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研究性学习议论文

2023-03-09 1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研究性学习议论文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研究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股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之风,对传统教育也起着革命性的变革:过去是教师+教材+学生,现在是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学生;过去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死板、僵化、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气氛沉闷,效率底下;现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积极提倡创新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别是新课标的提出,要打破旧的学习模式,建立新型学习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育思想。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研究。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先后投入1200万元用于硬件和软环境的建设,电教设施堪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400台方正品牌电脑,100套多媒体演示系统,价值百万的专业级演播系统,千兆以太网百兆交换到桌面。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在“九五”期间,“利用校园电视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获江苏省电教馆“九五”优秀电教课题成果奖。“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常州市“九五”课题成果一等奖,并已被推荐参评江苏省优秀课题成果奖。我们还有着较为广泛的学生基础,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连续3次在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及名次均列前茅。基于以上优势,我们选择“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研究课题。
二、
三、
研究目标
1、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2、促使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3、培养锻炼一批素质过硬、具有科研能力,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研究的措施
(一)作好研究准备
1、学生层面:课堂教学改革+课外活动辅助
开展本课题研究,我们始终立足于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前列,因为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与保障。我们首先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充分保证师资力量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优选教材,因为好的教材不仅充分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更考虑到学生的学;第二,我们加强学生的基础实践操作,特别是汉字输入、文字编排、电脑绘画、演示文稿制作、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电子邮件收发、留言板论坛的应用等。第三,我们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渗透学科内容、思想,比如学习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学科封面为内容,要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以及美术效果、合理性;第四,注重软硬件的相互应用,同时渗透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是以硬件和软件为载体的,在利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故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故障和分析故障、解决故障的能力。如《电脑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根据平时实践应用的体会,研究分析总结常见问题。第五,课外拓展延伸,分两方面:一、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长;二、开放网络教室。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坚持开放网络教师,给学生提供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场所与环境。目前我校学生非常自觉而且主动课余来上网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我们刚刚毕业的学生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撰写了一本《毕业小论文集》,题材来源于INTERNET网络,通过电脑输入,word编排,最后打印装订全过程都是学生亲手实践出来的。
2、师资层面:自学+辅导
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方向,从理论上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而校内的精英人物或团队可以更贴近我们的教学,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为此,我们在首先加强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支撑信息技术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包括主体教育论、多元智能和研究性学习理论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教学设计方法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培训。
每学期坚持邀请至少两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从理论上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规范我们的研究行为。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校内的精英资源,如在电教课题研究方面,陆一平校长一直是我们的领路人和开拓者,他本身具备扎实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全国科研型教师,还有严晓东校长、韩玉宇主任、何江燕主任等校内专家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每一次研究活动,我们都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的活动,对我们的研究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点也是我们觉得做的比较成功的方面之一。
我们学校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而且从制度层面上做出了公开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的规定,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网站制作评比活动,评比结果直接与教师“五自”考核挂钩,这些内外在因素促使教师非常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同时我们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比如:课件制作培训、网站制作培训、省教育技术考核培训等, 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研究者层面:改进研究活动方式,推进人的动态发展。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本身就是各个方面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是多个课题争抢的对象,同时还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如何协调课题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同时,尽量减轻课题组教师的工作量,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一矛盾:
整合课题研究活动,在教科室的协调下,对于不同课题的活动进行整合,对于同一个研究活动,不同课题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即降低了活动的频繁程度,还可以借鉴其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开拓自己的思路。
我们原来的主要研究活动方式,就是开研究课,之后评课,对照研究目标进行分析,研究活动就告一段落,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研究不能深入,缺乏系统性,对于研究课的问题不能再次研究。针对这一矛盾,从2005年开始,我们改进了开展研究活动的方式,提出了“基于教师行为跟进的校本研修模式”。 每学期每个学科组或课题组提出一个研究的目标,确定上研究课的教师,确定课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三步开展研究活动:第一步,教师备课,拿出第一教案,课题组教师围绕研究目标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教案,同时第一次上课,课题组教师再次围绕研究目标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上课教师拿出第二课堂,课题组教师再次进行讨论、分析;整个循环用2~3周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进行深入有序的研究和思考。
(二)开展实践研究
课题的开始阶段,我们从语文、科学和史地生及物理等学科尝试开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工作。这些学科相对而言易于操作,适合研究性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内容较多一些,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对本模式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共识,并将以下共识推广到其他学科:
1、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 ,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开展对“真实问题”的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 ,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 ,如地理学科中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科学学科中恐龙到底是什么原因而灭绝,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否真的都不相同,以及基因问题、人类营养素问题等,语文学科中的麋鹿为什么失而复得,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等,物理学科中的力学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等,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 ,既打破了传统的“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传统的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光盘资料等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教室内可以体验天马行空遨游世界的感觉,这样 ,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 ,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 ,形成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比如,在学《恐龙时代》一课,我们学生远离恐龙的生活时代几千万年,但他们对恐龙了解的知识是广泛的,兴趣盎然,主要得益于资料来源网络有数百个恐龙网站、电影有《侏罗纪公园》等,还有恐龙模型,以及学生参观了常州恐龙园后带回的摄制录像,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探究发展的空间。
