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湘西木雕研究论文

2023-03-09 09: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湘西木雕研究论文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①(注: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的腰肢,有着如盛开的喇叭花一样美丽形状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态;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会有着不可言说的微笑,并且在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着内心的智慧和远离尘世的洒脱风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萨会有着如血脉在流淌搏动的肌肤和薄如蝉翼的透体天衣;宋代晋祠的彩塑侍女会有着美人鱼一般的身段。”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必须使用我们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才能够真正感觉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模仿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视觉的真实。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1:7和1:8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黑格尔认为速写或草稿卓越的表现了画家的天分及其特点,安格尔认为线和形愈简练愈美和有魅力。可见线条对画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雕塑特别是圆雕来说,线的因素更是不见其痕迹,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团块和体积、重视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素描中的线条只是充当表现这种效果所界定的轮廓线。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雕塑家“运刀如运笔”,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如汉代的“四灵”瓦当、龙门莲花洞中的飞天等;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总之这种“净化了的线条”既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这两种艺术各有各的表现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总之,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湘西木雕鬼脸的来历是什么

来历如下:
1、木雕鬼脸作为古老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驱鬼逐疫、祈福佑吉、傩戏、祭祀等多种民俗活动。
2、木雕鬼脸体现了当地的生活风貌、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
  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一直以来,民间美术在我国美术教育中便占有一席之地。当下,在视觉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境中,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

  将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继承,可以避免在传承上断裂的命运,并且能够不断向前蓬勃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民间美术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对学校美术教学有着借鉴与启示作用。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学生能提高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进而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1.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能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美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很多美术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将民族的东西带入当代美术课堂。如董希文先生在教学中便坚持不懈地贯彻油画民族化,引导学生广泛地研究古今各种优秀艺术遗产和中国民间艺术,以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全面的艺术修养。在美术教育中引进民间美术可以避免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美术技法、关注操作程式,忽略审美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

  对我国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是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平衡、全球化背景下美术教育发展之关键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美术教育资源,以新世纪的视角对中国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又不失传统底蕴的中国的现代美术文化建构。林风眠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固有的文化为基础,我们有5000年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很好的时代感的创造,我们要保存我们固有的、很好的东西,吸收外面的东西。”[1]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视野,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质朴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老一辈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水平较为低下,可在艺术作品中却总是抒发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勃发的情怀。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真、善、美,给精神以满足,有助于净化心灵,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带来有益影响,使人们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创造思维的开拓

  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可以民间美术作为美育的媒介,帮助学生寻找艺术的切入点。

  有些美术院校聘请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通过艺人的授课掌握其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以及造型轮廓形式和材料工艺特点,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积极的刺激,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从而获得自身审美情感的丰富和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将乡间艺术的研究与教学引进我国最高美术学府。并于当年组织了一次民间美术教学,邀请六位农民艺术家走上美术学院的讲台传授民间艺术,在教学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说:“画出了几年来画不出来的东西,学到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学到的内容。”而教师们也认为:“找到了自己多少年来苦苦求索的艺术真谛。这是一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教学。”[2]

  3.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国传统美术来说,多元化的层次决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在民间美术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与其他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的美术学府里,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3]

  优秀艺术皆根植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只有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当下有些青年艺术者不屑于民间美术,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东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谓的一些主义或是样式,殊不知只有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在借鉴别国优秀艺术形式的同时,更要明白我国的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营养,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汇于现代艺术,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近些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除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表现法则和造型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描写对象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象、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注重把自己的感受、意志融入作品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这些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间美术样式上都有着深刻及鲜活的表达。在艺术界,在目前这种风格与形式大爆发与大融合的情形之下,通过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特质、传统美学观念及独特造型方法的剖析与学习,美术教育可以摆脱原有美术教学体系中机械论与虚无论的缺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灵性与自然的精华,造就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审美教育风格。最终这种审美教育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将渗透到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层次,并跨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结语

  当代美术教育应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把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之中,民族精神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思考中国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使其树立民族情感,为传承国家传统文化精粹,保障社会团结统一、进步发展而开展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这也是当今乃至今后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向。
  民间美术方面的论文精选篇2
  浅谈民间美术的发展

