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刑法优秀学位论文

2023-03-09 16: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刑法优秀学位论文

  法政系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经济法类:
  1. 试论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
  2. 企业集团反垄断问题探讨
  3. 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
  4.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问题探讨
  5. 试论我国自由贸易区立法
  6. 浦东新区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问题探讨
  7. 浦东开发中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法律问题初探
  8. 税收担保问题探讨
  9. 反避税的法律对策
  10. 出口退税问题探讨
  11. 社会保险税问题探讨
  12. 证券税收问题探讨
  13. 加强证券市场管理法律对策
  14. 资产评估立法中相关问题探讨
  15. 论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的若干法律问题
  16. 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初探
  17. 试论我国出口加工区立法
  18. 建立我国涉外反倾销法律制度探讨
  19. 略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查账
  20. 论论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1. 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22. 试论我国劳动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23.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24. 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
  25. 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思考
  26. 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思考
  27. 论建立我国的技术开发区法律对策
  28. 商品销售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9. 期货立法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30. 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31. 试论反暴利立法的必要性
  32. 关于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法律思考
  33. 房地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34. 我国投资立法初探
  二、商法类:
  1. 论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原则
  2. 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
  3.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
  4.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究
  5. 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6. 论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7. 论公司瑕疵设立制度
  8. 论公司内部监督制度
  9. 论控股股东的义务与责任
  10. 论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11. 论公司股份回购制度
  12. 论保险的功能
  --兼论与侵权损害赔偿功能的比较
  13. 论保险合同中的代位求偿权
  14. 保险业现金运用法律监督的问题研究
  15. 论强制保险制度
  16. 保险费管理法律问题初探
  17. 论消费保险合同
  18. 论信贷合同的担保
  19. 股份合作制企业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0. 试析票据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21. 试论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
  22. 论自然人破产制度
  三、民法类�
  1. 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2. 关于完善我国监护制度的法律思考
  3. 论法人越权行为性质及效力
  --评我国《合同法》司法解释第十条
  4. 论尸体的法律地位
  --兼评我国遗体及其器官捐赠与移植立法
  5. 论表见代理的制度价值
  6. 浅析人格权的本质——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人格权的规定
  7.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8. 由“借腹生子”所引发的思考
  --论民法中的身体权
  9. 试论名誉权
  --兼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
  10. 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11. 不动产物权预告登记及其价值研究
  12. 不动产物权顺位登记及其价值初探
  13. 论公信原则及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14. 简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
  15. 简论物业管理合同的性质及效力
  16. 试论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完善
  17. 添附规则与其相关规则的比较研究
  18. 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19. 试论商品房抵押及效力
  20. 商品房预售法律问题初探
  21. 在建工程抵押若干问题思考
  22. 共同抵押及其效力探析
  23. 最高额抵押的设定及效力
  24. 股份出质的设定及其效力实现
  25. 商品房按揭与让与担保制度的比较研究
  26. 论代位权的效力:兼评最高院《司法解释》第20条
  27. 关于我国代位权与代位权执行制度整合之研究
  28. 债权人的撤销权与破产法上撤销权的整合研究
  29. 债权人撤销权要件中的善意分析
  30. 论保证合同的无效及其责任的承担
  31. 试论担保物权与保证的竞合
  32. 论悬赏广告的性质及效力
  33. 浅析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
  34. 论无权处分合同:兼论《合同法》第51条
  35. 合同变更与合同解除法律后果的比较研究
  36. 论预期违约责任
  --兼谈与不安抗辩权的区别
  37. 论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界定
  38. 论可预见性规则及其在违约损害赔偿中的作用
  39. 论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
  40. 转租的性质及效力思考
  41. 浅论租赁权的物权化及其法理依据
  42. 浅析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43. 浅议租赁物上增设物的归属
  44. 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法定抵押权分析
  --兼评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
  45. 浅议旅客运输合同中承运人的安全保护义务
  46. 货物联运合同中的责任承担初探
  47. 见义勇为的报酬请求权
  --从完善无因管理相关规定谈起
  48. 雇主责任浅析
  49. 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保险与赔偿
  50. 医疗风险防范与损害赔偿的协调
  51. 试论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
  52.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53. 简论分家析产的法律性质及其效力
  54. 关于遗赠扶养协议中的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55.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56. 论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57. 试析违约责任中的可预见规则
  58. 论我国婚姻无效制度的构建
  59.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60. 浅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61. 网络音乐著作权问题探析
  62. 论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
  63. 试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64. 略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65. 论发行权穷竭原则
  66. 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限制制度
  67. 网络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
  68. 网络服务商侵权责任探析
  69.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四、诉讼法类:
  1. 论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2. 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3. 试析民事诉讼的第三人制度
  4. “陷阱取证”引发的法律问题探究
  5. 审判监督程序利弊谈
  6. “小额消费诉讼”的法律问题探析
  7. 关于公益诉讼的立法保护
  8. 民事诉讼保全制度探究
  9. 论民事诉讼中的抗辩
  10. 地域管辖中的若干问题探究
  11. 举证妨碍问题探讨
  12. 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探析
  13. 浅谈行政听证制度
  14. 论行政程序的司法审查
  15. 试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变更权
  16. 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17. 民事诉讼陪审制度改革初探
  18. 论民事诉讼中调解程序制度的完善
  19. 论遗产继承中的共同诉讼人
  20. 民事诉讼中本证与反证辨析
  21. 关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若干问题探讨
  22. 论刑事诉讼的监督机制
  23. 论我国刑事诉讼庭审制度的改革
  24. 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与作用
  25. 试论刑事诉讼各阶段的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
  26. 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探究
  27.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制度探讨
  28. 沉默权问题研究
  29. 试述非法证据的证明效力问题
  五、刑法类:
  1. 论特殊主体犯罪
  2. 论挪用公款罪
  3. 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及不足
  4. 论罪刑法定原则
  5. 商业贿赂罪与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罪之比较
  6. 略论正当促销手段与贿赂罪
  7. 安乐死问题探究
  8. “非法经营罪” 探究
  9. 网络犯罪问题探究
  10. 新型金融犯罪问题探究
  11. 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12.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问题研究
  13. 论我国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
  14. 论不作为犯罪
  15. 浅谈股票贿赂案犯罪数额的确认问题
  16. 论投案自首的认定及刑罚的适用
  17. 试论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
  18. 结果犯及其形态探究
  19. 浅析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20. 死刑存废问题探究
  21. 论我国罚金刑制度的完善
  22.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23.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探究
  六、宪法、行政法、法理、法史、国际法类:
  1. 试论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影响
  2. 浅析中国近代宪政立法
  3. 论沈家本修律与中国近代法律制度的建立
  4. 试析汉代法律的儒家化
  5. 论君权、父权、夫权与中国古代法律
  6. 谈无讼与息讼
  7.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调适
  8. 论法律职业化与司法改革
  9. 行政执法难成因探究
  10. 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思考
  11. 论宪法诉讼制度的构建
  12. 我国宪法司法化探析
  13. 司法审查制度探究
  14. 法律移植问题探讨
  15. 论法的时代精神
  16. 论国家主权豁免
  17. WTO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探究
  18. 试析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
  19. 对反倾销立法及其适用的法律思考
  20. 论国际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21. 试论国际私法中法律选择的方法
  22. 论国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冲突的解决
  23. 论我国涉外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
  罗马法所有权理论的当代发展
  三、所有权理论的当代发展与一物一权主义

