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小调论文参考文献

2023-03-10 21: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调论文参考文献

巴赫在音乐律制方面的巨大贡献——《平均律钢琴曲集》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以创作实践来证明十二平均律的的优越性和实用  价值的划时代作品,常被称为“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钢琴音乐  的《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  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  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  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要延迟很长一个时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  一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  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巴赫写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1665—1746)的  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  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  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  ,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  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为民除害,依仗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钉死了  这个怪物,然后顺上路的线走出了迷宫。“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  指示风琴演奏家通过五花八门的大小调迷宫的引路人(因此西方有句成语“阿莉阿  德尼的线”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调中的十九个调,  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所有的前奏曲  和赋格曲都是很短小的乐曲,主题和《平均律钢琴集》中的主题很相似。巴赫吸收  前人经验谱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运用全部大小二十四调,写成有高度艺术价值  的作品,是音乐史上的第一例。  很多人谈论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必然想到他的音乐结构,巴赫的音乐织  体和对位有精密的数学比例,对配器的发挥,亦是给演奏者加深难度。  巴赫的音乐深深地影响整个欧洲乐坛,他一生写过很多教堂音乐。人们爱把巴赫的  精神象徵对上帝的奉献,他的音乐艰深、神圣、严肃,心灵与上帝同在。  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就有这样的说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缚,常常匍匐在神的  脚下呼号,忏悔,诚惶诚恐的祈求。」这是傅雷对巴赫的偏见。  巴赫的与贝多芬的音乐,同样是「力」的表现,巴赫的「力」,建立在高度与深度  ,心灵与上帝同在的同时,亦把人生的七情六欲,苦难、恐惧与痛苦升华。苦中有  欢乐,有疲倦,而更大的精神是明知生命之苦,而仍得坚持。  贝多芬的音乐,纵横交错,乐句与乐句之间并发出的「力」,气魄磅薄,完全是大  宇宙,大人生,他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所以连痛苦都是大人生的痛苦。很多乐章  ,都流露出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本色。  说巴赫的音乐太富哲理,太多宗教思想,那倒不如说巴赫经历了人间的极苦以及看  破官场虚伪。然而,他把这些大是大非都升华了。  他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BWV1041写于1720年,据说是巴赫写给他自己的,三十  五岁的他,意气丰盛,却遭受生活之苦与家人的死亡之痛。巴赫一共生有十二个儿  女,排在前面八个,其中有六个死于孩提时候。第一任妻子死于一七二○年夏天。  乐曲分三部份,第一快板,第二行板,第三部份是非常快板,全个作品很富乐思乐  味,是对巴赫作深入了解的一个乐章。

