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勘查类毕业论文

2023-03-09 09: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勘查类毕业论文

摘 要 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被用于很多的领域中。其中,地质勘探可以从工程地
质勘探 、石油煤炭开采地质勘探等不 同的应用方面进行分 类。对 于每一个方向的运 用,都有相应的地质勘探技 术 ,为不同的
应 用方 向进行研究提供 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从 而建立新型 的地质勘探体 系,推进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促进 了我国地
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和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 地质勘探 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1 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
1.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
工程地质是一 门调查 、研究 、解决与人类活动和各种工程建
筑有关 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工
程地质勘探。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 ,测量 、钻深等新技术、新方
法 的运用 ,尤其是计算机的运用 ,使工程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
质量标准等都有 了很大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工程地质勘探技术
的发展。一个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工程地质勘探 ,它对工程制定方
案和顺利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主要是研究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变
化特征 、地质条件和一些勘探的技术 。石油煤炭勘探是在石油煤
田普查 的基础上 ,进行的经济调查研究 、地质勘探工作。其中,
石油煤炭开采技术的勘探是整个勘探工作 中的重要环节。
2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
问题,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很多
勘探的侧重点不 明确 ,勘探的针对性不强 ,勘探方法不正确 ,工
程地质分析工作 中的计算公式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从而使勘探
的结论有误 。这些问题 的出现不仅会延误最佳的开发时机 ,还会
给工程 留下一些隐患,严重影响了工程 的质量。
2)工程地质勘探 的技术管理 问题 。一些工程单位提交 的勘
探设计报告不是地质师写的 ,而且在编制人 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
人 ,使得报告 中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给总院审查增加难度 ,还
会延误工程的报批时机。
3)工程地质勘探的人员问题 。主要是 因为地质勘探需要优秀
的技术人员,而在工程地质勘探 中,有一些人员不懂地质却提出
不实际的勘探要求 ,有的对地质专业了解不透彻。这些都不利于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2.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石油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开采相对比较分散,个
体开采情况比较多,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大,还不能保
证石油煤炭的正常供 给。一些大型的石油煤炭企业的技术性 、安
全性、可靠性都很有优势,要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国家要加强管
理、统一规划 ,从而促进其发展。我 国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成
果主要表现 以下几个方面 :
1)石油煤炭地质基础研究从传统地质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
究阶段。我国开展了华北 、华南地球的资源评价研究课题 ,对于
我国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赋存规律有了基本的掌握 ,而且还将层序
地层理论和方法运用在石油煤炭的地层划分中,从而拓宽了地质
研究的思路。
2)石油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根据了
我 国石油煤 田的地质特点 ,合理 的运用地质勘探的新技术 ,并且
充分利用现代勘探理论 ,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煤炭综
合勘探体系。
3)石油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和 “3s”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在
地质勘探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使地质报告编制实现了数字化 、信息化 ,而且还利用了GIS,建立
了我 国 《石油煤炭资源信息系统 》。此外 ,在石油煤炭资源评价
中,还大量运用 了遥感技术 ,形成了石油煤炭遥感技术体系。高
光谱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技术也有显著的进展。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存在着 以下
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解决中部能源基地中一些地形复杂的资源
勘探技术问题,以及它所引起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二是要加强
西部地质研究 ,进一步提高资源勘探评价程度;i是要加强清洁
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研究,为其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
地质依据 ;四是要利用石油煤炭 的现代化开采,从而实现高产高
效的生产 ;五是要加速石油煤炭的地质主流程信息化和资源信息
化水平 。
3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3.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面临着挑战,但
是其发展趋势还是很乐观 ,存在着很多机遇 。因此 ,要尽量解决
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创新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 。
首先 ,要分清地质勘探的各项责任。即总院要负责工程地质
勘探和一些技术管理 问题 ;各地方部 门要 负责好勘探 的合理周
期 ,安排专业的勘探人员 ,不断采用新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从而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其次,工程地质勘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培养优秀的地
质勘探技术人员 ,不断的推动技术革新,促进勘探技术的进步和
勘探结果的创新。
3.2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有明确 目标 ,加大力度 ,依靠先进 的科学技术 ,提高地质
勘探的精度 ,保障地质勘查 的质量 ,才能推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技术的创新。我们要沿着 “加强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的基础研究 ,
最大限度 的发现新的资源 ;不断加大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的创新力
度 ,满足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 ;改 革石 油煤 炭地质勘探的科技体
制 ,培养新型的精干高效 的地质技术创新队伍 ”这一基本思路 ,
实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石油煤炭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要加强多元地质
信息符合技术 的研究 ,建立高精度 的地质模型 ,从而提高地质勘
探的精度 ,为地质报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石油煤炭资源评价 。要运用新的地质理
论和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煤炭资源的评价
理论和方法,并且要多开展一些基础评价 ,强调石油煤炭资源的用
途,正确认识我国石油煤炭资源的潜力,建立石油煤炭资源的信息
系统 ,不断促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地质勘探
技术的发展。
3)加强清洁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是洁
净煤技术 ,与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结合在一起 ,并且利用
地质地球化学 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为勘探技术 的改进提供一定
的依据。
4)推进石油煤炭地质信息和3s技术产业化。发展石油煤炭地
质勘查的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地质勘探技术的采集、研究的信息
化 。加强高分辨率卫星图以及数字宇航摄技术的运用 ,促进地质
范围以内,密度全部大于3.29g/cm ,相对密度大于95.7%。表面上
的颜色一致均匀 ,没有任何斑点。
2)相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检验说明 ,试块样 品中可能含有
ZnS(2H—f0r珊)、ZnS(10H+8H)、磷石英和方石英相 ,没有出现其它
杂峰。靶材 中各相组成均达到了镀膜的要求 。
3)热等静压适用工艺制度 :加压介质是氩气。加热时温度为
1100℃,压强是 120MPa,一个小时的保温保压。
4)热压 较好 的工艺制度 :室内温度到 1050~C之间 ,每分钟
2℃一5。c升温速度 ,开始在600~C时加压 ,30分钟的保温保压之后
直接进行卸压。
4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靶材的热等静压与热压工艺 ,经过研
究两种工 艺都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靶材 ,满足 了使用溅射 的
要求。
参考文献
[1]努力古.溅射靶材的制备及发展趋势[J].新疆有色金属,2008,5.
【2】刘志坚.溅射靶材的应用及制备初探fJ】.南方金属,2009,6.
作者简介
陈卫 飞 (1978一 ),男 ,湖南株洲人 ,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 向
ITO、靶材、有色金属材料。
量 的增加和产品流通的活跃 ,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远远不
能满足市场需要 ,销售渠道单一 ,冷藏、储运设备落后 ,制约 了
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建议在市场建设,预冷库、冷藏车配备以
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
事关 民生 ,事关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的大事 。但是 ,固原市农产
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由于检测设备简陋 ,检测人员水平低 ,经费
不足 ,农产 品质量安全还存在着很大 隐患 ,建设固原市农产 品包
括畜产品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势在必行。建议 自治
区支持建设 固原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开展质量安
全监测监控,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
参考文献
【1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M】.
[2]固原市设施及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M].
作者简介
孙丽琴 (1968一 ),原州区人,宁夏大学农学系本科 ,1986年参加工作
时间,现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
勘探技术 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地质勘探技术对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的勘探具有
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勘探 、开发和综合利用。虽然
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研究了一系
列地质勘探工程的新技术 、新方法、新设备。但我们还要意识到
其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使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走
向更加完善的发展趋势 ,从而不断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
源、能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定武.谈现行地质勘探工作改革的几个问题册.地质与勘探,2OlO,4.
【2】王树江.浅谈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啊.民营科技,2010,10
[3】姚振义.煤 田地质与勘探方法阴.中国矿业出版社,2Ol1,6.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地质钻探技术论文(2)

