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第二语言研究论文

2023-03-09 05: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二语言研究论文

1、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并以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主张母语与目的语并用,通过翻译和系统的语法教授学习。 最古老的教学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联想心理学 基本原则和特点:A、语法是教授第二语言的基础。学习二语首先要背熟语法规则和例句。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C、注重书面语教学,注重读写,轻视听说 D、教授所谓“规范”语言,重视经典名著 教学过程:字母发音和书写――语法――阅读原文 语法教学的步骤:A、先讲词法,后讲语法。B、用演绎法教授语法规则,并翻译。C、练习 课文教学的步骤:A、介绍课文B、逐字逐句翻译C、朗读D、互译来巩固 主要成就:A、创建了在二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翻译即是教学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张语法知识,重理性和演绎。 C、使用母语,初学阶段不会觉得困难 D、注重书面语和名著,阅读能力高 E、使用方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教具,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点: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听说能力。 B、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例句,教学内容乏味。 2、直接法:又称“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语,不用母语不翻译,不注重语法形式。 19世纪后半页的西欧,代表人物:德国的贝立兹、法国的古安、英国的帕默、艾盖尔特 主张仿照“幼儿学语”的方式和自然过程来设计二语教学过程,以顺乎人类学语言的自然规律。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联系和模仿大人说话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基本策略。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受其影响,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 教学原则和特点:A、直接联系。在语言和外界事物间建立直接联系,不用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教学目标是口语。 C、句本位。以句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是主要练习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语言材料,而后靠归纳的方式教授语法规则。 教学过程:教师口头展示句子or课文-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纠正错误-学生继续模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主要优点:A、打破语法-翻译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二语教学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视口语。 B、利用直观手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母语,有利于培养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点:A、忽视幼儿习得母语和大人学习二语的差异 B、排斥母语,只见消极面,不见积极面 C、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的关系,教师解释不多,不用母语,易造成误解 D、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足 E、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易出问题,读写能力弱。 3、听说法 又称“结构法”、“句型法”,主张先教听说,后教读写,注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在听说技能,以句型操练为主要手段,是一种以结构为主的二语教学法。 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弗里斯、埃比、拉多等 产生: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现代外语教学史上理论基础最雄厚的教学法。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又称描写语言学,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注重口头语言,活的语言是第一性的)。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根据口语第一性的原则,听说法主张教语言首先是教口语,言语技能的培养要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刺激-反应(S-R)。新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刺激-反应-强化(听说法采用:教师展示是刺激,学生模仿重复是反应,教师纠错是强化) 教学原则和特点:A、听说领先。先听说,后读写 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操练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允许教师极少量使用母语) E、大量使用录音、语音实验室和视听设备。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母语和目的语,目的语内部)找出重点难点 G、尽力防止学生出现错误,一旦出现要及时纠正 教学过程(步骤):据盛炎-模仿-重复-翻译-轮流-不连贯的重复-对话练习 据特瓦德尔:认识(教师展示)-模仿-重复-变化-选择 主要优点:A、以句型为二语中心,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现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难点重点 C、不完全摒弃母语,克服直接法的片面性 D、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主要缺点:A、轻视读、写能力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4、视听法 又称“整体结构法”、“圣克卢法”。运用视听材料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相结合。采用电化教具视听手段,听懂和理解语言材料总是在听完整的结构基础上。 产生: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是古根汉。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主张口语第一,书面语第二,要对目的语进行细致的分析,并跟学生母语对比。刺激-反应。强调真实地的、具体的情景和语言过冬构成一个整体。学习语言要从整体上感知,重视语境、情景。 教学原则和特点:A、口语是教学的基础,听说先于读写 B、强调视觉感知很听觉感知相结合 C、语言和情景密切结合。日常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 D、整体结构感知。 E、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和直观手段,排除母语和文字的中介。 教学过程和步骤:感知(看幻灯orfilm)-理解(教师讲解)-练习(模仿、重复等)、活用(自由表达) 主要优点:A、广泛运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活泼,有积极性,便于理解 B、重视在情景中教学,强调整体感知语言的结构;教学材料贴近生活,利用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 C、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安排词汇和语法项目,并充分语义操练 主要缺点:A、过分强调口语领先,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过分强调整体感知,忽视对语言结构的分解和单项训练 C、过分强调直观的作用 D、重视语言形式的模仿,忽视意义解释,导致理解可能有误。 5、功能法 又称“意念-功能法”或“交际法”,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行交际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十分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学习语言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方式。 产生: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和荷兰的范埃克等。 理论基础: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受其影响,功能法把语言看作实现语言功能的手段。 教学原则和特点:A、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非仅仅是语言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为纲。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教学根据需要选取真实而使用的语言材料,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 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综合运用是目的 E、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错误有容忍度。鼓励运用目的语交际。 F、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针对不同的、特殊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1、展示语言材料,突出该材料的情景和功能。2、语言要点练习。3、语境练习,把语言点放在有控制的语境里练习。4、实际运用。 优点: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了“专用语言”教学。 问题:A、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究竟有多少,如何合理安排,没有很好的解决 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法结合起来目前是最大难题。 大致类型:纯功能型、结构-功能型、功能-结构型、题材型 C、对学生错误的容忍度怎么把握。 6、认知法 又称“认知-符号法”,主张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发现和创造性的运用,目标是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全面地掌握语言。 产生: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和布鲁纳 理论基础:转换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美国乔姆斯基,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学习语言是有意识的创造性的活用过程,而非简单的模仿、记忆过程。因此认知法调动人的语言潜能、内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语言规则。 认知心理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人具有智慧,人类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是能动性的,学习是内在的不是外在。反对刺激-反应,认为人具有认知结构,学习是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的过程,也是不断调整认知结构的过程。 教学原则和特点:A、把培养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B、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C、提倡演绎法,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D、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E、适当使用母语。 F、正确对待错误,对其进行分析和疏导。反对有错比纠,适当纠错。 G、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操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 教学过程:三阶段――1、语言的理解。教师以旧带新,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则(发现式学习)2、培养语言能力。在理解基础上作有意义的练习。3、语言的运用。脱离课文进行实际交际的练习。 优点和不足:A、最大贡献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论述二语教学,注重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研究。 B、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C、主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D、主张“发现学习”,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在理解基础上操练 E、利用学生母语 F、转换生成语言法如何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 G、完全排斥机械性训练值得商榷 H、认知法作为独立的外语教学体系不完善,须进一步研究。

