都是初中、小学毕业。他们的圆滑事故与他们的年龄根本不想称,他们知道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他们不说自己的年龄,不熟悉的人还以为他们都二十几岁了呢。他们大都满足于自己目前的生活,不愿意去改变,即使公司经常会在厂内部招一些助理、打字员等,但那些员工却不愿意利用空余时间去学一些基本的办工软件。甚至是厌烦学习,即使后来我跟他们说我是大学生,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他们大都认为对于他们而言,学习根本就不是他们的事。周末也只是和一些朋友一块出去吃饭、喝酒。除了每天的上下班,生活没有多大的乐趣。
  在与众多打工者接触一个多月之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会了如何去与别人交往,也得到了友谊。我想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别人,慢慢地你的真诚也一定会换来真正的友谊。在外面若没有朋友,你的生活就会增添许多遗憾,而你的精神世界也将是空虚的,所以在外要大胆地与人交往,用你的热情去融化世界,最终你一定有所收获!
  在一个多月的打工生涯中,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更多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做一些细微之事,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一些小事上反映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很高兴自己能有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实践,我真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它为我积累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它为我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牢实的根基。

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

  学术论文一直是文献计量学领域的研究 热点 和重点,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希望你们喜欢。
  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
  1、课题选择

  选择一个课题,即研究问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对于后期论文发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根据所处环境选择。比如选择所在实验室有所积累的课题,调研文献选择当下热门或者即将成为热门的课题等。

  2、研究展开

  在确定感兴趣的课题后,即可展开研究,这个过程包括前期设计,研究实施,数据分析等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其中会根据现状不断递归调整优化研究设计,并不断深入。比如研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之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需要回过头调整实验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需要调整实验参数,并重新开展实验予以验证。

  3、论文写作

  前期顺利的话,在得到数据分析结果后,即可开展论文写作工作(论文写作也可以和课题展开同步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讲 故事 的过程,写作者需要用一个故事将研究和发现顺畅地串在一起。如何写好学术论文是一门学问,日后可以细谈。这里仅提一点,学术论文写作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参考类似研究设计的论文作为模板,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临摹对于入门会很有帮助。

  4、论文投稿

  论文投稿主要指投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格式调整,期刊选择,审稿人选择等。论文格式除了一般的要求外,个别期刊会有特别的要求,需要根据选择的期刊做相应的调整。对于期刊和审稿人的选择,更是一门学问,可以日后具体分享。

  5、论文修改和发表

  在论文投稿后,一般情况下会经历几轮的修改,直至发表。当然期间也会经历很多次的被拒。不管是被拒还是修改机会,如何利用或回复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更是一门学问,可以日后分享。这里只提及一点,比如某期刊给了修改机会,尽量100%满足审稿意见是一条铁律,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在暗里,自己在明里,这个时候“诚意”二字极为重要。
  关于人性的学术论文
  战争中的人性

  摘 要:《金陵十三钗》与《辛德勒的名单》都关注了战争中的人性,并且都通过画面色彩和人物设置来烘托出主题。在两部电影中,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的结合使用、主角配角的形象设置,又存在着值得细细探讨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辛德勒的名单》;色彩;人物形象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同为刻画战争和人性的主题的电影,也都与奥斯卡金像奖有着深浅不同的缘分。前者曾是中国影片中冲击奥斯卡奖的呼声很高的一部作品,却最终未能收获任何奖项,后者则曾囊获奥斯卡七项大奖。《金陵十三钗》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两部影片不仅在主题上有着一致之处,而且在运用色彩、人物设置来烘托主题方面也有着可以比较的地方。

