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好听,大珠小珠落玉盘
最早对于琵琶的记载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而这只是人们对琵琶名字的由来做出的一个记录,琵琶本身到底是怎么演变而成的,或者说琵琶的前生又是什么?它经历了怎样的洗礼才发展到现今人们使用的乐器呢?
根据参考文献琵琶在古时候被分为直项琵琶与曲项琵琶。首先来看直项琵琶(秦琵琶)它是土生土长的由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园体、直项、四弦,根据历史上的记载传说琵琶产生于乌孙公主下嫁时,汉武帝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于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昆弥,念其途中思念之苦,令知音的工人参照了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制成了直项琵琶。可见只能说秦琵琶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乐器。而秦琵琶之后却发展为阮咸(晋朝时因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于弹奏被改称为“阮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阮)。那如今的琵琶到底是由什么演变而成的呢?我们只能从曲项琵琶的历史演变或者前身中研究。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横抱用拨子弹奏。这种琵琶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叫“乌德”,(根据一位古代伊斯兰科学家Al-Farabi研究,乌德琴是由创世纪中的传说人物,亚当的第六代孙Lamech所创,传说中Lamech悲伤的将其儿子的尸体吊在树上,而第一个乌德琴的创造就是来自其儿子的骨骼形状。)汉朝的武将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公元前126)逐渐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使得西域诸国的多元化得以进入中原,它对我国南北朝至隋唐的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历来都是各个国家交流的方式,因为它不需要语言的交流就可以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所以它被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同样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使着中西方的音乐交流,因此经过长时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乌德琴经龟兹(新疆库车地区)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传入中原成为曲项琵琶。而传入西方逐渐演变成吉它、曼多林、琉特琴等乐器。传入日本演变成当今的五弦琵琶、乐琵琶、荒神琵琶、盲僧琵琶。
第一个高潮时期:隋唐时期。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琵琶在唐朝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代表人物:苏祗婆(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我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是当时的宫廷音乐家)、康昆仑、曹善才等。代表作品:《霓裳曲》、《六公》、《明妃曲》、《杨柳枝》从一些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出当时琵琶的发展程度如: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倒腕斜挑掣流电,春雷直戛滕秋鹘”,形象地描绘出琵琶演奏者运拨斜挑时如闪电般的快利,声振如春雷,其艺术效果令人叫绝!
第二个高潮时期:明清时期。在宫廷音乐中其主要作用的琵琶开始走向民间;成为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变横式弹拨为竖式弹拨,进一步丰富了演奏手法和表现力;艺术风格出现了“文曲”、“武曲”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富有的江浙一带,优秀的琵琶名家、世家辈出,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昌盛局面。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像唐代涌现出那么多盖世绝伦的诗篇,然而琵琶艺术却扎扎实实在广大演奏者的手中传承并发扬光大。代表人物:张雄、李近楼、陈牧夫、王君锡、鞠士林等。流派:崇明派、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汪派等。代表作品:《华秋萍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谱》等。比如《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
第三个高潮时期:随着国家的繁荣康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人们也逐渐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追求。无论是从乐器的制作。人才的培养、到琵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琵琶专家、学术研究者、表演家也在不断推动着琵琶的发展与创新。代表人物:刘德海、林石城、曹安、杨大钧等。代表作品:《彝族舞曲》、《狼牙山武状元》、《春雨》、《渭水情》等。
