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扬琴毕业论文题目

2023-03-09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扬琴毕业论文题目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音乐曲式分析毕业论文题目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埃尔文·舒尔霍夫《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圣桑《死之舞》S.555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

《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的演唱特点与艺术分析

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的曲式分析与演奏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曲式分析与演奏研究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多声部研究

巴托克《小宇宙》曲式分析与教学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式结构研究——以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

乔治·利盖蒂钢琴组曲《利切卡尔》分析研究

从曲式分析到风格分析——音乐分析课程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

中国民歌《茉莉花》之研究——以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为例

对我国现行常用曲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教学与演奏分析

王立平与《红楼梦》声乐作品研究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以贝多芬奏鸣曲《热情》为例

古典隽永,情融浪漫—勃拉姆斯三首钢琴三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论奏鸣曲式在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运用

钢琴基础教材的音乐性与技术性的阐释与展望——以《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曲》(作品100)为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演奏技巧剖析

论肖邦E大调第四首谐谑曲

谈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

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音乐分析研究

《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之创作与演奏风格探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音乐理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曲式分析》课程为例

勋伯格Op.15/1,《在茂密绿叶的遮掩下》-声部连接、和声和谐度、歌词、曲式分析

舒曼《C大调幻想曲》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统一

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

一曲壮丽的革命诗篇——柯达伊交响变奏曲《孔雀飞》的曲式分析与内容初探

格拉祖诺夫钢琴奏鸣曲的结构思维研究

李斯特《塔兰泰拉》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刘文金二胡作品研究

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的咏叹调研究——以杨晓冬的两首咏叹调为例

偏而不离——认知诗学视角下《裂缝》的解读

合唱准备练习探究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创作风格与钢琴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

黄虎威长笛独奏《阳光灿烂照天山》结构分析及演奏难点

莫扎特歌剧《牧人王》中咏叹调《我爱你,这爱情坚贞》的演唱分析

徐景新创作歌曲的演唱探微——以《飞天》、《春江花月夜》、《卜算子 咏梅》为例

维奥蒂《a小调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研究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试论民族歌曲创作与演唱中的风格性与兼容性——结合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的演唱体会

马思聪四首小提琴作品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浅谈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演奏技法应用及艺术表现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乔治·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中二首唱段分析研究

由《我爱这土地》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

浅析约翰·约阿希姆·匡茨《c小调三重奏奏鸣曲》创作背景和演奏特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0号Op.49.2第二乐章的双排键电子琴编配与演奏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伊萨伊《第六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Op.27)作品及演奏分析

筝曲《醉·舞倾城》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德彪西《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的音乐学分析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微

艺术歌曲《梁祝新歌》的演唱诠释与研究

歌曲《淋湿的梦》的艺术特点及演唱探析

歌曲《我怎样去爱你》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前天夜里,我的孩子》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土家撒叶儿嗬》的演唱分析

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之研究

论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艺术分析和演唱处理

艺术歌曲《湘累》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四川大竹盘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创作技法

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研究

论米夏克低音提琴第一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早期变奏曲的艺术特征——以变奏曲WoO 71为例

怀揣思乡情 盼望归故乡——探究《望乡词》的艺术情感及分析

交响组曲《五行》之创作体会与技法分析

库夏科夫《冬季素描组曲》音乐创作及演奏分析

特奥巴尔德·波姆《大波兰舞曲》Op.16作品与演奏分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风格及演唱分析

套曲《夏夜》中浪漫主义风格与演唱元素的呈现——以《在滨海湖上》和《离别》为例

论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肖邦《降B大调华丽变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舒曼钢琴组曲《森林情景》音乐与演奏分析

古筝协奏曲《红高粱叙事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许学东扬琴作品《瑶山夜画》的演奏分析

路易斯·斯波尔单簧管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法——以No.20为例

二胡作品《曾侯乙传奇》的二度创作探索和实践

巴拉基列夫“回教风幻想曲”《伊斯拉美》演奏技巧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演奏技巧剖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为例

