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苗族服饰研究论文

2023-03-10 23: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苗族服饰研究论文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刘晓东的教学科研:

2008年参与教育厅课题《广西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   2009年主持教育厅课题《广西民间艺术与现代动画研究》   2009年设计作品发表在《美术教育》期刊   2009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于《传承》杂志   2010年参与省级教改课题“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参与广西教育厅课题《白裤瑶服饰文化研究》   2011年主持省级教改课题《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2年发表论文《试论苗族服饰纹样在数码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河池学报》   2012年发表论文《广西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于《前沿》   2013年发表论文《“教改论文”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于《大舞台》   2013年发表论文《动画角色服饰艺术特征探析寻》于《大众文艺》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在现代动画中的应用探析》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图符造型对现代动画创作的启示》于《大视野》   2013年发表论文《基于PHOTOSHOP CS3 的“苗之韵”服装设计及意义》于《艺术教育》   2014年发表论文《从美术片看广西本土动画的创作方向》于《芒种》   2014年发表论文《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于《电影评介》   2014年发表论文《苗族服饰文化功能探析》于《作家》   2014年发表论文《动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于《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像元素及其在现代动中的呈现》于《艺海》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傩文化元素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界》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铜鼓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于《法制与经济》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于《北方文学》   2014年发表论文《广西民俗文化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探寻》于《美术学刊》近三年主要获奖情况   2009年获评估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   2009年 获“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2010,课件《PPT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技巧》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获“全国第四届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先行数字艺术设计(公益)作品大赛”最佳指导老师   2010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2010学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获四届全国大学生(文科)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1年获本年度广西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   2011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1年全国第七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获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2年获教学工作优秀奖   2012年获广西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党员优秀示范岗”   2012广西师范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2年第12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八届全国计算机课件评比大赛一等奖   2012年第12届广西高校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最佳艺术奖   2009—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2013年广西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浅谈苗族服饰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

  “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苗族服饰了解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荆蛮”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掘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的状况,大约成形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

  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第一次发生在远古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战”、“窜三苗于三危”,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三苗”集团被分化瓦解。第二次发生在西周至战国时期,西周对“荆蛮”的多次用兵和楚国势力的扩展,苗族先民大部被迫离开江湖平原,迁入五溪、武陵地区。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描述了这时期大规模迁徙状况。

  第三次发生在秦、汉至唐、宋时期。这时期苗族的主要流向,是从五溪、武陵地区向西、向南迁徙。向西进入川南和贵州大部分地区,有的经川南和黔西北开始迁入云南;向南迁入湘西和广西,有的又由桂北进入黔南、黔东南。第四次大规模迁徙发生在元、明和清时期。

  这时期苗族继续从五溪、武陵地区迁入贵州、广西,并从贵州、广西及川南经过不同线路进入云南,由云南陆续出境,迁徙至东南半岛的北部山区。这些大规模迁徙主要是各朝发生的战争和推行的民族镇压政策所致,亦有因天灾原因逃荒的小规模迁徙。

  此外,苗族其实还有第五次大迁徙,即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战争又迫使大批苗族难民从东南半岛向海外迁徙,形成了今天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状况。

  苗族纵贯数千年的历史大迁徙,形成了如今分布在黔、湘、滇、川、鄂、琼和国外的与其他民族大杂处小聚居的格局。在迁徙和不断开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并将之影响他民族的同时,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华,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的绚丽多姿的文化。丰富独特的服饰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苗族服饰作文

苗族的服饰大多都是遍施图案的,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一起用文山“花苗”,在衣服黑色圆领斜襟窄绣衣的领边,绣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纹路有很多都是花状和江水状。下面我们来看看苗族服饰作文。

苗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有八九四点五万人,为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大部份分布在中国西南或中南省份,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服装十分有特色,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衫,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和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更简单,男子上身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身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或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

黥东南苗族服饰不下两百种,是我国和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银饰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苗族银饰,也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一绝。苗族善制银器,能设计制造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配有银饰——头戴银簪,银梳,三五束银铜花,数朵垫头巾的银花牌,两朵银花鬓夹以及银耳环,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