高分求文《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东南大学秦智娟李炯英
提要:第二语言阅读策略是二语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评述了国内
外近30年来的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首先分析、归类了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的成果,涉及
阅读策略定义与分类、实证研究、阅读策略理论与教学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阅读
策略研究的许多发现及其主要特点,最后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第二语言阅读策略;阅读策略研究,阅读策略教学;评述
1.引言
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ies)是指“学
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
程”(Johnson &. Johnson, 1998:333),是学习
策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策
略研究以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
习得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受这些学科
的影响,阅读理论研究开始重视阅读心理机
制以及受这种心理机制影响的信息传递和信
息处理过程,并通过对阅读行为的分析展示
阅读能力的构成。研究结果显示,阅读过程并
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
过程,而是读者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
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涉及读者的预测机制、认
知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理论研究者提出了
四种阅读模式,用来解释阅读过程:自下而上
模式(bottom-up model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和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这四种
阅读模式为阅读策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
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当时大多数研究侧重于教授学
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以便
更快、更好地进行阅读。这些策略包括略读、
浏览、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用背景知识、
辨别文章结构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阅读
策略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已从传统意义上的
单纯的阅读行为发展到当今的激活背景知
识、图式的认知策略以及帮助透彻理解文章
的语篇策略等等。著名应用语言学家霍什菲
尔德(Hosenfeld, 1977)率先对二语阅读成
功者与不成功者进行比较研究。随后,许多学
者在策略使用和个体差异,元认知意识和阅
意识和有意识的阅读策略使用,这个工具可效性研究和ISRI的应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在策略使用上的4.阅读策略实证研究
优势和劣势,并强化他们策略使用的元认知4. 1阅读策略训练实验
意识。在阅读策略训练的5个实验中,有一项
艾伦(Allen, 2003)则比较了三种阅读是关于在阅读策略训练中通过使用网络等高
策略指导方法:相互教学法(RT A )、交流策科技手段和提高技术含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
略指导(TSL)和认知理论语言学习方法读理解能力,其余的则是通过直接对学生加
<CALLA )。强阅读技巧的培训来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样
我国学者吴静(2003)认为,在阅读教学在这5个实验中,有4项是通过阅读测试把
和策略阅读策略培训领域中,简甄和斯托勒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比组来进行的。他们的
(Janzen &. Stoller. 1998)以策略训练模式研究方法极其相似,而且结论也很一致:学生
<SBI)为基本理念而提出的第二语言综合性的策略使用是有差异的,有意识的阅读策略
策略阅读(Integrating Strategic Reading in i}l}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见下表
L2: ISRI)对我国的阅读策略训练具有重要一)。
的借鉴意义,然后就当前阅读策略培训的有
表一:阅读策略训练实验
┌———————┬—————————┬———————┬————————————————————┐
│研究人员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结论 │
├———————┼—————————┼———————┼————————————————————┤
│Song Mi-jeong │韩国一所大学的sa │前期阅读水平 │ 策略训练对于提高外语阅读是有效的, │
│ (1998) │名一年级学生分成 │测试、阅读训 │而且训练的有效性和第二语言的水平有关 │
│ │低、中、高三个不同│练、后期阅读水│系,差的阅读者从训练中的受益甚至比好的 │
│ │水平的小组 │平测试 │阅读者要更加明显。作者建议对学生进行外 │
│ │ │ │语阅读教学方法指导,尤其对于在学术环境 │
│ │ │ │中的成人学生,应该包括明确的和直接的策 │
│ │ │ │略指导。 │
├———————┼—————————┼———————┼————————————————————┤
│Dreyer和Nel │南非一所大学一年 │阅读水平测试、│ 在技术提高的环境中(使用电脑、多媒体 │
│ (2003) │级131名英语为第 │问卷调查、教学│和网络等)为专业目的的接受策略阅读指导 │
│ │二语言的学生 │训练 │的学生无论在统计上还是在实践中阅读理解 │
│ │ │ │的分数都要比控制组的高,而且这一发现对 │
│ │ │ │于优秀的和较差的学生同样适用。 │
├———————┼—————————┼———————┼————————————————————┤
│孟J说 │84名非英语专业本 │阅读水平测试、│ (1)策略教学对学生外语阅读理解整体 │
│(2003) │科生 │问卷调查、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
│ │ │训练 │ (2)策略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解文 │
│ │ │ │章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性推理和推测词义的 │
│ │ │ │能力,而查找事实、细节的能力并没有受到实│
│ │ │ │验的直接影响。 │
│ │ │ │ (3)策略训练有效地增强了实验班学生 │
│ │ │ │阅读的流利性,其整体语速与对照班相比显 │
│ │ │ │著提高。 │
├———————┼—————————┼———————┼————————————————————┤
│颜红 │一年级60名大学生 │阅读水平测试、│ 阅读策略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阅 │
│(2003) │分别选出30人作为 │间卷调查、教学│读水平,但在进行策略训练的同时,仍然要注│
│ │实验组和对比组 │训练 │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并督促其掌 │
│ │ │ │握。策略训练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外语语言水 │
│ │ │ │平上,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
表二:元认知竞识与阅读理解
┌——————┬—————————┬———————┬————————————————————┐
│研究人员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结论 │
