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幸福其实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存在于教育的过程当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篇一
《试论教育与幸福》
【摘 要】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教育中唯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幸福才能算是完整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学生;幸福
目前,关于幸福教育的含义,大多从目的论和过程论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目的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或结果应该是为了人的幸福,是为了幸福的教育;过程论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人们体验幸福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虽然现阶段对学生幸福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教师的,但是教师在教育中对幸福感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两个维度。
一、学生的幸福
有学者认为,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要确保权利不受侵犯,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幸福的基础和应有之义。要实现学生的幸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迁移,注意引导学生调整和组织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从而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3、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联系生活,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造力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力量。新时期,创造力意味着高级生产力,意味着在国力竞争的绝对优势。新时期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关注学生和优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2、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将知识重点与练习搭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4、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
二、教师的幸福
教师幸福感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的情感体验。邝红军认为,教师需要的合理满足是教师幸福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快乐是教师幸福的应有之义,教师创造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冯建军认为,教师的幸福应包括中等财富、身心健康、人际和谐、高尚德性和发展完满。教师唯有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合二为一,才能真正获得职业幸福感。
(一)教师的幸福源
1、源于社会。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与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教师作为社会人,其社会地位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有很大影响。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其职业声望、物质待遇与职业权利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教师的声望、待遇以及权利都可以促使教师积极投入工作,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2、源于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因此学生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学生的全面发展、成绩的提高都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学生的尊重、家长的爱戴和社会的认可是对教师价值极大的肯定。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也会随之与日俱增。3、源于自身。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是一种幸福。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学习进修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学问题,教师在自身的提升和发展中不断成熟,并从这些劳动成果中体验快乐和满足,这个过程便是教师获得幸福体验的过程。
(二)实现教师的幸福
教师幸福的实现主要从两方面实现,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基本条件,但还要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以保证教师幸福的实现。1、提高教师待遇。这里的待遇,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我国,教师职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教师职业的高威望与低选择率是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其原因在于教师的物质待遇偏低。我们还要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需要外,还应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承担着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情感、世界观甚至灵魂去塑造人。教师要注意在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注意知识的更新以及再创造。3、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关注日渐升温。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主要的就是要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的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也需要社会给予保障。
三、“双赢”的幸福
“双赢”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师的幸福感会影响学生在教育中的幸福体验;二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共同获得幸福感的作用。
(一)幸福感的迁移。教育是师生双向激发生命的活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也引起教师的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一个身心憔悴、愤世嫉俗的教师怎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如沐春风之感。因此,在学校中,应给教师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将自己的热情充分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在自己获得幸福体验的同时,也用这种情感来感染学生,实现“双赢”。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亦师亦友,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关爱与敬爱。然而爱更是一种智慧,教师不仅要爱每一个学生,还要把握爱的策略——严爱优秀学生,热爱中等学生,偏爱落后学生。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幸福的关注会越来越凸显。仅仅有老师的幸福,算不上教育幸福,仅仅有学生的幸福,也构不成教育幸福。教育的幸福是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共同得到幸福的体验,二者缺一不可,唯有师生双方“共赢”,才可谓真正的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篇二
《论教育与幸福》
作者简介:潘会鹏(1988-),男,吉林省延边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吕蔚(1988-),女,辽宁省大连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从教育学原理的立场来看,幸福之所以成为教育的目标,是因为幸福始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因此,要实现幸福,我们必须搞清楚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并且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关键词:教育;幸福;关系
人类的幸福其实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存在于教育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为了幸福而教育,因为教育而幸福。而人们接受的教育,首先就是逐渐学会一些生存的技能,从而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也在无形当中提高了个人的素质,让人们学会了各种为人处事的准则,而我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无疑体现在对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作为将来中学的语文教师,我对教育幸福的理解也是应了那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本文我将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对教育与幸福、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与幸福
(一)教育的含义
这个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谈,首先,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是“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社会方面的活动”,而从狭义上讲,教育又是“由专门的教育组织承担,并由专业的教授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并且能深刻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活动”。
(二)幸福的含义
对于幸福这个词,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从古至今很多大家都对幸福进行了有深度的解释,他们从多种角度出发给幸福都做一个相对完整准确的概念,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1]庄子也提到:“至乐活身”。[2]杜威说:“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3]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每个人对幸福都能说出自己的认识,比如,一个穷困潦倒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而一个备战高考的高考生会认为考上重点大学就是幸福等等。因此,当一名人民教师把教育作为此生最高的理想,并坚信自己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的时候,那么,此生他将会是一个幸福的教育者,因为正是他的工作,周围的学生也感到了幸福。
二、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教育对幸福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把人从“自然存在的实体”走向“精神存在的状态”,能“不断地将新一代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使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之中生活、工作和交往”。[4]教育若是要实现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各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次,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物质幸福、敢于追求精神幸福的能力。最后,幸福并不是单方面的个人幸福,我们在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社会的总体幸福。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幸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能促进人的幸福。学生幸福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的。也只有在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下,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增进人的幸福能力。其次,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能力。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提高人的全面综合发展,这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要使人的这两方面都感到幸福,教育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因为,教育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不受教育就很难实现人生幸福。
作为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将来成语文教师的时候,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让他们生活在幸福的氛围中。由于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主要从人文学科中获取,而作为学习其它课程的工具,语文这一科起着举无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思想性、人文性几乎都是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形成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引导他们去感知幸福、追逐幸福。
三、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
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我们只有在一个合理的目标下才能很好地去教育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兼顾所有学生,让他们都能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决不能仅仅为了好学生的成长而不顾后进生的感受,这有悖教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拿语文这一科来说,在教育中要加入实践、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中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要继承,而对于当代的教育时局,我们也要尽可能去创新,总之,要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个人在干巴巴的讲,一定要和学生产生互动,可以有激烈的辩论、有分组的讨论、有独立的思考、有质疑课本的能力等等。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是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我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一堂好课是否能够形成,还是那语文做例子,学生若是不喜欢语文老师,他肯定就不会认真去学习语文,这一个班级的语文成绩肯定不会好,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不会很好的配合老师,老师若得不到学生的反应,这一堂课会越上越没劲,自然也就会失去讲课的激情,特别是语文这一科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性、文学性,授课的过程必须要师生互相配合能完成。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师和生分别是创造者和体验者,在一个很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幸福。
总之,人的任何活动都要以实现人生幸福为宗旨,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回到人本身的价值情感方面,我们要真正做到使教育造福于全人类,以便培养出能够实现幸福、享有幸福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影响整个教育界,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不再将学习当作负担。正如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引领学生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贯穿整个生命的对幸福的追求。”[5]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545.