  任何一个法律制度的突变都会使既有的制度体系受到冲击和挑战,因为绝对所有权分离与裂变而直接受到冲击和挑战的是大陆法系物权制度的一物一权原则。在这场变革中,不乏学者挥洒笔墨质疑一物一权原则,认为,一物一权的原始涵义是一物之上只存在一个所有权,因此,自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产生之后,尤其是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产生,在任何一个不动产上都可能存在多个物权,甚至是多个所有权。一物一权原则在历史上也许很必要,但现在已经彻底过时了。而且,作为法学的概念,一物一权原则非但不科学,还常常对实践发生误导。故应当废除。也有学者站在相对的立场上以否定双重所有权为基点坚决捍卫一物一权原则,认为近代大陆法的所有权制度之所以选择了罗马法的模式,而没有选择日尔曼法的模式,即从西欧中世纪的双重所有权到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物一权,是人类社会摧毁以身份等级为特征的封建制度清除财产上的封建身份束缚所做的重要努力。如果今天我们承认双重所有权,就会使具有身份性质的所有权制度或观念死灰复燃。这种二元结构的所有权制度一旦建立,现存的所有权制度即会因所有权的肢解而丧失其逻辑支撑以至崩溃。没有一物一权精神的物权决不是大陆法系物权制度的物权,否定一物一权,即否定物权概念、物权制度本身。当然也有学者采折衷的态度,认为股东和公司两种形态的所有权的分离是以公司的存在为根据的,公司有可能因为法定原因发生终止,一旦发生终止,权利分离的根据丧失,清算后的财产要返回股东,从而使所有权的权能完全复归于股东,这种返回正是所有权弹力性的表现。因此,多重所有权的存在与一物一权主义并不发生矛盾,在法人存续期间并存的两种所有权仅仅是一物一权的例外现象和特殊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从大陆法上所有权发展的轨迹来看,其确实经历了从日尔曼法的双重所有权到罗马法的绝对排他所有权的变革历程,而且确实通过确立所有权制度废弃了封建的身份关系的束缚,张扬了所有权人的人性与自由。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论据,就导出“承认双重所有权,就会使具有身份性质的所有权制度或观念死灰复燃”,便是历史的倒退的结论,这一结论其实是欠缺必要的前提而不能成立的。因为绝对所有权的分割与碎变并非由封建身份关系所致,亦非导致封建身份关系束缚之结果,恰恰相反,它是绝对所有权人对其权利的自由表达,表明基于契约关系而各司其职的所有权主体各方地位完全平等,不受任何身份关系的束缚,决不是简单地向封建所有权制度的回归。肯定所有权自由分割的这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是法制的倒退,而是法制的前进。

