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咪蒙的论文查重

2023-03-11 03: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咪蒙的论文查重

写作外表=标题+结构+内容

写作内在=思想+文字+逻辑

写作本质:用线性文字、树状结构,表达网状思维

要搞定写作,就把写作的因素,一个个攻破。

首先,从标题开始。

要学习,就学最有市场的那个。

咪蒙,可算是新媒体里,靠自己打天下,最成功的范例,以她为例。

所谓的“经验丰富”,可以说,是做过很多这类的事,也可以说,看过很多这类的案例。

那就开始来看足够多的案例吧。

以下,将咪蒙100个标题,按主要特性归类,分为三大类;

意外类、动情类、形象类

意外类又分为冲突类、悬疑类。

情感类又分为愤怒类、痛点类、温情类。

形象类主要为具体数字、具体动作、具体场景等。

其中,意外类比例最高,其次是悬疑类,再次是痛点类,愤怒类及形象类较少,在咪蒙的世界里,温情类最少。

意外,应该是对人们的心理最具有诱惑力的事件,兼具好奇与冲突,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一探究竟!从而提高点击率!

好奇心与痛点,也是人们敏感的心理触点,也容易引起点击行为!

说实话,有时候,看到她的标题跳出来,我虽然知道,里面的内容,可能只是一场宣泄,但是,还是会被标题本身,抓得心痒痒,忍不住点进去,或者强忍住不点进去!

由此,看出,标题要标新立意,得建立在准确反映、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美化!

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她的这些标题,确实直击人心,起得很成功!

吃足够多的栗子,才能间接获得丰富的经验浸泡!

栗子来了——

冲突:反常识、对比、意外、冲突、反差

凭什么别人的照片又美又骚,我的又丑又挫!

大裁员的时候,我反而年薪翻倍了!

老娘做了什么孽,要陪孩子写作业!

我18岁,可能一辈子都感觉不到大姨妈.......

躺在被窝里,如何月入过万?

我爱上离婚有子的40岁大叔,我妈第一个支持!

我花了24.9,成功泡到了男神!!!

我,38岁,不想活,不敢死

是!家暴不是犯错,是犯罪!!!

俞飞鸿徐静蕾,凭什么40岁还能美成18岁!!

半夜点外卖,我收到了一个男朋友...

“她那么丑,凭什么让王菲大哭?”

比堕胎更可怕的是,性教育!

转发了2018条锦鲤,我还是过不好2018年

那个女高管,被性侵,被骂“脏”,被男友甩……

“我用59块,续了自己一条命!!!”

孩子出生的第18天,我想自杀

“喜欢你10年,再追你来得及吗?”

周迅都怕的一个字,毁掉了多少上班族?

交往过10个渣男,她觉得爽爆了!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他26岁就喜提3亿!!

她被甩后,凭什么被一堆男人追?!

妈!你为什么这么爱那个“渣男”!

那个疯婆子,居然是我的美少女同事!

别人让你忍,而我想让你爽爽爽!

又倔又硬又霸道?我就爱这样的狮子座!

那个富二代,暗恋了她20多年!

我们公司文化:扣钱!扣钱!扣钱!

我的男朋友,有3.4.5.……个女朋友!

官宣| 我结婚了 ,和一个80岁的老太太!

友情中的占有欲,比爱情还可怕!

真爱预警!对方的废话正在输入……

假期你老板发通知,我老板发iphone xs max!

张雨绮离婚:我挑男人不行,但打人渣还是OK的!

你竟然妒忌你闺蜜?我也是!

婚后如何保持恋爱感?跟老公搞暧昧!

我要控诉,幼儿园数学题为什么这么难!难!难!

职场潜规则:女人,你的衣服比脸重要!

今晚,我杀死了妈妈唯一的孩子!

那个不喜欢钱的女生,赚了15个亿!

月薪8000,在北京只够租半张床!

喜欢是势均力敌,爱是我TM认输!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报应不会!

我爸亲手毁了我2000万的豪宅!

安慰朋友最有效的办法:打!钱!

结婚后,我被别的男人宠!上!天!

悬疑:好奇心、

参加同学会,我靠这个赢了白富美!