  1 色彩运用的异同

  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通过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转换传达影片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个相似点上,两部影片又有着不同的色彩运用,从而谱写出不同的战争悲歌。《金陵十三钗》开始时,画面色彩是灰色调:战火中奔逃的女学生灰头土脸、一身黑装,南京城内最后一批中国战士也是满身污血和尘土。在这种黑白影像之后,教堂窗户的彩色玻璃、十三个秦淮河女人的艳丽装扮所形成的彩色影像就显得格外突出。这些浓重的色彩为秦淮河妓女们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不仅透过女学生的眼睛强调了不同于以往战争记忆的历史画面,而且象征了女人们舍生取义的崇高形象,烘托了影片赞颂战争中伟大人性的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在色彩运用上则相反。为表达自身对犹太人命运悲剧的肃穆之情,导演斯皮尔伯格使用了黑白影像,只在影片开头犹太人家庭念祝祷词和结尾幸存的犹太人走在自由的草地上时才使用彩色的画面。这种运用色彩的手法也是极富寓意的。开头的彩色转向黑白,寓意着犹太人正常的生活因战争而跌入深渊,之后一直使用的黑白色调则营造了庄严沉痛、悲悯的影片气氛,而影片最后又由黑白转向彩色喻示着幸存的犹太人终于脱离了悲惨的命运,迈向自由的新生活。

  2 人物设置的相似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都讲述了战争中受害人通过英雄般的人物获得解救的故事。在主角和配角的形象、行为动机、心理变化等人物设置方面,两部影片有着相似之处。

  2.1 主角形象转变

  《金陵十三钗》中贯穿影片始末的主角是洋人约翰。这个美国入殓师一开始是为了微薄收入不惜生命进入南京城的下层美国人,后来在教堂里因为无钱而拒绝安葬牧师,不仅对美艳的玉墨心怀鬼胎,而且看见洋酒便兴奋不已,俨然一副“二流子”形象。《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则是靠发战争财的投机倒把分子。他是德国人,也是纳粹集团的商人,贪财爱色,挥霍无度,压榨犹太人,也是很负面的形象。这两个人物在开始都是对战争受害人漠不关心的利己主义者,在后来不断地通过亲眼看见集权主义者的惨无人道的行径,从而心灵上受到震撼,发生转变,冒着与纳粹军阀作对的危险解救受害人,散发出人道主义精神之光。

  2.2 配角形象关键

  约翰和辛德勒发生转变,除了亲身经历,也有身边人的促使。《金陵十三钗》中促使约翰变得勇敢的人,一个是以玉墨为代表的妓女群体,另一个是小教士乔治。妓女们为救女学生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行为震撼了约翰,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的大义之举无疑唤起了约翰内心的怜悯和勇敢。乔治深受____教义的影响,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也有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他内心纯正的善良和勇敢也无疑推动了约翰的角色转变。《辛德勒的名单》中同样有这么一个促使主角转变的人,他就是辛德勒当初为了新厂发展而找来的犹太会计师斯特恩。斯特恩为利用为辛德勒做事的便利为同胞们争取生存的机会。他将老弱病残、妇女 儿童 、 教育 程度高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人招进工厂,照顾了可怜的弱势群体,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希望。他的执着和付出让辛德勒更多地了解到犹太人悲惨的处境,可以说,是斯特恩促使了辛德勒发现了自己的拯救力量。

  3 主题――战争中人性的卑微与伟大

  两部影片都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描绘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战争当中受到的创伤。但是两部影片都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本身,而是放在战争中的人身上。

  在两部影片中,战争侵略者们冷漠、残暴,似乎泯灭了所有的人性。《金陵十三钗》里刻画了日军在战争中非人的、残忍的一面,同时又向观众展示了这样的一面:日本军官和日本士兵在弹奏和歌唱家乡 童谣 间,脱离了残酷的外壳,像所有有情感的人一样,形象变得温和。然而,一时的情感流露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暴行,思乡以外,他们依然是战争和法西斯势力的一员。《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侵略者们也是如此。纳粹军官阿蒙是企图灭绝犹太民族的恶魔,由于人性使他对犹太女仆海伦产生情愫,却因法西斯极权教育使他的理性丧失,明明爱着海伦却对她进行毒打。日本官兵和纳粹军官的思想在人性与非人性中矛盾,最终人性还是败给了极权主义思想,表现出战争中侵略者们任性之卑微。

  两部影片中的受害者们并不都是同仇敌忾,或者说并不都有勇气,在战争中暴露出人性卑微的一面。《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些犹太人做了纳粹军队中的保安警察,在同胞的队伍里讽刺讥笑那些不屑与他们为伍的同胞。