├——————┼—————————┼———————┼————————————————————┤
│张红 │〔 │问卷调查、教学│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有意 │
│(2001) │} │实验、测试 │识的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 │
│ │ 一年级非英语专业│ │自信心及阅读动机,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阅 │
│ │ 的84名学生 │ │读进行有效的计划,安排,监控和评价,引导│
│ │} │ │他们进行自主性阅读。 │
├——————┼—————————┼———————┼————————————————————┤
│于萍、工荣媛│92名高二学生和 │元认知意识问 │ 对元认知策略的良好意识是优秀阅读者 │
│ t2003) │103名大学生(大三) │卷 │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评估学生 │
│ │ │ │的元认知策略意识,采用符合个体认知特点 │
│ │ │ │的阅读策略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可以提高 │
│ │ │ │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
└——————┴—————————┴———————┴————————————————————┘
4. 2阅读策略比较
刘丹丹(2002)在实验中,以英语专业三
年级的4名成功阅读者和4名不成功阅读者
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方法调查问卷、阅读测
试、个人访谈和口头报告等方法,对成功阅读
者和不成功者阅读者的阅读策略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阅读策略使用上
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阅读策略差异不仅仅
体现在使用阅读策略的数量和频率上,而且
还体现在质量上,即成功阅读者能够更加有
效而灵活的使用正确的阅读策略。
刘亦春(2002)则以非英语专业一年级
30名英语学习成功者和30名英语学习不成
功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正规考试、问卷调查等
方法,以整体英语水平的高低来分组,研究其
策略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成功者在
宏观调控与自我评价等策略上都优于学习不
成功者,而且他们更善于将在阅读中学到的
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口语和听力当中,并较学
习不成功者更愿意自觉地进行一定量的课外
阅读。学习成功者较不成功者更多地使用元
认知策略及功能操练策略;而对认知策略而
言,其中有些策略为学习成功者所喜爱,而另
一些策略则被学习不成功者所青睐。
4. 3元认知意识与阅读理解
在已有的文献中,张红((2001)、于萍和王
荣媛(2003)分别以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为对
象,对元认知意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了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元认知意识与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见上表二)。
4. 4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阅读策略使
用比较
Taitlefer和Pugh(1998)把39名大学本
科的二年级学生按照第一语言的阅读水平和
第二语言的水平这两个变量分成三组,通过
问卷调查和采访研究其阅读策略,并在组内
和组间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比较,结
果表明那些在两个重要变量上都很强的阅读
者在两种语言的阅读上都很有效;第一语言
阅读较好而第二语言不好的是差的第二语言
阅读者,但要比那些在两个变量上都差的阅
读者要好。一般的阅读策略可以把有效的阅
读者和差的阅读者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上
区分开来,而一些特别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第二语言阅读的主要障碍。阅读的过程即使
用策略方法的过程和理解的结果即阅读的产
物和分数在第二语言上关系极为密切,尤其
在第一语言上。教学法上建议使用个体阅读
训练。
Mokhtari和Reichard(2004)以350名
大学生(141名美国人和209名摩洛哥人,大
都是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通
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尽管两组学生的受教
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完全不同,但他们在阅读
学术性的英语文本时表现出相似的策略意识
和策略使用。所不同的是,摩洛哥学生在某些
策略的使用上要比同龄的美国学生频繁,这
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二语阅读者和那些本族语
的阅读者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4. 5母语策略迁移研究
刘津开(2002)通过对猜词策略的实验,
探讨阅读过程中母语学习策略迁移问题。他
从总体225名非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抽样出
50名学生,其中优差生各占一半。该研究发
现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母语策略迁
移:一类为一般、普遍性的策略迁移;另一类
为策略模式的迁移。优等生迁移的是任务调
节性策略使用模式,而差生迁移的是固定型
策略使用模式。
许余龙(2003)研究对象是小学四年级((9
岁组)和中学三年级(14岁组)的学生。研究
工具包括阅读能力测试和问卷。结果表明,母
语为汉语的学生,在他们的英汉阅读学习中,
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他们两种语
言能力的影响,有同有异。差异之处可能反映
了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有些不同可以归结
为母语与外语阅读学习之间的差异,还有些
可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研究特
点:(1)实证研究多集中于阅读策略培训实
验、阅读策略比较、阅读中的元认知意识以及
阅读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关系等,且同一课题
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
存在着显著差异,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策略使用和阅读
动机有显著的相关性;元认知意识对提高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第二语言水
平对二语阅读有很大影响。
(2)研究对象大都为在校的非英语专业
学生,也有少量研究的受试者来自英语专业
学生和中小学生或混合对象。但它们都有一
个共同点:受试样本不多,大都在百人以下,
且集中于同一个实验地点。
(3)实验方法复杂多样,有问卷调查、阅
读理解测试、阅读训练、采访、有声思维实验
等,而以间卷调查和测试为主要工具,每项研
究大多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
(4)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水平并不
是太高,同时缺乏接受正规和科学的阅读策
略训练。
5.今后研究方向
虽然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领域已经取
得了很大成就,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
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对于第二语言
阅读策略的研究,可关注以下研究方向:
1)阅读策略使用的认知过程研究。阅读
策略使用是一个认知思维过程,现有的研究