  【摘 要】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 装饰 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 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 望、信仰和道德观念。

  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 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庆贺元宵节 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 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 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 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 术品点缀。

  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 花荷包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由于中国地域 广阔,民族众多,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 有差异,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 格,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灯具、食器、家具),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年画、窗花),具有实用价 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土,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带有鲜 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中国的民间美术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则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1.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2.象征性。

  劳动者是最先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抽象创作的原动力,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成为抽象艺术的先导。

  民间艺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抛开现实形象的细节,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形象: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云南沧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识具有的抽象、象征含义。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

  这种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结构,完整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生殖崇拜的华中树、鱼人、鸡头鱼、双鱼,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概括性表现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的画诀,表现出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并夸张画中的内容: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在戏剧表演中,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尽而意已明。

  3.教育性。

  讲到教育性我们就要重点提到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说中国的民间美术在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的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这方面的作品在皖南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及石雕中比比皆是,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水泊梁山”、“武松打虎”等。
猜你喜欢:
1.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2.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3. 谈谈民间美术 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

4. 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论文

5. 艺术方面的论文

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湖南城市学院优势特色学科

设计艺术学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我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系,是由原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城市规划系美术教研组和原益阳师专美术系合并成立的。从1999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装饰装潢、工艺美术专科专业,2002年招收设计艺术学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设环境艺术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2006年通过学位评估获得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权。2007年被评为湖南城市学院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通过湖南城市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期检查。设计艺术学通过三年的学科建设,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术梯队与人员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层次有所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科建设日趋完善。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一) 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主要内容:以郭建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马强、刘盛开、曹友余等副教授为主要研究学术骨干,研究团队共计13人。研究内容包括了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商业街及城市公共艺术设施设计理论与实践等,具体内容如下:(1)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研究:关注传统的环境艺术在环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研究,注重地域文化及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环境运用与实践,研究环境中人们在心理上的文化艺术审美需求,将一般意义的传统民间美术与纯绘画艺术融合在环境艺术之中,强调人类对环境问题关注和思考,赋予环境艺术的纯艺术性质和大众化性质,拓展环境艺术的自身艺术价值空间。(2)建筑与室内外环境研究: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重点研究人居环境,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聚居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步骤,达到人与环境的巧妙结合。分析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三个方面,从土地、人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批判,提出建筑应该与所处环境在互相融合基础上对环境起到提升作用,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3)现代商业环境艺术研究:研究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艺术性、经济性、科技性,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理论,在现代环境中带入历史语境和未来元素,以包容、开放的美学观点研究现代商业空间纷繁背后的设计理念。从商业环境与社会生活、消费文化、经营策划、设计风格等方面重点分析酒店宾馆、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专卖店等商业环境的艺术设计手法。特色:环境艺术研究方向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学术梯队,在课程设置上具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不仅具备传统美术学的教学特点,更与建筑艺术、环境艺术、公共设计艺术等学科交叉渗透,将传统美术与设计理念相互结合,形成了本研究方向鲜明的专业特点。