琵琶,这个富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优秀民族乐器,从古至今,充分体现出我们华夏民族对文化艺术的至高追求和卓越贡献,是华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也是值得我们去推崇去学习的宝贵文化产物之一,让我们从中继续探寻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启迪着我们探寻它海纳百川的精髓奥秘,也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去找寻事物发展的真相。
可以写十面埋伏,或是天鹅等等,主要是看你对哪部作品比较熟
王丽华 琵琶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的美称,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乐器中的精品。完美的琵琶演奏,并非只应注重手指技巧的操练和音乐感情的演绎,更需掌握琵琶演奏再创造的艺术。为此,本人结合自己30多年的琵琶演奏感受和艺术学习,对如何提高琵琶演奏的技艺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掌握力度 力度是表达乐曲气氛的重要因素,它可用所用的力量和产生这一力量时发力速度的比值来表示。在琵琶演奏中弹指所用力量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发出,才能产生它的实际效益(即力度)。在演奏中每一弹弦动作刚开始时还没有充分地发力,只有当指甲将要触弦前的一瞬间,力量才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前发力效果不佳),这一发力的瞬间时值称为发力速度。发力速度有快慢之分,变化多样的发力速度是琵琶演奏中的基本功的组成部分。发力速度的概念和感觉只有在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才能被认识、运用,使它得到理想的发挥。琵琶在演奏中常用轮指、滚奏、摇指、双飞等技法,在弹奏时要控制指力,大指过重,无名指、小指太弱都会破坏音乐的线条;演奏者要具备旋律的歌唱意识,均匀地弹奏出音乐的线条,给人以连贯和流畅的感觉。如《彝族舞曲》轮指段,用中速偏慢的轮指表现悠扬抒情的旋律,如果颗粒过于清楚,就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 一般来说,较慢的乐曲用较慢的发力速度弹弦,可获得柔和饱满的音质。活泼的乐段,用较快的发力速度弹弦可奏出流畅的音乐效果。快速而激动的旋律,用急促的发力速度弹弦能产生刚强有力的音质以增强乐曲的气氛。演奏各类乐曲要有各种不同的发力速度以满足乐曲内容的需要。这些不同的发力速度从大脑发出指令到手指的动作反应必须十分敏锐,否则就得不到应有的弹奏效果。如在石林县(原路南县)四十周年县庆表演《这里是阿诗玛的故乡》,第三部分“火热的民族”“美伊花”段中的音乐录制时,为了表现石林人心目中这朵绚丽多彩的希望之花、表现阿诗玛故乡的辉煌与灿烂、体现石林人火热的心,我在琵琶演奏中,充分运用弹、挑接长滚、长轮的演奏指法,热烈表现了千朵万朵鲜艳的美伊花怒放。 另外,在琵琶演奏中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多么高明的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噪音的存在,只是他(她)们演奏时的噪音较小,被乐音所掩盖,而使我们耳朵不易察觉罢了。为此,在琵琶演奏中,为了降低噪音,左手按音要结实,按音部位要准确。右手拨弦时要减小指甲与弦的撞击次数,入弦深度一定要浅,接触面要小,击弦要快,即一触即发。同时,快速弹挑和轮指时的触点要离覆手近一些,因为近覆手弦的振幅小,能量小,发出的噪音也小。在拨弦时用力不要过度,不要超过弦的本身负担的能量。 二、控制气息 在琵琶演奏过程中,身体的各个部位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机的整体。演奏者要学会从复杂的演奏运动中,抓住主要的用力部位,控制好气息,不断练习、不断调整,力求达到最佳的演奏状态,以促进琵琶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会看到,有的人演奏琵琶轻松自如,表现乐曲淋漓尽致,能引起欣赏者极大的共鸣,而有些演奏者,演奏吃力,给人感觉生硬不灵活,不能引起听众共鸣。显而易见,前者掌握了放松的要领,心理、肌理、气息张弛有度,而后者就用了多余的、超额的力量,影响了演奏的正常发挥。 在琵琶演奏中,气息的节律须随情而变,情动而气动;情急而气促;情缓而气畅;情刚而气壮;情柔而气和;情悲而气断;情气相济,情气贯通,是演奏者的精神世界、内在修养、感情提炼、通过演奏而表达的一种精神领域的产物。拿《春雨》这首琵琶独奏曲来说,它是以江南评弹风格的旋律音调为基础,进行变化发展而谱成的,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春雨降大地,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图画。乐曲的引子部分由泛音构成,安静而晶莹剔透,仿佛预示着生命的萌动。演奏时,要气沉丹田,徐徐呼出,表现出一种舒展的情调,仿佛让人看到江南春雨滋润翠绿的田野、村庄那种优美的画面,其旋律具有评弹的特点,每句以轮音开始,以泛音结束,音乐流畅优美、清澈透明。这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句式结构,每小节为一句,演奏时要注意气口,适时换气,并且要把句子的语气演奏出来。 琵琶演奏的情感体现需要与外在表现相统一。在表演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运用技法来延长余音,就可以形成韵味,以发音后余音所产生的细微变化,使单一的声音产生色彩的变换。如《塞上曲》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琵琶曲,乐曲抒发哀婉凄楚的情感,表现了王昭君怀念故国的心情。乐曲第一句中的“7”运用了不同速度和音高的拉弦来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配合推、拉、吟、揉、打、带等多种左手技法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惆怅,音色富于变化,音乐形象生动感人。