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术史论文主题

2023-03-10 20: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美术史论文主题

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美术论文(1000-1500字) 主题:如何看待宋代的美术?

绘画的发展阶段 大致有4个阶段:
①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北宋开国后,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带的王霭、赵光辅、高益等画家。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此外,李成善画寒林平远,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许道宁善画平远、野水、林木,他们3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在此时期则影响不大。当时画院内外以山水画知名的还有燕文贵、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长宗教壁画的有王□、高文进、武宗元等,花鸟画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这些画家的创作实践,酝酿着北宋绘画风貌的新变化。
② 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他们在内容及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极大成功。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经起稿而放手作画。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败荷凫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更高水平。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也于此时形成。驸马都尉王诜筑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并于府第西园中聚集诗人画家赋诗作画,皇族赵令穰善作清丽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这一时期已开展的书画活动,都显示出这一阶层艺术活动的活跃。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苏轼等人的论画诗文显示了此一时期绘画理论的新成就。
③ 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此时画院高手云集,善画百马、百雁的马贲,开南宋山水画新风的李唐,善画风俗界画的张择端,富有才华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善画花鸟翎毛的韩若拙、孟应之、薛志,以画婴儿货郎著称的苏汉臣,为徽宗代笔供御画的刘益、富燮等人,都以画艺精湛、笔墨不凡而著称。徽宗时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画谱》反映了当时宫廷收藏的盛况。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流散北方甚多,给金朝统治区绘画发展以相当影响。另外,大批画家纷纷逃到江南,又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的骨干力量,促进了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
④ 孝宗以后的南宋时期,特别是光宗、宁宗时期,山水画继李唐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画风变化,代表画家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他们重视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画面大片空白突出鲜明的形象,画面效果含蓄凝练,简洁而富有诗意,具有优美的意境,简率而富有表现力的大斧劈皴则显示了笔墨技巧的提高。历史故事画及风俗画在整个南宋时期都比较发展,此时出现的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画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图》、《四迷图》、《观潮图》等,作品大都含有深刻的意义。梁楷、牧溪、温日观的水墨、减笔则开了元明写意画之风气。
绘画各科的发展 宋代绘画分科更加细致、专门。宋徽宗时期办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宣和画谱》著录藏画,则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孝宗乾道三年(1167)著成的《画继》辑录画家时,则分为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 8类。这些现象反映了绘画表现范围的扩大和题材分工的细致、深入。
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如卫贤(传)《闸口盘车图》、王居正《纺车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李嵩《货郎图》、朱锐《盘车图》、阎次平《牧牛图》和无名氏《耕织图》、《耕获图》、《柳荫云碓图》、《江天楼阁图》及见于记载的高元亨《从驾两军角抵戏场图》、燕文贵《七夕夜市图》等,都显示了画家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与热情。宋代城市中描绘民俗题材的节令画如《岁朝图》、《五瑞图》、《大傩图》、《观灯图》也纷纷出现。描绘贵族文人生活的绘画仍然流行,带有情节的肖像性绘画,如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赵佶(传)《听琴图》也都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历史故事画中常糅进民间传说,曲折地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态度。如描绘操守气节坚贞不屈的人物的《采薇图》,诤言直谏以及与权□的斗争的《朱云折槛图》、《袁盎却坐图》、《陈元达锁谏图》,反映以正确策略解决民族问题的《免胄图》、《便桥会盟图》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绘因战乱和复杂的民族关系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绘画非常流行,如《文姬归汉图》、《明妃出塞图》,像当时民间的讲史一样,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忧患意识。宋代统治者提倡道教,修建寺观,道释壁画虽缺乏唐代那样宏伟的气势,但仍然保持了相当规模。如东京大相国寺、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五岳观、宝□宫及南宋临安的显应观、西太一宫、五圣庙等壁画大都出自画院名家手笔。真宗时为建玉清昭应宫,招募天下画工,应试者逾3000人,徽宗时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达数百人,可见其人才之众。宋代宗教画中出现更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以热闹的场面、有趣的情节吸引观众,道教画中创造了大量的神□形象,不少是凭借现实人物形象画成。宋代前期,吴道子画派在壁画中占有绝对地位,从现存壁画粉本《朝元仙仗图》可见其艺术风貌。宋代墓室壁画之数量、质量已不能与汉唐相比。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正定静志寺塔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壁画、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画以及河南等地区发现的宋墓壁画等,都是考察宋代壁画的重要遗存。
赵佶:《听琴图》
山水、花鸟画在宋代有着飞跃的提高。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花鸟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赵昌清晨绕栏谛玩,对花调色写生;易元吉深入荆湖深山,观察猿猴野生情状;韩若拙画翎毛,每作一禽,自喙至尾、足皆有名,谙熟解剖结构。宋代花鸟画家画花果草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务求生动逼真。因而评画者视画中猫之瞳孔为竖线而指出《牡丹狸猫图》系画正午景候,农民指出名画《斗牛图》中之牛尾应下垂而不应上举的错误,以及赵佶对孔雀升墩必先举左足的论述都是要求形象真实合理。宋代花鸟画既有精工富丽,表现宫□中珍禽异木的黄氏体;也有笔墨简拔、淡彩着色,描绘败荷凫雁,富有江湖意趣的崔白、吴元瑜体;也有直接抒发士大夫情趣,专写墨竹、墨梅等的文人墨戏体。
“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要地位。许多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观察和反复体会,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绘画的成就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运用多采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
宋代绘画艺术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文人士大夫绘画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他们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贡献。宫廷绘画在整个社会绘画的繁荣基础上得到高度发展,其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