巴赫《创意曲集》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裕固族民歌《木拉呗哩》的演唱探析

豫剧风格在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创作与演唱中的呈现

塔克塔谢维利《C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与演奏技巧分析

Max Reger三首中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演奏分析

何占豪古筝三重奏《姐妹歌》的演奏分析

宋词新曲的演唱分析——以音乐会中两首曲目为例

肖邦《波兰舞曲》Op.26结构特征研究

舒伯特《即兴曲》D.935的音响版本比较

莫扎特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K.459音响版本研究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选题是音乐学 毕业 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谈初中 音乐欣赏 教育 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3.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

  4. 浅谈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5. 如何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

  6. 浅议音乐教学中的课堂语言美

  7. 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

  8.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9. 音乐创作中的灵感与审美

  10. 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

  11. 中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育探索

  12. 浅谈少儿钢琴教学

  13. 谈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14. 唐代燕乐繁荣之原因

  15. 早期音乐教育与 儿童 思维发展

  16.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17. 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

  18. 如何搞活音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9. 论音乐与情感

  20. 试论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谈乐曲的节奏美

  2. 浅谈合唱训练

  3. 谈合唱指挥的教学原则

  4. 论怎样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能力

  5. 如何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的表现力

  6. 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7. 试论舞蹈中人体动作的造型性

  8. 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9. 论呼吸在歌唱发声的运用

  10. 声乐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1. 浅谈美声唱法

  12.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13. 论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14.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

  15. 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

  16. 歌唱与情感

  17. 声乐教学中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训练

  18. 谈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19.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 方法

  20. 心理学与儿童音乐教育

  21. 音乐才能的形成、结构、测试

  22. 美声唱法的学派与风格

  23. 歌唱的呼吸与发声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歌唱的共鸣与语言

  2. 论儿童发展与音乐学习

  3. 儿童音乐趣味的培养

  4. 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

  5. 儿童表演技能与音乐运动觉能力的培养

  6. 歌唱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7. 浅谈合唱指挥对歌词主题思想的研究

  8. 歌词声韵的研究

  9. 歌词形式特点的研究

  10. 科学的发声状态在歌唱中的作用

  11. 关于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

  12. 真声位置在歌唱中的运用

  13. 歌唱的吐字与发声

  14. 哈欠状态在歌唱中的运用

  15. 混合声在歌唱中的运用

  16. 歌唱语言中字音之间的衔接

  17. 歌唱中气息的控制与功能的发挥

  18. 母音在歌唱练习中的运用

  19. 混合共鸣在不同声区中的运用

  20. 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

  21. 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征

  22. 歌唱的艺术表现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23. 歌唱的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

  24. 儿童的早期音乐创作能力的开发

  25. 儿童音感训练的时践与方法

  26. 儿童的绝对音感的训练方法

  27. 歌唱与声音控制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

2. 音乐学毕业论文范文

3. 音乐学毕业论文获奖范文

4. 音乐系毕业论文参考

5. 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有没有什么有关四川扬琴的资料?写论文需要,急求!!

