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红颜祸水”,可是红颜真的是祸水吗?
——题记
说到“红颜祸水”,绝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可能就是杨玉环。大多数人都认为,曾经英明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因为杨贵妃入宫,才会堕落,才会纵情声色,才会从一代明君沦为庸君、昏君。而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不错,唐玄宗是在杨贵妃入宫以后才开始荒废朝政,可着并不能代表杨贵妃就是祸水。杨贵妃的确是凭自己闭月羞花的美貌迷住了玄宗,取得了玄宗的宠爱。可是自古哪个皇帝没有宠爱的妃子?比如汉武帝,他一生宠爱过多少嫔妃呀!可是呢?人家不还是被赞为千古一帝吗?而你唐玄宗为何不能呢?重点不在于杨贵妃,而在于玄宗本人。他之所以不能成就一世英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把握尺度,对杨贵妃爱过头了,最后导致自己堕落。但是因为唐玄宗前期有创造开元盛世之功,所以后人不愿意指责他,才牺牲了杨贵妃,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她身上。我认为后人对她的评价实在有失偏颇,不大公正。再说了,就算没有杨贵妃,也会有周贵妃、王贵妃、柳贵妃,大家何必把矛头都指向杨贵妃呢?
还有人说,杨贵妃过于亲信安禄山,甚至认其为干儿子,带动唐玄宗信任安禄山,放松警戒,使得安禄山有充分的时间培养党羽,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爆发。其实不然。我们要想想,杨贵妃是怎么认识安禄山的?还不是因为玄宗先把他挖掘出来了嘛。所以追根究底,原因还是出在玄宗这里。不过,我并不是说,杨贵妃一点责任都没有,只不过大部分责任依然在玄纵身上。另外还有杨国忠,没错,他确实不是个好官,他的一路高升也是因为杨贵妃,是杨贵妃间接通过玄宗,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很多人因此而指责杨贵妃。可是,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帝宠爱哪个妃子,自然就会提拔她的家人,这也是每个朝代、每个皇帝都有的事。
又有人说,杨贵妃举止荒唐,比如把安禄山像婴儿一样包裹着,夜夜笙歌,寻欢作乐,行为放肆。我觉得,宫里的女人都是悲剧,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帝的性情常常让人琢磨不透,虽然能够赢得宠爱,可又有谁知道能够持续多久呢?是几天?几个月?还是几年呢?或许杨贵妃正是深知这一点,才想要利用自己得宠的时候多享福啊!不过话又说回来,她为什么敢如此胆大妄为?因为她有后台呀!她知道自己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知道玄宗纵容自己,知道有玄宗给她撑腰,才会如此有恃无恐。问题仍然在玄宗身上。
其实,杨贵妃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悲惨的,白绫一条,被迫死与马嵬坡上。我想,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是如此凄惨地死去,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对她的责骂多转化一点为同情呢?
倾城之恋
不去想,上阳宫三千宫女如花的容颜在岁月中枯萎;不去想,咸阳桥数万征夫的眼泪裹挟着尘土在寒风中飞扬。只需要闭上眼,想象那一枝盛开在那个最绚烂的季节里的华美爱情,连看一眼也觉奢侈。
夕阳将班驳的暗影透向大明宫的角落,几声鸦鸣划破渐渐浓重的暮霭,一个苍凉的身影徘徊于幽深的宫殿。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创造了一个最繁荣的时代,他骄傲却不快乐,权力的锋芒永远无法割破寂寞的喉头——他后宫佳丽三千,却不能互诉衷肠;他子孙济济一堂,却不能共享天伦。
这时,她出现了。
她活泼好动,如一阵清风掀过死气沉沉的湖面,让他青春重现。
她直率纯真,似一湾清水洗涤浊气逼人的沟渠,让他安心释然。
