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正月十五才结束,对我来说最热闹的要数社火了。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是对春节的彩排。晚上,天一擦黑,就听见鞭炮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让人不禁感觉到新年就要到了。每一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整理得干干净净,放鞭炮,烧纸钱,送灶王爷上天,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就从这一天开始,我就一直盼望着正月十三的社火能早点到来。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有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打太平鼓等。家乡什川的社火,一般要从正月十三耍到正月十五,但正月十五最热闹。一大早,什川的大街小巷就挤满了人: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小孩,还有从远道赶来的许多客人。他们都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今年的社火。
不一会,锣鼓喧天,鞭炮声、太平鼓声响起来。人群立刻安静下来,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张望着,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先是秧歌队,接着是活泼可爱的狮子、抖空竹的老爷爷、划旱船的老奶奶、震天响的太平鼓队……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具有皋兰地方特色的“铁芯子”了。铁芯子的高度一般为5至7米,分为三四层,每个铁芯子上都有二到五个五六岁的小孩,按照戏中人物的造型穿着亮丽的服装,并设置于四轮推车上。每个车子上人和物都通过巧手打扮得栩栩如生,讲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八仙过海》、《孔融让梨》、《大闹天宫》……一个个铁芯子都表达着家乡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社火看得人眼花缭乱,炮竹声震耳欲聋,人们有说有笑地谈论着,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了。家乡的社火真美呀!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社火。“社火”,顾名思义,于“火”有关,离不开烟火。社火有白天的和夜晚的,分别叫做“白社火”,“黑社火”。
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
子,
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
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
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美丽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
“妞秧歌”让人
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
,
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
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非原创,望采纳
在我的家乡陕西每年正月时间,各村都要举办社火会,庆祝新的一年。你要问我什么叫社火,我也是听奶奶说的。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农业文化著称的中间,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今天,奶奶带我去看社火,那里人山人海,看社火的人还真不少呢。我们到了玩社火的地方,只看见有打鼓的、跳舞的、玩杂耍的,社火队上的人们的脸上都画着各种脸谱,扮演着各种角色,他们是在为火神表演节目,逗火神高兴,这样,火神会给人们新的一年带来好运。真有意思。
闹社火,是过年时候最欢乐的活动。
十五那天,社火闹翻了天。我吃完早饭,就跑出去看社火。
我一早来到街上,看见那里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挂上了幸福的笑容。突然,远处响起了鼓乐声,那是社火队过来了。
走在最前面是彩旗队,鲜艳的彩旗映入人们的眼帘。跟在彩旗队后面的是社火“身子”,一位“县太爷”走在前面,两个“衙役”分别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护卫着“县太爷”,他们趾高飞扬地走着,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县太爷”的后面紧跟着两个大狮子,狮子舞着、扭着,神气极了。我想靠近仔细看看,但“膏药匠”护着场子,不让靠近,这使我非常失望。
秧歌队和腰鼓队出场了,锣鼓震天,歌声飞扬,迈着整齐的步代伐,喊着响亮的口号,扭着热情的秧歌,大街小巷成了欢乐的海洋。
声声欢呼,阵阵喝彩,久久回荡在古浪上空.社火队已经走远了,但我还是久久不愿离开。
你好,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盼望已久的社火表演终于来到了。
今天是正月十五,我们兴高采烈地去广场看社火。到了广场,远远就看见一队社火,我们走过去。
前面有两个人手举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寺滩乡永川村社火队。
接着就是21名学生手举红、蓝、黄颜色的旗帜,气昂昂地跟着,有两条大龙紧随其后。人们蜂拥而上抢着钻龙,奶奶抱着弟弟,婶婶拉着我一起钻龙,我问婶婶。
钻龙是什么意思呢。婶婶笑盈盈地说。
钻龙和钻狮子都是一个意思,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能祛病消灾、平平安安。
再往后看,有两头小狮子,领头的舞狮者不断将狮子举起,摇晃着铃铛示意人们钻狮子。"嘭,嘭,嘭,嘭······锵,锵······。
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广场,紧随其后的社火表演开始了,我们赶紧找了个显眼的地方坐了下来,观看主席台上的社火表演。首先上场的穿着黄白衣服的人敲起了太平鼓,旁边穿红色衣服的人敲起了铜锣,鼓音威震四方,而铜锣的声音清脆响亮,两音合一,形成了美妙的交响曲,预祝来年我们国家太平。
人们在一旁饶有兴致地看着,鼓演在一声响亮的声音和人们的叫好声中结束了。接着一群身穿藏服的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最后一个姑娘手捧着白色的哈达用藏语说了声。
新春愉快。舞蹈就在一声祝福声中结束了。
最精彩的要数耍狮子表演了。一个人拿着球在前面跑,后面跟着狮子,那个拿绣球的人耍起了狮子。
过5分钟后,节目表演完了,人群开始散去,我们恋恋不舍的回了家。知道睡觉,我还想着社火那精彩的表演。
三十早晨,我和姐姐来到镇上看社火,广场上男女老少,人山人海,他们谈笑风生等着社火队的到来。
八点多钟,一对秧歌敲锣打鼓的过
来了,有许仙、白蛇、孙悟空、猪八戒等,他们拉开架势,变换队形,喜气洋洋地扭来扭去,还不时扮个鬼脸,出个怪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很快龙队也来了,只
见一人跑着绣球,引引着巨龙翻来滚去,一个龙腾接着一个龙腾,气势很是磅礴。随后,旱船、榔头车子全部都来了,锣声、鼓声震耳欲聋,整个广场笼罩在节日的
欢乐气氛中。
今天一大早,我和妈妈还有姥姥、姥爷一起去看社火表演。
我们一来到中原路上,整个马路都被行人所包围,没等多大一会社火表演开始了,我们先看到了老年骑车队,老年骑车队的节目表演完后,远方传来咚咚的响声,原来是腰鼓队来了,她们身后还有两条巨龙在玩一个珠子,这就叫二龙戏珠吧!