  《金陵十三钗》中书娟的父亲为了将女儿送出南京,做了日本人的翻译官,对日本官兵低头哈腰。这些与敌为伍的人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但在民族存亡间,其行为也显现出人性的卑微。

  战争并没有摧毁所有人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斯特恩,《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等妓女就显现出人性的伟大。他们都不顾自身的安危,希望帮助同胞脱离困境,在大难面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前文已论述过战争的事外人――约翰和辛德勒,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受迫害者,其行为同样展现了人性的伟大。战争并没有完全夺走他们的良知,反倒让他们变得崇高。

  4 结语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两部电影通过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形成了对战争历史的不同记忆;相似的人物设置则直接传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相同的人性主题。从这些方面来看,《金陵十三钗》虽未获奖,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高超.电影《金陵十三钗》人物身份刍议[J].电影评介,2012(04).

  [2] 聂欣茹.影评何须太刻薄――读《金陵十三钗》影评[J]. 文化 ,2012(02).

  [3] 江雯,简梅芳,郭梅.善与恶的较量――解读《辛德勒的名单》对比艺术[J].电影评介,2007(20).

  [4] 曹兰琴.《辛德勒的名单》的生命意识――谈《辛德勒的名单》的造型艺术[J].艺术广角,2003(01).

  
看了“发学术论文的正规流程”的人还看:

1. 发表论文流程

2. 大学学术论文怎么发表

3.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5.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规范

急求论文大纲格式

  XXX学校

  毕业论文

  题目 常见社会称谓语的构成特点及语义特征分析

  院系名称 汉语言文学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2006级一班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0602240110
  指导教师 杨丽娜
  时 间 2010.5

  常见社会称谓语的构成特点及语义特征分析
  李士妹
  摘要:称谓语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语汇系统。根据其适用范围,可以把它分为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社会称谓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因而研究社会称谓语,就会更加直接地了解到从社会称谓语中所反映出的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以及在这种状况下人们的思想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语法特点;语义特征

  称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它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它的发展变化既受到语言内部规律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心理动机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合,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1]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身份、地位的划分,用到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就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常见的社会称谓语有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

  一、 姓名称谓语的语法构成特点

  姓名是人们利用语言符号区别他人的特定标志,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对姓名称谓语都有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姓名称谓语指的是在称谓语中含有姓氏或名字中某种成分的表现形式,包括姓名本身及其变化形式。常见的语法变化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法
  ~志强、~志刚、~美玲、~小娜
  就是称呼一个人时,不用完整的姓名,而是只用姓氏或只用名。如对于名字是“张志强”的人,我们既可以叫他“张”,也可以叫他“志强”。但是只叫“张”的称谓方式多见于法律公文或某些报道中,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不能用于口语;而双音节的姓氏则可以用于口语,如:“司徒、欧阳、东方”等。“志强”这样的称谓方式则适用于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或长辈称呼晚辈。恋人或夫妻间则会用“强”这样的方式来称呼对方。
  (二) 附加法
  1.前附加
  老~、大~、小~、阿~
  就是在姓或名前加上一个类似前缀的成分,如“老李、大刘、小静、阿伟”等。一般来说,此处的大“老、大、小、阿”不放在全名之前,也不能放在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复姓之前或双音节名字之前,而且此类前附加成分只同姓名中的一个音节构成一个双音节成分,这是由汉语词的双音节化特点决定的。如“张志强”,我们可以叫“小张”或“小强”,却不能叫“小张志强”或“小志强”。但是,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大 、小”也可以放在全名之前,特别是全名只有两个音节的时候。 例如,一个班里有两个学生的名字都是“王宇”,为了将这两个学生加以区分,就会在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名字前加“大”( 如“大王宇”),在年龄稍小一些的学生名字前加“小”( 如“小王宇” )。另一种情况不是为了区分大小,而是为了强调一方面的情况,如某人的名字是“林琳”,在其工作单位中年龄偏小,于是很多人会称其为“小林琳”,以强调此人的年龄。
  2.后附加
  ~先生、~书记、~老、~处、~子、~儿、~某
  就是在全名、姓或名之后加上一个类似后缀的成分,如“张志强先生、李德云书记; 冯老、王处、杨子、张儿、刘某等。全名和姓加上后缀,用以表示年龄、关系、身份、特点等。名加上后缀往往有亲密色彩,若名字是双音节的,后边往往附加双音节词语指明身份;名字是单音节的,则附加单音节的词语表明关系。
  3.前后都附加
  老~同志、小~同学、小~阿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见到姓名称谓语的另一种附加法,那就是在姓之前和之后都加上一个单音节或多音节成分,通常单音节成分在姓之前,双音节成分在姓之后。如:“老李同志、小王同学、小张阿姨”等等。
  (三)重叠法
  “强强”、“明明”、“芳芳”
  姓名称谓语的重叠法就是将名字重叠。若名字是单音节的,则直接重叠;若名字是多音节的,则只重叠最后一个字。这样的称谓方式经常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
  (四)戏谑称谓
  “小妞儿、”“老外”、“老冒儿”
  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称谓对象来说,这种称谓形式显得不够尊重或缺乏礼貌, 但是在朋友之间开玩笑的时候也具有特殊的效果。