  [中图分类号] P634.8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公益性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组织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面对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形势和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目标的要求,地质钻探技术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起到对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发表,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问题。

  1地质工作对钻探技术的需求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紧缺,资源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和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是两项首要任务。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经费,除了正在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金之外,又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和地质勘查基金。此外,地方、甚至个人也在找矿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并进行积极的投资。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加强,地质钻探工作量成倍增长,一些省区的年钻探工作量达到了几十万米。钻探工作项目资金来源有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贴、省资源补偿费、地方财政补贴、市场项目等。钻探工作量加大,使得对钻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同时加大。

  2地质钻探技术应用现状

  与世界先进的钻探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采用的钻探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钻探施工主要采用立轴式岩心钻机,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计。现代的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依靠进口,我国自己研制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只有个别钻深能力(1000m)的钻机,还未形成系列。钻探工艺方面,一些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方法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还未能大面积普及。液动锤钻进(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的优点虽然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该方法在恶劣的泥浆条件下使用时,钻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这些年钻探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其在地质钻探中的应用较以前更少。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如绳索取心液动锤钻进方法和不提钻换钻头方法虽然都已研制成功,但实际应用很少。空气反循环取样钻进方法尽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没有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至今未能得到推广。除此之外,目前地质钻探施工中所用的钻孔护壁堵漏技术、测斜技术等,基本上也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水平。由于采用的钻探技术水平不高,地质勘探中钻探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太理想,表现在台月效率较低、复杂地层钻进问题多、深孔钻进能力差、钻进成本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钻探技术对地质工作的技术支撑效果受到影响。

  3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考虑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目标时应该分阶段,应该分成近期、中长期和远期。划分原则是:至2010年为近期,至2020年为中长期,至2050年为远期。