  物权具有排他性,这也是物权法的本质属性所在,否则,物权法就不称其为物权法。但是,物权的排他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同一物上所有权与用益物权的并存、所有权与担保物权的并存、罗马法所有权理论的当代发展担保物权与用益物权的并存,以及担保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并存就是相容性的最好例证—物权兼具排他性与相容性双重属性。如果片面夸大物权的排他性,而否定物权的相容性,同样就如同否定物权的排他性一样,将使精心构筑与设计的大陆法物权体系遭致毁灭性的灾难。经过分割而在同一物上存在的多重所有权同样具有排他性与相容性,相容性决定一物之上可以存在多重所有权,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在买卖标的物上存在的出卖人法定所有权和买受人的实意所有权即所有权相容性使然;而排他性又决定在同一物上不可能存在性质相互冲突的两个所有权,出卖人保留的法定所有权只能为出卖人一人所有,在同一出卖物上,不可能存在两个以上保留的法定所有权,同理,在同一出卖物上也不能存在两个以上实意所有权。物权的排他性与相容性是对立的,但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构成物权的完整属性。因此,只要我们依然坚持物权的排他性,尽管承认物权的相容性,承认在同一物之上可以存在双重所有权,反映排他性的一物一权原则仍然可以在物权法中占据重委的地位。易言之,承认双重所有权与捍卫一物一权并不发生根本性冲突,大可不必谈虎色变,诚惶诚恐。

  一物一权原则的核心内容是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正视所有权的当代发展与变革又坚持物权法的一物一权原则,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对此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其一,在保持原有一物一权概念的基础上,将双重所有权解释为一物一权的例外或特殊表现;其二,在现代法的语境下对于一物一权予以全新的阐释。国内外学者在阐释法律原则时颇有共识:“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是法律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法律制度的原理和机理。”任何一项规则、制度及规范都不得和法律原则的精神相悖,因此,法律原则是对各项制度、规则和规范起统帅和指导作用的立法方针。“原则可能互相冲突,所以原则有份量,就是说,互相冲突的原则必须互相衡量与平衡。”每一项原则均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它所追求的价值,当某一个具体的案件适用不同的原则将有不同的结果时,就需要在不同的原则之间进行平衡和衡量,适用价值最大者。原则之间可以相互冲突或相互衡量,但原则项下不可以有例外,否则,法律原则不称其为法律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也不称其为对法律制度、法律规则与法律规范起统帅和指导作用的立法方针。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有例外或特殊表现形式,很难想象那应当是怎样的例外或怎样的特殊表现形式。一物一权原则既然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同样不应该有例外。显然,第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本意在于解决矛盾,却又将自己陷人新的矛盾之中。台湾学者黄茂荣先生谈及概念之演变时,以德国学者的名句作为论据:“法律必须随时间经过而演进,始能符合因时间之经过而变更之社会,应无疑义。其结果,构成法律规定之概念,自与法律同样常有历史性的时间结构,必须随历史之变迁而演进。”[41]“没有一个法律概念,在教条上是完全不变的”,[42]现代法所有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使得一物一权等物权法上的概念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这样一来,第二种方法似乎才是最符合逻辑的。