有时,她亦不乏兰质慧心,她会在他棋局僵持的时候故意放出小狗捣乱,她为他新制的曲谱细细斟酌。亦不乏温柔体贴,她会静静地为他添上一件冬衣,她会轻轻地唤他去午休。
有时,她却任性而胡闹,看到他宠幸别的嫔妃,她头也不回、拂袖而去,气得他大发雷霆、气血翻腾。
在这个心中只有爱情和歌舞的女子面前,他抛弃了阴谋与杀戮,卸下了狡诈与伪装,他不再是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的君王,他只是玉环的“三郎”,他只想“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于是,他在沉香亭畔种满了她喜爱的牡丹花,与她一道在融融的春光里赏花、饮酒。在梨园中收编了全天下最出色的艺人,她跳舞,他击鼓相和;他吹箫,她抚琴相随。
为了她,一向热爱繁华的他主动取消了生日庆典;为了她,他要好好保重自己活到91岁。
…………
不去想,渔阳响彻天际的鼙鼓;不去想,马嵬坡下的三尺白绫;不去想,蜀道上萦绕耳际的雨霖铃。就让那一个盛世坍塌的烟尘来祭奠这一场永不凋零的爱情吧!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杨玉环她实际上是性情中人,李隆基也是这样,他同杨玉环的主奴关系、君臣关系最终成了爱情关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学所反映的男性系列里边,常常是分裂的人格,中国文学里边的君子都对自己内心进行了阉割之后才成为君子。
不管历史怎么样,李杨爱情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较早的把中国男性这种性格两重分裂合到一起:李隆基既是君王,当然是君子,但他又有才情又是性情中人合到了一个形象里头。
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里面,人们对帝王一直有一个期待模式,就是在民众心中成功的帝王,身边应该不会有美人的影响,一旦说跟美人有了瓜葛,让这个美人倾世留名,这个皇帝在历史的评价中大概不太会好,是昏君,唐明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明君贤主的身边不会有佳人故事,这是为什么呢?是一种文化期待评价里面的人格分裂,也就是说当他成功的时候,他拥有江山的时候,注定美人在这里面就不能够作为一个符号,而一旦这个美人的符号被放大,那他肯定是以误国为前提的。
我们正史里边按照传统的中国伦理观念,对于杨贵妃进行了非议,这是因为她漂亮,所以唐明皇的失败归咎于她,这就所谓“红颜祸水”。但从《长恨歌》到陈洪的《长恨歌传》直到洪的《长生殿》,我们的作品和民间故事解构了这个版本,道出了杨玉环既是一个美丽女人,又是一个爱情种子,所有的作家和老百姓已经在感情里边给她翻了案。
分这么少值不得写啊,要是二百分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我给你复制一段吧。
长恨歌》——从帝王“传奇”到人间“神话”
白居易的《长恨歌》——帝王的爱情故事——民间的色彩——想象的浪漫传奇
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
浪漫之一:帝王
浪漫之二:地老天荒的爱情
浪漫手法:完美化、精致化
现实之一种:三千宠爱在一身
里面提到杨贵妃。杨贵妃一直到她死,三十八岁的时候,唐明皇的爱她,没有一点倦意。我想她决不是单靠着口才便给和一点狡智,也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具有肉体美的女人。还是因为她的为人的亲热、热闹。有了钱,就有热闹,这是很普遍的一个错误的观念。帝王家的富贵,天宝年间的灯节,火树银花,唐明皇与妃嫔坐在楼上像神仙,百姓人山人海在楼下参拜;皇亲国戚拨珠嵌宝的车子,路人向里窥探了一下,身上沾的香气经月不散;生活在那样迷离惝恍的戏台上的辉煌里,越是需要一个着实的亲人。所以唐明皇喜欢杨贵妃,因为她于他是一个妻而不是“臣妾”。我们看杨妃梅妃争宠的经过,杨贵妃几次和皇帝吵翻了,被逐,回到娘家去,简直是“本埠新闻”里的故事,与历代宫闱的阴谋、诡秘森惨的,大不相同,也就是这种地方,使他们亲近人生,使我们千载之下还能够亲近他们。
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
女性主义的觉醒意识与批判反思:——真的是爱情故事吗?