  二、 职务称谓语的构成特点

  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和职衔称谓两种,下面分别介绍。
  (一) 职业称谓
  人们由于职业的原因所获得到称谓就是职业称谓,如“工人、商人、教师”等。由于社会行业的分化、新职业的产生,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职
  业称谓语是相当开放的称谓系统,发展和变化比较频繁。由于新的称谓在构词方式上与传统的称谓保持了一致,因而它们具有较强的认同性,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常见的职业称谓语有:
  1.工人、农民、商人、教师、警察、解放军、医生、大夫、护士……
  这类称谓语较为常用,但为数不多,属于较稳定的职业称谓语。它们当中有的可以在前面加姓氏 如“王老师、李大夫” 等。此类称谓既可称呼熟悉的人又可称呼陌生人。
  2.导演、导游、 编辑、翻译、裁判、保安、侦探、司机……
  这类类称谓语的特点是直接用人从事的活动作为称谓语,这种称谓方式一般表示的是职别称谓。这些称谓一般采用动词为中心的构词方式,这些动词都是这些职业所从事的具体活动。 如“编辑、翻译、裁判、侦探”是两个动词的并列结构;“导演、导游、司机”是动宾结构。
  3.师—— 建筑师、设计师、会计师、美容师、按摩师……
  员—— 演员、解说员、评论员、推销员、服务员、管理员、运动员……
  人—— 主持人、经纪人、代理人、介绍人 中间人、广告人……
  家—— 作家、科学家、音乐家、评论家、艺术家、买家、玩家……
  者—— 记者、编者、作者、读者、志愿者、第三者、自由职业者……
  手—— 歌手、鼓手、打手、杀手、帮手……
  户—— —个体户、 业户、特困户、散户 大户……
  人员—— 外交人员、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外来人员……
  代表—— 法人代表、人大代表、商业代表、形象代表……
  大使—— 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申奥大使……
  小姐—— 空中小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售楼小姐……
  这类称谓语的共同特点就是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语义成分,而且这些语义成分“人”有关。但是此类称谓语的构成不是随意的,它们受到这些语义成分本身意义的限制。如“师” 本义是“ 掌握专业学术或技艺的人、或者传授知识技术的人”;“员”指的是“工作或学习的人”;“家”指的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具有某些专门特长的人;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因而由这些语义成分构成的称谓语必然和专门的职业有关。
  4.送信的、开车的、卖票的、看门的、当兵的、剃头的……
  这类称谓语由动宾短语加“的”构成,动宾短语表明职业。这种称谓方式较随意,可以随表达需要随时创造出新的称谓来。但是此类称谓方式口吻较随便,显得对对方十分轻蔑,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已不多,但其标记性极强以致有时在社会交际中难以用其它称呼替代。如有些走街串巷的职业,如收购生活废品的人,居民一般都称其为“收废品的”,如果叫“同志” 或“师傅”都不具有如此明确的标记性。相似的还有“卖菜的” 、“磨刀的”、“洗油烟机的”等等。不过有些职业现在已经有了特定的称谓,就不再用这种“的”字短语了,如“售票员”不叫“卖票的”,“服务员”不叫“跑堂的”。
  在以上这些职业称谓语中,背称并不是都有其固定的、相应的面称 除了“ 教师—— “老师”、“ 医生—— “大夫” 等一些称谓以外,很多职业都没有固定的面称,如“工人、农民、作家编辑、演员、运动员、歌手、法人代表”等等。因而人们就会寻找一种较适合的称谓方式来当面称呼从事这些职业的人。
  (二)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指按职称、官衔来称呼对方,其中职称指的是一些职业领域中的专业技术职称,如“讲师、教授”等;官衔指政府官员的职称名称,如“主任、局长、书记、处长”等。另外,在某些职业领域还有其他一些头衔,如“理事、秘书、总裁”等。职衔称谓总是体现对被称呼者的敬意, 虽然这种称呼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称谓形式的使用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语言形式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等级观念的态度。
  不同的职业称谓也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意义:在多行业混合的环境中,人们一般选择行业称谓来介绍自己和他人,以体现不同的职业背景。在同一行业中,人们会选择职别称谓进行介绍以示区别。在一些正式场合,为了突出某人的身份和地位,人们则会选择职衔称谓进行介绍。以某人的具体职业为例,某人的职业是大学历史系教授及系主任,因而我们可以分析其职务称谓为:职业称谓—— 教师;职衔称谓 职称—— 教授; 官衔—— 系主任。总之, 职务称谓所提供的信息有利于人们选择适当的言语或非言语的交际策略,也常常成为人们初次交谈的开端。