成果较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开展阅读
策略的认知过程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2)探索阅读策略与阅读能力发展的相关
性研究。阅读策略使用是否影响二语阅读能
力的发展?如何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
么?如何通过阅读策略训练来促进阅读能力
的发展?这方面的实证数据的支持还比较缺
乏。
3)二语阅读策略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什
么样的阅读策略教学最有效?如何通过有效
教学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策略意识和能力?如
何将国外先进的阅读教学方法本土化,适应
我国的二语阅读教学与策略培训?这些问题
都值得深人研究。
4)阅读策略对比研究。这主要包括以下
四个方面:中外二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对比
研究;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的对比
研究;二语阅读策略研究方法的对比研究;学
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二语阅读策略使用上
的对比研究。
5)影响阅读策略使用的因素研究。究竟
哪些因素影响二语阅读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
这些因素?此外,我国学生在这方面有何特点
等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r1」
Aarnoulse,C. A. J.,and Schellings, G
Students,Awareness of Reading Strategie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2002, 25 (3):Z-10.
[I1}Sarig, G. High-level reading in the first and in
Learning reading strategies by triggering read-
ing motivation [J}. Educational Studies, 2003,
29 f4)
[2}Allen.
:3$7-409.
Susan. An analytic comparison of three
models of read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J}. I-
RAL.2003. (41):319-338.
仁3,jf31ock, E. 1.. 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ers [J}. TESOL Qunrter-
勺,19$6,20(3):29-59
[q〕Dreyer, C.邑Nel, C. Teaching reading strate-
gi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within a tech-
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 ( J〕‘
System,20(i3.<31):349-365.
(S}Hosenfeld,C. A learning-teaching view of sec-
c,nd-language instruction: the Learning strate-
gies可second-language learners with reading-
grammar tasks (D}.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7 7a.
[ 6 } Hosenfeld,C.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f successful and nonsuc-
cessful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1}. System,
1977b. 5 (2):110-123.
f7〕Johnson* K. and Johnson, 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以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
bnok几r Language Teaching巨M}. NY:Black-
well Publishers Ltd.,1998.
[ 8 ] Langer,J .The reading process [A]. In A.
Berget a II. A. Robinson (Eds.),Second
school reading: What research reveals for class-
rmn practice [C]. Urbana, IL:ERIC Clear-
inghouse on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1982.
[9]Mokhtari. K.色Reichard,C. Investigating the
strategic reading processes of the first and sec-
and language readers in two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J]. System,2004.(32):379-394.
"mlnn6h*fl.;. K R, Shrnrv .R. Measuring ESL
the foreign language:some comparative pro-
cess data [A]. In J. Devine,P. L. Carre &. D.
E. Eskey (Eds),Reasearch in reading in Eng-
f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 Washing, DC;
TESOL, 1987.
[IZ]Singhal, Meena. Reading proficiency ,reading
strategies,metacognition awareness and L2
readers [J二.The Reading Matrix, 2001,I
(1):1-23.
[13]Song, M.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in an
Ongoing EFL University Reading Classroom
[J〕.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98(8):41-54
[14]Taillefer, G.乙Pugh, T. Strategies for pra-
fessional reading in L1 and L2 [J]. Jouawal以
Research in Reading, 1998. '?1 (2):96-108
[15}Wallace. C. Reading [M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s」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17,
外语界,2002(s)>
[17〕刘津开,第二语言阅读中的策略迁移〔J}"现代
外语,2002(2)。
[18」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
策略差异的研究[17,国外外语教学,2002 (3)a
[1s〕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
[20〕昊静,国外的SBI阅读教学简介仁J7,云梦学刊,
2003 (5)。
[21〕许余龙,学习策略与英汉阅读能力的发展一一
项基于香港国际阅读能力调查结果的研究仁1〕>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5)e
[22)颜红,阅读策略训练对大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
口〕,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
[23〕于萍、王荣媛,大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
的比较研究[1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1)0

