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民族学研究论文

2023-03-10 1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民族学研究论文

试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马清福 韩明安
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是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把民族理论作为唯物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早就清楚地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者,研究民族理论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认识自己民族的特征,用以指导自己民族的发展;或者是为了认识各民族间的区别,用以加强对本民族和异民族的统治;也有的是为了认识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用以帮助统治者进行民族的侵略;只有为数不多的进步学者是为了弄清民族的政治、经济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用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在这些立场、目的全然不同的民族理论研究中,多数人的观点是很狭隘的,表现出为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鲜明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阶级社会里理论研究的必然现象。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民族理论的研究属于一定历史时代的“精神”范围,受到该时代阶级斗争的影响是不足为怪的。
同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研究绝不是从狭隘的阶级目的或民族目的出发的,而是从最终在地球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个伟大目标出发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在民族理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充分看到了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这些重要性大体表现在:
首先,民族理论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定民族的具体状况和特点,从而帮助和推动民族的发展。民族做为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其状况和特点是非常复杂的。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一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并能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克服自己民族发展中的短处,发扬民族特有的长处,推动整个民族更快地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民族理论的研究工作。无论是民主革命阶段或者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无论是在处理一般的国家事务或者是处理民族事务时,都充分重视民族特征,充分考虑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和措施,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帮助和推动各民族历史的发展为目的的。
其次,民族理论研究是民族历史研究的基础。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研究民族的发展史已经和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各民族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人士所注重。

寻找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论文~越多越好~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由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应梁主编,林超民任副主编。199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上中下三册,115万字。现民族出版社拟于近期出版修订本。
  20世纪开始,民族史逐步从政治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民族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梁启超先生在20世纪初开始倡导新史学,即提出了民族史的科目,并作了初步研究。至20世纪30年代开始,吕思勉、林惠祥、王桐龄、吕振羽等学者,先后编撰出版数种《中国民族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史研究工作,由国家民委直接领导和主持编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55个少数民族各编了一部本民族的简史。近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共同编写的《大百科全书?民族卷》问世,先后出版了翁独健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等。许多民族史学工作者所撰写的族别史、地区民族史、断代民族史论著相继问世。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民族史奠定了基础。
  江应梁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出版后,不少知名学者发表书评,给与高度评价,认为是研究中国民族史难得的创造性硕果,是我国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为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本书荣膺中国图书奖、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 它突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从秦汉至清灭亡,不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论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和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的疆域是不断变迁的,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但是我国的疆域大体上还是稳定的。我国疆界早在汉代,由于匈奴、鲜卑的内附,就包有北至漠北与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由于南粤的臣服,而囊括南至南海的辽阔地区;由于西域各国的归降,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而管辖西域之地;由于夫余、挹娄的内附,使疆界东至于海上;由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将版图扩展到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历代王朝大体保持了这个疆域。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正是从这个传统发展而成。中国传统疆域是由南部水田农业区、北方旱地农业区与北部草原游牧区组成的。我国历史上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自然形成了经常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正是这个经济基础,促使我国各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的国家。尽管多次分裂,最终仍归于统一,每次统一的版图大体相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有时受间接统治,但各民族间的联系并未因此中断,仍然在相互依存中共同发展。

  由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与中原相比较为落后,历代王朝为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政权,其形式与内地不同,如秦汉时期的属国、道、边郡,唐宋时期的羁縻府州,元明清时期的土官、土司,史称“羁縻政权”,政权形式不同,属于中国统一的整体则毫无差异。有些少数民族虽也建立过独立的政权,但没有脱离中国整体历史的发展。中国是以汉族为主干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中国不因为建立王朝的民族不同而异;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汉族和中原王朝,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地方政权。中国的历史疆域,不仅包据中原王朝的辖区,也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的辖区。统一的概念,主要是指政权而言;整体的概念,则是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与凝聚。政权的统一,是在整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具体原因,有时只有一个政权,有时有几个政权存在,但整体并没有改变。本书将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纳入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论述,各民族的个性恰到好处地显示于共性之中。

  第二, 本书突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本书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来叙述中国各民族历史。历代王朝尤其是中央王朝的更迭演进及其几千年不断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国历史的一个明显特征。王朝的兴衰更迭,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以及各民族活动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影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以王朝发展的顺序这一客观存在为线索来笼括中国各民族的发展,不惟脉络清晰,而且多民族国家的同一性连贯性也由此上升到突出地位。事实上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清等大一统王朝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历代王朝的兴亡大都与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兴衰与中央王朝的统治也紧密相关。本书不是简单地以王朝更迭为线索编写各民族历史,而是在具体阐释中,将二者结合融会于一体,深刻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历史规律。这正是本书有别于以往中国民族史和一般中国通史著作的显著特点

  第三, 本书突出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性。中国各民族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地发展演变的。每一个民族都必须与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民族关系对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也使各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将民族关系史作为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不可分离的有机联系和日益强化的凝聚力,并进而揭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更加鲜明。

  第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十分注意汉文文献,也注意吸收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尤其注意采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丰富资料,尽可能多地吸收近年来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民族学毕业论文田野点概况怎么写

民族学毕业论文田野点概况写作技巧如下:

当然,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如何选择田野点;如何撰写调查提纲;进入田野点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如何确定访谈对象;如何进行深入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如何化解尴尬局面,缓和紧张气氛。

还有如何做田野笔记;如何分析田野调查资料等方面的内容。在选点时,大学生可以选择熟悉的基层社区作为田野调查地,这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对调查地的人地环境熟悉,便于调查的顺利进行,比如利于确定与选题相关的重要访谈对象,也利于访谈的深入进行。

深耕田野调查

在云南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被视为“从学生到学者”必不可少的一场“成年礼”。

每年由青年讲师或教授带领深入各民族村寨进行田野工作,本科生每年1个月,硕士研究生每年20天,博士研究生则1年,调查期间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一起干活,白天深入调查,夜晚总结写报告,尽管有些累,但学生们依然乐在其中。

林耀华的主要著作

1.The Golden Wi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47. 中文版《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2000年再版。2.《凉山夷家》,商务印书馆, 1947。英文The Lolo of Liangshan (Liang-shan I-chia)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c. New Haven, 1960.3.《从猿到人的研究》,北京耕耘出版社,1951。4.《原始社会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5.《原始社会史》(主编),中华书局,北京, 1984。6.《民族学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7.《民族学通论》(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北京,1990 版,(1997修订再版)。8.《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5。9.《林耀华先生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99。10.《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11.“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与切博克萨罗夫教授合著),原载《苏联民族学》1961年第3期。日译连载于《东亚民族学论文集》第2(1965)、3 (1966)和第4集(1967)。中文版初见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3集(1984),第10-53页。12.《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为林耀华教授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论文)12林耀华,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1910年3月生,福建省古田县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中共党员。1928—1935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40年获哲学博士。1941年回国任教,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祖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燕京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及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和美国传记研究所国际名誉顾问等职。60余年来潜心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半个多世纪中,他含辛茹苦乃至冒著生命危险深入边远的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论文,著述颇丰。主要著作:《金翼》(1941中英文共七个版本,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nl,台湾桂冠图书公司,三联书店);《凉山彝家》(1947年,商务印书馆);〈原始社会史》(主编,1984年,中华书局,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民族学通论》(主编,1990年,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与《凉山彝家的巨变》(1995年,商务印书馆,获中国第十届图书奖)。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访讲学活动。其传记已被《美国世界名人录》等十多部国际名人传记收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