  中外学者对一物一权的界定,文字的多寡不同,但就其所揭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不能同时存在两个以上内容、性质相互冲突的他物权。[43]实际上,我们无须浪费太多的文字,只要将“内容、性质相互冲突”这一修饰语放在更准确的位置上,传统的一物一权概念便会有相当大的改观:在一物之上不能存在两个以上内容、性质相互排斥的物权。这一概念具有两重含义:1一物之上可以存在多个物权,包括一物之上可以存在两个所有权、所有权和他物权,或所有权和若干他物权。就是说,物权可以竞存,前提是,各种物权之间具有包容性,可以和平共处。但是,包容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当潜在的物权排他性终于按耐不住物权的包容性而从骨子里进发出来时,竞存的物权便发生生死存亡的激烈冲突,解决冲突的手段是物权与生俱来的,或法律后天赋予的优先效力。物权优先效力的价值就存在于物权排他性取代物权相容性的变革之中,这场变革也造就了物权的优先效力;当然,所有权(母权)与自所有权中分离出去的他物权或自所有权中分割出来的它种意义的所有权(子权)[44]之间竞存的解体与优先效力无关,而由子权最终要向母权回归的本性所决定。2.性质或内容相互排斥的物权,即不相容的物权在一物之上只能有一个,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这是一物一权原则的本质内涵所在,是物权的排他性使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任何物权相互之间只要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就不可能在同一物上竞存,一个权利在某一实在物上生成了,另一相斥之权利则自始不能生成:取得质物占有之人成就了质权,未取得占有之人不可能成就质权。当然,转质可以生成另一质权,但是转质权必须以原质权的有效存在为前提,依附于原质权而存在,原质权消灭,转质权随之消灭,转质权实际上是原质权的衍生物,在质物上存在的原质权与转质权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质权。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一经将标的物交付买受人,买受人的实益所有权即产生,同一标的物上不可能同时存在另一实益所有权。这期间,如果由于出卖人一物二卖,抑或买受人将自己的实益所有权出让他人而导致再行转让的实益所有权成立,那么,原实益所有权将于次实益所有权成立之时自行消灭。[45]这种天然的排斥性来源于物权本性与内容的同一性,正所谓“同性相斥”。典权可以与抵押权并存,但不可以与另一典权并存,因为两个典权同以占有为要件,并具有相同的使用、收益之内容。同理,基于信托关系而产生的法定所有权可以与受益人的实益所有权并存,但在信托财产上决不可以再设定他人相同内容的法律所有权。总之,无论所有权制度的发展会给所有权,乃至于整个物权体系带来怎样的变化,一物一权原则不容置疑。

  注释:
  尹田:《论一物一权原则及其与‘双重所有权’理论的冲突》,载《中国民法学精萃》2003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

  241页。

  参见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美〕托马斯·C.格雷:《论财产权的解体》,高新军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第5期。

  参见欧阳坷:《人性光辉下的所有权》,吉林大学2004年民商法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陈华彬:《外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参见前引〔5〕,陈华彬书,第11页。

  梅夏英:<当代财产的发展及财产权利体系的重塑》,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前沿论坛》,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参见前引〔5〕,陈华彬书,第11页。

  参见前引〔7〕,梅夏英文,第80页。

  前引〔2〕,王利明书,第286页。

  前引〔5〕,陈华彬书,第9页以下。

  参见前引〔2〕,王利明书,第289页。

  前引〔5〕,陈华彬书,第16页以下。

  肖厚国:《所有权的兴起与衰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参见[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页以下。

  GottfriedDietze,InfnseofproPer,ThejohnsHOpkinsPress,1971,p.126.

