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看到了自己,稍微更正一些细节,本人18年毕业后申请同济大学没录取,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实验室当科研助理,等了一年再上的同济,因此至今在本组已经4年!电化学实验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个,因此效率相比传统环工出数据更快,这是毋庸置疑!好几篇论文,特别是前期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成果有点水,后面才慢慢入了门,开始发表一些更高的成果,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吧。
一、只能说很厉害了,这(论文水平)已经逼近优青 的水平了,单纯说代表作,一作+通讯总数至少要40 篇才有戏。 但是呢一般博士期间能发个1-2篇WR EST都属于开香槟庆祝的节奏,这个直接5篇起步,只能说博 士与博士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本身同济 就属于国内环境学科顶级梯队,清华-哈工-同济都是顶级的。一个是平台本身就很屌,发 WR EST也是家常便饭,再一个研究的课题也容易出文章。 我前面夸是针对论文水平,因为WR EST在环境领域就是顶刊。
看着题目是搞电化学的,这种做起来试验周期短,反应器又小,噱头比较足,再配合材料学科的各 种表征一顿操作,相比于你做传统环工当然是更容易发文章。有些电化学做的更屌的人已经不屑于 发WR EST了,他们一般会冲化学或者材料的顶刊,甚至子刊,相较而言发WR EST对他们来说已经 是次级选项了。 只能说,环境或者说给排水的领域太大而且交叉学科,很多人只能看到WR EST是顶刊,发了顶刊 就是流弊,却看不到这后面不同赛道的难易对比就是天壤之别。
二、我有朋友他们纯搞催化的,一堆 WR EST代表作甚至连青基 都申不上,至少要ACB起步~但是你拿5篇WR EST来卷传统水处理领域 绝对就是降维打击。当然,我甚至还有个师兄最好的代表作仅仅是BT和JCLP,结果人家居然一次就 中面上了。 说实话我这种老老实实做反应器的贼羡慕这种搞电化学搞催化的,一个是搞反应器费时费力费钱, 而且反应器偏工程,idea和novelty又不好找,论文也不容易发,吃力不讨好贼tm不爽,环境专业 的谁不想疯狂灌WR EST呢。 同济那边的大牛组里一般会有几个分工,比如有一波人专门帮大牛跑业务干实事,还有一波人专门负责写文章。
三、现在学生也不傻,我一个哥们就在同济当老师,某杰青老板门下,跟我吐槽那边硕士生博士生又不 是傻子,都抢着去跟电化学、催化的小老板混,WR EST随便发,谁特么愿意本本份份搞传统环 工,让你辛辛苦苦做一个中试,你自己实验没做完,你同门都出2篇WR了。怎么说呢,也的确是科研密码。你说他水,他发的文章全是WR EST环境高质量顶刊,他博士毕业直接去211个副高都够了。 你要说他不水,他这个研究就是个偏材料的花头精,说得难听一点,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现在WR 已经不是当年Mark执政那个看重工程应用的WR了,现在各种材料催化的也疯狂收,占了赛道优势。
能发10篇以上的那种,如果不是灌水,你真的无法解释,一天就24小时,如果每篇都是干货满满, 那我就想问这试验是啥时候做的?雇人做的?那最后的大论文不得写个10万字。但是你会发现即使 博士期间发10篇SCI的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不过150-160页,博士都是恨不得把自己做的全 写进最后的博士论文,那为啥发那么多小论文,最后博士论文总量也还是那个量?那就只有一个可 能,就是每篇小论文的干货其实真没多少!
四、一个博士,3-4年的科研时间,做出支撑2-3篇小论文的实验量是正常水平,你再努力姑且算你能做 出5篇的量,那最后怎么就能发10篇SCI,那不就是把本来一篇文章的试验量,拆成两篇或者三篇论 文来写嘛!这不就是灌水嘛,有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呢! 据我观察,身边的博士其实水平都大差不差,拉不开明显的差距,但是博士的偏好不一样!
有的博士喜欢冲顶刊,恨不得穷尽整个博士只为出一篇science 和 nature,而有的博士则是不求质量只求数量,凑点儿数据就发,1区中不了投2区,2区中不了投3区,3区中不了投4区,4区中不了投开 源,开源中不了投EI期刊,EI期刊中不了投EI会议,EI会议中不了投中文核心。 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选第一条路的大多数铩羽而归,选第二条路很多都是春风得意!
