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楼主论文:
分子细胞基因组的研究
随着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几千个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几百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得到了阐明。70年代末以来,采用测定互补DNA顺序反推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分析效率,而且使一些氨基酸序列分析条件不易得到满足的蛋白质化学结构分析得以实现。
发现和鉴定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仍是蛋白质研究的内容。例如与基因调控和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蛋白质的研究现在很受重视。
蛋白质-核酸体系 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主要由核酸决定。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构成。简单的病毒,如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是由 46000个核苷酸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一条双股DNA(由于是双股DNA,通常以碱基对计算其长度)。细菌,如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含4×106碱基对。人体细胞染色体上所含DNA为3×109碱基对。
遗传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复制、转录和转译。复制是以亲代 DNA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转录是根据DNA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一类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后者又进一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转译。因为这一类RNA起着信息传递作用,故称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于构成RNA的核苷酸是4种,而蛋白质中却有20种氨基酸,它们的对应关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顺序相连的 3个核苷酸来决定一种氨基酸,这就是三联体遗传密码。
基因在表达其性状的过程中贯串着核酸与核酸、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NA复制时,双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开,然后DNA聚合酶以亲代DNA链为模板,复制出子代 DNA链。转录是在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转译的场所核糖核蛋白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根据mRNA的编码,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连接成完整的肽链。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也是通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上的操纵基因通过与阻遏蛋白的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开关。真核细胞染色质所含的非组蛋白在转录的调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况下,真核细胞中仅2~15%基因被表达。这种选择性的转录与转译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蛋白质-脂质体系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它包括细胞外周膜和细胞内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器膜。从化学组成看,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构成的体系。很多膜还含少量糖类,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
高等植物的性状主要由核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孟德尔规律。1900年Coorence和Baut等人就已发现影响质体表型的一些突变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1962年里斯(Ris)和Plont证明植物叶绿体中存在遗传物质DNA。现已证明,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自己的DNA及整套的转录和翻译系统,能够合成蛋白质。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多数在有性杂交过程中表现为母性遗传。其机制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雄配子不含有细胞质,因而没有胞质基因;另一种观点是雄配子含有少量的细胞质,其细胞器在受精前即已解体,失去功能。胞质基因组的母性遗传,大大限制了胞质基因的遗传研究,利用有性杂交方法难以知晓当胞质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的遗传和生理效应及其对表型的影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体细胞杂交技术为胞质基因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后代胞质基因重组的多样性,创制胞质杂种的可能途径及胞质基因组的传递等问题加以说明。
1 植物体细胞杂交后代胞质基因组重组的多样性
体细胞杂交时,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三者均既可以单亲传递又可以双亲传递,因而可以产生许多有性杂交难以产生的核-质基因组的新组合类型。Kumar等人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结合理论推导提出,植物体细胞杂交一代理论上可以产生48种类型,而相应的有性杂交一代只能产生两种类型。48种类型可分为亲型、核杂种和胞质杂种3类。胞质杂种即是具有一个亲本的细胞核和双亲细胞质的植株或愈伤组织,它是研究胞质基因组的好材料。
2 创制胞质杂种的方法
2.1 “供体-受体”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这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由Zelcer等(1987)提出。其原理基于生理代谢互补,利用高于致死剂量的电离辐射处理供体原生质体使其核解或完全失活,细胞质完整无损;再用碘乙酸或碘乙酚胺处理受体原生质体以使其受到暂时抑制而不分裂,这样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后,只有融合体能够实现代谢上的补偿,进行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或再生植株,这些融合体就是各种各样的胞质杂种。此技术的优点是双亲不需任何选择标记,适用范围广,可行性强,缺点是适宜的辐射剂量难以掌握。
2.2 “胞质体-原生质体”融合法 所谓胞质体是指去核后的原生质体。该法由Maliga提出。优点是避免了电离辐射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缺点是制备胞质体尚存在一些技术性的困难。最近Lesney等人提出了一种能够从悬浮系原生质体制备大量胞质体的方法。
2.3 其它的可能途径