  四川扬琴中国四川曲种。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称为堂派。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它与川剧关系密切,川剧将扬琴唱腔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扬琴为主奏乐器,与京胡、三弦合称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五方。传统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传统曲目丰富,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本尤为人称道。
  主要概述
  四川省曲种。发源于成都,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据传
  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逐渐形成。到光绪年间,已有艺人 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一批艺术上有成就的艺人,形成了独特风格,称为“堂派”。南派中声誉较高的艺人为李连升。20世纪30年代以后,扬琴日益盛行,出现了名家李德才(艺名德娃子)以及易德全、郭敬之、廖学正、阚瑞麟、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成都除专业艺人外,还有业余的扬琴票友,他们在考证词本、订正错字及钻研唱腔等方面都做出过贡献。 四川扬琴的唱腔优美,韵味浓郁,被誉为清雅香醇的兰花。它与川剧在艺术上有密切的关系,经常互相借鉴与吸收。许多川剧著名演员都爱好扬琴,并在传授弟子时将扬琴唱腔做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之一。四川扬琴唱腔结构分为大调和越调两大类。大调属板式变化体结构,应用较广;越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性较强。扬琴的演奏长于烘托气氛,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很强。伴奏以扬琴为主乐器,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此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怀鼓等,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传统的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脚色。
  编辑本段传统曲目
  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除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以 专业艺人
  及段落中间穿插少许唱词交代人物、情节或环境用第三人称以外,主要的唱词、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称的语言。曲目分为大本与单折两类。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时左右。大本以《三国》、《列国》节目居多,还有《琵琶记》、《白蛇传》、《玉簪记》、《白兔记》、《清风亭》、《玉蜻蜓》等曲目。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写有《处道还姬》、《黑虎缘》、《木兰从军》、《渔父辞剑》等扬琴曲本,称为“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吸收女演员,发展了表演唱和一人多角的自打自唱等形式,创作了《江姐在狱中》、《送宝刀》、《清溪河畔》、《探亲记》等现代曲目。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行于四川的川东、川西、川 表演形式
  南一带,约有200年历史。演出形式原为数人坐唱,各操一件乐器伴奏,以扬琴为主,另有鼓板、怀鼓、三弦、京胡、二胡等。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现在也有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音乐分为大调、越调(月调)、器乐牌子3类。大调属于板腔体结构,是主要腔调,以一字为基础,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舵子等组成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 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
  编辑本段表演形式
  “渔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 扬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其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
  编辑本段四川曲艺
  四川扬琴,清朝乾隆年间成都、重庆等地便开始流传,因演唱时 戏剧
  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之称。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清末洋琴演唱多为3人,后一般为5人,分生、旦、净、末、丑5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 四川竹琴又称为道琴(情),初为道士劝善说道的古老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民国初年始称为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竹琴在四川各地广为流行,1914年间,梁平、江北二县还举行过两次“竹琴大会”,各地行家云集献艺,轰动一时。?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演出时,设一顶高约1?6至2?3米,宽约0?8米的帐子,由一个艺人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描绘环境,并一人扮若干个角色,相互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观众隔帐聆听,如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四川清音,也称为唱小曲、唱琵琶或唱月琴,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演唱者多为一人,左手打板、右手击竹鼓而歌。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伴奏者有时也答腔几句。? 四川金钱板,又称金剑板、三才板,多系单人演唱,以唱为主。其道具仅三块竹板,讲究打板技巧,既要打出千军万马之雄壮,又要打出清风流水之委婉。? 以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
  编辑本段扬琴的起源
