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2.《本草通玄》 :“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
3.《珍珠囊》: “导气消积,去脏胎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
4.《汤液本草》: “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削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5.《本草图解》 :“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府病多热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胃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寒者多用巴豆。 ”
6.《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坚积聚,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寒,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疰邪物,杀虫鱼。治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练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
7.《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消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蛊。去皮心膜油,水煮五度用。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皆废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
8.《饮片新参》 王一仁:“巴豆性味辛辣热烈,微苦。攻逐寒结,在上即吐,在下即泻。”
9.《药性切用》 :“辛热,大毒,下脏腑沉寒,通经络堕胎,最为斩关夺门之将。”
10.《本草纲目》 :“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11.《本草便读》 :“荡涤阴凝之物.锐利难当.攻消坚积之邪.直前无阻.沉寒痼冷.赖辛热以宣通.化腐伤肌.仗膏丹而施用.脾胃大肠皆可入.刚雄有毒勿轻尝.”
12.《本草崇原》 :“气味辛温,有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 ,大腹,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13.《本草从新》 :“”通、大燥大泻。辛而大热大毒.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最为斩关夺门之将.(大黄巴豆、同为峻下之剂、但大黄性寒、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腑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破痰癖血瘕.气痞食积.生冷硬物所伤.
14.《得配本草》 :“辛,热,有毒。刚猛之性,走气溃坚。荡涤肠胃之积滞,驱除脏腑之阴霾,片刻间靡不奏效。得杏仁,治积滞泄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
15.《新修本草》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坚积聚,留饮痰 ,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
16.《千金翼方》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
17.《长沙药解》 黄元御:“味辛、苦,大热,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驱寒邪而止痛,开冷滞而破结。”
二、现代研究
1.成分: 主含脂肪油、巴豆苷,尚含巴豆毒素、巴豆异鸟嘌呤、β-谷甾醇及酶等。《中国药典》规定:含脂肪油18.0%~20.0%,含巴豆苷不得少于0.80%。
2.作用: 本品有泻下、促进平滑肌运动、抗肿瘤、抗菌、抗炎等作用。
3.药理: 巴豆油对口腔、胃肠等粘膜及皮肤均有强烈刺激作用,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呕吐,在1/2~3小时内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对皮肤可引起发红、起疱并可坏死。其毒性较大,报导有服用20滴巴豆油而致死者。巴豆含有致癌物质。
【 注音 】: ba dou
【 意思 】:(1)常绿小乔木,叶子卵圆形,花小,结蒴果。(2)这种植物的种子,是剧烈的泻剂。
1、目的研究巴豆提取物对人肠上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合成这两种物质的原料是巴豆油,利用种植在亚洲的巴豆种子提取植物油,整个合成过程只需要五步。
3、例如穿心莲、天花粉、大黄、黄柏、使君子、虎仗、南沙参、巴豆等,主要引起荨麻疹、药物疹、剥脱性皮炎和过敏性紫癜等。
4、综述了巴豆醛催化氧化合成巴豆酸的研究进展。
5、八戒(得意的笑):要想好身材,一颗巴豆,空前绝后。
6、目的:观察巴豆水煎剂对胆囊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理。
7、一种甾醇,分子式为C29H48O,从大豆或卡拉巴豆中提取。
8、胃肠安丸是一种治疗腹泻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其中的巴豆霜在方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9、为了阐明其在胃肠安丸中的合理用药,本论文对巴豆霜推进肠运动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和相关成分的分析进行了研究。
【基原】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的干燥成熟果实。