(1)根据双亲原生质体形态上的差异或通过荧光染料标记来机械分离融合体,然后进行微培养。(2)利用分别由核基因组和质基因组编码的抗药性状,通过双重抗性选择获得胞质杂种。(3)原生质体直接摄取外缘细胞器。(4)通过显微注射或电激法实现细胞器转移。
3 胞质杂种中双亲胞质基因的传递遗传学
3.1 叶绿体基因组 胞质杂种中,叶绿体基因组的传递分为单亲传递和双亲传递两种。单亲传递是指胞质杂种愈伤组织及由之再生的植株只含有亲本之一的叶绿体基因组。这种分离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关于叶绿体基因组的分离是否随机的问题,由于研究者们采用的试验材料不同得出两种结论:一种是叶绿体基因组的随机分离,这在品种间、种间及属间原生质体融合中都被观察到;另一种是叶绿体基因组的非随机分离(即亲本之一的叶绿体基因组优先保留),如弗利克(Flick)和埃文(Evens,1982)在烟草的研究中表明,所有的N.nesophila和N.tabacum体细胞杂种都只具有N.nesophila叶绿体基因组,类似的例子很多。双亲传递是指胞质杂种中,同时含有双亲的叶绿体基因组,其在体细胞杂种以后的有性繁殖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既然双亲叶绿体能够共存,理论上二者就有可能发生重组。事实上,叶绿体基因组重组现象已被观察到,但频率很低。
3.2 线粒体基因组 胞质杂种中,线粒体基因组的传递方式是双亲传递,且发生活跃的重组,产生丰富的新类型。然而在分析线粒体基因组重组类型时不可忽视由于离体培养而诱发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子内重组(突变)的可能性,因为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仅使核基因组产生大量变异,而且对于某些植物,也可诱发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变异。
4 植物胞质基因组控制的重要性状
目前已基本阐明的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性状主要是一些抗药性状。如:链霉素抗性、林肯霉素抗性等。在与线粒体基因组有关的性状中,研究最多的是胞质型雄性不育性状。许多学者在不同植物上研究发现,雄性不育系与其同型保持系之间在线粒体DNA内切图谱或其编码的蛋白上存在明显差异。如在玉米上已发现T型雄性不育植株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多至7次重组,且主要发生于26s rRAN基因附近,产生一个嵌合基因,因此导致转录时阅读框架发生了改变,如果这个嵌合基因发生了缺失或小段插入,则阅读框架恢复正常,育性也随之恢复。
总之,植物体细胞杂交是胞质基因组及其所控制性状研究的有效途径,关于胞质性状的研究对于某些植物已从分子水平上深入到了与雄性不育相关的特异线粒体DNA片段及相应的特殊蛋白,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阐明将会使得从分子水平上改良雄性不育性状成为可能。
经历了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药学细胞生物学》一书终于完稿待印。在欣慰之余,编写组的
全体人员期待着借此书同读者进行学术的交流与沟通。
细胞生物学是最活跃的生物学科之一,其知识结构更新迅速,而药学版细胞生物学书籍国内
外尚无先例可借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改变国内药学院校细胞生物学课程一直只
能选用《细胞生物学》或《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而与药学专业有一定偏离的被动局面,我
们竭尽所能,编写了此书。
鉴于本书主要为药学本科专业的生物学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着重考虑了教材所要求
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又充分注意到将内容的新颖性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相结合。本书的主线
是根据当前细胞生物学与药学两门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从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水
平的不同层次,阐述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规律和本质,特别强调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的紧
密联系,并提供了一定篇幅的药学示例,以有助于药学专业读者对细胞生物学学科的理解与
把握。本书力求使读者既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又增强对药学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本书虽是应实际所需而编写,但毕竟是初次尝试,编者深感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有限,在
取材范围和编写深度上难免有不当、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努
力完善与修正。
编者
2005年9月
作者简介:目录:第一章绪论(1)
内容提要(1)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1)
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二、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5)
三、细胞生物学与诺贝尔奖(9)
第二节细胞生物学与现代药学(11)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药学的基础理论(11)
二、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与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12
)
三、药学细胞生物学的涵义(19)
思考题(20)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细胞概述(22)
内容提要(22)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意义(22)
一、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22)
二、细胞是生物有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23)
三、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单位(23)
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23)
第二节细胞的化学组成(23)
第三节细胞的形态与大小(24)
一、细胞的形态(24)
二、细胞的大小(25)
三、细胞的计量单位(25)
第四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26)
一、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26)
二、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27)
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29
)
第五节细胞与药物作用靶标(31)
一、药物作用靶标的概念(31)
二、细胞的药物作用靶标(31)
三、靶标药物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33)
思考题(33)
参考文献(33)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35)
内容提要(35)
第一节细胞形态显微观察技术(35)
一、显微镜的发展简史(35)
二、显微镜的分类(37)
三、显微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成像原理(38)
四、常用的光学显微镜(44)
五、电子显微镜(48)
六、显微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58)
第二节细胞化学技术(63)