男性书写中的女性缺席
“每当我读到《长恨歌》时,我总恶心地感到,这种被封建文人涂抹过的“爱情”,在他们富丽堂皇的外表下,不知藏有多少无辜小女人的血泪和呻吟;剥开它那美丽的面纱,剩下的只有肉体占有、替罪羔羊式的杀戮以及假惺惺的祭奠追忆。
张爱玲:《姬别霸王》中,她反写了传奇,虞姬作为一个自我的反省者出现,“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十来年里,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像影子一般地跟随他”,她这样活着简直是“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而到“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时,她不得不成为“一个被蚀的月亮,阴暗、忧愁、郁结、发狂”。这几乎是张爱玲对中国传统女性命运的一种寓言化。在《有女同车》中,张爱玲发现女人谈话的主题无非是自己的上司、丈夫或儿子,这使她感到了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的巨大著作。叙述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委政权奸,国政日非。杨贵妃恃宠善妒,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拥有重兵之番将安禄山。称兵造反。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束手无策,仓皇幸蜀,逃至马嵬曙,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陈元礼纵兵逼哄,贵妃佛堂自缢,摇摇将坠的大唐江山到此才获得一线转机。是作者通过民间传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有着真挚爱情的故事,更根据历史把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所发生的坏的政治影响而写出的。此后便摭拾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人小说玉妃归蓬莱;元人杂剧等故事,写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怀念,以及二人原系天仙,谪居人世,终于回到天宫,永为夫妇作结。
《定情》是《长生殿》里的第二出,叙述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册封为贵妃的事。
作者简介: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肄业,终身未入仕。康熙十二年(1673)作《沉香亭》传奇,后改写为《霓裳舞》。至二十七年,又重取更订之,易名《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清圣祖孝懿温诚仁皇后佟佳氏大丧期间于寓所演出,被言者所劾,革去国子监学生籍,一时株连达五十人左右,时人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翌年在浙江乌镇失足落水而亡。他是和孔尚任齐名的剧作家,作品有传奇《长生殿》,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另有《锦绣图》待考。其余作品均佚。今人章培恒著有《洪升年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生殿与红楼梦
《红楼梦》与《长生殿》,《长恨歌》主题的一致性
《长生殿》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诗人洪升.《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峰巅,是戏剧界永恒的保留剧目.
《长生殿》直接取材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同《歌》,《传》一样,《长生殿》主要描写的是李,杨爱情.其实,《长生殿》的创作初期并不是这样的.《长生殿》的创作历经十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主旨是写李白作"清平三绝",感叹太白一生不幸遭遇;二稿名《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此为第三稿,即《长生殿》.
同《长恨歌》,《长恨歌传》一样,《长生殿》问世三百年来,文学界对于它的创作主题探讨,也是众说纷纭,但令人奇怪的是,文学界对《长生殿》主题的认识,几乎与对《歌》,《传》的主题研究基本一致.
首先是"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二是"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三是"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长生殿》不仅创作主题与《长恨歌》雷同,就连学术界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理解,矛盾,争论,和稀泥都基本相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长生殿》直接取材于《长恨歌》,洪升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受,立意原则,取舍标准都是完全相同的.
据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交代,《长生殿》的创作,"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只写缠绵诚挚的李,杨爱情,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记载的故事,适当用于剧中"点染",但"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无独有偶,不仅《长生殿》主题与《长恨歌》相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研究中的分歧,争论,也同《长恨歌》如出一辙!迄今为止,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大致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言"情"主题说.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爱情毁灭的渲染,宣扬作者心中的"至情"理想.他"试遣"的"愚衷"的目的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的这种"至情"理想,是对封建婚姻家庭观的反动,追求的是一种进步,民主,自由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
二是言"恨"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作品开篇,就表现出一种满腔幽恨的情绪.在冗长的故事中,表达了对"金玉良缘"的愤恨,对"无材补天"悔恨,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作者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创作小说过程中,看到的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心中装着满腔悲愤,笔下是对丑恶社会和封建大家庭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2
三是言"悔"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悔书",作者开篇就讲了一大套自己"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创作心理,说自己"不肖","无能",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了"天恩祖德",竟至于"不若彼一干裙钗.说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将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并非"怨时骂世".
不论"言情","言恨",还是"言悔"主题,都不脱《长恨歌》"爱情主题","隐寓主题"和"讽喻主题"的范畴.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其实还有一些重要观点.传统的索隐红学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抱着真挚的民族主义感情","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对兴亡更替的强烈感叹!今天的探佚红学和"经解"红学则多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隐情的奇书,书中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当时的阴谋和变故.对《红楼梦》背后隐藏的这些事情,一般多猜测是雍正与他的兄弟和政敌们争夺权势的血淋淋斗争.还有一些学者是混合主题,多重主题的倡导者.至于文革期间的阶级斗争主题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在此文研究之列.
我们把以上分析同学术界对《长恨歌》,《长生殿》的主题研究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三部作品的主题竟惊人地相似!不仅对作品主题分析得出的思想类别相似,就连对主题争论的内容和切入角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基本相同.如果说《长生殿》取材于《长恨歌》,同一题材,同一背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前者对后者影响,主题一致可以理解,那么,《红楼梦》与《长恨歌》,《长生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题材,体裁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均不同,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主题重合的怪现象呢?