  三、 通用称谓语的语义特征

  通用称谓语指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称谓语。这类称谓语数量不多,常见的主要有“先生、太太、小姐、同志、师傅、老师、老板、朋友”等,由于它们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因而其语义特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是随着词义的进一步规范,成为规范词汇中一分子;二是随着时间的消解而被人遗忘。[2]其具体的语义特征表现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发生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一)词义的扩大
  “同志”“先生”“老师”。由于社会不断处于大变革的状态之中,一些词有不断增加新义的情况。即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指到泛指,符合语义发展的普遍规律。[3]“同志”之义由“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演变为“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政党的成员(第一义项)”,使“同志”带上了政治色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志”就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中国共产党内成员也互称“同志”,“同志”成为一种神圣的具有革命归宿感的称谓。《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志”的第二个义项是:“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如“老同志;女同志”等。相对于带有政治色彩的第一义项,第二义项是第一义项词义的扩大。解放后,因为“同志”强调人们所共同拥有的革命目标,同时增进了人们交往时的信任感,是人们交往时亲切友好关系的表述形式;而且,“同志”的使用范围很广,不分性别、职业,因此,“同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们称谓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通称。“文革”十年,“同志”的政治色彩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同志”是人民内部的一种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划分敌我的功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国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来中国大陆观光、投资的越来越多。在彼此的交往中,两种文化发生了碰撞,“同志”开始出现负面影响。因为外商和港、澳、台同胞不一定有共产主义的信念,他们害怕太浓的政治气氛,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再者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对“同志”的理解不同,以及赋予“同志”的含义也不同,如香港把同性恋者都叫“同志”,成了另类人的代名词。于是“同志”的称谓在社会上逐渐不吃香,久而久之,“同志”这个词好像突然消失了,只会偶尔出现在一些较为正式的会议中或某些特定机构中,如军队。
  (二)词义的缩小
  “丈人”“童子”“少年”。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即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这就是词义的缩小。语言发展到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词基本上都是增加或改变义位,而减少义位的情况则不是很明显,“丈人”由原来是年长人的通称到专指岳父;“婴儿、童子、少年”等指称年龄范围较广,到后来指称特定年龄阶段的人;等等,这些都是后来语言逐渐发展的结果。在现代找到合适的、典型的社会称谓词词义缩小的情况有点儿难,但我们并不排除其他种类的词无词义缩小的情况。
  (三)词义的转移
  “百姓”。词义的转移是指“一个义位某一限定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这就使得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入了另一个语义场。”“百姓”这一称谓,在表示等级地位的社会称谓词中,其词义变化最大。在奴隶制社会,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故姓有别地位的作用,只有有姓的人才能担任官职,故春秋中期以前,“百姓”是奴隶主贵族的通称,多指百官。春秋中期以后,社会大变革,阶级分化急剧进行,姓不再作为地位身份的标志。从春秋中后期起,“百姓”开始转变为民众的意思,前面我们已经有所论述。
  (四)感情色彩的变化
  “小姐”一词,出现于汉代以后。在宋代“小姐”是指宫婢、乐妓、娼女等社会地位卑微的女性。[4]到了元代开始作为官僚富家未嫁女的敬称。在以后及至五四时期,“小姐”一直被用作尊称,用来称年轻的女性,如“赵四小姐”。建国后,“小姐”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后,“小姐”逐渐成了“三陪女”的代名词。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最近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已把“小姐”一类词语原注前面“旧时”“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限定语删去,对使用范围,风格色彩作了新的诠释。于是“小姐”一词又重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并且在社会中广泛流传,成为对女性特有的泛尊称,甚至忽略其年龄、婚否等语素意义。[5]人们把职业女性称为“小姐”,文化界、服务业的女士也被称为“小姐”。但是,由于词语的联想意义(一种能够引起听者/读者联想的意义)逐渐使人联想起“娼妓”等含义。可见,“小姐”一词的词义褒贬共存。