(二)装潢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以龙湘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陈升起、刘克奇、袁志准为主要研究骨干的装潢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学术团队,成员共计十三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及其在平面设计运用研究:湖湘民间艺术作品注重造型,强调人类与自然密切关系,大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赋有淳厚、真实、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本研究方向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湖湘传统美术文化内涵及湖湘传统美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融合与运用研究,注重挖掘地域性传统美术文化内涵,对湖湘传统美术的制作技艺、生存现状、精神内涵、功能特征、审美取向进行了综合性、整合性比较研究,领悟地域传统美术深层精神内涵,正确认识湖湘传统美术在平面艺术设计创作及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价值,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研究,同时,在构建地方高校传统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交融的特色教育办学模式方面也做出了深层次的探索。(2)现代平面设计符号与图形创意研究:符号与图形都是平面视觉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符号是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而创意的图形表现则是通过对创意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本学科方向研究,力求运用图形设计与符号学的运用,结合现代平面设计表现手法,设计出具有地域、民族风格,又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学科体系更加科学、完整,为特色教学与实践教学寻求理论支撑。特色: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重视地域性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研究,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的交融,研究人文、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索平面设计的新价值,为创造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的区域品牌塑造新概念,将广泛意义的传播理论与艺术设计媒介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平面设计能力利于特色区域文化下企业和产品的市场有效营销观念,提升艺术设计品质。3.本学科点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艺术设计,经历了飞跃发展过程,特别是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社会需求度逐年提升,据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资料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装饰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起点,而我国人均GDP刚刚达到这个临界点。随着全国人民居住条件的全面提高,房地产业迅速成长的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正在迎来行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由此带来专业设计人才缺口突现,社会需求量每年突破近百万。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均需要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环境艺术的专业涵盖从过去的室内设计发展到今天室外设计、广场设计、园林设计、街道设计、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桥梁设计等全方位、多范围的设计领域。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和公共场所消费档次的提高,设计也由过去偏重于硬件设施环境的设计转变为今天重视人的生理、行为、心理环境创造等更广泛和更深意义的理解。装潢设计类IT人才的缺口,一直都在呈持续猛增的势头。随着广告、包装、印刷、家居装饰和服装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加剧了各种掌握平面设计技术的电脑设计类IT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广告和包装在商业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重视,优秀的广告和包装设计将为企业和商家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能欣赏到构思新颖、创意独特的广告和美轮美奂的包装设计,面对加入WTO后的激烈市场竞争,外资企业的迅速进入,本土装饰企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高素质平面设计人才需求更为短缺。二、学术团队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郭建国郭建国,男,1957年生,湖南益阳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当代油画院签约画家,益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1997年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现任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院长。长期从事美术创作,绘画作品《水乡》、《侗家女》、《洞庭渔夫》、《太阳》、《山野妇人》、《风尘》等作品入选国家、省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多幅作品应邀到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展出并被收藏。多年来潜心研究民间艺术和传统建筑艺术,关注古建筑、民间文物的保护工作。在任益阳市政协委员期间,多次提交保护古民居建筑的提案,得到政府的重视。曾主持省级科研课题“湖湘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及参与其它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家一级期刊、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上发表论文《湘楚民间木雕造像的艺术意蕴》,在国家一级期刊《文艺研究》及其他省级以上期刊、学报发表论文、作品十多篇。著有《传统建筑装修》、《商业建筑细部创意》等专著。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还主持多项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其主要项目有湖南炎帝陵祭拜大厅艺术壁画的设计、制作项目,湖南五星级生态酒店—普瑞温泉酒店景观设计等项目。设计艺术学装潢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龙湘平龙湘平,男,苗族,教授,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理事。从事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及创作二十三年,有《正午》、《三月花》、《晚秋》、《山那边的传说》、《金秋》、《天地人》、《姊妹花》、《春到侗寨》、《做双军鞋送红军》、《织女》等四十余件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在《装饰》、《中国油画》、《艺术教育》等艺术类学术期刊发表或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多幅作品获奖。1999年创作的艺术模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获99云南昆明世博会优秀作品奖,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嘉奖;2002年主持设计的张家界紫舞公园园林设计及大型壁画创作,受到市民广泛好评。长期以来,潜力于民间美术理论研究,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度重点项目《苗族服饰历史演变与现代转型对策研究》,主持湖南省2004年度社科基金项目《湘西民间美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湖南省社科联2004年度基金项目《湖南少数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与产业化研究》以及吉首大学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对湘西民间美术影响及其对应策略研究》、《乡土美术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共五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六项。论文《苗族刺绣发展史探》、《论土家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取向》、《苗族服饰的民族精神》、《论民间美术研究对发展中国设计艺术的作用》等在《装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艺术教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34篇,其中10篇论文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湖南省美学学会、湖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湖南省教育研究所等机构颁发的各种优秀论文奖。