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英互译毕业论文

2023-03-11 02: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英互译毕业论文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各有各自的表达方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

  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症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 greatest glory was thatin 1609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turn thenewly invented telescope 0n the heavens toprove that the planet revolve around the sunratherthanaroundthe 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 doesn’t matter to me as longaS I get something between my rids and 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 between onffs rids and my back-bone等价于get something to 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 students in a cluster and 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 are 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线,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线。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the operations of the mon mind Can beby no means 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by a sortof special 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it brings ecstasy-1 would have sacrificed allthe restoflife for afewhours of this 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字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翻译既是一门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科学,也是一门有限制性的艺术创作。要从根本上避免翻译症的发生,还需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不但从汉语名著中获取营养,还要适当进行一些英美文学名著明译的对照阅读。同时,翻译也是一门技能,可以通过讲授或实践学习获得,因此理论的学习和笔耕不辍的练习是减少翻译症必不可少的手段。
  篇2
  探讨英汉翻译技巧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各有各自的表达方式。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人英语很好,能看能说,但是下不了笔,译出的东西词不达意,逻辑不通,语法混乱,洋腔洋调。对翻译的方法缺少必要的了解。了解常见的英汉翻译方法,通过翻译实践,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英语。

  关键词:英语翻译 教学 技巧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也是决定性的作用。若原文理解不对,译文再漂亮也是徒劳的。首先要了解翻译的过程,大致有三个环节:1、理解全文2、汉语表达3、核对润色。

  一、理解全文

  理解包括原文语法结构的理解和原文词义的理解。弄不清语法结构、不能准确的把握词义,是英汉翻译的两大“敌人”。英语语法结构通汉语相比更为严密,功能词远远多于汉语,英语句子是通过语法手段将词连线而成的。在翻译时,特别是翻译比较复杂的句子时,有必要对句子的语法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掌握所涉及的语法知识。这样在翻译具体的语言专案时就能有明确的框架,便于安排。另一方面,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翻译时要依据各种资讯,结合上下文来确定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确切的意义。

  二、汉语表达

  汉语表达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将原文所表达的资讯传达出来。翻译时应该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站得远一些,摆脱原文的形式的束缚,灵活地用汉语将原文内容阐述明白。

  三、核对润色

  如果对原文缺乏深入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就容易出错,受原文用词与结构的影响,汉语表达中容易出现英语式的汉语,译文读起来洋腔洋调。因此,翻译完成之后,必须认真检查核对,润色文字使译文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将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无非关系到两大要素词语和句子。

  下面我们将重点研究一下英汉词语翻译和句子的翻译。首先,翻译表达的第一步是如何将英语的词语翻译成恰当的汉语词汇。几个大致的方法:确定词义、词类转换、增词法、重复法和减词法。

  一确定词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词汇差异较大。两种语言的词汇很难找到意义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时,首先要先确定词语在上下文中确切的含义。

  1、利用上下文,确定词义:He is a hard-working student and all the teachers like him very much.他是个勤奋的学生,所有的老师都很喜欢他。

  He is a student of physics and has published a lot of academic books.他是个物理专家,已经出版了很多部学术书籍。

  英语中,student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学者、专家”,而且两个词都是名词,翻译时就需要从上下文中来确定具体的词义。

  2、根据语法知识,确定词义:He bought three books in English yesterday.

  他昨天买了三本英语方面的书。

  Tom booked two tickets last week.汤姆上周预定了两张票。

  英语中,book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但是两者意义差别很大。第一句中很显然是名词,应译为“书”;第二句中是动词,应译为“预定”。

  二词类转换法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不能简单的把名词译为名词,动词译为动词,是经常需要词类转换的。

  1、英语名词转译成汉语动词:英语词汇中名词对,而汉语中动词多。在英汉翻译的时候,特别是翻译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时,名词转换成动词的情况非常普遍。

  The little child gave an imitation of his mother’s talking.这个小孩模仿他妈妈说话。

  2、英语介词转译成汉语动词:英语中,介词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它们是用来表示词于词的语法关系,是组成语法结构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词”。汉语中许多介词是有动词虚化出来的,许多介词兼有动词的词性,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正确处理这两类词。

  The house is in repair.这个房子正在维修中。

  3、英语形容词译成汉语动词:The following plan may bee available during the next decade.下列计划在10年间可能实现。

  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词类转化是比较灵活的,除了上面涉及到的几种情况外,其他词类间也是存在着相互转换的问题。翻译时要灵活运用。

  三增词法

  英汉翻译时,由于意义表达的需要或者汉语语法的要求,英汉翻译时,经常需要增加一定的词汇才能使译文表达的意义完整、准确、流畅。

  1、英语中有许多抽象名词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的,它们在汉语中的对等词同响应的动词和形容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翻译时若把它们翻译成名词,有时就需要增词,是抽象名词的所指更具体些。

  Her arrogance led to the failure of her first marriage.