求英语高手,帮我弄一篇英语作文出来1500个字,关于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各种比较以及我们应该怎

英语作文还1500个字
你们老师真狠!!!
=====
网上找篇论文,大概翻一下——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周元辉
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 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 1.1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
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 Tiedemann
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直到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Chomsky
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
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 世纪40 年代50
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
和Skinner。行为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的取得都是靠直接经验,只有通过客观的、可观察的实验而获得的材料才是可靠的,……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到各种刺激和反应,相同的刺激和反应不断出现,于是我们便不自觉地把某种刺激与反应联系起来……
。具体的外部刺激除了产生体力上的反应,同时也产生语言反应。”在行为主义看来,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强调外部条件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简单地说,这种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大脑原本是一块白板,儿童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母语的。这种理论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完全由环境来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强调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它不能解释语言的抽象本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以及语言意义的习得。
b.先天论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
先天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套语言知识,这套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Chomsky
称这种语法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普遍语法”可以看作是由遗传的得来的“语言智能的初始状态”,通过经验的触发与完型的作用,初始状态发展为相对稳固的新状态,在新状态中包括了通过学习获得的那部分语法。Chomsky
指出,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的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这样容易。这种现象,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儿童在五六年之内所接触的话语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儿童学到的句子却是无限的。儿童可以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也可以听懂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总之,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
“创造性”(creativity)决不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说是“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之内习
得母语。这种理论能解释语言意义的获得,语言的抽象性以及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等方面。巴黎的国家科学研究所的一些专家们发现一周岁的法国婴儿能区分法语音素和俄语音素,他们解释这是因为人类固有一套语言能力基因,他们的发现似乎证明了Chomsky
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c.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D. L. Slokin , J. Piaget 和L.
Bloom。该理论认为:儿童不是一出生就会说话,而是发育到差不多一岁的时候才开始说话,这是因为儿童在发育的过程中,在接触、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是一种“智慧”,“智慧的两个主要机能是发展和理解。”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的智力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感觉运算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11
岁前后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跨越具体体验,其感性认知开始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这一时期也通常被称为语言习得关键期。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1.2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的异常迅速,并且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迄今为止,研究者们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至少有40
余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a.中介语理论(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 Selinker 等人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出提出的,中介语(即过渡语)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未全部掌握目的语以前往往会使用一种既与自己本族语不同,又与所学目的语无任何联系的过度性语言。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过渡语会演变,演变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还会“僵化”(Fossilization)。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Selinker
(1972)将中介语划分为独立的语言系统,认为它是由学习者的五个主要的认知过程产生的结果:1)语言的转换(language
transfer),2)训练的转换(transfer of training),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strategy of SL
learning),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strategy of SL
communication),5)对目的语的语言材料的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material)。Widdowson
把以上学习过程统称为简化过程,简化能力属于人类正常语言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中介语有四个特征: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是两种不同的过程。这种理论在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颇受重视。目前有关这一理论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外语学习过程中僵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僵化?中介语的始点是什么?
b.语言监控理论(The Monitor Model)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全面的、最为认知的,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的语言监控理论。它共有五个阶段: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vision):说明自然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而正式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强调学习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先后顺序;3、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认为人人都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学习者利用这一系统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i+1)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发生;5、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说明感情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监控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Krashen
把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概念截然区分开来,并将其理论建立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之上,这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两者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Krashen
也无法说明习得和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2)Krashen 的一系列假设无法用实践加以检验等 。 二、习得的年龄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人们的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而第二语言习得则大都是在人们的青少年以后开始的。年龄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儿童和成人在大脑发育、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相差甚远,因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存在差异。Penfield
