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化苦旅论文题目

2023-03-10 14: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化苦旅论文题目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文化苦旅》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在中国部位人们所重视的地方。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属者王圆簏即使道士也是历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 ,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物,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之得一次次确如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剧,只是因为一个道士流浪至此并驻足引起的,因为他的私欲,从而导致外国“冒险者”以少数的银元换走我们住过大量的文化遗产,我好恨,恨当时政府官员的腐败与王圆簏的无知与私欲,从而导致如今我们的遗憾。

  这几日,正在阅读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并不是说如何认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阅。
  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凛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篆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大地无言,但他却能带给我们太多。《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把那儿如水的柔顺却又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风物为骨,以特定时期的文人的人格与处世心态为血肉,描写出了一段关于人格与时代的千古绝唱,还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
  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他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
  昔日的辉煌早就我们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辉煌被窃取了,那后果将怎么样·····
  因老一代创造的奇迹,才造就我们这一辈的骄傲,才是我们摆脱令人屈辱发指的历史。
  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历史会倒转轮回至当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
  这个问题不要问别人,而要问你自己,你是否要为自己的出现创造一份价值或是为他人的路上做点点星光······假如你仍为自己的私欲而奋斗,我要问你,这些东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带走吗?有一句形容人的价值及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关于西湖的论文以及文化苦旅读后感

  这貌似是我去年品味书香的征文噻,1000字多些,没啥文采哈,楼主想要就自己再添添改改呗。

  读《文化苦旅》有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们应当是熟悉的,在八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上,我们就曾读过他的《信客》的节选,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到《文化苦旅》一书中。
  初览标题“信客”,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身着绿装,腰挎绿色牛津包的邮递员叔叔的模样,估计信客的工作性质应该与邮递员相似。但通读全文后,我不禁诧异了,世界上真有这样不惜长途跋涉为他人送一片温馨而自己却饱受风吹雨打的人吗?虽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口号早已耳熟能详,但这个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时代,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况且信客的无私在寄信人与收信人眼里根本不值一钱,何曾有人为他做过点什么?他们施与信客的只有猜疑与憎恨的犀利目光,就像是医院的X光照射线,硬要照进信客的五脏六腑,在里面不断扫射,刺探他是否有所隐瞒,有所克扣,而信客在被刺得千疮百孔之后,只是低下头,默默地离去。
  我不禁为信客感到愤慨,为什么他不进行反抗,为什么他不适时罢工,让村民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恶劣!乍一想,信客这么多年走南闯北的送信生涯,应该让他充分了解到外出务工的乡人生活的不容易,尽管他受够了村民的猜忌,但他的良知让他不忍心,不忍心让背井离乡的乡人连一丝家庭的温暖都接收不到,不忍心让苦等在家的乡亲们连一点家人的消息都等不到。于是,他咬着牙,又开始了他送信的旅程,尽管他的胃病又犯了,腿脚愈加不便了。
  正如《信客》这篇小说,《文化苦旅》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令我感动,感动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动于身陷自然之中的中国文人,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魅力。羡慕作者能够游览祖国的山河,在美妙的大自然的乐律中,寻求自己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用一泓泉水净化心灵,在巍峨的高山上一览众山小。
  在陷入感动的同时,一股悲哀的情绪也慢慢升腾。历经千年而风韵依旧的祖国山河,在我们这一代却面临着空前的灾难。我们将铁路拓展到深山,在古镇盖高楼超市,在海滩边上建起度假村,我们做的这一切都以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借口:长期处于紧张工作与生活的人们需要亲近和感受自然。但是,又有谁曾想过,这样一来,自然还是自然的吗?
  正因如此,我每读一篇文章,就随之一阵叹息,最后竟不知自己早已千嘘万叹。曾经听人说“人每叹一声气就会减少8秒的寿命”,虽然不知那是否有科学依据,但自那以后我便小心注意着,不曾料想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竟消耗了这么多的生命时光。也许,这正是天意,因为作者是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去领略这一切,而我却只花了几天的时间得了这便宜,不花一丝一毫便可感知如此众多,自然是要付出点代价的。
  愿有一天,我能在作者曾经步履过的每一寸祖国的土地上,再走那么一遭,亲自踏上文化的苦旅,真诚地,感知文化的灵魂。

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读《文化苦旅》有感

古朴的字体,灰绿色的封面,给人一种简约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之感,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是这种感觉。可看完本书后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

书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记为主,当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写著名作家巴金,艺术家谢晋,作者的母亲等。

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写山西的一篇。作者给写山西这一篇目的题目为《抱愧山西》,由此可见作者对山西这一文化底蕴颇深之地的赞美。余秋雨的文字总是能从细微之处可能出大学问,在写山西的晋商文化时,追朔历史,从商人的一举一动看出晋商的不易,从轻快的诗歌中到处兄妹离别是的不舍,从古书记载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艰难。可如今山西却成为了一个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这与余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样子大相径庭。

仅仅是这一点就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唤醒,产生的沉重与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时,却无不隐含这这样一种情感。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书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却处处包含温情。每一点都可以引发国人的思考,对于我,一个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五千年来,中国所受的种种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而我们能做的则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同时,看完此书,也又重新定义了我对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纯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

将中华文化铭记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这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

以本书作者余秋雨的一句话结尾: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