(3)培养科学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是本着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学习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电视采访、录像、数码相机等社会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等 ,再通过excel统计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图,从强烈的数据对比中、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储蓄 ,在不断的发现中发掘了创造的潜能,在试图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和学习伙伴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可以和专业人士交流,这样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 ,加强人际之间的合作。
(5)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密切了师生关系 ,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里,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向激励思考转移。教师的着眼点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②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 ,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③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成为学生集体研讨的“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1)内容。我们选择部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易于学生操作的,令学生产生困惑的,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一是从教材中确定研究专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每节课后设计列举一些研究课题 ,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 ,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从教材中引申并合学生实际 ,提出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淹城遗址的开发、中国乒乓在世锦赛上的走向、我们的饮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策略。①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 ,因而课题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需要;②课题设计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避免把学生引向单一性的思维;③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创造性与主体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④教师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与指导:选题的评价与指导、中期检查与指导、结题时的评价。
(3)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一般有:①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②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考察 ,运用有关的理论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③实验法。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寻找答案。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并修正方案———汇总成果———交流评价。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初可以由老师提出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专题。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对研究专题进行价值评判分析,如《麋鹿》一课,我们可预先网上搜索一下有无关于麋鹿的资源信息,如果没有的话,毕竟麋鹿远离我们生活,很少见,就不能确定为研究专题。
②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信息技术提供方案设的平台,可以用word工具编辑而成,并且把不同的方案发布在网上,供不同小组交流、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计
③实施方案,汇总成果。学生依据课题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和有关的实验等。当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微调方案,以使方案更趋完善;最后要将研究成果表现出来。收集资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不仅可以利用网上现成的,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功能调查采访专业人士获取更多信息;整理归类、实验可借助现有的office办公软件、几何画板、以及各种仿真实验室来进行操作。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画形式、小论文形式、电子板报形式、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或网站形式等。
④成果交流,总结评价。成果交流可以采取班级汇报、辩论赛或者网络共享等多种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评价时侧重“四重” :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结果的表示可以是定量的 (分数、等第等 ) ,还可以是定性的 (如评语 ) ,也可以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问题探讨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在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就将计算机教学作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上学生在技术上的差异较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由于受技术的影响而难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还要求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浏览、去设计、去制作,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解决教学需求提高与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本课题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薄弱,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研究的主题或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还值得商榷。

求研究性学习作文650字,有关金庸的武侠小说!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是金庸小说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们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为曲折、最为生动、最令人激动和痴迷。
  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意味的故事。自他们相爱之日起,就离多合少,往往旧劫未去,新劫又生,历尽曲折悲欢,充满苦涩苍凉。然而他们又坚贞不渝、锲而不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海枯石烂情不变。从而迷醉了无数的读者。
  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像杨过和小龙女一样,在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不自觉地坠入了一场迷梦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骗。这场欺骗并非来自小说的作者——也许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读者一样受了欺骗——而是来自“爱的幻觉”,来自人性及其爱情心理。
  杨过和小龙女当真是值得称羡的佳侣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
  这倒并不是因为杨过比小龙女要年轻几岁晚一辈,也不是因为杨过失去一条臂膀和小龙女失去处女的贞操——这一切小说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圆满的解决方法,而主人公也确实是克服了这些微不足道的障碍。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的真正危机是他们的个性的极端对立,他们的人生理想及其喜爱的生活方式的极端矛盾。他们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人,当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种命运的捉弄,而他们的相爱更恐怕是一场误会,一场不自觉的自我欺骗。
  “异性相吸”,也许是产生这种误会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异性”
  不仅是指男女性别的差异,而且是指男女性格上的差异。我们常常见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爱上一个沉默稳重的人,一个聪明灵俐的人爱上一个木讷刚毅的人,一个外向的人爱上一个内向的人..等等,而都得到了相对完满的结局,甚至可以归纳为一种“规律”,即异性相吸、相反相存。我们不否定这一点,也承认性格的相互补充是爱情与婚姻的和谐或妥协的一种较为有利的情形。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对“另一极”性格的自然的倾慕,源于一个古老的审美法则,那就是隔岸观景。我们总是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有距离的事物较自己身边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我们总容易让那些使我们“不明白”及我们不具备(没有或没见过)的东西迷惑。..可是我们一旦“获得”,这种审美距离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杨过和小龙女的情形大致如此。
  在古墓之中,两人只觉得互相关怀,是师父和弟子间应有之义,既然古墓中只有他们两人,如果不关怀不体惜对方,那么又去关怀体惜谁呢?——
  有意味的是,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是因为杨过根本不懂得爱情:
  小龙女正色道:“你怎么仍是叫我姑姑?难道你没真心待我么?”她见杨过不答,心中焦急起来,颤声道:“你到底当我是什么人?”杨过诚诚恳恳的道:“你是我师父,你怜我教我,我发过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听你的话。”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妻子?”