求西方美术史论文一篇,写二十世纪以后的美术流派,作者或作品赏析都可,3000字

  浅议《格尔尼卡》及作者毕加索

  作者: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49.3×776.6厘米,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藏。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5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

  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创作背景

  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画作赏析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
  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

  向作者致敬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二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

  第一讲 陶器
  一、 艺术的起源
  中国原始美术,起源,类型,研究途径两条:
  一是考古学,包括文献学;而是社会人类学。
  中国原始美术遗存,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是陶器(尤其彩陶),此外还有雕塑、岩画、地画、装饰品等,石器工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特征。

  艺术的产生:
  1, 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的本能——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柏拉图
  人从孩提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做品总是感到快感。
  从内因上讲,模仿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和必要的手段,从其外因上讲,模仿手段则要通过实践努力和后天的教育才能逐渐充实完善。
  2, 劳动说: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艺术起源于劳动。
  3, 游戏说:康德 席勒 艺术起源于游戏
  4, 巫术说:英19C人类学家泰勒、费雷泽 艺术起源于巫术
  在原始人心中,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存在一种神秘属性,也就是神灵,
  即万物有灵论,他们企图通过巫术的行为来控制主宰人类的鬼神,艺术形式是
  巫术观念的物化。
  二、 陶器
  1、 制陶的发明
  一说从制作物质生活的容器开始,原始人在藤条容器上涂泥巴,用火烧,发现泥巴可以变成陶质,同时发现可以不需要中间藤条,直接用泥巴烧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另一说为制陶术的发明并不是从制作物质生活容器开始,而是从制作巫术礼仪的偶像开始。
  发明制陶术的三个基本条件:水 土 火
  人类的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在原始时代,泥塑偶像的制作,出于一种后代繁衍的巫术祈祷。原始人们相信,如果大量制作人偶,本部落就会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从而就加强可同大自
  此外,在原始社会中,火种的保持是女性的专职。而保管火种的火窑又形似妇女的腹部,所以在制作泥偶时,很自然会放进火窑里烧制一下。
  2、 陶器的分布和种类
  ① 分布地位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马家窑-甘肃、青海;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东部沿海
  ② 种类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
  3、 陶器的做法、原料

  ① 制作 手制体小的手捏而成
  体大的陶器以条泥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法”
  模子成型
  “轮制”:仰韶文化技术进步。“慢轮修正”
  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
  ②经实验表明是含铁量较多的黑土、沉积土和其他粘土
  4、 纹样
  1蛇纹和人首蛇身纹 2鱼纹和人面鱼纹 3人形纹 4蛙纹
  5鸟纹和鸟啄鱼纹 6旋涡纹和波浪纹 7花叶文和编织纹
  例子:《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2》《鹳鱼石斧图形陶缸5》《彩陶瓶1》
  《舞蹈纹彩陶盆》《人形浮雕形陶壶》《女娲头像》3
  《船形彩陶壶》7