  参见【日」我妻荣:《物权法》,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2页,转引自前引〔2〕,王利明书,第294页。

  宋刚:《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及其担保意义—从大陆法系责任财产角度》,清华大学2005年法学博士学位论文。

  谢哲胜:《台湾物权法制发展》,《财产法暨经济法》2005年第2期。

  申卫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诸种形式的所有权保留做了详细论述。简单的所有权保留指卖方将标的物交付给买方,在买方支付该特定标的物的价款前,该标的物的所有权仍由出卖人保留,其保留所有权的客体仅限于根据本合同占有的特定的标的物;延长的所有权保留中,买受人购买标的物不是用于消费或自己使用,而是为了将标的物转售他人,或者是对标的物进行加工、添附后再行出售,为了保证卖方的价金债权,卖方保留所有权的客体可以延长到买方的转售所得或加工物之上。在延长的所有权保留中,买方在完全支付价金后方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在全部价金交付之前,买方有权对标的物进行处分。扩大的所有权保留,是指当事人约定当买方不仅清偿了全部价金,而且清偿了出卖人与买受人基于其它生意而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债务后,买方才可以获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制度。参见申卫星:《期待权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8页以下。

  沈达明:《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参见前引〔20〕,申卫星文,第51页。

  转引自前引〔2的,申卫星文,第91页。

  转引自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7页。

  笔者曾经主张,所有权保留中存在双重所有权,卖方所保留不是实益上的所有权,只有在买方没有按照约定交付价金时,这种所有权才具有意义,成为出卖人所有物返还请求权的权利基础;买受人以自己所有的意思占有、使用标的物的权利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只是这种所有权于买受人未按约定交付价金时终止而已。故可以借鉴英美法的经验,将两种所有权分别称为取回所有权和附条件的所有权。参见马新彦:《美国财产法上的土地现实所有权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王利明:《论公司所有权的二重结构》,载前引〔2〕,王利明书,第78页。

  前引〔l〕,尹田文,第249页以下。

  梅夏英教授在他的论文《当代财产的发展及财产权利体系的重塑》中也认为:“法人可以享有所有权所包含的一切权能,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因为所有权是就个人对物本身权利义务的描述,法人作为一个法律构建的实体,本身便是一个团体的概念,这种由团体占有形成的法律上的主体本身便与’绝对所有权’的个人主义隐喻相悖”。参见前引〔7〕,梅夏英文,第82页。

  前引〔7〕,梅夏英文,第84页。

  以所有权保留为例,买受人未按约定支付价金的,其所有权终止,并回归于出卖人,出卖人的所有权由法律所有权转变为完整意义的所有权,有权利向买受人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买受人依约支付价金的,价金一经交付,出卖人的法律所有权自行终止,买受人的所有权转变为完满状态的所有权。

  前引〔1〕,尹田文,第252页。121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这种抽象的所有权的结果”。

  GyorgyDiosdi,nersnPinAneetanre一classcazRomaLaw,pp.135、133、134.转引自前引〔2〕,王利明书,第275页。

  傅静坤:《论美国契约理论的历史发展》,《外国法译评》1卯5年第1期。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前引〔1〕,尹田文,第249页;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参见前引〔2〕,王利明书,第79页。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第72页。

  同上

  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年版,第13页。

  [41]Laren:,Meth记enlehrede:Reehtswissenschaft,3.Aufl.1975,5.124f;GerhartHusserl,Reehtundzeit,1955,s一off.,转引自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42]前引〔41〕,黄茂荣书,第83页。

  [43]如日本学者川岛武宜所言:一物一权主义是指一个物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独立的有体物,在同一物之上不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物权,尤其不能设立两个以上所有权。我国学者对此也有同样的表述,一物一权原则指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一物之上不得设定两个以上内容相冲突的他物权。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44]为行文方便,我们在此将所有权称为母权,分离或分割后产生的物权称为子权。

  [45]实意所有权指不具有所有权的法律责任,但具有所有权本质属性的所有权,亦称实质意义上的所有权,或实质上所有权,英美法上相应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与此对应的是法律所有权,指由法定公示方式表征的所有权,又称为法律上所有权,或形式上所有权,英美法中相应为普通法的所有权。