  他傲慢的态度导致第一次婚姻失败。

  2、英语中,时态是靠动词的变化或通过增加助动词体现出来的,汉语中,时态多是由助动词或时间副词体现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增词。

  Some measures has been taken,but without success.

  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依然没有成功。

  3、英语中,“数”的范畴是由名词数的语法形式体现出来的,而在汉语中,这一范畴基本上是由词汇手段来体现的,所以在翻译时,也经常需要增词。

  In spite of the reasons, he still couldn’t escape critici *** .

  尽管他有种种理由,但仍不能逃脱批评。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英汉翻译的载体是 文化 ,并且英汉翻译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的论文中,题目占据了一半文的作用。为此我将为你推荐英汉翻译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一)
  1. 跨文化视角中的英汉 谚语 互译

  2. 英译汉中名词的转译

  3.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方法

  4. 论正说反译、反说正译

  5. 翻译选词如何避免 Chinglish

  6. 如何正确使用直译和意译

  7. 双面佳人——谈《喧哗与骚动》中凯萧的人物形象

  8. 论英汉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差异与翻译

  9. 论非常规翻译的作用

  10. 从文化差异中看商标翻译

  11. 英汉语言的对比

  12. 浅谈《宠儿》中母亲塞丝的形象

  13. 《毛猿》中扬克的悲剧探微

  14. 文学作品中汉语姓名的英译

  15. 《远离尘嚣》对 典故 的运用

  16.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7. 析《好人难寻》的主要人物

  18. 《喧哗与骚动》的视角

  19. 试析欧·亨利小说的写作风格

  20. 商务合同中长句的翻译

  21. 英译汉中词义的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换

  22. 论文化语境与翻译选词

  23. 语言差异与翻译中的合理叛逆

  24. 浅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成熟过程

  25.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26. 翻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27. 劳伦斯笔下的悲剧性人物保罗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二)
  1. 语法翻译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 中学英语语法课堂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优势

  3. 汉语宣传资料英译探讨

  4. 体现在中英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5. 英语学习 中对美国 俚语 的认识

  6. 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归化与异化及翻译的相关技巧

  7. 浅析中国英语

  8.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9. ”信”与英语比喻翻译

  10. 佩科拉的悲剧探源

  1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园会》中的艺术特色

  12. 中学 英语阅读 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渗透

  13. 口译中的笔记及实际运用中的障碍

  14. 浅析委婉语及其语用功效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三)
  1. 汉译英中的文化差异——词汇空缺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

  2. Questioning and Teaching of Reading

  3. 英汉动物比喻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4. (动物比喻在英汉两种文化的内涵及差异)

  5. 哈代——具有乡土田园气息的作家

  6.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义)

  7. 浅析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

  8. 浅谈景点名称的英译

  9.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对比研究

  10. 广告 翻译中的修辞手法

  11. 不同语境中的翻译

  12. 直译与意译

  13. 浅谈中国式英语的现象

  14. 英汉翻译中文化特性的处理

  15. 英汉谚语比较

  16. 英文广告中双关语及其翻译

  17.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8. 英美文化差异与颜色词的翻译

  19.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猜你喜欢:

1.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 翻译学术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

5.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目录

翻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模板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下面是我整理的翻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王天天. 从合作原则看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增补手段[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2] 许明. 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J]. 中国翻译. 2010(03)

[3] 李忠陈. 中英互译交替传译笔记难易分析及结构符号设计教学解决方法初探[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4] 刁洪. 交替传译中停顿现象的减少策略[D]. 四川外语学院 2011

[5] 何爱香. 交替传译笔记[D]. 厦门大学 2006

[6] 侯海强. 交替传译笔记在不同阶段的规律及成因[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7] 易引. 探索汉英交替传译中译语时间过长的原因[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8] 孙晓芳. 《自传:那些只向朋友讲述的事》(2-4章)翻译报告[D]. 河南大学 2014

[9] 郭婷婷. 《旧径漫行》(第十至十一章)翻译报告[D]. 河南大学 2014

[10] 李素奎. 《驯马记》(第一章、第二章节选)翻译报告[D]. 河南大学 2014

[11] 武微. 交替传译的特点与策略对译者要求探析[D].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12] 潘梦云. 房地产董事长年会致辞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熊玮. 交替传译的认知研究及其对口译训练的启示[D].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14] 赵军峰. 论口译的翻译单位[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15] 仲伟合. 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 中国翻译. 2001(02)

[16] 北京市翻译工作者协会编,吕国军主编.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7] 李越然. 充分发挥口译的社会功能[J]. 中国翻译. 1987(02)

[18] Gile,Daniel.Justifying the Deverbalization Approach in the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Classroom. Forum . 2003

[19] Gentile A,Ozolins U,Vasilakakos M.Liaison Interpreting: A Handbook.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96

[20] Larson,M.Meaning-based Translation. . 1984

[21] Gentile,A.Community Interpreting or Not. The Critical Link:Interpreters in the Community . 199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