  四、 拟亲属称谓语的语法构成

  在实际交际中,由于交际对象、交际环境等的特殊性,人们常常一时找不到适当的社会称谓语,不知该怎么称呼交际对象。最简单、最得体的办法就是借用一个与交际对象情景、年龄等相适应的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此时,亲属称谓语的词形、意义和使用对象均发生了变化,已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亲属称谓语,所以我们称其为拟亲属称谓语。[6]拟亲属称谓语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原因:“ 当‘同志’的革命色彩还很浓时,街坊邻居间不适用,而当它淡化了这种色彩之后,用起来又显得不亲切。”是邻里街坊间交往时就选择了这些类似于亲属称谓的词语来填补放弃使用“先生、太太、小姐”之后社会称谓上出现的空白。直到现在,这种拟亲属称谓语还在普遍使用。
  非亲属交际中虽然比较多地使用拟亲属称谓语,但交际双方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婚姻上的瓜葛,它只是表示一种“套近乎”的亲密,不能用于自我介绍和对别人的介绍。
  “大多数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交际需要进行改造。改造,是许多亲属称谓进入非亲属交际的一个重要条件, 是区别亲属交际和非亲属交际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称呼另一个人为“奶奶”,那么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他们之间是祖孙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人称呼另一个人为“老奶奶”或“刘奶奶”,很少有人会认为他们之间是祖孙关系,而只能理解为年少者对长者的尊重。这种把亲属称谓语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老(大)+ 亲属称谓语
  长辈称谓: 老爷爷、 老奶奶、 老伯、 大爷、 大叔、 大婶、 大妈。
  同辈称谓: 大哥、 大兄弟、 大姐、 大妹子、 大侄子。
  汉语对成年男子称谓的加工改造,基本上都用“老~”或“大~” 来实现。用“老~”和“大~”作为前缀,即可用于对长辈称谓的改造,也可用于对同辈称谓的改造。作为前缀,“老~”和“大~”表示年龄和排行的意义已不明显,而仅仅表示尊敬。
  “大爷”、“大哥”、“大姐”这些拟亲属称谓语可能与亲属称谓在形式上一样,但是它们的结构和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二)小 + 亲属称谓语
  这类称谓有“小弟弟、小妹妹”。“小”作为前缀,表达了一种亲切的感情。这种方式改造后的称谓,仅限于同辈人之间的称呼或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若用于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则含有不尊敬的意味。
  (三)姓名( 姓氏、名字)+ 亲属称谓语
  “李大伯、刘大妈、张大哥、赵大姐”。“姓氏亲属称谓语”主要用于长辈和同辈称谓的加工改造,“名字亲属称谓语”主要用于同辈称谓的加工改造,如“心平姐、志新哥、小玲妹妹”等。还有“姓名亲属称谓语”的形式,如“雷锋叔叔”。
  (四)老 + 大 + 亲属称谓语
  “老大爷、 老大妈、 老大哥、 老大姐”。这类称谓既可以用在长辈称谓中,也可以用在同辈称谓中,对听者主要表达了一种尊敬、亲切的感情色彩。
  (五)老(小)+ 姓氏 + 亲属称谓语
  “老张爷爷、小刘叔叔、小张妹妹”。这类称谓既可以用在长辈称谓中,也可以用在同辈称谓中,表达了一种亲切的感情色彩。
  (六)从儿、从孙称谓
  某人儿子的名字是“王运强”,我们就可以称呼此人为“运强爸爸”,我们也可以称呼王运强的爷爷为“运强爷爷”。这就是从儿、从孙称谓。邻里街坊之间有时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称呼对方,就会用听者的子女或孙子、孙女的名字加上适当的亲属称谓语来构成这样的称谓方式。
  用于非亲属交际的亲属称谓语,有一个特殊的词,那就是“叔叔”,它可以不经过加工改造就可以直接用于非亲属交际。如在街上遇到一个陌生的、较年长的男子,我们可以称其为“叔叔”,听者也能理解这种称呼只是一种套近乎的行为,而并不是真的存在这种亲属关系。
  在非亲属交际中,辈份是模糊的,人们甚至会故意颠倒辈份、长幼关系。如我们会经常把祖辈或曾祖辈的男性与父辈的年长男子统称为“老大爷”,有时还会对同一辈份的人使用属于两个辈份的称谓来称呼,如对两个年龄悬殊的弟兄,我们可能称其长者为“大伯”或“大叔”,而称其幼者为“大哥”。对年幼、低辈份人的称呼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一位老年男子把一位中年的女售货员称呼为“大姐”,而这种情况在亲属交际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由于亲属称谓语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而由亲属称谓语构成的拟亲属称谓语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会受到方言的影响,南北方的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农村和城市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对拟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较普遍,如在乡村向陌生人问路,通常用拟亲属称谓语称呼对方即使是城镇居民来到乡村也是如此。相反,在城镇向陌生人问路, 一般是用“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通用社会称谓语来称呼对方。