和 Roberts(1959)认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神经功能最初是 分布在大脑的左右侧,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所以儿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就快些、容易些。而
Eric
Lenneberg(1967)指出,在两岁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内,人的智力的、逻辑的、分析的功能渐渐地被侧化到左半球,情感的社会功能则逐渐地受控于右半球,人的语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左半球,因而在青春期之后,大脑已发育成熟,功能侧化已完成,人的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使得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是,失去了生理功能上的优势,因而很难获得母语般的熟练。另外,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在初学语言时,完全处于自我中心地位,很少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正是这种“无意识”才使儿童学习语言容易取得成功。同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基础,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则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已日趋完善,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语言习得相脱离,第二语言对于习得者来说不是唯一可依赖的思维工具。相反,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往往要借助第一语言来完成,因此,习得者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用第二语言来思维,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任务来完成。同时,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情感渗入太多,如怕犯错误被人取笑等,因此不轻易应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限制了语言习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习得的动机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是出于其本能—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动机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可以持久不变,而且不需要别人的督促。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要复杂一些,Gardener(1985)
把动机区分为“ 综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种类型,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喜欢所学语言或受所学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的影响,他们希望自己像目的语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并能为目的语社会所接受。有“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则是将目的语看成是一种工具或需要,如出国、求职、升职的需要。这种动机体现了学习一门新语言的现实价值和优势。一般来说,学习者往往具有这两种动机,还有一种是“内在性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学习动机可能来自于外界因素,也可能来自内在因素的影响,如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等。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兴趣”,那么,无论是“综合性动机”还是“工具性动机”,都难以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不断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兴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
三、 习得的方式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习得的,从一开始就注意实用;儿童习得的母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语言,又称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talk
or mother
talk),其特点是简单、重复、实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与当时当地有关的事情,语言的集中点在于内容而不是形式,儿童与父母或其他人是在平等的情况下习得第一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靠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而教师是在课堂上用第二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情,语言输入很多是脱离现实的,输入量又小,语言输入和输出大多以教科书为主,重形式而不是内容,教师控制课堂交际,所用材料是经过精选的,难易程度有时不太符合学习者的水平。儿童从小就使用第一语言进行真正的交际,通过交际习得语言。
四、 习得的环境不同
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者出于母语的自然语言环境中,其周围的人都是母语的使用者,常常是一对一的学习环境,习得语言是没有压力,没有竞争,不必担心沐浴运用的好坏。他们是在语言的海洋中习得语言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他们常常处于竞争性很强的、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另一种语言。而且第二语言学习者仅仅是在课堂上接触新语言,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由于第一语言习得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习得母语,并在实际运用语言他们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环境,只能模拟,结果到了真正应用时,有些知识往往是学非所用。另外,两种语言习得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不同,要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和该语言有关的文化,儿童在母语环境中习得母语的同时,也就自然地习得了母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第二语言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环境或非目的语环境中,先入为主的母语文化对习得中的目的语文化会产生迁移或影响,即使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也不一定能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同时习得该语言的文化。
可见,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学习,不能混为一谈。这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不了解这一差异,看不到成人第二语言习得复杂的一面而盲目模仿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对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及学习都将适得其反。虽然如此,但是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性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母语习得。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儿童置身于与父母和他人交际这一自然的母语环境中;成人习得第二语言也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或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课堂。
(2)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及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而且习得过程都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毫不例外地要经历从单个要素的发音规则到掌握因素组合的发音规则,直到掌握该语言的整个语音系统。
(3)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及运用等阶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两种语言习得的个性,充分利用两种语言习得的共性,发挥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优势,使他们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书目 1、 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乐眉云,2002,《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桂诗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范文网()Haegeman. 1994.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5、 R. Ellis.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高霞,2002,《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性探讨—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异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 3 期。 7、
李哲,2000,《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 期。 8、
贾冠杰,王跃洪,张冬梅,1999,《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3 期。