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田宏杰

田宏杰
百科名片
田宏杰教授田宏杰,女,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事法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文化、经济刑法、比较刑法。

目录

生平
成就及荣誉
学业履历
工作履历
社会兼职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外语水平及能力
著作
论文生平
成就及荣誉
学业履历
工作履历
社会兼职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外语水平及能力
著作
论文展开 田宏杰 老师

编辑本段生平
学术研究兴趣浓厚,不仅知识面丰富,研究视野开阔,而且治学勤谨。在攻读刑法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期间,每年均因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荣获一等奖学金。受聘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工作期间,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仍独立主持完成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作为主要承担人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含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现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助项目1项。不仅通晓英语和日语,而且在刑法学领域中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迄今为止,已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中国法学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2人合著3部,主编、参编学术著作近50部,在刑法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普遍关注和好评,8项科研成果10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2002年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个人专著《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2005年被评为中国首届优秀法律图书奖(理论著作类)。 不仅在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而且具有很强的爱岗敬业精神,兢兢业业于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自2000年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以来,不仅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而且在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了具有相当难度的外国刑法学、中国刑法史、法律英语、行政刑法、经济刑法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能一一出色完成,不仅在全校历年教学评估中名列前茅,而且因教学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能够结合授课对象的需求,准确高效地将立法、司法、学术研究和各类法律考试的最新动态及时传递给各类各层次的学生以及培训的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因而教学深受学生和教训人员好评,被学生评为“中国政法大学十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鉴于在科研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2001年由北京市教委批准,提前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同年,应欧盟邀请,作为中国――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高级访问者代表团”成员访问欧盟8国,参加欧盟司法改革运动的考察培训;2002年1月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聘为刑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3年经北京市教委评定,提前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4月由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同年10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引进人才,引进至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工作;2005年1月,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学业履历
1984年~1987年 重庆一中(高中) 1987年~1991年 四川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本科) 1994年~1997年 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1997年~2000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3年~2005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在校学习期间所获荣誉和奖励情况: 1994年~1995年 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 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东京银行奖学金(一等奖) 1995年~1996年 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 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东京银行奖学金(一等奖) 1997年 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和“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 1997年~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吕振万奖学金”(一等奖) 1998年~1999年 中国人民大学“中经报联报业奖学金”(一等奖)
编辑本段工作履历
1991年7月~1994年8月 成都昆仑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编程及应用 2001年11月~2003年11月 破格晋升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 2001年10月~12月 中国--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高级访问者代表团”访问欧盟8国(英、法、德、比、荷、卢、丹、瑞典) 2002年6月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 破格晋升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2004年10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2005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法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编辑本段社会兼职
⒈2001年09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研究员 ⒉2002年07月~ 中国法学会会员 ⒊2004年04月~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⒋2004年9月~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⒌2003年9月~ 北方天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编辑本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⒈论文《故意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罪的架构分析及立法建议》(合写,第二作者),1995年获四川省法学会优秀论文奖。 ⒉论文《挪用公款罪司法适用问题研析》(合写,第一作者),2000年9月获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海南杯”世纪优秀论文三等奖。 ⒊论文《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合写,第二作者),2001年3月获《人民检察》2000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部级奖)。 ⒋《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个人专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1月版),2001年11月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2年7月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9月获司法部法学科研成果优秀奖。 ⒌《公务活动中犯罪界限的司法认定》(参写,作者排名:2,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⒍《我国入世后的反偷渡活动防治对策研究》(独立撰写),2003年12月获公安部直属机关“WTO与公安和队伍建设”征文比赛优秀奖。 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究》(独立撰写),载《法律适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法官学院主办)2003年第7期;2004年3月荣获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度优秀论文 二等奖。 ⒏《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个人专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2005年1月荣获中国首届法律图书学术类著作优秀奖(奖项不分等级)。 ⒐《中国刑法解释》(参写,撰写字数:2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2006年荣获司法部法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编辑本段外语水平及能力
为更好地参加学术交流,了解国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本人多年来一直注重英语能力的训练,现在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对话、阅读和翻译。此外,本人还学习了日语(二外)和法语(三外),有一定的听、读、写、译基础。
编辑本段著作
1.《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独著) 2.《妨害国(边)境管理罪研究》(独著) 3.《违法性认识研究》(独著) 4.《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独著) 5.《“打黑除恶”刑事法律适用解说》(2人合著) 6.《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比较研究》(2人合著) 7.《妨害司法罪》(3人合著) 8.《单位犯罪适用中疑难问题研究》(主编) 9.《金融诈骗犯罪研究》(副主编) 10.《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挪用公款罪》(主编) 11.《黑社会性质犯罪抗制对策研究》(副主编) 12.《中国内地与澳门刑法总则之比较研究》(合著) 13.《刑法总则案例分析》(副主编) 14.《刑罚适用例说》(副主编) 15.《金融犯罪比较研究》(合著)
编辑本段论文
1.《无限防卫权的理性思考》(独立撰写) 2.《挪用公款罪司法适用问题研析》(第一作者) 3.《中西刑法现代化起源之比较考察》(独立撰写) 4.《刑罚目的研究——对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独立撰写) 5.《论刑事立法现代化的标志与特征》(独立撰写) 6.《挪用公款罪客观构成要件司法适用研究》(独立撰写) 7.《试论我国“反黑”刑事立法的完善》(独立撰写) 8.《论我国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独立撰写) 9.《侵犯专利权犯罪刑事立法之比较研究—兼及我国专利权刑法保护的完善》(独立撰写) 10.《票据诈骗罪客观行为特征研究》(独立撰写) 11.《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究》(独立撰写), 12.《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独立撰写) 13.《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与犯罪构成关系的理性思考》(独立撰写) 14.《论刑事司法解释的创造性、限度及其方法》(独立撰写) 15.《宽容与平衡: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思考》(独立撰写) 16.《试论商业受贿罪的危害及其司法认定》(独立撰写) 17.《犯罪构成体系与刑事诉讼关系解读—兼论刑事诉讼对犯罪构成的结构要求》(第一作者) 18.《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与犯罪构成关系的理性思考》 19.《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20.《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司法适用研究》 21.《宽容与平衡: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思考》 22.《试论商业受贿罪的危害及其司法适用》 23.《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理方法之比较研究》 24.《中国刑法学研究应当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25.《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立法规定的反思》