这时大街上人如海,歌如潮,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社火表演的叔叔阿姨和爷爷奶奶一个个都身穿色彩艳丽的服装,漂亮极了。我最喜欢的节目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在这个节目中我才知道工人叔叔们每天有多累,所以我才喜欢这个节目。在社火表演的时候,我还看到了我的舅妈,舅妈代表她们单位参加了社火表演,我的舅妈跳的是扇子舞,看!舅妈跳得多起劲儿呀!我学得我的舅妈跳得非常好。
这真是一次令人开心的社火表演啊!
今日(3月2日)正月十五,洋县2018年元宵节社火游演活动隆重举行,来自洋州办、纸坊办、戚氏办组装的80台社火在开明广场集结排队。沿广场一圈,各社区村组精心设计组装的社火造型多样,内容丰富。


一大早,广大城乡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向县城主要街道,距社火表演还有1个多小时,看社火的观众已沿街道两边筑起厚厚的人墙。上午十时许,舞龙、旱船、悬台、秧歌等富有洋县地方特色的精彩社火队伍从开明广场有序出发,沿唐塔路、北环路东段、东环路北段、文明路至西关转盘进行游演。一瞬间锣鼓欢奏,鼓乐齐鸣,鞭炮声声,洋县2018年元宵节社火游演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县城内人头攒动,街道上腾龙来回翻转,双狮上下舞动,秧歌队翩翩起舞,一架架社火沿街而过,装扮着古老戏曲和现代节目,每一架社火都活灵活现、精彩夺目,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传统文化艺术,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数千名表演者的精彩演出博得广大群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整个表演精彩纷呈, *** 迭起,让洋县城乡广大居民美美的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
有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打太平鼓等。家乡什川的社火,一般要从正月十三耍到正月十五,但正月十五最热闹。
一大早,什川的大街小巷就挤满了人: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小孩,还有从远道赶来的许多客人。他们都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今年的社火。
不一会,锣鼓喧天,鞭炮声、太平鼓声响起来。人群立刻安静下来,人们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张望着,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先是秧歌队,接着是活泼可爱的狮子、抖空竹的老爷爷、划旱船的老奶奶、震天响的太平鼓队……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具有皋兰地方特色的“铁芯子”了。
铁芯子的高度一般为5至7米,分为三四层,每个铁芯子上都有二到五个五六岁的小孩,按照戏中人物的造型穿着亮丽的服装,并设置于四轮推车上。每个车子上人和物都通过巧手打扮得栩栩如生,讲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八仙过海》、《孔融让梨》、《大闹天宫》……一个个铁芯子都表达着家乡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社火看得人眼花缭乱,炮竹声震耳欲聋,人们有说有笑地谈论着,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了。家乡的社火真美呀。
在整个社火的表演程序中,化妆是神圣而关键的一步,而脸谱更是社火灵在的标志和内容的陈述。因此社火脸谱亦是这一古老行为在千百年传承中秘而不宣的玄妙所在,老的社火队都有各自历代相传的图谱,可惜大多数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了,留存自今的已属罕见之物。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面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脸谱。陕西系周朝的发源地,有些社火脸谱还残存着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看,社火脸谱也不乏带有商代遗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社火脸谱日臻完美,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一定的格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想象奇特,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等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绘制出一面面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社火脸谱,其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烈,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更原始、更清新、更自由之感。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红色忠义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豪侠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官)。此外,还有画眼、眉、口的口诀,画眼诀里又分顺眼、吊眼、环眼、三角眼、雌雄眼。