《长恨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章,《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三个方面的四部作品差异很大.但是,只要你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前后相继关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深刻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模仿《长恨歌》创作出来的.
1,在思想境界上,三部作品都宣扬的是"至情"理想,都深刻表达了对"至情"幻灭的沉痛和无奈.《红楼梦》和《长生殿》中宣扬的"情种"精神,以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后的感伤和哀叹,都是出自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示出的思想境界.李,杨和宝,黛一样,同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又同是悲剧的制造者.如果说《长恨歌》和《长生殿》宣扬"占了情场,弥了朝纲"的矛盾主题,《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否则,在《红楼梦》卷首,作者那么痛心疾首地悔恨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天恩祖德"做什么?
李,杨和宝,黛本身都在追求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本意并非想"弥了朝纲"或"仕途",但客观上悲剧毕竟都发生了,发生的原因说到底都是性格的悲剧,用《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的花签令说,"莫怨东风当自嗟".三部作品都没有把爱情悲剧浅薄化,没有描写成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通过对爱情复杂性的解剖,体会到了"情场"与"朝纲","仕途"之间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
三部作品的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共同点,就是在展示作品主人公命运悲剧的同时,作者不仅没有谴责和追究主人公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反而对他们的痴情和悲剧下场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和歌颂,造成了作品主题的内在矛盾.李杨爱情与宝黛爱情的悲剧,不是传统的善与恶斗争的结果,而同属于善与善,善与美内在矛盾的结果,悲剧的制造者和承受者是同一个人,难道李隆基的朝政不是自己因爱情而"怠"的?难道《红楼梦》作者的"一世无成,半生潦倒"不是自己沉湎爱情造成的?"果"无法谴责"因",因此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作出理直气壮的抗争,同时又无法自悔自责,因为爱情毕竟是无限美好的.总之,对这样的爱情,既不能简单地谴责,也不能简单地歌颂,只能采取近乎写实的手法,加以意识流式的描绘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确实找不出三部作品中李杨与宝黛这样相似的爱情婚姻思想了.
3
2,在作品结构上,三部作品都按照悲喜两大阶段构建故事框架和悲剧发展过程,并分别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长恨歌》和《长生殿》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李,杨"芙蓉帐暖度春宵","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旖旎生活;《红楼梦》的前半部分也描写了宝黛在大观园中风中听戏,花下读书,逐步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游移感情,发展到非彼此不娶不嫁的专一感情经历,描写了二人互相试探,互诉衷曲,彼此盟誓的曲折过程.三部作品的这些过程描写,用的都是现实主义手法,基本以白描为主,其中不搀杂神秘因素.
而在三部作品的后半部分,则都是描写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局,用的又都是浪漫主义手法.《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杨妃"婉转蛾眉马前死",死后到了"海上仙山",再描写二人的生死恋,这时的故事就并非尘世的事情,使用的基本是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后的半部分已经遗失,真实情节已经不可知,但从前半部分预设的"太虚幻境","放春山遗香洞"等场景看,也似乎应该是浪漫成分大于现实成分,不过已无法确知了.
3,在虚拟世界中,三部作品共用一套子虚乌有的神话系统,构成独特的神话世界.这三部作品中的神话世界,迥异于传统的"天界","道教","佛教"神话体系,而是作者独创的玄妙而又美丽的独特体系.
在《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在《长生殿》中,海上仙山变成了"蓬莱仙境"和"月宫仙境",仙子变成了织女大士和牛郎真人,以及蓬莱山和月宫中的一帮仙女.在《红楼梦》中,他们又变成了"太虚幻境"中"放春山遗香洞"和人间的"大观园",其中有"警幻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明显是出自《长恨歌》中的仙山"太真院",以"太虚"对"太真",当非偶然.大观园"楼台高起五云中",就是套用的《长恨歌》的"楼阁玲珑五云起".《红楼梦》中对警幻仙子的描写,也明显受《长恨歌传》中"冰雪姿,芙蓉冠,露绡披,俨然如在姑射山"的影响.虽然有所变化,不过换汤不换药,神话体系都是独特而一致的,与其他神话体系迥然不同.
实际上,三部作品在好多具体情节描写上,也是相沿一致的.《红楼梦》中金钗和宝玉,从根本上就是来自《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李,杨的定情信物"金钗","玉合".《红楼梦》中宝,黛,钗,湘间三角关系,同《长生殿》中杨贵妃与梅妃,"三国夫人"的关系也完全相同,就是书中人物对爱情的游移和吃醋性格,也仿佛剿袭而来.《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在《长生殿》中变成了"杨通幽",到《红楼梦》中,又一变而为"空空道人",连道士的身份都没变.