一、酶细胞化学原理与方法(64)
二、免疫细胞化学原理与方法(65)
三、放射自显影术(67)
四、原位杂交技术(69)
五、问题与展望(69)
第三节细胞及其组分的分级分离与分析(70)
一、细胞的分离与纯化(70)
二、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73)
三、细胞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整合应用(77)
四、细胞组分的显色分析(78)
五、流式细胞计量术及其应用(79)
第四节细胞培养与细胞制药工程(85)
一、细胞培养概述(85)
二、动物细胞培养与Caco-2细胞模型(88)
三、细胞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与发展(93)
第五节功能基因组学及其重要研究技术(97)
一、功能基因组学的定义和内涵(97)
二、功能基因组的重要研究技术(98)
思考题(101)
参考文献(102)
第四章细胞膜(103)
内容提要(103)
第一节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104)
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104)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110)
三、细胞膜的基本特性(112)
第二节物质的跨膜运输(116)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穿膜运输(117)
二、大分子物质的膜泡运输(124)
第三节膜表面受体与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129
)
一、离子通道受体(131)
二、G蛋白偶联受体与其介导的信号转导(134)
三、酶偶联受体(142)
四、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147)
第四节细胞膜异常与疾病(148)
一、细胞膜转运系统异常(149)
二、细胞膜受体异常(149)
三、细胞膜与肿瘤(150)
四、细胞膜损伤(151)
第五节细胞膜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152
)
一、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152)
二、细胞膜研究热点内容(158)
三、细胞膜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158
)
思考题(164)
参考文献(164)
第五章细胞内膜系统(166)
内容提要(166)
第一节研究细胞内膜系统的方法学(167)
一、放射自显影术(168)
二、荧光蛋白技术(168)
三、亚细胞组分的生化分析(168)
四、无细胞系统(168)
五、遗传菌株突变技术(169)
第二节内质网(169)
一、内质网的基本结构特征(170)
二、内质网的化学组成(171)
三、内质网的类型(172)
四、内质网的功能(174)
五、内质网与疾病(183)
六、分子伴侣及其应用(185)
七、内质网研究展望(188)
第三节高尔基体(188)
一、高尔基体的基本特征(190)
二、高尔基体的功能(194)
三、高尔基体的病理状态(203)
四、高尔基体与药学研究的相互促进(204)
第四节溶酶体(205)
一、溶酶体的基本结构特征与分类(205)
二、溶酶体的功能(207)
三、溶酶体的形成(210)
四、溶酶体与疾病(212)
五、溶酶体的相关药学应用(213)
第五节微粒体与药物代谢(217)
一、微粒体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218)
二、药物代谢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21)
三、重要的CYP氧化代谢酶举例(229)
思考题(234)
参考文献(235)
第六章线粒体(237)
内容提要(237)
第一节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237)
一、线粒体的形态与结构(238)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酶定位(240)
三、线粒体的增殖方式(242)
四、线粒体的半自主性(243)
第二节线粒体的主要功能(246)
一、真核细胞中的氧化作用(247)
二、氧化磷酸化是代谢能量转换的主要环节(249)
第三节线粒体与医药学(256)
一、病理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及线粒体病的诊断(256
)
二、药物与毒物对线粒体的影响(257)
三、线粒体靶标药物制剂技术(262)
四、线粒体与糖尿病(264)
五、线粒体与细胞凋亡(264)
思考题(265)
参考文献(265)
第七章细胞核(267)
内容提要(267)
第一节细胞核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68)
一、核被膜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68)
二、染色质的结构与染色体的构建(272)
三、核仁的超微结构与功能(284)
四、细胞核基质(核骨架)(288)
五、细胞核的功能(289)
第二节细胞核异常相关疾病及其治疗(291)
一、遗传性疾病(291)
二、恶性肿瘤(294)
思考题(294)
参考文献(295)
第八章核糖体(296)
内容提要(296)
第一节核糖体的形态结构与存在类型(297)
一、核糖体的形态结构(297)
二、核糖体的存在类型(297)
第二节核糖体的理化性质(298)
第三节核糖体的自组装(299)
第四节核糖体的功能(300)
一、合成蛋白质的类型(301)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02)
第五节异常情况下核糖体的变化(308)
第六节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308)
一、血红素对血红蛋白合成的调节(309)
二、干扰素对蛋白质合成的调节(309)
三、抗生素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309)
思考题(310)
参考文献(310)
第九章细胞骨架(311)
内容提要(311)
第一节细胞骨架概述(311)
一、细胞骨架的概念与主要功能(311)
二、细胞骨架的遗传学研究方法(313)
第二节微丝(314)
一、微丝的分子结构(314)
二、微丝结合蛋白(316)
三、肌肉收缩系统(319)
四、微丝的功能(322)
五、研究微丝的遗传学新方法(324)
第三节微管(324)
一、微管的分子结构(324)
二、微管结合蛋白(326)
三、微管组织中心(327)
四、微管的功能(329)
第四节中间纤维(332)
一、中间纤维的类型(332)
二、中间纤维的分子结构(334)
三、中间纤维结合蛋白(335)
四、中间纤维的功能(335)
五、三种细胞骨架的比较(336)
第五节细胞骨架蛋白与疾病及新药开发(336)
一、细胞骨架蛋白异常表达与疾病的举例(336
)
二、微管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338)
三、功能基因组学为细胞骨架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347)
思考题(348)
参考文献(348)
第十章细胞增殖(350)
内容提要(350)
第一节细胞周期的基本概念(351)
一、什么是细胞周期(351)
二、细胞同步化(353)
第二节有丝分裂(354)
一、细胞分裂的类型(354)
二、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354)
第三节减数分裂(363)
一、间期(365)
二、分裂期(365)
第四节细胞周期调控(369)
一、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背景概述(369)
二、细胞周期的主要调控因子及其调控方式(374)
三、DNA复制的调控(381)
四、细胞周期关卡的调控(382)
五、生长因子的调控(384)
六、蛋白质合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384)
第五节酵母细胞周期调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实例(385
)
一、寻找周期性表达的基因(385)
二、M和G1期转录水平达到峰值的基因(386)