  维吾尔族乐器表演 扬琴是中国民族器乐中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悠 三弦
  扬动听,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尤为适合演奏欢快、活泼的乐曲。它是一种琴身呈梯形的乐器,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键三部分构成。 扬琴虽然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一种,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扬琴亦名“洋琴”,顾名思义,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对于其来源也曾有着以下说法: 一是由在“卡龙”沿袭而来。“卡龙”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演奏时将琴平置于桌上,以左手持金属棒按柔滑弦,右手带“指甲”拨弹,亦可双手皆用甲片拨弹,在外形、弦数、音色特点上都与扬琴极为相似。事实上“卡龙”是中亚地区的“嘎龙”演变而来。元史记载,元代征伐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得“七十二弦琵琶”这种乐器极有可能就是“卡龙”,可其出现于元代或更早,但是扬琴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广东一带,这在时间与地理位置上都相差甚远,因此,这种说法被采纳的很少。 二是由波丝传入。这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据史书记载:扬琴最早源于中欧阿拉伯、波斯地区,当时称为桑图尔,后流传到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有达西玛、欣巴龙、海克不里等名称。当时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清脆空旷,而中国最早出现扬琴的时间是在明末。由于明代工业发展,中西文化交流,这样的乐器传进来是有可能的。
  编辑本段扬琴的变化
  伴奏表演 扬琴在近代,形制上的变化最大。扬琴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形制是两 伴奏表演
  桥扬琴,(也叫“小扬琴”或“蝴蝶琴”)小扬琴在民间多用在说唱音乐的伴奏上,如:“四川清音”、“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梅花大鼓”等均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虽然扬琴在中国乐器中的历史可谓最短,但在近代,在形制上的变化可谓最大。 首先,在定弦方面:因为小扬琴只有自然音(即钢琴上的白键),不能转调,为演奏带来了很多不便,在1953年,张子锐按照律吕规律横向相邻的两弦为小二度关系,纵向相间的两弦为大二度关系,绘制出律吕扬琴,这样就把《吕氏春秋》中律吕理论运用到音乐实践中。 郑宝恒等诸位前辈对扬琴改革的贡献很大 天津音乐学院的郑宝恒老师,在推广律吕扬琴的艺术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巴哈用钢琴作曲、推广琴艺一样,郑先生很快摸索出律吕扬琴的演奏规律,能用同一手法任意移调视谱演奏。他还吸取其它乐器之长,创造了滑抹音新技法,增强了扬琴的表现力。 1958年,郑宝恒把原来律吕扬琴的长方形共鸣箱,去掉前面两角不发音的部分,改成半圆形,减轻了重量,音域提高二度。郑先生始终坚持律吕扬琴教学,将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天津音乐学院许学东,在毕业音乐会上用律吕扬琴演奏了民乐三重奏《沙海音诗》(郑宝恒曲);198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扬琴硕士生黄河在毕业音乐会上,由管弦乐队协奏,用律吕扬琴独奏了《流浪者之歌》等等;这些演出十分成功,律吕扬琴恢弘的气势,多变的音色,令听众赞叹不已。后又经过众多民乐专家的研究,将扬琴改造为四排码变音扬琴直至今天的401、402扬琴,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桂习礼教授研制的501扬琴,在高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进一步解决了高低音转调问题。 中国扬琴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扬琴传入中国后不但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还形成了中国扬琴的四大流派。清末民初,随着民间传统器乐的发展,扬琴也被吸收到不同的器乐乐种的演奏形式中去。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实践与积累,扬琴艺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并为本土及各界的群众所喜爱和承认。其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流派是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
  编辑本段主要书籍
  内容提要 四川扬琴是中国扬琴艺术重要的传统流派之一。本书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新发掘的资料,对其诸多线索进行了更深入、更细化的综合研究,为四川扬琴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结和梳理。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以时间为主线,按其发展历程逐一展开论述。而后的几章以面代线,从传播普及、地区风格形成、乐器变革、曲艺形式、演奏形式、代表人物等方面对四川扬琴进行总体性的分析阐述,全面、系统地清理和展示出形成四川扬琴风格特征的各种元素。 作者简介 代梓又,代茹,字梓又,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曾于1993获得全国民乐邀请赛青年组扬琴专业二等奖;2002年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古琴青年专业组铜奖;2004年全国古琴大赛青年专业组铜奖。 六岁起随父亲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扬琴,1983年考入云南省艺校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先后受到杨建德、周秀珠、刘希圣、俞燕等老师的悉心指导。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随陈富民先生学习扬琴演奏,随曾成伟先生学习古母琴演奏。毕业至今,成功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扬琴、古琴音际会数十场,教授扬琴、古琴学生百余人,编写了扬琴、吉琴教材数本、论文《四川扬琴流变考》、《四川扬琴演奏形制之流变考》先后发表于《音乐探索》2005年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广陵散》、《高山·流水》古琴演奏专辑