语言教育相关论文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言教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言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从国家语言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语言教育的相关研究。针对国内外语言教育研究现状的讨论,进行了总结提炼,指出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

【关键词】语言教育;母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资源

1 简要介绍

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然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语言在使用时就天然的分为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较汉语而言是弱势语言,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制定语言政策时必须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问题。作为跨民族的经济技术交际工具,选择何种语言教育对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民族语言民主和民族语言平等是一对矛盾,在处理复杂语言关系的过程中,语言问题集中表现在语言教育上。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发展语言教育的问题。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语言教育概念及相关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讨论的语言教育就是采用母语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教育的问题,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暂时不予讨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李宇明先生指出母语这一概念属于民族领域,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反映了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3],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认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信息畅通,促进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之必须,语言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家安全的责任。

2.2 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中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1988年洛恩・拉福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教学及语言规划》中提到语言平等是语言规范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一般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并不考虑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夸大了教育部的作用,将学校系统尤其是语言教学作为贯彻语言政策的手段。洛恩举了西非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来说明语言政策的推行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语教材、国语师资和标准化的语言,使得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成为了一次“壮丽”的惨败。然而有少数自发的语言推广却获得了成功,这与社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洛恩指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对语言的需要,学校系统是语言政策的实施阶段,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准备、教师进修计划,为语言教学做好准备。[2]

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2]强调语言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详细举出了为享有教育中语言权利而斗争的实例。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教育权利,出现了一种语言生态学的观点。许多语言生态学家认为目前许多世界的语言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生物界或生态界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过程很相似,更确切地说,比动物和植物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更严峻。如果人们不给予这一语言损失过程足够的重视、不及时对其加以制止的话,语言生态学家认为世界语言基因库将会与这些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起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这份整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适合使用本地语,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本地语。这份报告为语言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从教育语言的选择到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了语言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为联合文教科组织提出了改善语言教育行动的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语言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标志。针对语言政策与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学家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于语言、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在《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程》一书中洛恩提出语言政策真正的推动力不在于法律或规定,而在于语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政策才能真正得到推广,而语言政策的推广也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综合国外语言教育及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是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多数学者将语言教育与国家政治、民族团结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

2.3 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的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国内有关语言政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宏观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微观方面――基于言语实践的语言教育。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这一部分的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复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将语言教育提升到一定地位,把控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曹迪认为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密不可分,指导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语言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应是以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权力为核心;以对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主权、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对内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未能充分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原因在于政策存在目标迷失、政策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系统内部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所致。[6]

孙渝红主要剖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语言政策的制定,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意识形态来看美国语言教育都在灌输一种“盎克鲁新教文化”和所谓的语言语言民族主义,通过对比现阶段中国与美国语言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民族语言教育、拯救濒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最后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语言文化。[5]同样提出语言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还有陈汝东,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说起,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战略发展,应当将语言教育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公民公共话语的培育,改善我国公共语言生态环境;同时给我国语言教育提出了建议:重新筹划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比重匹配,从教学内容、方法、建制等各方面改革;加强国家媒体话语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能力。[8]周殿生在《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一文中将我国的语言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是主体民族母语教育、非主体民族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国民外语教育、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外推广教育、普通话普及与少数民族标准音和正字法的推广、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这七大类;周殿生同样指出应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但不同的语言教育内容应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部分学者强调语言教育的地位,明确指出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相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发展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缺乏专门机构来管理地方使用语言和科学的准备教学材料。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学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注不够,双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可选择的语种较少,难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师资培训方面,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一直持续,部分学者看到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但过分打压外语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目前我国多与地区采用的双语模式已基本固定,如何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维护国家话语权和文化利益是语言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边境地区,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语言状况复杂,需要实地考察语言环境,这方面的语言调查研究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3 结语