田宏杰的工作履历

1991年7月~1994年8月 成都昆仑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编程及应用2001年11月~2003年11月 破格晋升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2001年10月~12月 中国--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高级访问者代表团”访问欧盟8国(英、法、德、比、荷、卢、丹、瑞典)2002年6月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年11月~2004年10月 破格晋升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2004年10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2005年1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生导师2007年3月~ 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法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求法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论文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斯坦福大学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心理学入门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我想就心理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谈一些自己浅显的想法。
学法有两种方法(还可以普及到司法考试的考试方法),一是通过记法条来阐明法理的法条派,二是通过理解法理来掌握法条的理论派。我赞成后者以理解为主的方法,原因在于法条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一切法律法规的制订,都是应该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现在诸多立法之所以脱离实际甚至引起社会的混乱,追本溯源恐怕就在于没有深入领会中央那句“以人为本”的精神。
假如说法学是社会科学王冠上的明珠,那么恐怕心理学则是筑牢这个王冠的黄金,因为社会科学,就是人类的科学,而人之所以为人,书中所讲,最明显的特征是直立行走和大脑的进化,而大脑的进化导致心理的出现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研究人,绝对是离不开人类心理的研究的。
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法学的学习究竟有哪些帮助,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有了一些体会:
第一,学法离不开心理学,法院审案,增删法条,当然还有守法和违法,都离不开心理学。法学家为什么这样修法,他有没有什么背后的心理考虑(包括该法学家本身的一种心理思维特质和造成其如此修法的社会背景及利益冲突),我们如何去应对层出不穷的法条,恐怕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面切入,不失为一种触类旁通的好方法,毕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学习其实都是人与人脑力的较量罢了。
第二,心理学对学法大有裨益,例如刑法的四要件中主观要件是极为重要的认定标准,什么是主观要件,就是犯罪心理学的有关内容。而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研习也能够掌握“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冲突与和平心理学”等等一些知识,对于当前社会热点性较强的行政法领域,或许能够闯出一片新领域也未可知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