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之心理认知分析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 :中介语是第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此,石化成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从分析石化的内外因入手,探讨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W.Nemser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3.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 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 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3.2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或替代式学习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3.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的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3.5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My classmates tell (told) 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 (friends) 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 (living) 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4.1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 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4.2减少母 语文 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4.3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4.4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4.5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4.6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4.7适应目标语,缩小与目的 语文 化之间的和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 语文 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3] Gass,S. & Selinker,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4. [4]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5] Schnum ann,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Gingras(ed). Arlington: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 [6] Selinker,L.Interlanguage.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7]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8]马丁.韦德尔,刘润青.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6.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Selinker中介语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这是关于中介语的一个最早的定义.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二语/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德语毕业论文不难的,主要是题目要定好,不要千篇一律。之前也是弄了好久没过,还是上届学长给的莫文网,相当靠谱的说
中国德语学习者篇章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
中国德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的篇章衔接与连贯
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
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
来自圣经的常用德语熟语与中文对应语词对比分析
对外德语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与《Themen aktuell》第一册内容比较分析
高职德语教学中翻译法和交际法的应用
"Moodle"在中国大学生德语学习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发展规律——对兰州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德语中介语的调查研究
德语区学生汉语状语语序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德语中的外来词研究
汉语本族语者和德语本族语者加工汉语被字句的认知神经模式对比—一项ERP研究
汉德语常用动词配价的应用对比研究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基于HSK语料库语料
国别教材语音教学针对性评估——以《新实用汉语课本(德语版)》为例
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交际因素在大学德语教材中的导入研究——以《新编大学德语》和《大学德语》(修订版)为例
庄子在德国——德语文学中的庄子元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分析
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策略的对比分析——一项基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汉语、法语、德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德语艺术歌曲语音及演唱分析——以《冬之旅》部分作品为例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各类德语讲话稿的翻译及研究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动词配价研究——对德语配价理论的借鉴
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
德语法律文体及合同文本中的名词化现象研究
论德语新正字法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启示
从认知角度看英语、汉语、德语中爱的隐喻
汉德语音对比及德国学生汉语发音偏误研究
论藏族民间故事的德语翻译——以《藏族故事集》为例
互文性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庄子》德语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
英语正迁移作用在德语习得中的对比研究
德语童话的中国漫游——以格林童话为代表谈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和影响
基本信息 作者:赵金铭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1144296/9787301144299 条形码:9787301144299 版本:1版 丛书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 内容简介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句法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汉语中介语句法研究”,主要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材料为依托,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中某些重要句式、句法成分和虚词的习得状况进行描写和分析。下编为“中介语视角的汉语句法研究”,主要是针对上编中介语句法研究中讨论的问题,对汉语差比句的语义指向和类型特征、趋向补语的认知特点、介词的衍生机制、流水句的否定辖域、数量词的位置及完句成分等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和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句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HSK试题的拟定、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深加工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赵金铭,1940年生,天津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组评委,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著有《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等论著。 目录 前言 上编 汉语中介语句法研究 第一章 语法偏误句的等级序列 第二章 差比句偏误的类型与共性 第三章 “得”字补语句的习得状况 第四章 趋向补语的习得状况 第一节 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状况 第二节 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状况 第三节 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状况 第五章 介词的习得状况 第六章 否定词“不”和“没有”的习得状况 第一节 否定词“不”的习得状况 第二节 否定词“没有”的习得状况 第七章 程度副词的习得状况 第八章 量词的习得状况 下编 中介语视角的汉语句法研究 第九章 汉语差比句研究 第一节 汉语“比较”范畴的确立 第二节 汉语差比句的语义指向类型 第三节 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 第十章 趋向补语研究 第一节 “动+趋+了”和“动+了+趋”比较 第二节 “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句式 第十一章 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第 十二章 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志 第十三章 数量词在多层定名结构中的位置 第十四章 汉语的完句范畴后记 序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汉语也逐渐成为地区性或者国际性语言,因此带来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热,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历史、中国武术甚至中医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语言是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的桥梁。语言学习是有捷径的,方法对了可谓事半功倍。对于很多国家的学习者来说,汉语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原因有三:第一,从类型学上看,汉语属于孤立语,语法形态不发达,有声调,对于其他语言背景的人来说习得较为困难;第二,汉语的书写系统不是字母文字,汉字是学习中的瓶颈,汉字难学使得很多学习者望而却步;第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比较短,很多问题没有研究清楚,我们对汉语本身、对如何教、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都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研究的薄弱导致我们的教材、教学法、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多研究一些实际问题,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的核心基地,在海内外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影响。中心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很多重要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已经结项,有的还在进行当中。这批科研项目汇聚了北京语言大学以及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力量,其成果的发表必将在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推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愿意出版这套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我感到十分高兴。 文摘 上编 汉语中介语句法研究第一章 语法偏误句的等级序列引言语言理论是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也应有理论的指导。不过,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通过运用语言理论对语言进行的描写来服务于教学的。生成语言学思想的最新发展,强调语言学的目标是使有关语言的说明尽可能简洁和概括,所有的表征式和派生过程尽可能经济,其标准是:所提出的用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设置数目应尽量少。这就是“经济原则”。而且认为,句子结构的表征中不应有羡余或多余的成分,每个成分必须充当一个角色并得到解释,即所谓“完整解释原则”(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这就是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也有人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 Programine)。并认为,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Functional Elements)和词汇方面的差异。并预言,理论语言学研究中的这一新发展,必将会对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袁博平,1995)。基于这种理论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就又是对比研究方法。这是当代语言研究中最普遍、最著名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在语言学的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着很深刻的理论意义。宁春岩(1996)在介绍对比法的使用时,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对比是关于句子与非句子、可能与不可能、“符合语法的”或“造得好的”与“不符合语法的”或“造得不好的”等相对概念之间的对比,是关于“是与非”、“有与无”、“成立与不成立”等绝对概念之间的对比。 后记 2000年3月“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句法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获准立项。该项目是涉及汉语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为保证课题顺利完成,我们采取跨校合作的方式,成立了一个由汉语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者共同构成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于2006年初顺利结项,项目中各个章节的主体基本都作为单篇论文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等杂志正式发表。衷心感谢北京语言大学校领导和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基地项目丛书的出版工作,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杨立范副总编和汉语与语言学编辑部沈浦娜主任对本书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责任编辑欧慧英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工作付出的辛勤劳动。最后,衷心希望本书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