[2] 庄子・至乎.[M]
[3]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8:94.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
“幸福指数”概念是20级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并实施“幸福计划”,在不同的时期,政府推出了不同的国民幸福目标,使人生基本问题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在这个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国富的标准, 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不能从本质上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在很多情况下,GDP的增长可能隐藏了人们的福利下降,因为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很难被体现在一个数字之中。GDP增长模式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国民幸福指数”(GNH)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近年来,发达国家也开始进行国民幸福指数研究, “快乐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快乐经济学在整体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支持下融合了行为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逐渐成为“直面生活现象”的经济学,进而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国民幸福指数。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称之“幸福指数”,英国则称之“国民发展指数”(Measure of Domestic Progress,简称MDP),日本的“国民生活快乐指数”更强调文化方面的因素(Gross National Cool简称GNC),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简称GNH)的研究。总之,普遍认为: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国民幸福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幸福指数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但人们的幸福感是相对的,国民幸福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并不一定同步增长。对人民生活幸福而言,国民幸福指数比国民生产总值更要重要。
摘要 :幸福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获得幸福的方法与途径也不尽相同。幸福需要我们主动去追求去争取,要想获得真正的有意义的幸福,我们就要从马克思那里汲取营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因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价值加以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幸福观
一、理论价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要分析探讨幸福观,就要从老祖宗那里寻根溯源。目前我国幸福观有多种样式,我们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流指导地位,对其他的幸福观要加以分析批判,用扬弃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倡导人的解放,人解放之后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自由,幸福就自然伴随而来,人的解放是很高的层次水平,政治解放是其政治前提和基础,劳动解放是其物质基础。人的解放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更是最高层次的幸福,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乃至人类的最高目标终极追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给我们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它的指导下,我们能正确的追求幸福,提升我们的幸福感,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首先注重的是集体幸福,然后才是个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体幸福,同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集体社会中的人,因此集体幸福和个体幸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此在实际中,我们就不能只偏重一个方面,比如只重视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这是不正确的幸福观,只注重物质,轻精神,会导致金钱至上形成金钱拜物教,精神空虚,接下来社会风气恶化,处处充满铜臭味,这是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坚定坚决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走歪路不走偏路不走错路。沿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二、现实价值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球化是时代发展大趋势,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面对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各种矛盾日益增多,思想也比较杂乱多元化,为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地位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被吵得沸沸扬扬的“马诺事件”,宁愿在宝马里哭,不在单车上笑,这就是不端正的幸福观,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坚持。这对个人成长和国家进步、社会文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要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宣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任重而道远,让每一个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坚定拥护者。打造人人学,人人爱的氛围,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我们追求幸福意义深远。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分析形形色色的幸福观,在嘈杂浮躁的时代里,不改本色有态度有坚持。不为肤浅,看似合理的幸福所诱惑所误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意义重大。现实生活中,从个人层面来讲。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能贪图享乐,因为创造比享受更重要,贡献比付出更高贵。从国家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需要有科学的幸福观指导,建设幸福中国美丽中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指导,我们要努力学习研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活学活用重在落实重在践行。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国家前行,在社会上成为主导幸福观,确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定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领社会进步,指引个人追求幸福。
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倡导个人与集体统一,物质与精神统一,创造与享受统一,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告诉我们贡献在先,享受在后,虽然时代实践在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仍是科学的理论,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常学常新。我们当今处在风云巨变的时代,面对世界和中国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我们仍然要从老祖宗那里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困难与机会并存,是改革发展的黄金机遇,但难啃的骨头也有很多。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更要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知道我们,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于全体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实现有非凡价值,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必须坚定主流价值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国现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抵制四风,中央八项规定,三严三实教育,四个全面战略等,都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具体做法,同时也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发展完备。为我们追求幸福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仍放光芒,我们要遵循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沿着它我们必定会追求到属于每个人的独特又有价值的幸福。
四、总结
本文简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当代价值。不论实践角度还是理论角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都具有重大意义;不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都有着重大价值。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主动从天而降,我们要积极主动的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去探寻幸福的密码,幸福就在不远处。一方面,小到个人。人生可能不会尽善尽美,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会收获独到的幸福。另一方面,大到国家社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其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2]江畅,周鸿雁.幸福与优雅.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外研社,1998,2.
[5]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9.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以这么引用成参考文献。而这种精神带来的成就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