凌晨两点,我翻完了老公的手机…

那夜,我踹开了追了5年的男神……

转发了2018条锦鲤,我还是过不好2018年

这种事,多1秒钟都不能忍!

8岁富二代、18岁打工仔、28岁影帝,他?是?谁?

“我用60块,换了一张脸!”

半夜,那个富豪发这种朋友圈……

每个脱发青年,都为这件事拼过命!

妈妈的天敌是婆婆?不,是他!

千万别来这9家奇葩公司面试啊!!!

我一天花的钱,够我妈花一年!

老公手机里的100个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

被骗钱、被玩弄、被染艾滋,这些女孩经历了什么?

我们在22岁,都难逃这场大难

被骂“垃圾”,那个10岁女孩做错了什么!!

赵丽颖、霍思燕、应采儿都做对的一件事,你一定不知道!

从保姆逆袭成富婆,她只花了2000块!

我说件扎心的事,你可别哭啊……

全球股市大跌,资本市场动荡,最终受益的竟然是……

有一个戏精女友,是什么体验?

有一件事,比明天上班还要可怕!!!

和张雨绮一样敢爱敢恨的女生,最后怎么样了?

月薪5万的女人,私生活都是什么样的?

因为这个,老板跪下来求我别辞职……

我可以为你死,但不能只为你活!

激怒:

“你穿裙子出门,不就是为了出轨吗?”

为了出轨,我老公刷爆3张信用卡!

俞敏洪:直男癌别的不行,甩锅很行!

我说件扎心的事,你可别哭啊……

《娘道》:女人活着,不就是为了生儿子吗?

痛点:

我去!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愈啊!

你支持的不是蒋劲夫,是家暴!

周一围 | 对老婆的态度,就是一个男人的人品!

男友和前任喝酒,算不算出轨?

“对,我就是为了钱和你分手的!”

妈呀!我对自己,到底有多渣?!

谁不想笑啊!生活非TM让你哭啊!

金庸&李咏:成长,就是失去熟悉的一切!

要不是年终奖,我现在分分钟辞职!!

“你都是当妈的人了,怎么还和小孩一样?”

,涉及到提交大课件、论文提前准备好!

我每天加班到死,存款还是0!

无数次想说“关我屁事”,都说了“没事”!

我要控诉,幼儿园数学题为什么这么难!难!难!

房租涨1000那天,我和前任复合了!

《延禧攻略》:要么狠, 要么滚!

温情:

唐嫣&罗晋:演过最好的爱情剧,就是我和你的婚礼!

形象:具体数字、具体动作、

25岁,名校毕业,年薪30万,猝死。

工作3个月,我被捅了2684刀!

我亲眼看着我妈,被嫌弃是“废物”

我花了10年,才成为了亿万富豪的儿子

当一盒避孕套从我包里掉出来……

咪蒙为什么会火起来?