求一份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的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欣赏
  -----欣赏部分: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我受益匪浅。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也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
  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思议的莫过于音乐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人类传达感情的工具;音乐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调驯服的噪音;音乐是数学与魔术的结合等等。 它仿佛是咒语,是密码;又仿佛是精华,是美酒;吸引无数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曲子并且停下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欣赏。这里,我了解到了音乐的三个层次,那就是感官层次、表达层次和音乐层次。 这里,我就将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结合这三个层次来粗浅分析。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它是作为流行乐曲的前奏部分出现的,当时我就只是觉得这首曲子很悦耳,很动听。原来这里我们就处在感官层次。因为我对这首进行曲产生了共鸣,我觉得他悦耳,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在欣赏了。只是声音的魅力,就可以把人带入一个不动脑筋而又引人入胜的境地。
  再次听的时候就完整地听了。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之后,听的时候就带入了这般沉重的感情来进入他营造的那种境界了。这算是表达层次了吧。这种情况下,音乐家们喜欢说:这里只有纯音乐的含义。”g小调第40号交响曲是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在妻子患病,没钱买药,孩子饿得没有面包,朋友也对他置之不理的窘迫悲愤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交响曲,用象征悲伤和痛苦的g小调表现出来,是莫扎特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了。在首乐章刚出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营造的这种悲切,层层不断,一波接一拨的音符,表现出一种愁苦压抑,急于发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觉。用不安的节奏轻轻地敲击着。当音乐逐渐转为舒展流畅的音调时,另一个乐章呼之欲出了。感觉好像总处于一种不可解脱的痛苦压抑之中。也许为这部交响曲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吧。然后有一个全面乐段的重复出现,强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现出了一种冲出痛苦的气势,很快有了一个微小的停顿。转入了一段安静的旋律,那精雕细琢的音符闪现着莫扎特原本乐观开朗的性格。但这点明快的气息没持续多久,感觉音乐有了一片不和谐的骤变。音乐变得越来越紧张,痛苦急促的气息到处撞击,仿佛不曾有一刻的稳定与安宁。又迎来了一个缓解的小间歇,有一点明朗,抒情,互为补充,映照出一线温柔亲切的光亮。就像莫扎特那个既清苦又温暖的家庭。断续的节奏和一些微小的休止也为这部交响曲投下了一片阴影。情绪转为热烈激昂,却丝毫没有小步舞曲的那种温文尔雅。在压抑的g小调中不断攀升,直到最高点才迸发出音乐最痛彻伤感的泪花。这一串明亮的音符就像最耀眼的光线突然让我心境开朗,自然是感到无比的开心和快乐,可能也象征着莫扎特那种开朗的天性吧。而后却又一串感觉隐含痛苦挣扎得到音符,尽管此时较为柔婉的旋律,却掩不过音乐中淡淡的哀愁。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见莫扎特那双蓝色的大眼睛饱含泪水,却又坚强纯真地微笑着。又一串激奋有力的音符,仿佛看到他在片刻的平稳中获得了片刻的安慰。柔和中突然有了一个急速悲壮的高潮,这种性质更加凸显了他的坚定,直到最后。这汹涌的音潮像是莫扎特迈着急速坚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种种苦难前进。音乐中洋溢了作曲家奋进不屈的勇气。结尾处辉煌而振奋。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艰难,勇敢前进吧!终有一天会迎来幸福和喜悦。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他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愤懑激昂的精神!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它的含义与内容只能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科普兰认为:“音乐除了能发出悦耳之声和特定的表现力之外,还存在于音符本身和对音符的把握之中。”音乐的曲调,也就是音乐的主旋律,仅仅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还包括节拍、节奏、音色、调性、和声、力度、织体等等。这些就是表达音乐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这也就是音乐层次了吧,可是对于没有专业乐理知识的我们来说,要了解这一点也还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也感谢老师的教导。
  参考文著《莫扎特》结合了科普兰关于音乐的分析。