三、S期和G2期转录水平达到峰值的基因(386)
四、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386)
五、细胞周期调控的基因表达的保守性(387)
第六节基于细胞周期相关机制的新药开发(389
)
一、细胞周期研究在抗肿瘤新药开发中的应用(389)
二、细胞周期研究在抗病毒与抗真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395)
三、利用细胞周期标记分子研究药物作用的机制与筛选新药(395)
思考题(396)
参考文献(397)
第十一章细胞分化(398)
内容提要(398)
第一节细胞分化的概念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潜能变化(398)
一、细胞分化的概念与特点(399)
二、细胞分化的主要标志与研究方法(408)
三、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潜能变化(410
)
第二节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与基因表达的调控(414)
一、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414)
二、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的调控(415)
第三节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419)
一、细胞内部组分对细胞分化的影响(421)
二、位置信息对分化的影响(422)
三、外部信号等对细胞分化的诱导和抑制(423
)
第四节细胞分化及其相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426
)
一、细胞分化与肿瘤(426)
二、干细胞研究的应用价值与肿瘤(433)
三、肿瘤与诱导分化(439)
四、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肿瘤诱导分化的药物靶标(
442)
思考题(445)
参考文献(445)
第十二章细胞凋亡与衰老(446)
内容提要(446)
第一节细胞凋亡的特征与分子机制(447)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特征(447)
二、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452)
三、细胞凋亡发生的四个阶段(453)
四、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459)
五、细胞凋亡检测技术(460)
第二节细胞凋亡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远景(463
)
一、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463)
二、细胞凋亡药物的应用远景(464)
第三节细胞衰老(470)
一、细胞衰老的机制(471)
二、抗衰老药物(476)
思考题(480)
参考文献(480)详细介绍:
《药学细胞生物学》为国内第一部将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有机结合,面向全国高等药学院
校各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教材。本书以细胞生物学理论、原理和技术为基础,
研究其在新药研发、药学研究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全书共12章,涵盖药学细胞生物
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一些研究热点,包括绪论、细胞概述、研究方法、细胞膜、细胞内膜
系统、线粒体、细胞核、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并在
各章中融入了相关的药学知识与应用。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读者有所启迪,使其更加易于理
解细胞生物学与药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医学硕士论文评审意见(通用11篇)
在每年的答辩中,很多学生需要写自己的意见和导师意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硕士论文评审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固本活血法对COPO患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临床标准方法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血液循环的方法,炎症因子IL—8和ICAM—1的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法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粘膜水肿、管腔阻塞,抑制间质细胞增生及平滑肌增厚,阻塞气道重构等功能,是顾本火雪效应的机制。初步意见如下:
1、论文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探讨相关治法的作用机制,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课题设计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说服力充分。说明论文作者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临床医学前沿开展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IL—4、IL—5及IL—13的影响
该文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血清IL—4、IL—5、IL—13及IgG的异常有关,黄芪多糖能够通过提高IL—4、IL—13及降低IgG而发挥治疗作用,并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粘膜免疫系统有一定的修复调节作用。评审意见如下:
1、该研究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设计合理,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可信。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目前,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明确的临床疗效、深入的机理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仍明显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本文作者掌握了本专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成功地研究了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表明作者能站在当代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与肾纤维化的共同作用特点
蛋白质组学从多蛋白网络水平阐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是当代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蛋白质表达谱分析、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等方法,比较了扶正化瘀方对肝、肾纤维化的干预效果和机制,发现调节物质代谢、氧化应激、细胞骨架蛋白等相关蛋白质组,是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异病同治”的共同作用机制之一。并进一步证实,上调间质性胶原酶活性,促进异常沉积胶原降解,下调基膜性胶原酶活性,保护正常基底膜结构,是该方调节胶原代谢的共性特点。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课题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扶正化瘀方对肝、肾纤维化的共同作用特点,符合中医理论精髓,设计具创新性,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是中医药抗纤维化研究的开创性成果。