五、一样的努力 一样的付出,结果的差距让人唏嘘不已。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你打算博士毕业去企业,那你就 选第二条路,在一些HR眼里,你心心念念的顶刊在他那就是一个杂志,有很多HR根本不知道啥叫 SCI!即使你打算留高校任教,我也推荐你走第二条路,因为发顶刊真的很吃设备和资源,去一个一 般的学校,你再有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家学校招你来就是来发文章的,你跟领导说,你这 设备不行我写不出来好文章,那领导就会请你走开!
还有一个误区,是博士生经常犯的错误,总是等着试验全做完了,数据都处理好了,才开始写论 文,实话说,当今卷到飞起的年代,你如果还是这个套路的话,真的是前途堪忧。没有实力,没有学术的追求,你就灌水吧,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篇文章拆成两篇投!车轮战,让 你的所有论文一直处于审稿状态!灌水不可耻,毕不了业天天被导师骂,被师弟师妹看不起才可耻!
12月17日凌晨1点59分,嫦娥五号月球车的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返回器内,有来自遥远月球的月壤和月岩样品。12月19日,重1731克的月球样品正式交接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1731克听起来并不多,却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要知道,在4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和他的团队仅凭0.5克月岩就发表了14篇高水平论文。
0.5克,也就两粒黄豆的重量。
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天体化学家、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1978年,美国从“阿波罗17号”采集回来的月岩标本中,取了1克赠送给中国。在得到这份珍贵的月岩标本后,国务院办公厅听取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议,决定把月岩研究的重任交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欧阳自远。时年43岁的欧阳自远被急调入京,主持月岩研究工作。
由于珍贵,这颗月岩标本被一分为二,其中一份0.5克存在北京天文馆用于展览,另外一份0.5克被欧阳自远及其团队用来研究。
“因样品大小有限,我们当时先做了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最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等,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我们都做了。”欧阳自远回忆说。
令欧阳自远感到自豪的是,对这0.5克标本进行研究后,他和团队发表了14篇高水平的相关研究文章。在参考美国公布的数据后,他们还回答了月岩标本取自月球的什么位置的问题。“最终,我们的研究结果让美国人很信服。”欧阳自远说。
除了发表研究论文之外,这块来自月球的石头再次点燃欧阳自远心中的探月梦想。他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探月在战略、政治、经济和科学上的意义十分重大。在太空 探索 的征途中,中国人也不能缺席。
1992年,欧阳自远向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提出实施探月工程的建议。1994年,他提交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通过。
随后十年,他又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发展成果和长远规划》研究以及《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科学目标与实施方案》研究的论证。
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探月一期工程立项。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开始了中国的“探月”之路。2007年11月7日,在确认“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捕获的那一刻,欧阳自远与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两个年逾古稀的科学家抱头痛哭。嫦娥工程的成功实施,开启了我国深空探测的新阶段。
此次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样归来,我国将开展月球样品的相关科学研究,这会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月球的成分构成,未来能产出多少新的科学问题和论文只需我们拭目以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探月行动的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下一步我国要实现的就是载人登月,以及更为长远的计划——在月球建设基地。
而对于欧阳自远来说,登上月球只是他空间梦想的第一步,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他不止一次提到:“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中国一定会飞得更远,我们要探测太阳系的星辰大海!”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嫦娥五号”带回2千克多的月壤,终于不再用0.5克来发论文了》,叶水送,赛先生
2.《1731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付毅飞, 科技 日报
3.《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1978年美国曾赠送中国1克月壤》,新京报
2019年1月3日 ,满载着中国人希望的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 ,在月球背面预选区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记录。
截至 2022年1月3日 ,嫦娥四号已累计传回超 3780Gb数据 ,而且还有一个惊天大发现,那就是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探测的月壤数据, 与美国阿波罗计划带来的月壤相差极大 !这其中有何奥妙?难道阿波罗登月真如很多人质疑的那样是假的?