  

要准备毕业论文了,钢琴专业的,写个什么题目呢?大家帮忙想一下呀。。谢谢啦。

  二、解读《船歌》的艺术魅力

  《六月——船歌》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也正因为典型,才常常被人们选中作为结构解剖的实例。曲式结构是:引子+A(a+b+a’)+B(c+d)A’+(al+bl+al’)+尾声。音乐在从容和带有动感的节奏中响起,展示《船歌》碧波荡漾的宁静和悠闲的氛围,摇浆之声缓缓从静静的湖面传来,引出优美如歌的第一部分音乐。第一部分A(a+b+a’)为如歌、抒情的呈示段,g小调的曲调使音乐带了一些俄罗斯小调的哀伤,它一路直上,有一种微风拂面的淡雅,又如静静的湖水连绵地流淌,舒缓地抒发着作曲家对大自然美好的感叹。钢琴的音色分出i个层次——高、中、低声部,高声部的旋律唱到最高点的时候一降再降,伴随着渐弱的琴声,一抹淡淡的哀伤和怅惘悄然而至,音色从明亮逐渐过渡到柔和,一种细腻的柔情顺着旋律流人心底。低音线条则似一个低音乐器在演奏,始终保持着一个较长的歌唱线条,延续着淡淡的忧伤。中声部运用了优美的和声填充,还时时出现短小的伴唱(补充)旋律与高声部互相呼应,使音乐听起来非常亲切、舒适。中段的音乐移至大调将主题旋律展开,音乐的情绪变得略为明朗、肯定,旋律在降B大调和g小调中穿梭,更为抒展、宽阔,有一种俄罗斯小调引吭高歌时的舒畅感。最后引出再现段的主题,回到了音乐开始时的淡淡忧伤和静谧之中。在弹奏时,手指尽量贴键,弹奏出饱满且柔和的音色,双手的衔接亲切、自如。这一部分为全曲奠定了主要的基调和音乐氛围,我们可以立刻感觉到《六月——船歌》,没有其他作曲家《船歌》里的烂漫轻盈,反而透露着另一种特有的诗意。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俄罗斯某个清凉的别墅区的湖边,在湖光涟漪之间听着美妙乐音,音乐和时空交错在一起,让人分不出音乐内外的区别。正如柴科夫斯基自己所说:“你怎样能够表现当你在写一部器乐曲时掠过脑际的一些漠然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一种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白,而且充满了生活中所有的经验,通过乐音倾泻出来,恰如抒情诗人用诗句把它倾泻出来似的。”这种诗意表现着柴科夫斯基音乐另一种抒情、细腻的语言,同他其他大型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悲剧性相比,《船歌》的忧伤是淡淡的,在宁静与柔和中,柴科夫斯基展现着另一番感悟。
  中部音乐B(c+d)转到了明朗开阔的G大调上,音乐纯朴、明快,与前段的音乐情绪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将人们从宁静悠闲中带到了欢快的舞蹈气氛里,描绘出人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的欢快场面,仿佛桨叶拍打水面,泛起层层浪花。持续的切分和弦伴奏,将旋律陪衬得灵巧而欢快,随着旋律宽广、高亢的发展,气氛逐渐热烈开来,通过乐谱的分析与听觉的感观体验,我们不难判断出,音乐发展到了全曲的高潮乐段。在弹奏时,旋律需要表现得轻快且连贯,兴奋中又带有很强的歌唱性,犹如一支欢快的舞曲。表现出人们踏着轻盈的垫步随之摇曳的厕面。柴科夫斯基在这一段运用了平行三度、八度和弦、减七和弦琶音等音型构成旋律,使得音乐在不稳定中发展;而切分节奏的出现更加剧了音乐的急促,同时增加了力度渲染,制造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热闹欢腾的动态景象,直观的让人感觉到了高潮乐段的来临。演奏这部分音乐时,要抓住节奏的拍点,结合踏板的使用,让音乐在轻松、自如中,音色要丰满而且坚定,但又不能弹得太粗鲁、沉重,通过对音响的控制,逐渐推动出一种震撼的力量。如约,霍夫曼所说:“通过真正正确的研究,演奏者就能决定哪些地方应弹得恬静,哪些地方是乐曲的高潮,从而创造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的基础。”音乐发展到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已经有了鲜明的对比,高潮的热烈欢腾使人们暂时忘却了之前的宁静思绪,用动态的形象冲击静态的安宁,创造两种艺术形象的手法,经常被柴科夫斯基所使用,是“柴科夫斯基特色”之一。通过音乐语言调动起人的各种感知器官,在美感交集中给人以通透的愉悦,构成了《船歌》独具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通过欢快的高潮乐段,我们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基调几乎都是建立在民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乐曲里呈现出的浓烈生活气息和俄罗斯民间舞蹈特色,贯穿着这一段的创作基调。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乐段的最后,利用琶音和弦的延长音和声音的自然延长衰减,从容地将宁静的音乐再次引出,回到之前诗一般的意境中。