  第二讲 青铜器
  一、 青铜的由来及美术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史上,把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原因有二:
  一是这三个时代铸造的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整个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的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二是由于这三个时代流传下来的青铜器数量最多,最能反映当时的精神面貌。
  (产生原因:文化背景,技术水平,社会分工)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30多种工艺)
  二、青铜器艺术的分期
  1,青铜器育成期:夏—商早期(公元前21C—公元前14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小件使用工具,形制粗糙,铸造技术较落后,纹饰简陋
  2,青铜器鼎盛时期:相当于商中期—西周早期(前14C—前10C)
  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成就最为辉煌,多用于巫教祭祀活动的礼器,以鼎、簋等——多为“五臣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随着“列鼎”制度的实施,“礼乐”也理所当然的被纳入到“文物制度”内,规定不同场合、不同人物出场是的调、曲、词也有所不同。此外车马装备、装饰等一贯制度同样也有严格的等级规格要求(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所以有“藏礼于器”一说。
  作品形制厚重,刻镂深沉,纹样有兽面、夔龙、凤鸟、云雷等纹,大都通体满饰,具有威慑力量—“狞厉之美”
  3青铜器转变期:西周前期—春秋前期(公元前10C—前6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不如之前兴隆,纹饰浮浅、程式化,带状花纹增加,不再具有威吓的力量。这实际上反映王室权威的解体,以五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日趋式微——“礼崩乐坏”
  4青铜器更新期:春秋后期—战国(公元前6C—公元前2C)
  一种堕落式风格,沿袭转变期更加式微、
  一种精进式,多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纹饰精美细腻,神秘、恐怖感一扫而空
  三、 青铜器种类
  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
  四、 青铜器的审美追求
  三代政治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以礼为旗号,以祭祀祖先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和巫史文化。三代的物质文化代表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所谓的“重器”,铜合金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不是贵族日常用器,是祭祀、宴席才使用的器物。祭司和宴席都是告慰祖先神灵,所以总体精神气势磅礴神秘威严。

  第五讲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
  一、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过程
  美术理论和创作的关系,如同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样。美术理论是美术创作实践的反映和总结,并指导创作实践和受创作实践的检验。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产生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必然带着封建社会的一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其中绝大部分不但对古代美术创作有过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美术创新仍有借鉴作用。
  中国美术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那是产生了彩绘陶器。继陶器工艺传统延边发展而来的是青铜器,但这两种工艺美术创作的理论,在古代非常少,研究青铜器的工作开始于宋代的欧阳修,这一情况说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特别是工艺美术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落后于创作实践(不受重视的“百工”之事,只使用,不研究,不评论)

  中国美术理论从春秋开始多起来:
  1, 春秋与两汉时期
  这段时气馁的美术理论的共同之处:一是评论者不是专搞美术的,大部分是各立学说的哲学家,这与魏晋时期不同;而是从论文的内容看,本意不在美术,往往用美术做例子说明或比喻其学术观点,当然也有专说美术的,但为数不多。
  价值:提出了一些根本问题,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即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怎样反映社会生活的问题等等,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
  孔子:绘事后素 庄子:解衣般礴 王允:《论衡》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期美术理论大发展,是建立在美术创作繁荣的基础上,此外,文学家参与论画,特别是画家论画,对于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比起诸子是美术的内行,是实践者,所以见解能更深入,具体而又系统。顾恺之、谢赫,姚最都是有突出贡献的人。
  战国的山水画也兴起于这一时期,宗炳王微开辟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理论的新领域。像“心事造化”、“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以及“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等理论,不仅影响于古代创作,也影响于今天的中国画创作,而且有些理论的作用超越了美术的范围,成为姐妹艺术的共同精神财富。

  3, 唐宋时期
  唐宋时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唐、宋两代的美术成就不同,风貌也各有千秋。北宋理论家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吧宋和宋以前的美术做了比较,这比较还是客观的,归纳的观点是:
  宋代有些门类的绘画成就不及唐,有些门类绘画成就超过唐。不及的主要是人物画、牛马画;超过的是花鸟画和山水画。就是说。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绘画还是衰落了。反应自然美的绘画兴乐,随着宋代回话的发展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反映在美术理论上,就探讨的范围,就争论的内容,以及艺术趣味、审美观个前代都有分歧,特别是文人画的出现、文人论画的出现,使宋代画论有转折性的变化。
  唐宋美术理论专著,对当代或后世影响大的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荆浩《笔法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另外一些文学家、书法家、比如沈括、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特别是苏黄米三人的艺术审美趣味,对元明清的文人画影响很大。(简介《》)
  4, 元代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题材内容看,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骤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鸟画。从艺术表现看。元人作品以韵胜,以笔墨胜。元画的变化,是文人画长期发展和变化的表现,考察元代绘画理论,处处可见从宋代文人画继承下来的审美趣味,并在其基础上有自己的贡献。
  著名的有赵孟頫fu、钱选、倪瓒zan等。
  5,明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