在新媒体领域,咪蒙的身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聊到新媒体,咪蒙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作为一个新媒体现象级的人物,她交出来的成绩单值得我们每个公众号运营者反思。咪蒙的成绩单:4个月,篇篇10W+,5个月,粉丝200万,1年后,粉丝600万,最高纪录,单篇涨粉20万。从收益上来看,咪蒙单条广告40多万,预计月收入400多万,年收入数千万绰绰有余。01咪蒙火了,在火的同时,伴随而来的除了金钱名利,还有不满非议。很多人觉得咪蒙low,觉得咪蒙无非是会一些“致low逼”、“致贱人”的文字游戏,觉得她满满毒鸡汤,诱导社会风气,还害人不浅。那么多骂她的人里面,一部分人是做公众号,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不错,但是做得不如她的,骂骂咪蒙说不准还能招点流量的;一部分人是看不惯娱乐文学的,单纯觉得写作不应该以这种随意而肤浅的态度;还有一部分人是看到别人骂自己也跟着骂,自己也不清楚咪蒙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该骂。其实我总觉得,任何形式的讽刺或者是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谩骂,染上了“骂”这个字,都格外优雅不起来。02作为一个公众号狗,我觉得对于咪蒙,我们需要的不是骂或者是嘲讽,而是学习。你以为你骂她,她就会难受么?不会的,对于咪蒙而言,越是骂,越是有话题性,越是意味着大把的流量。那咪蒙究竟强在哪里?为什么一个看上去挺不靠谱的中年女流氓能够让无数人知道她的名字?首先,她强在自身积淀。文学硕士,南都记者,培训讲师,大部分人以为她是由于“致贱人”和“致low逼”火起来的,其实不然,她在做公众号之前,就由于长期写影评和期刊,有了百万的粉丝积淀。其次,会讲故事。咪蒙的三观我不予置评,毕竟在议论三观正或者是三观歪的时候,总容易带入特别多的主观看法。但是,她操纵文字及人性的能力真的极其厉害,她每一篇文章都是故事性极强,可以给读者非常好的代入感。我一个朋友说,看她写的文章,就跟磕了药一样的停不下来。有人说,她的文章跪舔读者,那你以为跪舔读者就能成功么?如果你能跪舔从学生到中年人的群体并取得成功,那么你做其他任何事情,想取得普世意义上的成功都比一般人来得容易。再次,会取标题。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新媒体运营者一定要学会如何取标题。而且相对于UC震惊部,网易小黄文,她的标题取得还真算客气且有故事性。再次,足够勤奋。作为新媒体大V,咪蒙每天花在写推文的时间可以长达十二个小时,如果你对于写推送不够热爱,每天十二个小时的工作量可能是你最深的折磨。最后,及时总结并改正错误她自己也承认,她常常犯错误,但是会及时学习进行改正。作为一只公众号狗,你对于你公众号的现状,有没有及时的进行总结复盘呢?为什么这篇点击量高,下篇不行,其中的症结在哪里呢?可能需要学习的,还不止上面这些。作为一个能够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顶尖的人,她的成功没有那么简单。03我取关过咪蒙,又重新关注了她。取关是因为觉得鸡汤对于我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但是重新关注她,是为了学习她的成功之处。我总觉得,最牛逼的反驳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更成功的去打脸一个你不认同的方式,这比单纯的批驳他人,来得更有价值。其实,个人认为,公众号、简书、百家号、微博、头条等各种为引流量而生的平台,都不大适合严肃文学创作者。毕竟,新媒体运营要的是流量变现,而文学要的是传世经典。而大众更热爱的是写“致low逼”的咪蒙,而不是写文学毕业论文的马凌(咪蒙的真名)。写到这里,想以凤姐的一段话进行总结:“我也就想混口饭吃,我是网友一贴一贴顶上来的,不是我低俗,是整个社会的低俗造就了我”

自媒体时代的公民变得“无话可说”

摘要: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独立的“媒体”,表面上公民的话语权正在迅速增加,其实不然。自媒体的平民化、普泛化带来的不只是信息交互的效率提高,还有话语权的缺失。本文以江歌案及红黄蓝事件为例,从网络群体的心理效应、自媒体公号的引导作用和伪“真相”的泛滥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媒体时代公民变得“无话可说”的原因。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再组织化  情感工具化  逃避自由   

公民要想发表评论,必先经过接收信息、组织想法、输出观点三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就在你抱怨不法商家的劣质产品社会造成危害时,你自己也极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生产或传播着劣质产品。这便是自媒体时代,一个你可以自由说话,却又“无话可说”的时代。

媒体的平民化说白了就是低门槛,这就意味着舆论领袖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变得不那么有可信度。然而,某自媒体公号月收入上万元的现象却早已不是个例。自媒体市场鱼龙混杂,网民仍“义无反顾”地选择相信,原因究竟何在?

网络群体“再组织化”让公民“不愿说话”

适应受众的需要是传媒发展的决定性客观规律,受众的非群体化也促进了媒体的多样化,因此,自媒体出现可以说是历史必然。现在的网络环境下,网民呈现出联接性活动的特点,也就是说,网络活动变得“去组织化”,每个人都是发声的主体,都有能力主动去查明真相。

然而,受众的个性化却并不代表从众心理的影响会随之减弱。《不是“去组织化”,而是“再组织化”》[1]一文以企业管理为例,阐明了“再组织化”的合理性,即“如果你想实现‘自然人的自然联合’,放而不乱,那就要想办法建成一个守望相助、慰藉心灵的人情原乡。”这一概念用VISA创始人迪伊・霍克的话说就是“混序”,在混乱与秩序之间,这是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当你以为它混乱的时候,其实有序;有序的时候,其实混乱。这一理论不啻是具有普适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自媒体公号也就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流量企业”,网民在这些企业领袖即网络大V的引领下“再组织化”,组成了一个个网络心理群体,这将使其从众心理成为接收信息不得不通过的关卡。网民无形中走入了自媒体制造的“茧房”内,先听取意见再说话。殊不知,舆论领袖的意见未经过任何加工就成了网民共同财产,舆论领袖自身则成为该企业的“官方发言人”,自此,网民便再无说话的必要了。