在幻境中,《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曾在睡梦中,梦见一个怪物,把自己扯入水中,大惊之下高喊"高力士何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在梦中,被夜叉鬼扯进迷津,惊慌中高叫"可卿救我".《红楼梦》中宝玉所做的《危画词》,第一句是"恒王好武兼好色",而《长恨歌》的第一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两首诗的第一节,用韵也完全相同.
好多读者感到奇怪,《红楼梦》中出现了"太上皇"的提法,说"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作品的背景是清朝,而清朝只有一个"太上皇",那就是乾隆六十年退位,让位给儿子嘉庆,自己做太上皇.乾隆退位时,《红楼梦》早已成书,所以书中出现"太上皇"是奇怪的.说奇怪也不奇怪,清朝没有"太上皇",唐朝却有"太上皇",他就是李杨爱情的主体之一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由于他的儿子唐肃宗久已在灵武即位,他只好当了"太上皇".《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他退位后,与皇帝儿子的一番谈话,要求儿子"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这也大概就是《红楼梦》中说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听命太上皇允准皇妃省亲的来历.
《红楼梦》中还有一处颇堪注意,书中交代作品"朝代年纪""无考",同时交代,不妨假借"汉唐".作者为什么不假借宋明偏偏假借汉唐呢?原来,《长恨歌》诗中本是唐朝故事,却假借汉朝敷衍,第一句说的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唐朝皇帝在诗中成了汉皇.《红楼梦》受《长恨歌》影响,自然顺手"假借汉唐"了.细心的读者还会注意到《红楼梦》中两次出现"大明宫"的提法,清廷并没有什么"大明宫","大明宫"是唐朝皇宫最主要的宫殿.
4
4,在艺术手法上,三部作品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长恨歌》是叙事长诗,但它决不是简单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叙事,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渲染.《长生殿》前半部分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后半部分采用的则是高超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呢?大概所有读者都承认,他既有"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自传记实特点,又有虚无缥缈的浪漫渲染艺术风格,与《长恨歌》,《长生殿》的艺术特点是一脉相传的.
其一,三部作品都具有淡化情节,借叙事而抒情的特点.《长恨歌》流传久远,早已证明其艺术的卓绝.前半部分集中概括了李杨长期爱情活动,但其重点并不是具体的爱情活动,而在于这些事件体现的性质和倾向,其高潮在于杨贵妃惨死而李隆基作为帝王却无可奈何的心灵震撼.其后半部分叙述得似乎详尽淋漓了,其实并不然,只是为人物抒情提供基础,契机,为作者的感情寻找喷发点.其结尾实际上是不结而结,"用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茫茫无绝期",为读者留下多少感叹,想象的余地.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与此基本相同.作者描写宝黛的爱情,主要着力点并不在于二人之间卿卿我我的场面,而是着力于诗化情景的展现.读《西厢》,听琴,葬花等内容,明显有诗化倾向,其核心不是叙述故事情节,而是展示人物的微妙情感和情感在生活中的流动,起伏,回旋.读者在这里获得的不是曲折动人的故事,而是撼人心魄的精神感受.
其二,三部作品都具有叙事者与作品人物话语交错互渗的特点.《长恨歌》是叙事诗,但作者把杨贵妃由故事中的人物转化为抒情诗的第一主人公,把她镜头一步步推近,让叙述者站在人物的角度或立场上,引导读者按照人物的弦索,去体味叙事者的爱憎,从而并达到强烈共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的浓郁气氛.诗中的好多具有强悍震撼力的语言,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话,也可以理解为作品主人公的话,
《红楼梦》更是如此,它虽然是记实性小说,但作者决不是简单地写人状物,而是创造出诗化的场面,用诗化的语言,描写诗化的思想.在黛玉葬花一节中,作者由叙事者的角度巧妙地转到人物的角度和立场,引导读者按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意识去理解领会,比描写一百件"风刀霜剑"的故事,更有震撼力!
其三,用复义语言,表现复杂的思想.最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红楼梦》的评点折戚蓼生,他敏锐地地看出,《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在"一声两歌,一手两牍".其实《红楼梦》的这种特殊艺术手法,就直接来源于《长恨歌》.