2、论文作者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能力,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生物学前沿开展技术、方法和理论探索,达到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具备本学科坚实的基础和实际的技能。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研究思路值得推广,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方抗肝、肾纤维化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及其相应的分析评价,可能更有意义。
丹参酚酸B盐抑制内皮素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收缩的作用机制研究
该文在SA—B能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抑制ET—1导致大鼠门脉高压及人和鼠HSC5收缩作用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ET—1刺激大鼠HSC5 收缩过程中Ca2+—MLCK和ROCK通路和SA—B抑制ET—1诱导大鼠HSC5收缩的分子信号机制(与Y—27632比较,各有长短)。在认真阅读大摘要后,初步意见如下:
1、课题从分子信号机制研究SA—B抑制ET—1诱导的HSC5收缩作用,是深入微观机制研究中药防治肝纤维化作用的.有益尝试,课题设计合理,指标先进,论证性强,是一篇中西医结合的好文章。
2、能够从此深度从事课题研究,表明论文作者已踏入该领域前沿,并基本掌握了本课程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和主要文献资料。一方面反映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科研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博士生。
3、论文书写规范,计算数据可靠,逻辑推理正确,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引言第3节起头“HSC5对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收缩或舒张的能力,其中以内皮素—1(ET—1)作用最强”有语法错误,望更正。
刚才翻出去年4篇上海的博士论文评审,一并放在这里作为资料保存。
阻断TGF—β1在HSC内信号通路间“串话”研究丹参酚酸B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
该课题采用RNAi技术和信号通路的阻断剂阻断道路间的“串话”,研究丹参酚酸B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是我看到的不可多得的高水平博士论文之一。无论从技术方法,还是课题设计,都体现了当前该领域的前沿,体现了当代科研的严谨性和求真特征。
目前,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但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课题设计的严谨性和研究深度明显不足。本文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在丹参酚酸B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阻断MAPK通路内部“串话”和阻断Sand、ERK和p38信号间的“串话”,丹参酚酸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得出了比较确切的实验数据,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该研究体现了以下理念:
(1)借助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理论,使中医药研究水平贴近最新前沿;(2)尽可能排除影响结果分析的各种干扰因素,找到研究结论的唯一性或可重复性;(3)注重课题设计和论文总结的逻辑性。
该研究设计严谨,技术先进,操作规范,统计合理,数据可信。论文写作规范,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阶段方证病机及其效应机制的研究
该课题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模型研究了5种古典方剂的干预作用,并对有效方剂研究了效应机制,工作量大,指标先进,设计合理,操作规范,逻辑性强,数据可信,论文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运用比较医学方法研究古典方剂防治肝硬化的“病—证—方”效应,是富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思路。作者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获取了不同方剂干预肝硬化的实验数据和作用机理,说明作者能够站在当前肝病中医药研究的前沿,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能力。
由于时间仓促,论文中有一些体例尚不统一,建议在“材料与方法”之后(一、二部分合为一起),研究结果分成三个部分,使全文体例一致。
基于均匀设计的祛湿化瘀法对实验性脂肪肝不同作用途径的效应中药研究
该课题采用数学模型“均匀设计法”进行中药复方防治脂肪肝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为复方药理学研究探索一条崭新的路子,这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前沿,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优化组方、提高疗效和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药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设计合理,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可信。论文书写规范,逻辑推理可靠,文字表达流畅,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建议作为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目前,虽然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明确的临床疗效、深入的机理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仍明显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本文作者掌握了本专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将“均匀设计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作者能站在当代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如果本课题在药学研究方面(如来源鉴定、质量控制等)再加强一些,数据将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
扶正化瘀方及丹参酚酸B影响TGF—β1抗肝与肾纤维化作用机制
该课题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TGF—β1、TβR/Smads通路),比较研究了扶正化瘀方及丹参酚酸B抗肝纤维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进一步阐释中医药抗器官纤维化“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