    此外,少数派效应的弱化是从众心理的又一诱因。“少数派效应”一词出现在王金风的《网络群体的心理分析》[2]中,文章指出,少数派要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等于是伸出脖子冒险,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相对而言,顺从大多数的意见就显得轻松又可靠。如果把这段话放在自媒体的语境下,此时的“少数派”即是众多网民,而“多数派”则成了真正掌握话语权的舆论领袖——自媒体。受从众心理影响,网民变得沉默,不愿说话。

“情感动员”让公民“忘记说话”

网络群体的心理效应为自媒体公号提供“燃料”,最终还需要运营者自己“煽风点火”。说到底,自媒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要想从流量中生钱,就必须生产出能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文字,让读者或愤怒或悲伤,这时,情感就成了运营者的“生钱工具”。杨国斌[3]在对社会运动做文化分析时说:“没有感情的生活,就是没有活力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感情的表达,就没有社会运动。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活动和集体行动,都是带情感色彩的行动。”我想,这里的社会运动自然也包括舆论。自媒体时代下,社会氛围越来越浮躁,公众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被煽动,舆论自然更容易被引导,这无疑使“情感动员”快捷化、普遍化。“情感动员”,这大概是后真相时代的专有名词,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粉丝上万的网络大V得以乘虚而入,用情感冒充真相,引导舆论走向极端。文字能引人深思,亦能引人不思,尤其是在愤怒与悲情被点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有意或无意地忘记了说话。

前段时间引起舆论井喷的江歌案便恰到好处的证明了这一点。该事件曝光后,网络上充斥着对江歌闺蜜刘鑫的谩骂,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刘鑫见死不救却“没有一丝愧疚”,应该受到制裁,而鲜有人关注凶手的审判结果。公民的道德底线固然是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但私以为,“咪蒙”等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大V的刻意引导才是症结所在。“咪蒙”撰文称,刘鑫在和江歌妈妈见面时把其往自己身上揽,实际上是“想强行制造一个和解的画面”,文章中还出现了“混蛋”“人渣”等侮辱性字眼,这不免有“煽风点火”之嫌,然而,网民的愤怒心理依旧被成功点燃。愤怒过后,有几个人记得静下心来思考真相,或者说,舆论领袖发表的言论在一番情感动员后,俨然已经成为了真相的代名词。

“伪真相”泛滥让公民“害怕说话”

“真相只有一个”在自媒体时代似乎早已不是真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滴水,却得到了一片海洋。弗洛姆在《逃避自由》[4]中把公共舆论和大众意识称为“匿名权威”,这种无形的力量剥夺了我们的感觉,我们“按照他人的要求对自己的一切作出规划,被孤独感,恐惧感和各种直接威胁着我们的自由,生命和舒适的力量所驱使”,我们在自己创造的自由社会里逃避自由。“匿名权威”越多,“伪真相”也会越多。

我认为,按照事件的真实程度划分,“伪真相”大致可分为“部分真相”与“假相”两种。“部分真相”即指新闻对当事人双方的报道失衡,导致部分事实被淹没。近年来,新闻反转的情况常有发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部分真相”披上真相的外衣在公众视线下大行其道,这极易使公众的刻板印象被催化,从而对当事人一方产生“一眚掩大德”的判断。而当真相被全部曝光时,人们往往感到惊讶,甚至畏惧对此事件再一次做出判断。

私以为,公民允许说话的权力得到提高并不代表其行使说话的权力也得到了等量提高。要想让公民“有话可说”,还需要政府、自媒体运营者和公民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不是“去组织化”,而是“再组织化”》,中国论文网,

[2]王金风.网络群体的心理分析.社会心理研究,2010,(5).

[3]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

[4]弗洛姆.《逃避自由》.Routledge(英国),194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