古代高明诗人往往都十分重视运用汉语言的歧义现象,认为"以两解更入三昧"(李光地《榕村语录》),是诗人尽力追求的一种精妙境界.《长恨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是运用复义手法的典范."倾国"二字,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倾国倾城"的美女,也可理解为不理朝政导致政权倾覆的昏君.
以上分析的目的,不是研究《长恨歌》对《长生殿》的影响,而是研究《长恨歌》和《长生殿》对《红楼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而洪升创作《长生殿》时,坦承自己是完全按照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创作的,现在的问题是,与《长恨歌》与《长生殿》主题与创作手法完全一致的《红楼梦》,究竟是谁创作的?
《红楼梦》作者推论
白居易和陈鸿是唐代人,《红楼梦》的作者自然不可能是他们.而洪升则是清初人,《红楼梦》与《长生殿》又是如此惊人的一致,他会不会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呢?会不会是他,在《长恨歌》的影响和启迪下,先后创作了《长生殿》和《红楼梦》呢?
首先,他有没有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清初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把明清易代时的社会大动荡,同唐朝的安史之乱相比.洪升的家庭的确是显赫的"百年望族","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在清初改朝换代中,先是"外面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随后受"三藩之乱"牵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升既然创作了感叹兴亡的《长生殿》,也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兴亡感叹的时代和家庭基础.
5
其次,洪升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具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洪升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随后又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永远革去国子监生籍,"断送功名到白头",对朝廷怨恨情绪更深了.洪升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怨恨语言的思想和人生基础.
再次,洪升有创作《红楼梦》的文化功底,他的家族诗礼传家,世代簪缨,富有藏书,号称"书海",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对诗,词,曲的造诣尤深;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传奇,还评点过小说《隋唐演义》和《女仙外史》,熟悉小说创作;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熟悉"假语村言".在《长生殿》序言中自己承认,特别熟悉《长恨歌》和《长恨歌传》,而这些都是创作《红楼梦》的必备条件.
最重要的是,洪升具备创作《红楼梦》的个人感情生活基础.洪升的妻子黄蕙是自己的嫡亲表妹,文化教养很好,善于音乐绘画,但为洪升的"无能不肖"还了一辈子眼泪.洪升的两个妹妹冰雪聪明,十分美丽,但由于家庭败落,婚后生活不幸,双双年轻夭亡.洪升的一大群表姐妹,曾在清初组成著名的文学团体"蕉园诗社",各自都出版过诗集,洪升与这些姐妹们青梅竹马,从小感情很好,但这些姐妹们后来都有各自的不幸,正可谓"万艳同悲".洪升的姐妹们,应该就是大观园姐妹们的生活原型.正像《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是为杨贵妃作传一样,《红楼梦》的创作目的也是给姐妹们作传,就是作者在书中交代的"闺阁昭传".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洪升在创作《长生殿》的十年里,很可能姐妹们与他有共同的爱好,并一起参与过李杨爱情故事的酝酿.如何能证明这一点呢?直接的证据早已淹没了,但间接证据还是有的,证据就在这些姐妹们出版的诗集上!
洪升在创作《长生殿》时,别号为"啸月楼",其含义大概同长生殿的"月宫"相关.他的表妹钱静婉,诗集名为《天香楼集》,天香者,桂树也,月宫之别称也.洪升友人说洪升致祸的原因,就有"桂子飘香是祸胎"的说法,可见"天香"与《长生殿》意义相关.倘非钱凤婉与表哥洪升有共同爱好,何以取此名号?洪升的这个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宝钗的原型.
洪升的另一表妹冯又令,诗集取名《湘灵集》.这个别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原来和白居易《长恨歌》有着深刻关系."湘灵"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二人感情甚深,但终于没有结成连理.白居易对此耿耿终生,撰写《长恨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与湘灵的爱情遗恨引发的.《红楼梦》中为甄仕隐丢失的女儿取名"香菱",似乎也有这个原因.试想,如果不与表哥一起读《长恨歌》,冯又令为何取此室名?洪升这个"湘灵"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湘云的原型.
洪升的一个最亲近的表妹,名叫林以宁.林以宁的诗集名《凤潇楼集》,凤者,后妃也,潇者,斑竹也,正是《红楼梦》中"潇湘妃子"林黛玉的生活原型!《红楼梦》书中处处把黛玉喻为芙蓉花,其原型林以宁就曾创作过一部传奇《芙蓉峡》.由于早已失传,其内容已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们表兄妹的文学创作活动,都是受了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