通过这次习作,我对苗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我是苗族,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民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特点。在黔西北的苗族男子都穿着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上还披着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钻;其他各地的苗族男子一般都是穿着对襟的短衣。

苗族的服饰大多都是遍施图案的`,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一起用文山“花苗”,在衣服黑色圆领斜襟窄绣衣的领边,绣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纹路有很多都是花状和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我们祖先的居住地:红、绿波浪状的花纹代表着江河,大花代表着京城,交错着的花纹就代表着田埂,花就代表着谷穗。在安宁一带的花苗喜欢披着花披肩,上面还绣着方形的图案,传说它象征着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过去京城的街道和城市。这些服饰的由来,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皇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推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所以,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绘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

苗族的服饰有着“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据说,苗族的服饰多达近三百种,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名族的服饰媲美。

喜带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总是在头顶上挽着发髻,带着高约20公分、制作精美的银华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同的银翘,上面大多打制着二龙戏珠的图案。

苗族服饰的衣料都是以棉为主,丝绸、麻布较少。有着性别年龄的区别,还有着盛装、中装、便装的区别,还有着地区性的差别。

尤其是妇女服饰。绚丽多彩,多达100多种,姑娘们的服饰也很讲究:她们头上都戴着银花冠,都穿着绣花鞋,都佩戴着银饰,上衣穿着对襟无扣或长袖、大领短上衣,多大三四十层,植物和合体图案,并且有很多银饰。苗族的服饰多种多样、做工精细、巧夺天工,让人看了赞不绝口。

苗族女子服装十分讲究和精美。其上衣多为蓝黑棉布,衣服较大而长,尺寸因人而异。一般中年妇女的上衣,为对胸开襟或略偏右的长襟,无领,肩脖内有一层蓝布垫衣,领口用五色彩线绣上简单的花纹,用粉红彩线锁口,最外层还有一小白布边,胸襟、袖口、衣祺用红线绕边。在腹部缝有一条红带,作为上衣的系带。两侧开有尺许长的祺夹,通常让祺夹敞开,露出裙子。短裙的开襟处于身前,且短小,为的是便于在山地上下行走,是靠宽长的上衣将其开襟处遮掩。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介绍苗族服饰的作文

我确乎不是很喜欢苗族,可又确乎谈不上讨厌.但不知道怎的,一直以来就对这个民族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喜欢苗服,喜欢白苗系统的干净利索,清新素雅,制作省工,穿着清爽;喜欢花苗系统的色泽艳丽,做工精细;喜欢偏苗系统的颜色较深,图案不多,古朴端庄.只是我不懂,为何苗服与苗饰的差别这么大.银饰镶嵌与苗服的各个细节,佩带于手腕,颈项上.可风一吹,银饰之间产生激烈的碰撞,发出啦啦啦”的巨大响声,或是人一动,便又会造成银饰之间的摩擦,以至于使耳朵每每遭受困扰.在我看来,苗服就象一位文静内向的淑女,而苗饰则如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这莫非是苗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如果说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俨如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那这样看来,川,湘菜自然就是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大才子了.与苗族人有所不同的是,我喜欢的不是湘菜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我喜欢它的用料广泛,也喜欢它香鲜,酸辣,软嫩的口感,还喜欢它别具匠心的烹调方式.唯不喜欢的,是烹调出来的菜肴油重色浓.   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苗族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最深得我喜爱的非苗族的“四月八”莫属了,每逢这天,苗族人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哈努,所以又称为“哈努节”.人们在一起吹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我不喜欢苗族的牯脏节”,尽管它是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不喜欢这个节日有三个原因:其一,此节日的名称拗口,不易懂;其二,关于这个节日的传说里的牛忘恩负义;其三,在这天,苗族人要把我较为欣赏的动物——牛宰了祭祖.   或许对苗族的情感里掺和着的是对苗家文化的爱慕与敬仰,虽然或多或少还有着对这种文化的不理解,但毕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