从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基本掌握了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获取了扶正化瘀方及丹参酚酸B影响TGF—β1转导的实验数据,表明作者能够站在当代肝病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独立地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
肝纤维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虽然属于不同脏器的病变,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共同的机制。作者利用有明确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扶正化瘀方及丹参酚酸B来观察和比较二者在重要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课题设计严谨,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正确,数据可信,推理符合逻辑,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不同功效经典方剂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的肝组织蛋白质组效应基础研究
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传统方剂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沿领域。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总蛋白2—DE图谱比较分析、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等方法,比较了茵陈蒿汤、下瘀血汤、黄芪汤、一贯煎、小柴胡汤等不同功效的经典复方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导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相关蛋白质的变化,研究发现调控细胞的异常增殖与凋亡、抗氧化应激损伤是茵陈蒿汤抑制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形成、改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效应基础;抑制细胞异常分化、抗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损伤是黄芪汤减缓肝纤维化进程,改善神经递质、脂肪及糖代谢异常的主要作用环节。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课题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不同功效的经典复方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导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相关蛋白质组效应基础,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有较强的创新性,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说服力充分,成果具有开创性。
2、论文作者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生物学前沿开展技术、方法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基本达到博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研究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验证,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多种模型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并比较不同模型的数据差异,可能更有价值。
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需求VRP问题优化研究
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或正确建立数学模型、机械结构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工作;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 论文质量
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计算及测试结果准确;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题目: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需求VRP问题优化研究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
开题报告
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能正确翻译外文资料;能较好提出课题的开题报告;综合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论证的充分性
业务水平
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正确设计实验方案(或正确建立数学模型、机械结构方案);独立进行实验工作;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
论文质量
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计算及测试结果准确;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工作量、工作态度
按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
导师评语
论文介绍了送货问题和取货问题同时存在的混合需求VRP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通过C编程进行实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遗传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格式较规范。
线粒体内是含有骨架结构的
赵和平的小麦线粒体微丝骨架系统的研究这篇文章就是对小麦线粒体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进行了定位、纯化、及ATP酶活性研究
采用在完整线粒体悬浮液中加入肌动蛋白丝可以使线粒体水解ATP的活性明显增加,表明线粒体的表明有肌球蛋白的存在;使用NEM处理线粒体,对照加入ATP,然后都加入肌动蛋白丝,经负染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微丝可以结合在线粒体上,该结果同样表明线粒体表面存在肌球蛋白。线粒体蛋白提取液的电泳图谱中有一210kD的条带对抗兔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的多克隆抗体有交叉反应。 通过DE-52离子交换层析、超滤浓缩、S-300凝胶过滤等步骤纯化出了重链为210kD的肌球蛋白,在高等植物方面国内外还没有纯化出与该分子量相近肌球蛋白的类似报道。 利用聚合解聚的方法从线粒体丙酮粉中纯化出了肌动蛋白。比较分析了小麦线粒体肌动蛋白与动物肌动蛋白分别激活小麦线粒体肌球蛋白和动物肌球蛋白的异同。对小麦线粒体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免疫胶体金定位的结果表明肌球蛋白位于线粒体的外膜上,与前面鉴定小麦线粒体表面存在肌球蛋白的结果一致;肌动蛋白定位与线粒体内部,国内外尚无类似结果报道。本论文的结果证明学线粒体内部存在微丝骨架系统,从而证明微丝骨架不仅存在于细胞质,而且存在于细胞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