求篇音乐论文 花城版的高中音乐书上的情感之声和民歌的

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更新时间:2009-12-16 14:32:56 作者:樊凤龙 来源:校园论文网 点击数:9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  【论文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非物质重要遗产之一。在本文中,笔者讨论了深入研究表演作品、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这两条提高民族声乐艺术情感表现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民族声乐;情感表现  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非物质重要遗产之一。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启蒙时期——远古到隋唐;2)发展时期——宋元明清;3)成熟时期——民国至现代,将中西两种演唱方式融合,形式了较为系统的演唱方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民族声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其中包括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标准、演唱的理论技法、演唱的情感表现等等,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的金铁霖教授,曾把声乐艺术归结为七个字:“声、情、字、味、表、养、象”[2],对这些问题进行有序梳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声乐艺术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歌者婉转悦耳的音色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民族声乐更是如此。千百年来,有很多人都研究了声与情之间的关系,例如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就曾记载:“韩娥、秦青、薛谭之讴,愤子志,积于内,盈而发音。”[3]《乐记》中也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4]由此进一步说明了,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声乐艺术需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寄情于声,声请融合。那么,如何正确地、恰如其分地通过声乐表现情感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深入研究表演作品  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曾说:“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从而他将能够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些相似的心理状态。”[5] 熟悉、了解并真正理解作品是诠释好民族歌曲的重要前提。  首先,歌者应该熟悉并认真研读作品。由于业界受到“声乐技术第一”观念的长期误导,很多歌者都把重心放在了一味追求声乐技巧,只注意声音的练习,而忽略了“声乐作品”这一演唱所要依托的根本,结果演唱时吐字不规范、音乐不准确等现象频频发生,严重歪曲了作品的真实面貌,作品应有的艺术价值也一落千丈。[6]这也就致使许多歌者演唱时,表情做作,眼神里、形体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表现,演唱没有真情实感,更不用说细腻地表达作品内涵,也就打动不了观众。歌词是歌曲的情感内涵表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等等,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7]因此熟悉掌握歌词的具体内容,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是歌者所必须进行的功课,也唯有对歌词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恰如其分的诠释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内涵,真正做到声乐艺术的传情达意。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最初的元素是青年女子思恋远方恋人的山歌小调。表现女青年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首歌曲的歌词很口语化,这是民歌的普遍特征。各地口语的区别同时显示出该口语所在地的环境及内涵。“月亮出来‘亮汪汪’”,是很南方口语化的语言,同样的语句在南方,特别是云南地区口语中是很常见的,不但忠实记录了山歌抒情歌唱的自然环境,而且成为了加强情感表达的特殊调式。同时成就了《小河淌水》艺术表达的特殊魅力。  第二,必须谙熟作品的旋律变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音乐作品通过旋律来使人听者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力度的体  会来展开想象。旋律是歌曲中词的抒情基础,是词的深化和发展。故此,歌者需要重视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要深刻理解旋律的起伏与变化,关注曲谱的每一个结构和每一个细节,从宏观上全面把握作品的风格和特征,从微观上细腻地了解每一处变化,反复琢磨研究,从而真正领悟作品的情感变化,激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民族声乐作品的抒情性和旋律性都很强,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民族风格,对旋律的把握是反映作品体现情感的重要手段。”[8]例如陕西民歌《走西口》曲调高亢、悲怆,情感真挚、缠绵,表现了就社会陕西、山西一带贫苦劳动人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无回的悲惨景象,鲜明的曲调个性,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第三,深刻地理解作品,进行角色设计。一首演唱作品的思想内涵,角色把握都需歌者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环境背景、人物背景进行一定的场景设计和角色设计。浙江民歌《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旋律优美流畅,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歌者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茶园之中,与众多采茶姑娘一起欢乐采茶,快乐聊天,歌曲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再现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  2. 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适当的形体动作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这对歌唱者是必要的。”[9] 著名音乐家舒曼也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绪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吴碧霞曾说:“我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地随着心中感情而动作。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我已演唱过多次,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在许多公开演出中,我试图在花腔部分配合眼神的动作来表现夜莺的灵巧轻盈……一般说来,好像外国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参与,但是台上的我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10] 著名指挥家的托卡尼尼也说过:“一个学音乐的人,不管演唱技巧是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达,他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匠人,匠人满街都是,而艺术家却在百人中难找一个人。”[11]  由此可见,表演对歌曲的诠释非常重要。而戏曲表演则是歌曲演唱表演的基础之一,除了声音以外,演员还要精确、鲜明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以形传神、以形传情。戏曲表演中十分注重眼神的运用,《梨园原》中清代著名艺人黄幡绰写道:“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运用灵动闪亮而又有力度的“眼神”,才能把深藏在内心的各种不同情感,使其外化展现,从而生发出干变万幻的面部神态来。[12]动作在歌唱表演中同样重要,要灵活运用各种肢体语汇,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举手投足时间将内涵与表象交融于一体,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意境,提高表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民族声乐受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深刻影响,因此,更加追求艺术表演的真实性与贴近性,也就更加重视表演的作用。眼神的恰到表现,可以使歌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从中反映出来,加之适当的形体动作,整个民族声乐表演才能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深入人心。例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曲调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是我国各民族优秀民歌代表作之一,在跳跃俏皮的旋律中感恩太阳为人类带来了能量、歌唱太阳为世界送来了光明。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歌者不仅需要有高亢、激昂的歌声,眼神要充满喜悦希望,充分表现出勇往直前的乐观风貌和欢乐喜庆的氛围。  此外,歌者也要充分运用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体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特色。歌唱是以歌声为媒体,以各种样式的题材为内容,以传达歌曲作者以及歌唱者思想与感情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演唱者必须尽力调动自己能够掌握的一切艺术技巧,力求达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声乐演唱如果不能凭借艺术家娴熟的技术达到形式上的完美,任何好的作品都会黯然失色。尤其是民族歌曲,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13]当然,歌者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丰富自身的社会体验,提高自身的舞台经验,只是如此,才能将演唱作品内容用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声情结合,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红.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美与时代,2008,(9).  [2]“金氏唱法”的秘诀[N]. 中国文化报,2008-12-30.  [3]刘安.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蔡仲德.《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 [7]宋天宇.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4).  [6]唐明务.声乐演唱不能忘“本”[ J].人民音乐,2007,(11).  [8]朱婕平.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感情处理与表现[J].科教文汇,2006,(3).  [9]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0]吴碧霞.“鱼”与“熊掌”能否“得兼”[J].《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缉部编,北京:华乐出版社[M],2005.  [11]吕云路.意大利发声方法几项重点问题[J].刘朗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5,第94页。  [12]张鸿雁.论戏曲表演的“眼神”[J].黄梅戏艺术,2008,(2).  [13]韦惠.浅析教学中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J].科教创新,2008,(7).  作者简介:  樊凤龙(1975--),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音乐系讲师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论文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论文