撰写出版了30余万字的民间美术理论研究专著《湘西民族工艺文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专著《湘西民族工艺文化》获益阳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湘西民间美术及其产业化研究》获湖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本学科点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6%;副教授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6%;讲师1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3.4%;助教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1.7%;硕士(包括在职硕士)1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3.9%;成员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中央美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十多个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研究、建筑与室内外环境研究、现代商业环境艺术研究、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及其在平面设计运用研究、现代平面设计符号与图形创意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由郭建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曹友余副教授、马强副教授、刘盛开副教授、熊圣、孙红权、刘玉寒、龚力、杨琼、王雨峰等13名教师组成研究学术群体;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助教2人,50岁以上教师1人,40-50岁教师2人,35-40岁教师3人,35岁以下教师10人。年龄、职称结构呈金字塔状,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装潢艺术设计是由龙湘平教授、陈升起副教授、刘克奇副教授、袁志准副教授、王勇、李澍、钟正武、杨艾云、余德华、刘一颖、章博旺、郑学达、张怡琼等教师组成研究学术群体。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助教2人,50岁以上教师1人,40-50岁教师2人,35-40岁教师3人,35岁以下教师10人,龄、职称结构合理。三、科学研究1.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本学科2006年以来,已完成科研项目12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省教育厅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项目一项。现在研项目13项,其中省重点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省教育厅项2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艺术作品163篇(件),出版著作4部,主编或参编教材4本,刘克奇副教授主编的《现代包装容器造型》获2009年湖南省优秀教材奖。龙湘平教授主持的省社科基金项目“湘西民间美术及其产业化研究”2009年获湖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学研究方面。袁志准副教授2008年主持的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思想教育研究》,在承担省级教育研究课题方面有新的突破,至目前为止,我系教师共承担了科研教改项目25项,在研或已完成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4项。2008年,刘克奇副教授还指导了一项省级大学生重点课题,这对我系教师提高指导学生科研能力、获取省级教学成果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四、人才培养该学科自2002年招收本科生以来,共招收本科生1421人,已毕业学生546人,历届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获得的实际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英语三级考试通过率56%,还有8人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通过率100%。学生基本理论测试每期合格率达98%,基本技能(创意设计、基础绘画、艺术构成、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成绩合格率达94%,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以2009届毕业生为例,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思想素质与较好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素质良好,能独立完成专业创作。该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参展竞赛中有7人获奖,获得省级以上奖学金20人次,校级奖学金120人次。获得校级奖励证书144人次,占学生人数的48%,其中“三好学生”38人,“优秀学生干部”33人,“十佳大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各1人。另该专业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有38人,报考研究生有10人。2009届毕业生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除毕业设计外的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各方面均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五、支撑条件1.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情况 2008年下学期开始启用了新建成的美术教学楼,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开辟了专用画室、静物陈列保管室、图书资料室、装潢实习操作室、摄影实习室、多媒体电脑设计室和艺术作品展览室,配备了较齐全的设备、器材、画具、展板及附属设施我系现有基础美术实验室、装潢操作室、环艺操作实习工场、多媒体电脑设计实验室四个实验室。 2010年下半年已开工建设艺术研究中心,包括展厅、陶艺、环艺、版画、摄影、彩绘、雕塑等工作室,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计划2011上学期搬入使用。学校图书管理分二级管理制,校、系图书添置每年作统一规划,统一采购,建立两级图书馆、室。经费投入由学校和系部共同承担。学校图书馆建立艺术类图书专橱,系部建立了集教参、画册、教材、艺术理论期刊、美术学等教学必需图书资料室。学校图书馆现已有美术类图书19864册。系部专业图书资料室1间,2007年至2010年学校图书馆购买了4.5万元美术类图书资料,系部专业图书资料室购买4万元专业图书资料,基本满足科研、教学需要。2.本学科点相关学科支撑情况简介美术学是设计艺术学支撑学科,湖南城市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美术教育专科生,美术学专业是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非教育类本科艺术专业,从2005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本科,共招生380人。为了加强美术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教学、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协调作用,美术与艺术设计系设立了基础教研室、绘画教研室、环艺教研室、装潢教研室四个教研室。美术学专业主要由绘画教研室负责。为促进美术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院逐年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四年累计投入322.1万元,分别用于教学条件改善、实践教学、教学教改。通过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美术学专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五年来,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了一支充满生机、奋发向上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4人,职称、学位、年龄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师资水平具有较明显的办学优势,教授、副教授、讲师、硕士均来自全国各高等美术院校。高职称教师6人占25%,硕士7人占29.2%,讲师达到58.3%。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条件改善、科研与艺术创作等方面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四年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艺术作品143篇(件),08年美术学专业教师参加省“艺术湖南—湖南美术精品展”34幅作品入选。近四年出版著作、教材9部,省级科研、教改立项8项。美术与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得到了必要的保障,为美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本学科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近年来,学校共投入资金57万元,其中,用于条件建设23 万元,占学科建设总经费的比例40.3%,用于学科梯队建设7.9万元,占学科建设总经费的比例13.8%,科学研究工作9.6万元,占学科建设总经费的比例16.8%,用于学术交流3.8万元,占学科建设总经费的比例6.6%,为校对学科点经费的投入,有力地保证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稳步而健康的发展。