  3.1远期(至2050年)目标

  实现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应该是钻探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温家宝就贯彻决定所作的重要批示中,都明确地提出了要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关于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标志应该是,在地质工作中普遍采用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质勘查技术。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查技术的种类之一,地质钻探技术的现代化也应该符合此项标准。然而,此项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国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我国的地质钻探技术才有可能从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基本同步的。邓小平同志在介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99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公众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看来,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实现的时间应该是21世纪中叶。

  3.2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至2020年)目标应该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研发的新型钻探设备和先进钻进工艺方法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钻探装备与施工技术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3近期(至2010年)目标

  地质钻探技术发展的近期(至2010年)目标应该是:初步完成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研制;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使之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取得一批深孔钻探、复杂地层钻探和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研究成果;研发成功现代的深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探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地质钻探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4地质钻探技术近期研发工作重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组织开展的地质钻探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近期目标的思路安排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下:

  (1)2000m深度以内的新一代地质岩心钻探设备系列;(2)满足覆盖区化探和异常查证需求、适应复杂地层条件的轻便、高效、多功能取样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3)1000m全液压动力头水井和煤层气井钻机及其配套的钻进工艺方法和器具;(4)改进完善一批先进的钻进工艺方法,包括冲击回转钻进方法、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方法、不提钻换钻头方法和深孔绳索取心方法;(5)解决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包括复杂地层钻孔护壁堵漏技术问题、复杂地层取心技术问题等;(6)高精度定向钻探技术,包括提高钻孔测量精度和定向钻进施工中靶精度的技术以及取心定向钻进技术;(7)万米科学超深孔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除了研究与开发工作以外,钻探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钻探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拟开展以下一些工作:   ①新型岩心钻探机具应用培训;②地质调查浅层取样钻技术应用培训;③地质钻孔测量技术应用培训;④新型地质钻探泥浆体系应用培训;⑤节水钻进技术应用培训;⑥空气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⑦车载式浅层取样钻机应用示范。

  5几个值得强调的问题

  5.1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使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里举2个钻探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实例。第一个实例是科拉超深钻。前苏联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比不上西方国家,却钻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口深度超万米的钻井——12262m深的科拉超深井。钻万米超深井的难度非常大。这口井之所以能钻进成功,是因为前苏联人在施工这口井时进行了大量的钻探技术创新,其中3项对钻进施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创新是:超前孔裸眼钻进方法;铝合金钻杆;带减速器的涡轮马达井底驱动。第二个实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该项目是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5000m连续取心钻孔。这种施工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高难度钻井工程。该井在施工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涉及套管和钻进施工程序、取心钻进技术、扩孔钻进技术和井斜控制技术,最终获得了高效、优质的施工效果。由于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方法,使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回次长度由3m提高到8~9m,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5.2加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从研发出来,到在钻探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通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大量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宣传、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这些环节工作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得到实际应用所需的时间,影响地质钻探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获得好的效果,该项工作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因为研发单位通常只是从本单位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考虑推广应用工作,而该项目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实施需要一种全局性和长远的考虑。这些年来,在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所有环节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强此方面工作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达.探矿工程(地质工程)未来20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1).

  看了“地质钻探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工程地质勘查论文

3. 工程地质勘察论文

4. 地质毕业论文范文

5.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毕业论文!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
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
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
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
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
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
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
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
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
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
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
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
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
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
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
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
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
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
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
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
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
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
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
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
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
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
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
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
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
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
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
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
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
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
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
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
的必然趋势。
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
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
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
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
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
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
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
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
2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
2. 1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
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
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
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
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
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
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
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
的研究[2, 3]。
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
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
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
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
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
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
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
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
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
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
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
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
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
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
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
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
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
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
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
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
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
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
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
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
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
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
志。
2. 2 成矿系统理论
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
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
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
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
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
观[4]。
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
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
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
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
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
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
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
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
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
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
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
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
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
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
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
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
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
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
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
的。
2. 3 矿床模型理论
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
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
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
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
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
过程的指导原则。
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
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
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
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
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
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
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
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
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
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
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
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
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
2. 4 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
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
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
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
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
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
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
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
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
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
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
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
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
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
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
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
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
2. 5 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
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
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
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
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
指导。
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
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
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
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
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
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
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
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
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
据。
2. 6 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
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
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
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
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
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
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
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
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
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
题。
(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
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
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
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
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
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
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
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
向。
(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
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
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
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
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
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
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
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
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
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
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
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
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
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
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
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
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
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
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
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
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
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
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
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
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
得突破。
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
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
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
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
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
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
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
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
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
(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
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
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
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
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
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
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2. 7 矿体侧伏理论
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
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
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
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
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
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
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
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
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
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
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
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
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
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
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
果。
3 结 语
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
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
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
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
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
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
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
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
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
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
[2] 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
质出版社, 1998: 4-7.
[3] 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
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4] 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
[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
[5] 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
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
[6] 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4-15.
[7] 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
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