该篇文章中介绍,研究人员通过 玉兔二号探测车 压过月球表面的轮胎印迹信息,结合地面力学模型,估算出 月壤力学 特性,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月壤,非常类似于地球上的 干沙和沙壤土 ,具有更强的承压特性,与美国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壤有很大不同。
截至 2022年4月 ,玉兔二号探测车在月球表面的移动距离已 超过1142米 ,在这个过程中,嫦娥四号也拍下了它的移动轨迹。从多个不同位置的图片中均可以发现,玉兔二号车轮 粘附着大块团状土壤 ,这就证明这一区域月壤内聚力较大。
科学家分析可能是因为月壤中含有较多的 凝集物 ,才使得月壤在车轮碾压后更容易粘附和聚集。
这样的特性,在阿波罗计划中带回来的月壤中却没有发现。在1961年到1972年的美苏争霸期间,美国先后成功实施 6次载人登月, 并带回 381.7千克月壤 ,在中美关系蜜月期,美国向中国赠送了其中的 1克月壤 。
就是这一点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月壤,被我国视若珍宝,拿出其中的0.5克用于研究,剩余0.5克存放在北京天文馆展出,并成为该馆的 “镇馆之宝”。 我国科学家最初对月壤的研究,就是从这0.5克开始的,也由此发现两者的不同特性。
月壤差别如此之大,而嫦娥四号登月的真实性毋庸置疑,那是不是意味着当年 阿波罗载人登月是假的 呢?
毕竟几十年来很多人都对此持怀疑态度。对这一质疑,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曾多次解释,美国阿波罗登月是真的,带回的月壤也是真的。
之所以如此肯定,第一点原因是作为研究月球的专家,欧阳自远院士就参与了0.5克月壤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其中的化学成分、同位素和矿物质等,并分析了这类沙土状的月壤形成于距今大约 32-42亿年之间 ,主要来源于 陨石撞击和宇宙辐射 ,完全不同于地球上经过水流、风化和氧化的土壤,相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 14篇论文 ,充分证实了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
第二点原因在于,上世纪六七十年度 美苏争霸 的 历史 大背景下,苏联时刻盯着美国的纰漏希望能打败对手,如果美国真的在没有登月取回月壤的情况下宣传登月成功,那苏联肯定会千方百计 拆穿谎言 ,但现实情况却是苏联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发布任何证明美国登月造假的证据,由此也可以反推出 美国登月的真实性 。
两次的月壤之所以差异巨大,根本原因在于嫦娥四号和阿波罗登月选择的 着陆区不一样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着陆点基本都选择在 月球宁静海南部地区 ,而嫦娥四号的着陆区在 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 ,两个不同的位置月壤特性不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就如地球上一样,我国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土壤特性肯定不一样,我国的土壤和美国的土壤肯定也有差别,所以不能以此推断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壤就是假的。
之所以说月球各处月壤特性不同,还有另外一个明证就是 玉兔号月球车 。 2013年12月15日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 月球虹湾区域 成功着陆,在玉兔号巡视月球过程中,嫦娥三号拍摄的图片也显示其车轮不存在黏土迹象,说明着陆区月壤与嫦娥四号着陆区的差别也很大。
随着越来越多探测器降落月球,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尤其是 嫦娥五号 在 2020年12月 降落月球并成功带回 1731克月壤 后,我国科学家终于有了更多的研究样本,不用再像当年那样对着0.5克月壤进行研究了。
而对这些月壤的研究也让科学家有了重大发现,那就是看似荒凉的月球上,隐藏着 每吨价值高达660亿的宝藏 。
这些价值巨大的宝藏就是 氦-3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理想的 核聚变材料 。2020年12月18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昀昭 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 氦-3在地球上非常稀少 ,因为地球大气层阻挡了含有氦-3的太阳风,导致地球总储量可能只有 10万吨 左右;
而月球因为没有大气阻挡,所以氦-3的储量非常丰富,大约有 100万吨 ,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万年的能源保障。
核聚变又称 “人造太阳” ,可以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清洁能源,但缺点就是需要在极高的温度(大约1亿摄氏度以上)环境中才能实现核聚变反应。 2021年5月 ,合肥一个模拟装置在 1.5亿摄氏度 温度下,进行了一次核聚变实验,最终该装置 平稳运行100秒 ,虽然时间很短但这已是目前 世界最高纪录 。
虽然现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该项技术,但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进步,核聚变必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 未来人类的首选能源 。
正是 氦-3的稀缺性 和核聚变技术的美好前景,才让月球上的这些物质具有了很高的价值。
根据俄罗斯科研机构估算显示,每吨氦-3的价值大约为 100亿美元 ,按照2022年4月的汇率计算,大约相当 于660亿人民币 左右,月球上100万吨的储量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等待着人类去开采挖掘。
月球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宇宙天体,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更是 未来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站 ,在这里寻求宝贵的资源,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人类的 星辰大海之路 , 必将以月球为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