湘西土家族的木雕家具装饰图案有哪些类别?

湘西土家族的家居木雕图案主要应用在家具装饰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土家族独有的家居设计—吊脚楼,在吊脚楼中它的装饰内容一般可分为四类:

1.第一类:动植物主题类装饰

吊脚楼家具木雕图案多以动植物为主题。湘西永顺县木雕非遗传承人陶师傅讲述“‘花瓜’中最喜用南瓜,其一就在于南瓜产籽量多,产量高,尤其是经过饥荒年代的人对南瓜就有着更深的感情;其二是土家民族崇拜信仰,用它来表示多子多福的期望”。走访湘西多地调研发现吊脚楼中“花瓜”图案主要围绕多子多福这一主题。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土家人受文化交流的影响也特别喜爱龙与凤,为了避免使用龙图案僭越阶级,龙都被处理成龙与草结合或者龙与鱼结合,形成草龙(龙头吐草)和螭吻(龙头鱼身)图案。湘西永顺县芙蓉镇最古老的钥匙式吊脚楼中常出现的螭吻图案就是龙头鱼身,含鱼化龙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题材的寓意象征逐渐演变成为“符号”,土家族人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祈福意愿。

2.第二类:人物戏剧类装饰

土家匠人中一直传颂着这样的口诀:唐三千,宋八百,雕不尽的列国传。湘西永顺县那丘村民国时期的吊脚楼建筑,其家具上雕版图案为一位老翁坐着垂钓,展示了老者悠然自得的生活,传达出渔樵耕读为题材的历史信息。匠人们通过文化交流对广为人知的戏剧故事熟记于心,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愿望,因此神话故事、戏剧人物、渔耕文化在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木雕图案中大量呈现。

3.第三类:文字器物类装饰

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博古架花瓶这些器物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器物常以瓷器、乐器、文房四宝等日常用具最多,其中八仙法器常暗示为八仙,故称“暗八仙”。在里耶古城河街的吊脚楼花窗中出现福、禄、寿、喜这类文字与动植物纹饰的组合,构思巧妙,韵律感极强,突出了吉庆祥瑞的思想。在湘西的凤凰古城、里耶古镇、芙蓉古镇等地,吊脚楼木雕图案中都能找到文字器物的踪影。

4.第四类:几何类装饰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走廊栏杆多以几何纹样构图,比较典型的图案为方胜图案、卧蚕步步锦、百经格(万字流水纹)等。双凤村最古老的吊脚楼花窗中出现典型的拐子纹(拐子龙),其基础纹样是缠枝纹和龙纹。百经格(卍字纹),卍字常作为太阳或火的象征,古时常用做护身符。卍字连续不断,也表达出土家族人们希望富贵延绵的思想。几何类的图案方与圆的交错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圆代表着土家人包容的、和谐的准则,方蕴含着土家人正直的人文精神,圆与方的交替体现出土家人刚柔并济的思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