  五、零称谓语的语用分析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在言语交际中不使用称谓语实际上也是一种称谓方式,其交际功能不可忽视。一般来说,交际活动中零称谓语的使用有三种情况:
  (一)用“你好”、“请问……”等日常礼貌用语来代替称谓语,这样的称谓方式最常见,也是最有礼貌的听。话者会觉得很受尊重,交际活动也很容易顺利开展。
  (二)用“嗨”、“喂”等词来代替称谓语这样的称谓方式不太尊重对方,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但是若用在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会使对方觉得比较亲切和随便。
  (三)用肢体语言来代替称谓语关系很熟的朋友见面时会拍一下对方的肩膀,然后再展开话题。这样的肢体语言代替了称谓语,显得很随意。但是这样的称谓方式不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会使长辈觉得很不受尊敬。
  社会称谓语作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使用规律和发展轨迹, 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语汇系统。通过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它所反映的社会特征和时代特色,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发展。因此,社会称谓语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Zdenek,Salzmann.Language,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Second Edition) [M]. NewYork:Westview Press,1998.
  [2] 尹富林.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4]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王国安,五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
  [6] Ralph,Fasold.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r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ilishers Ltd,2000.Press &Blackwell Pubilishers Ltd,2000.

  APPELLATION COMMON FORM OF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LI Shi-mei

  Abstract: Appellation is a sensitive, open vocabulary systems.According to its scope,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appellation name, job title language, common appellation, kinship terms and zero Appellation. Changing times and values of the update will lead to social meaning and function Appellations changes. Appellations of society and therefore, Will be more directly aware of the social Appellations in the era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people in this situation the thought development and values change.
  Key words: Social Appellation;characteristics Features;Semantic Features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