演奏琵琶时一定要控制好余音,表现出琵琶的“韵”,追求琵琶音乐的和谐,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 而且,不同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也会对气息有不同的要求。琵琶作为表演艺术,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形神兼备。如琵琶独奏曲《天鹅》,描写天鹅自由飞翔的情趣和姿态,表现出天鹅自由洒脱的高洁气质,旋律安详、平稳。在演奏这首乐曲时需要保持平和静谧的气息,音乐的表达与演奏的状态要自然和谐,气息顺畅,收放自如。而演奏《霸王卸甲》时则需要表现出浓重的英雄悲剧色彩,演奏气息要夸张一些,要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音乐要有棱角,动作要干净利落。音乐是千变万化的,演奏的状态也要符合音乐内容的需要来调整和变化,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达到演奏的表里如一;只有音乐内涵与外在表现达到完美统一,音乐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展开想象 琵琶乐曲往往表现着丰富的内涵和场景,需要借助想象力去感受和体验,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大气,《霸王卸甲》中的悲壮,《塞上曲》的柔韧,《天鹅》的高雅,《童年》的欢悦,《天池》的田园风光,《大浪淘沙》中的凄凉等。正是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琵琶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对演奏美学的要求与其它乐器也有所区别。琵琶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乐器,它的演奏几乎不借助于非音乐手段,主要依靠演员自身的二度创作来完成演奏。而完美的琵琶演奏关键在于传神,演奏者要把握作品风格的神韵,而不是肤浅地完成乐谱,必须用心来感受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用真情实感来表现音乐,这样的音乐才是有生命力的。 琵琶演奏是一种寓个人情感于演奏之中的技巧性表演,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使演奏者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乐曲所蕴含的情感合二为一,并有所创新与发展。例如乐曲《诉》是一首速度慢、温柔含蓄的文曲,是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琵琶行》的描述。演奏者要用心去体会和想象“自言本是京城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做商人妇”等身世和情境,充分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体验。在演奏中,对于整个乐曲慢板部分,弹挑时指甲入弦依着情绪偏下锋,触弦面积大,与弦约成平面,手腕动作夸张,发出厚、重、沉、散的声音,以低暗的音色处理,展现神韵。正是演奏者借助直觉、想象、联想等,才能使自身情感与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完美融合,最终进行形象的演奏。 同时,琵琶演奏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音乐行为。演奏中,为了保证音乐的连贯与变换及乐曲情感表达的需要,作为主要动作肢体的左、右手在琵琶弦、品上的空间位置不断的变动。为了保证手指动作位置变动的准确性,除了通过平日多练习,形成动作的自动化和肌体运动的记忆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大脑中建立清晰的想象,保证演奏时能在大脑中“看到”琴面,“看到”手在琴面上的位置及位置移动,培养良好的空间感受和动觉感受。这时,如果演奏者两眼紧紧盯住琴面,反而会成为演奏的累赘,影响动作和情感的连贯表达。另外在劳累休息时,演奏者还可以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在大脑中通过意念来想象演奏中具体的指法与动作,延续演奏中的空间和动觉感受。例如协奏曲《祝福》中的快板部分,有一段大跳技巧的运用,演奏中,左手需要在Ⅰ至Ⅳ把位之间进行大幅度地跳动。为了保证手指位置变动的准确性,除了平日的大量练习外,就更需要在大脑中建立清晰的想象,培养良好的空间和动觉感受。 总之,要提高琵琶演奏的技艺,让音乐自然流露,表现音乐本色,演奏者必须具备坚实的技术功底与丰富高超的演奏技巧,在演奏中要掌握力度、控制好气息、并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想象,才能达到音韵的协调控制与演奏的形神兼备,更好地表现出琵琶独特的艺术魅力。
春雨难。
有别于以往的乐曲,《春雨》中运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其中在第二乐段以及第四乐段中尤为明显。以往的乐曲和弦大多以柱式和弦的形式伴随扫弦或刮奏出现,而在《春雨》中则以分解和弦与挑轮的形式出现。文博先生突破传统,在乐曲里大胆运用分解和弦,使得乐曲的和声效果更为丰富,音乐的流动性更加明显,丰富了和弦在琵琶音乐中的运用,提高了琵琶演奏的表现力。同时也拉近了琵琶音乐与西方调式和声的距离,促进了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春雨》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而且富有流动性的曲子,广受琵琶爱好者的喜爱。但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却鲜为人知,绝大多数都是关于赞美春天雨水“润物细无声”之类的泛泛之谈。然而这首乐曲背后真正的创作意图却不是关于对春雨的赞美,而是借用春雨来隐喻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的创举-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