  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被她问到,不由得张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小龙女气得全身发抖,突然“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第七回)
  这里有—个小小的误会,欧阳锋找到杨过,疯疯癫癫地点了小龙女的穴道(那时她正与杨过脱了衣服练“玉女心经”),被对小龙女心仪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虚而入。小龙女以为是杨过,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杨过找到小龙女时,尹志平早已离去。杨过不知就里,而小龙女则以为杨过在装疯卖傻,不负责任。因而见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为杨过占有了她)
  而气愤急怒,想要杀了杨过,终觉不忍,因而只有转身疾奔下去,离他而去。
  可是杨过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师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异,一时温柔缠绵,一时却又怨愤决绝?为什么说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许叫她姑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以为“此事定然与我义父有关,必是他得罪师父了。”
  杨过对他的师父小龙女,其实只有敬爱之心,却没有性爱之情;有亲近和依恋的关系,却没有热烈的爱情冲动。
  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不懂爱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爱有别于师徒之爱、姑侄之爱。
  等到小龙女离开他以后,在寻找小龙女的过程中,才慢慢地意识到小龙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么。因而,他在追寻“白衣少女”(小龙女也总是一身白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陆无双、完颜萍,并把她们当成小龙女的幻影。
  他以为(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爱上了小龙女却不知小龙女此人也只是一种幻影:爱的幻影。这幻影正是被他情窦初开的心创造出来的。
  同时,这幻影也是最初环境激发出来的。
  因为从此以后,他与小龙女就开始了离多合少,劫难重重的日子。除了这第一次分离以外,还有三次重要的或长久的分离,一是相聚不久,又因“礼教大防”而分离;再一次是小龙女因明白自己失身于尹志平,同时又以为杨过要娶郭芙而再度悄然离去;最后一次则是小龙女为了让杨过吃药治毒,跳进了绝情谷底,从而使他们之间分离十六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分离虽然各有外部原因造成,然而都是小龙女主动离去的。虽然她每一次离去,都有足够的“为了爱”的理由,谁能说这不正是她的本能的逃避呢!?
  无论是理智的回避或是本能的逃避,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分离和悬念。而这种分离与悬念又恰恰是激发杨过的强烈的情感及其爱的幻觉的最好的动力。分离造成的是美感及其审美心理的距离。一次次分离之后的悬念总会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放大。更何况每一次分离,都伴有使杨过不得不去追寻的理由,比如第一次他是要找到小龙女,以便弄清他是怎样得罪了她;第二次知道小龙女是迫于“礼教大防”而离去,激发了杨过的反抗命运的热情(这在杨过的个性及生命中是一贯的);第三次知道小龙女对他误解而离去,使他加倍地歉疚;第四次则是为了一句诺言..