【异名】八菽,刚子,老阳子,猛子仁,双眼龙,巴果,八百力,芒子,红子仁,毒鱼子,贡仔等。
【性味】辛,热;有大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成分】本品含巴豆油60%,蛋白质约18%。还含一种称巴豆毒素的毒性球蛋白,以及巴豆甙,生物碱,ß-谷甾醇等。
【功用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主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痂,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等。
【药理研究】
(1)对消化系统有催吐作用,并能刺激肠粘膜,导致炎症反应及促进肠蠕动。
(2)对血液系统可使血小板中环磷酸鸟苷浓度增加,致血小板凝聚。
(3)有抗菌作用,抗肿瘤作用等。
【中毒表现】巴豆有毒,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主要表现为:
(1)口腔粘膜红肿或水泡,糜烂,咽喉及食道有烧灼感,流涎,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剧烈腹泻,大便呈米泔样,重者可有呕血和便血。
(2)由于脱水可引起急性肾衰。部分病例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中毒加深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致死。
【中毒救治】
(1)立即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洗胃,并予冷牛乳,蛋清,冷米汤等保护食道和胃粘膜。
(2)静脉输液以促进毒物排泄,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3)用黄连,菖蒲,绿豆等煎汁服,或用芭蕉叶榨汁饮服;皮肤红肿灼痛用黄连1.5克泡水涂搽。
(4)对症处理包括解痉,止痛,吸氧,抗休克等。
【临床应用】
1.泄 泻
(1)王肯堂年八十,患脾泻。群医认为年高体衰,辄投滋补药,病益剧。中梓视之,曰:公体肥多痰,愈补而愈滞,当用通利药涤荡之,能勿疑乎。肯堂亦精医,曰:当世之医,惟我二人,君定方,我服,有何疑焉?中梓乃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而愈。〔俞宜年.天津中医.1988;(1):44.〕
(2)王某某,女61岁。1983年7月22日初诊。腹胀溏泄,时轻时重5年,每因油腻,肉食,生冷诱发。西药抗菌,和胃消食或可取效一时,而中药健脾和胃,涩肠止泻则反其疾,痛苦非常。体弱倦怠,唇口色青,舌淡苔白,脉沉而滑。给巴蜡丸49粒,每天空腹时囫囵冲下7粒。第4天起便次递减,质转硬,药服完后,大便1天1-2次,成形。后以香砂六君子汤5剂调理,病告愈。
巴蜡丸即黄蜡包净巴豆仁而成。〔赵会文,等.四川中医.1986;4(2):55.〕
2呕 吐
王某某,男,49岁。1980年10月24日就诊。据云,11岁时饱餐冷肉出现呕吐,泻痢,腹痛阵作,周身瘙痒起小丘疹。此后每食猪肉则旧疾复犯,甚感痛苦,遂违心忌食。今赴友人喜宴,旧疾复发。检查:痛苦面容,神志清楚,面色苍白,频频呕吐,周身呈团块状荨麻疹样丘疹,胃脘胀痛,舌淡苔腻,脉缓。暂用西药对症处理,给巴蜡丸49粒,每天空腹时囫囵冲下7粒。连服7天后,泻下败卵样黏液便2次,后服理中汤加焦三仙3付调理。随访至今,虽常食猪肉亦无不适。〔赵会文,等.四川中医.1986;4(2):55.〕
3胃 痛
任某某,女,43岁,农民。1982年8月11日初诊。自诉11年前,因劳累饥饿暴食小红薯干约250克,当天即感胃脘不舒,纳减,次日胃脘部出现绞痛,吐酸嘈杂,经治疗好转。此后每遇冷食即胃痛,甚则昏扑倒地,冷汗淋漓,气微欲绝,迭经健脾养胃,温经散寒等法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此次发作缘于前日饮食不慎。脘腹胀痛拒按,呻吟不止,面色黧黑,体质瘦弱,脉弦右大于左,舌苔白腻,给巴蜡丸49粒,每天空腹囫囵吞下7粒。又用人参健脾丸3盒以善后。追访2年,健康无恙,体力日增。〔赵会文,等.四川中医.1986;4(2):55.〕
4冷 秘
何某某,男,3岁。1983年4月23日就诊。大便秘结4天,饮食即吐2天,无腹胀腹痛。检查:患儿神萎面白,四肢欠温,腹软,不胀满,喜按,未扪及痞块,舌淡苔白润,症属冷秘。治宜温通开秘。用温脾汤加芒硝,六磨汤加附子各1剂,西药用导泻药,已3天病情如故,遂转余诊治。余思巴豆性烈,擅长振奋肠道功能,乃用棉布,内铺棉花包巴豆捣如泥,取渣约一挖耳匙,拌适量蜂蜜用温水送下,约2小时,大便通利,呕吐即止,遂服热豆浆,并以理中汤和五磨饮子善后。〔刘明述.四川中医.1987:5(7):29.〕
5.面神经麻痹
(1)董某某,男,57岁。1985年5月21日就诊。患者在外开会夜卧感寒,晨起发现口角歪斜,右腮不能鼓气,言语不清,说话,发笑时更甚。检查:口角左歪,右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治疗:取巴豆1枚,将仁剥出压碎,敷于右侧颊车穴(可配合热敷)。1小时候感局部灼热,保持1天后,症状明显好转,3天后完全恢复正常。〔刘建文.四川中医.1988;6(3):30.〕
【按语】面瘫的确切病因未明。通常认为是由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遭受风寒侵袭,气血瘀阻于经络,筋脉失养而致。巴豆辛热能破症瘕积聚,外敷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促使病变恢复。
(2)舒X,男,47岁,农民。患者1987年12月5日因外出受寒,次日清晨发生口角歪斜,遂来诊治。检查:右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右眼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流涎,面肌牵向左侧。用下法治疗2次痊愈。
治疗方法:用大巴豆4粒去壳,鲜生姜6克共捣烂如泥,外敷患侧下关穴,用胶布固定,待敷药部位烧灼难忍时将药物去掉即可,局部可出现红色丘疹和水泡,一般不需处理,若水泡严重可按无菌操作法沿水泡下缘抽出液体。一般治疗1-2次,间隔时间3天(以丘疹,水泡消失为宜),可收到满意疗效。〔胡达坤.湖北中医杂志.199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