母语教育的成功应有相应语言规划政策的支持,最后笔者就文中提到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社会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来对待。

2)民族语言教育应当向国家主体教育侧重,但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

3)母语教育对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既是教学工具又是目的语言;对非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母语在学习初期要作为辅助通用语言学习的工具,同时注意不能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馈语言教育成果与问题。

4)实现母语教育和通用语言教育的措施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人民需求来安排。

5)母语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人权观念,但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语言民主,民主需要秩序来保证,过分的语言民主会破坏语言生态环境的秩序,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6)母语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根基,我们要把握国家话语权,舆论引导受教育者热爱母语。深化母语教学理论,处理好母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的语言教育需要寻求符合本国特点的有效模式,一方面要维护好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权利,一方面要遵从国家的发展的战略。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我国的语言教育现状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周庆生,等.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归化进程[M].

[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3.

[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5]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

[6]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7]陈汝东.我国语言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97-203.

[8]周殿生.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1-13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言教育相关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研究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研究论文

[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将输入输出理论应用到大学教学当中去。本文以输入、输出理论为依据,通过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输出模式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大学英语;输入;输出

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以及写的能力,实现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输入、输出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一、大学英语教学输入、输出模式的提出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费时多、但收获少,这一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进行改革。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明文规定,要求大学生英语教学应当以校园网络或计算机为主要手段,实现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训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学英语教学的媒体化以及网络化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如何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应用多媒体以及校园网络等硬件设施成为了我们必须要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想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当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并从英语课程的实际特点出发,将英语课程同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教学,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输入输出。

二、大学生英语教学输入、输出理论的产生基础

所谓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输入主要是指,在英语语言教学范围内学习者能够听到或读到的语言。输入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输入,其中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那些没有掌握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学生即将要学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通常情况下,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应当适当地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这样才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并使学习者深入了解语言材料的内涵,并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去,从而获得学习的进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出,是指在英语教学范围内学习者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输出语言。一般,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出是在大学课堂上完成的。在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中,英语输出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而其对象为学生。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英语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加以重视,重视英语输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应用语言的流利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大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语言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大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这种方式能够有利于学习者检验语句结构,并灵活地运用词语,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当学生运用英语知识来表达自身所思所想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运用英语知识,并在应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语法规则。

三、输入、输出模式的主要应用路径

首先,充分发挥输入、输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作用,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并树立起相应的大学英语学习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使学生重视大学英语输入、输出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从而有效保证课堂效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整个英语教材的所有单元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情境的同时,学会对话、讨论、表演。课堂结束后,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复习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的书面写作,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笔头上。学生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后,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将作业发布给老师,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笔者通过在网络上的大量搜索,查找到了一个教学软件,该教学软件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批阅英语作文的,它的效果非常好。教师可以借助这一阅读软件,查阅学生的作业,利用软件中的典型错误标注法将错误标注出来,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作业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批改质量,节约了教师的时间,提升了作文批改效率。其次,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联网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英语认知网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境,为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联网奠定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实现针对性教学。对于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逐一化解难题,实现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并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达到积累和巩固的目的。最后,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的输入、输出特点,进一步加强听、读等英语输入教学,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实现英语的开放式输出教学,并在潜移默化间帮助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英语认知意识。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输入信息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听觉信息、视觉信息等方面的输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口语和写作方面的输出,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学习的滚动式发展。

四、应用输入、输出模式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在应用输入、输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语言的输入应当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如果所输入的英语语言是错误的,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语音输入,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解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则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应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即语言的应用要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最后,应用过程中的两极分化也应当引起英语教师的重视,笔者认为,为了有效避免出现此类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针对性的输入和输出。

综上所述,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大学英语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有效避免输入、输出理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大学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输入、输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联网,并充分发挥输入、输出的特点。只有这样,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段婷.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丛璐.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D].黑龙江大学,2010.

[3]张献.基于任务的输入输出整合模式及其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4]熊英.“输入—输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4.

[5]蔡晓晖.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钟方晴.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