  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一爱情——我们权且称这种模糊不清的激烈情感为爱情——的追逐中,杨过始终是以热烈的追求者而存在的。而这恰恰合乎杨过的性格,这种大苦大热的曲折追寻,正合杨过的口味。在他而言——在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如此——追求本身,追求的过程本身已经比追求的对象更为重要。追求和期待虽然不无痛苦,但也是一种热烈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都充满最美好的期待和幻想。幻想中的情侣,期待中的恋人总是要比真实的人美妙得多。
  这一切乃是杨过的性格决定的。命运的障碍和外物的干扰,总会激起他的强烈的逆反心理,仅是为了“反抗”本身,他也会不顾一切不计生死的(这在他反叛全真派时已经有过充分的显示)。他和小龙女的关系遭到旁人的非议时,便又是如此。小说中写道:
  ..黄蓉道:“好,你既要我直言,我也不跟你绕弯儿。龙姑娘既是你师父,那便是你尊长,便不能有男女私情。”
  这个规矩,杨过并不像小龙女那样一无所知,但他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只因为姑姑教过他武功。便不能做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与姑姑绝无苟且,却连郭伯伯也不肯信?想到此处,胸头怒气涌将上来。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刚烈之人,此时受了冤枉更是甩出来什么也不理会了,大声说道:“我做错了什么事碍你们了?我又害了谁啦?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第十四回)
  这一段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性格,但并没有表明他对小龙女的爱本身。—
  —在这样一个激动的时刻,你就是让杨过为了反抗命运而娶任何人为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干的。这就是他的性格。因此,如果没有这些冲突,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冲突所引起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及反叛精神,那又如何呢?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分离,那又会如何呢?——这样的疑问是意味深长的,也是触及本质的。
  强烈的爱的期待美化了爱的对象。热情的爱的追求掩盖了对爱的对象及爱本身的无知。这才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真正的悲剧。
  十六年以后,这对情人重新聚首,恍若隔世。经过数十年的曲折和分离,这一对有情之人大概能不再分离地过几天平安的日子了。
  然而,也许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发现)之间的爱情悲剧及无法调和的性格冲突才会真正地拉开序幕。而以前这几十年的故事只仅仅是这一悲剧的长长的“引言”?——遗憾的是,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使我们保留了最为美好而强烈的印象,而无法猜度他们的“后事如何”。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作者。因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只负责将美丽的情感悲喜(无论真正的结局如何)带给我们,将最为华采的乐章展示给我们,至于真实而琐细的平凡生活么,那就不是作者的事了。
  我们说过杨过和小龙女是不会幸福的。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杨过是一个多情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无情无欲”的人。—
  —这是她的古墓生涯的结晶,也是她的武功的必要基础。——那古墓派玉女功养生修练,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诀:“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肠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第39 回)显然,小龙女将此要诀练得很好,否则她无法在古墓中长大,尤其无法在绝情谷底一个人生活十六年之久。
  其二,杨过是一个热情如火、活泼激烈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宁静冲虚、恬淡幽闭的人。这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出现极大的反差和冲突。杨过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第29 回)。而小龙女则恰恰相反。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小龙女则至淡至虚,如何为伴?
  其三,杨过属于这个风尘劳苦、多劫多难的苍凉人生,而小龙女则属于古墓。她像是幽灵,又像是仙女。总之,她属于空谷,属于绝域,是花瓶加温室里的花,一经人间风雨就会惶然失措,本性迷失,如坠地狱。
  以此种种,台湾学者曾昭旭先生也有过很好的论述:“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虚和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空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借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
  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①从本性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仙灵(只有小说中才会有这样的人物),而杨过则是凡肠如火、风流热烈、活泼多变、偏激刚烈的世间英雄。小龙女之爱杨过,那是因为杨过热情依恋并不断“追求”(她则常常回避或逃避);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追光逐影要比苍凉的人间更有魅力。他们的恋爱起于古墓中没有外人的孤独的自然,而后饱经磨难、生死相许,历尽尘劫,反而显得格外的多姿,加强了追求本身的意义而夸张了情感的度数。
  当然,我们只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只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分析或综合。我们无法也不能去“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爱情?他们是否感到幸福?
  他们是否能在一起过和平宁静的日子?这一切小说中都没有写,而我们也不是杨过或小龙女本人,所以我们无法判定。这些也不能让任何外人来判定,因为爱情与幸福乃是(当事者)心理的感受。感受如何?甘苦寸心知。这便是爱情的神秘处、诱人处。
  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这种感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分离所造成,被期待所激发,被磨难所巩固、所推动。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毅力惊人的人。尤其是杨过,小龙女因为无欲少情,反而能宁静长久。
  然而不论怎样,我们都还要感谢金庸,他为我们写出了这种若即若离、曲折悬念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觉得美好、越是想要”
  这种人性心理的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秘密和人性的秘密。
  ① 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见《诸子百家论金庸》,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版。

关于如何写好高中议论文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嗯 需要我来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