发展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需要,也是把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推向灿烂辉煌的需要。下面是我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着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在各民族的交流互动中传承与创新着,并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对中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与发扬,从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出发,对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给予了可行性建议,以期能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华夏独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积累发展而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虽历经坎坷,但其精髓依然传承下来,依然保留着中华民族浓郁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共同构筑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推动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发展。因此,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分析探索,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的[1]。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是在反映本民族文化、生活、地域等特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展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特征。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是当前世界上独具特色和表现力的一种优秀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基础和核心。从一定层面来说,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来源于群众生活,而又深深地根植于群众生活,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音乐曲目有《十大古曲》《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近些年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却没有产生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作为传统艺术的民族民间音乐却在不断被人遗忘。尤其是当前形势下,西方各种艺术的不断涌入,人们对中华传统和古典艺术接触太少,民族民间音乐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2]。更为严重的是,民间音乐中许多种类出现了断流,甚至濒临灭绝。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里,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被人忽视,而流行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充斥着音乐课堂。每年报考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考生,不仅人数悬殊,更让人心痛的是,还有很多人因为不懂欣赏,甚至对其存在排斥心理。此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也是民族民间音乐日益没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快节奏时代的到来,很多人对民族乏认同感。长此以往,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能会逐渐没落下去。这些,必须要引起相关机构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解构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民族音乐理论不断地成熟起来。就目前而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主要是指与戏曲、曲艺、民歌等相关的音乐。笔者将对这些音乐的特征进行分析解构[3]。

1。即兴性

一般来说,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器乐、戏曲、曲艺等,是民间流传音乐的总称。民族民间音乐指的是各民族间流传的所有音乐类别,以歌曲数量最多。如山歌、劳动号子、小调等,都属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范畴。如《信天游》等歌曲,都有很强的即兴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2。流变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性特征十分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当前这个时代。很多音乐曲目从一个地区,不断扩散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并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性,对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交互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域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地域上表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上。地域性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特征,不仅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的重要表述,更是各地区之间人民不同风貌的具体体现。如藏族、蒙古族等边疆地区,其音乐表述形式多为节奏悠扬、风格奔放,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民族习惯息息相关。其属于游牧民族,长期在草原生活,骑马放牧,歌声悠扬嘹亮,也就成为了该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而江浙一带,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也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烟柳风情,音乐多细腻柔婉、清雅秀丽;中原一带,因为自古以来便是战争的集聚地,群雄逐鹿,百姓流离,因此多为慷慨激昂的悲歌……由此可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色彩不尽相同[4]。

4。生活性

我们也可以发现,民族民间音乐曲风动听,朗朗上口,与通俗音乐有着一定的共通性。民族民间音乐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劳动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民歌形式,其节奏与相关劳动项目的节奏极为符合。《川江船夫号子》《见滩号子》《下滩号子》《平水号子》就是这一劳动号子的典型代表。《川江船夫号子》节奏变化多样;《见滩号子》战斗陷入紧张,一触即发;《下滩号子》《平水号子》则通过悠扬、舒畅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安静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自律美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优美,多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自律美的特征。如《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展示了盲人阿炳坎坷的一生,音乐中优美而又满含悲哀,在节奏和情感表达上都体现着典雅和悲伤的美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民族民间音乐中自律美的表达,能让听众产生深刻的感悟,让心灵随着音乐的流动激荡万分、感同身受。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下,在“民族艺术进校园”的潮流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5]。如何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这需要相关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正确定位

正确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广义上来说,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华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五声调式的音乐;狭义上来说,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的生活过程中所展现的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及生活特征的音乐。如今,世界主要包括三大乐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希腊音乐体系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跃居第三位,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长,更是因为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音乐财富,位居三大体系之一,当之无愧。

2。将民族民间音乐与其他相关音乐有机结合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要获得长远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需将其与国外音乐、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相关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以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变化。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可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其他作品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3。对民族民间音乐加强宣传和推广

推广和宣传是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发展和弘扬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为过去式,广而告之才是大趋势。国家正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民族民间音乐有必要站出来,承担起引导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产生重视并加以继承的责任。

(1)民族民间音乐要发展,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将民族音乐融入现代元素,发展成为大众文化,而不是曲高和寡。

(2)学校有义务要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音乐教育。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则是铺路的重要基石。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世界音乐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也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通过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加以探讨,能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笔者衷心的希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在正确的定位基础上,通过对各部分特征的研究,将其与其他音乐互通有无,有机结合,以适应当前的时代潮流。我们相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中,在时代的历史洪流中,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张军。一首气势恢弘的泰山赞歌——孙京家《泰山赞》诗赏析[J]。教育教学论坛,

[2]丁宁。探究中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3]方光耀。民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杜亚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