  最后是全曲的再现部分(A’),响应乐曲开始那静谧、诗意的氛围。“之前抒情、平静的初始状态,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基调保留在记忆中,而中段部分的新材料,使我们的心理可能产生了更多的运动和动荡——发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如今又再现了初始的音乐形象,立刻让人产生一种‘回归’感。”。而这种对称平衡的形式美,带给了人们一种非常舒适的审美体验。回归之后,柴科夫斯基利用中声部呼应句的变化,对旋律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伸展,将原来的“独唱”,变成了有对应的“二重唱”,犹如两人倾心对话般地相互呼应,音乐内容更加饱满、精致,曲调韵味在一唱一和中此起彼落。较之音乐最初的宁静,此时充实、丰满的旋律,足以带给人们一种听觉的满足和心灵深处最向往的优美体验:因此弹奏时,中声部的吟唱就要更为强调,合理的安排好指法并贴键弹奏,使旋律连贯、平滑。同时,配合主旋律构成一个完整的长句子,使两者衔接流畅自如。在音符出现较多的时候,注意把握好情绪:旋律上扬时声音激昂,平静下来时声音降落;特别重要的句子说得慢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说得快一点。通过完美的触键技巧,将情深意长的韵味从指尖“流”出来,展现出音乐自然的起伏和依然甜美淡雅的意境。尾声部分仿佛一支细腻、美妙的晚安曲,用稀疏的主旋律配合色彩斑斓的和声,描绘出夜幕降临,人们余兴未尽,流连忘返的情景。主题音的深遂饱满和上方音明亮的质感,制造出两种音色一深一浅、一明一暗的相辅相成,与低音构成平稳的一个声部,交相呼应奏出,丰富的音响层次组成了一段迷人的告别曲调。一串低沉吟唱的旋律过后,音乐由低音区向上发展,连续的切分节奏将船歌的律动再一次浮现。最后,音乐结束在渐弱的琶音和弦上。弹奏琶音时,音色更要处理得越渐轻薄,在声音的消退中高低音的落差逐渐模糊,有一种梦境般的虚无感,模仿出波光粼粼的湖水回归宁静,将精致的处理延续到最后一个音符,最后结束的泛音,营造出微弱星光罩着美好夜空的音乐形象,仿佛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完美。此时,船儿仿佛在星光的伴随下已经离去,消失在浩淼、朦胧的远方,留下了一片静寂的湖面和美好的夜空,人们远去的同时,还恋恋不舍回头顾盼……在短短几分钟里,《船歌》始终徜徉在似有若无的景象和情绪之中,一种流水般的清凉之感贯穿全曲,它有时低回婉转,有时生机勃发,在高潮部分又给人阳光普照水面泛出波光粼粼的光芒,又或是大风吹过的浪花飞溅,推动船儿更快地往前走,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波动。在钢琴特有的音色中,仿佛镶着银边的音符扑楞楞地挥动翅膀,灵动而不乏向上的激越之情一艺术形象的变化多姿,放纵着听者的神思自由地游移于琴弦勾勒出的无限空问,它唤起了人们心底深藏已久的默契,触动着心弦,使人忘却喧嚣和尘事的纷扰,享受超然物外、宠辱皆忘的极致体验。
  虽然,柴科夫斯基大部分的作品都抚切着历史与时代的脉动,充满了俄罗斯深沉凝重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底蕴,抒写着人类理想与现实冲突交织中的深刻体验,尤其是他那部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悲怆第六交响曲》,深刻揭露出他深沉又博大的气质,人们甚至将他称作为浪漫主义乐派中的“世界主义者”。但这首短巧精致的《船歌》却反映出了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另一面,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音乐巨匠细腻又敏感的诗人情怀。《船歌》虽然不属于那种炫技类的作品,但柴科夫斯基运用多声部音乐的和声进行与生动的节奏相结合,配上多样化的音色,为乐曲添上了色彩的魅力,使得它成为钢琴史上的经典。我们除了应该掌握多样的钢琴触键技术之外,还必须结合自身的音乐知识、情感、内在听觉以及音乐美学方面理性的理解力等一切东西融入钢琴表演中。将乐曲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的“部件”到整体的“组装”来诠释,从心底悠然地唱出旋律,“往往恰到好处的平衡显灵般地出现之时,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