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本科毕业论文伤逝

2023-03-11 0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科毕业论文伤逝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鲁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惨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首先,鲁迅的作品《祝福》,本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也进行了挣扎与抗争:早年她就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当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女工时,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对此她也挣扎过也抗争过;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也进行了反抗。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而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她是一个麻木、顺从,完全失去反抗力的女性。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专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迷信、庸医夺走了宝儿的生命,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一个无依无靠的年轻寡妇,哪里有能力救活儿子和保护自己?面对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单四嫂只好一味地顺从、屈服,没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完全麻木的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到来,但在明天到来时,单四嫂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仅有的财物。明天,本来应给人希望,使人重获新生,但单四嫂子的每一个明天,带来的是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失望。在单四嫂子的身上,我们找不到力量,看不到希望。鲁迅先生正是在把吃人的封建社会暴露得体无完肤的同时,对如何解放广大劳动妇女这一社会问题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相对祥林嫂、单四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爱姑也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她十五岁嫁到施家, “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然而,就是这个善良、柔顺的农村青年妇女,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大胆、泼辣、不屈不挠并进行了强烈而持久的抗争。在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原是司空见惯了的。大多数妇女对此忍气吞声,被迫接受事实。而爱姑在丈夫“姘上了小寡妇”后整整闹了三年,闹得施家鸡鸣狗跳,施家只好请了绅士慰老爷从中说和,而慰老爷只让施家赔八十元,劝她“走散好”。爱姑却不依,认为慰老爷“不通”,定要和他把理讲到底,“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这是何等的坚决、有气概!这在以往的旧中国妇女中是从未有过的。施家最后无法,又请出了与县太爷换过帖的七大人。爱姑还是毫不畏惧地去见七大人评理。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申诉自己在施家受到了欺凌和冤屈,大骂丈夫是“小畜生”、公公是“老畜生”。“男尊女卑”、“出嫁从夫”的所谓封建道德,在她眼中受到了极大的藐视。爱姑替广大受压迫妇女出了一口气。虽然最后还是在地主老爷的威逼下,以施家出九十元大洋、双方“走散”结案。以上所述都是爱姑的离婚“战绩”,爱姑的反抗,已不同于祥林嫂式的反抗,它正从完全被动向有一定的主动性转变。从爱姑身上,我们看到了近代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所以敢想、敢说、敢干。《离婚》中爱姑仍然处于被损害的地位,同样受封建礼教毒害,仍属于悲剧的角色。况且,爱姑又是一个没有知识、没见过世面,缺乏社会斗争经验的农村妇女,她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对七大人这样的头面人物抱有幻想,认为七大人是“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她还想把官司打倒县里、府里。可爱姑不知道,七大人正是压迫她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她丈夫之所以敢遗弃她,就因为有七大人等地主老爷和封建礼教在背后撑腰。七大人根本不理睬爱姑的冤苦,而是以他装腔作势的威风,压迫她屈服,以“走散”结案。爱姑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爱姑不同以往的强烈的反抗斗争,有了摆脱悲惨命运的希望。这标志着鲁迅先生在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单元四嫂、祥林嫂、爱姑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更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鲁迅,分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子君,与祥林嫂不同的是,她接受过教育,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子君与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最后两人不得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无疑,子君的悲剧是时代悲剧。

子君的悲剧是必然的,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这处,在于其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

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和对受压迫妇女的痛惜之情,鲁迅“自觉地与先驱者取同一步”,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限引起疗救。作者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通过她们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这是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的目的之一。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的战斗。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处描写了女主人公们的挣扎与反抗。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特别是子君,自学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使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更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习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是深远的。

求河南大学汉语言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3日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
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
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
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
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
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
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
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
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
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

关于鲁迅作品人物分析的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毕业 论文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2.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3.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4. 余秋雨 散文 的 文化 “寻根”情结

  5.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6.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7.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8.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 传统文化 精神

  9.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10. “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

  11. 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

  12. 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

  13.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14.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15.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

  2.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4.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5.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6.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 白露 、花金子、愫方等)

  7. 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

  8.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9.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10.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11.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12.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3.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4.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5.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1.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

2.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3.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

4.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5.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

6. 关于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
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
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您的现代文学方面的具体是什么题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