画眉诀里有卧蚕眉、梳子眉、吊勾眉、瓦眉、疙瘩眉、兽角眉。细致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纹饰、眼神、色块等程式化的要求。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以表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脸谱的谱式虽然有一些不能改动的规程,但也有许多随意性。人们有时可以按照个人的经验和对角色的理解去发挥与创造。这也是脸谱艺术丰富复杂、变幻莫测的原因。中国人自古就在一张脸的整体结构中,赋予了“天庭”、“地阁”、“四方”、“五位”等天地大象和这一无边无际的观念空间。也便很自然地由此获得了其辽阔的表现空间。因此人们会将天地万物巧妙地安插于一张脸上,将一出戏和多篇故事呈现于一张脸上,所以说社火脸谱艺术并非是对一张脸的装扮,而是万物的抽象陈述,也是民间时间和空间观念的体现。脸谱的谱式很多,如:对脸,破脸,碎脸,悬脸,转脸,定脸等最常见的是对称形和旋转形两种。对称形即是左右形与色都成对称分布,以五官为准,饰以各色纹样,颇似先秦青铜;旋转形则放弃五官中线,向左或向右成一条斜线,并饰以盘旋游走的纹饰,有很强的运动感。画脸谱的颜色早期只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暗合五行明表忠奸。这也是表现社火脸谱人物角色性格的基本色彩和语言。黑代表忠诚、铁面无私、白代表奸诈、红代表侠义,绿代表草莽,金、银代表鬼怪,粉代表苍老,黄则代表残暴。有口诀曰:“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为猛烈草莽绿,蓝为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包括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山社火,狮子舞,唱社火,丑社火等等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颇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陈仓区的社火脸谱,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赤沙镇血社火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又叫快活。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谋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妇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用,表达了三寺村群众惩恶扬善的人生观。 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地故事在内容上有的同马故事相同,源于古典传说,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节目。地故事的演出,是由一丑角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演出过程要灯火通明、焰火助兴。有时还将杂耍、武术融入其中。在有些地方,还挑选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说几句顺口溜,如庙会上摇麻糖会的人说得那样,触景生情,即席发挥,见谁夸谁,要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趣味无穷。例如,见男说男象“潘安”,见女说女赛“貂蝉”。在饭店酒店门前耍社火,就说:“你家酒菜十里香,好象天上玉琼浆,过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难忘。”这些人虽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箩筐,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记忆惊人,思路敏捷,妙语连珠,绘声绘色,令人叹服,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开心至极。因为这方面对“丑角”的要求高,表演难度大,这种演出场面现很少见到。在此类“故事”中,常见的还有“害婆娘”(丑婆)和“蛮老汉”(丑汉),也是最逗趣,最有意思的。这一对角色均由社火队里性情活泼、幽默,有较强表演能力的男性表演。 地滩社火,主要流传陇东的泾川、灵台一带乡村。其社火场面浩荡,气势宏伟,热闹非凡。每年进入腊月,庄头就响起了锣鼓声,把整个村人的心击荡得热乎乎的,告诉村里要耍社火了。社火的派系不一,一个地方一个样;地滩社火有文有武有丑,文少武多,耍唱兼容,巧妙穿插,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地滩社火中的演员,最少不下24个身子,主要有红脸、花脸、净脸、文旦、武旦、丑脸、白脸等。各种脸谱、衣服都有专门人负责化妆。所用的道具,有长刀、短刀、枪棍、鞭、锏、锤、弓箭等。通过一转又一转打斗追杀。仿佛把观众引入古老而久远的战争中,或一场历史纠葛中,或人生悲剧中,或缠缠绵绵的爱河中。地滩社火的技巧、功夫要求很严,一切从人物出场,打斗翻转,一招一式都按照某一转戏情去进行。每一个动作讲究功底,一要看四门是否踏到,二要看套路,是否掌握了道具:黑虎鞭、春秋刀、莲花刀、四平刀、连枷棍……这些动作的基本功。一般演员要看他是否还掌握了推刀、斩刀、提刀、劈刀、挽面花等动作的各种基本要领 组织地滩社火,还有许多辅助环节,如锣鼓队、彩旗队、蜡烛、灯笼、道具、衣饰、脸谱、放火把,都有专人分管。灯笼的形状都是按宫厅里的宫灯,用铁丝编制成一种有棱有角的灯形。地滩社火,经过一个腊月的精心教练和预演之后,按照当地风俗,正月初一晚正式进入表演,直至正月十五结束。
现代设计源于欧洲
也源于欧洲的艺术和工业生产的糅合
在艺术方面
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高端艺术都源于宗教
如欧洲的教堂壁画和中国敦煌的壁画等等
最高尚的艺术源于信仰和自我的人性释放
而设计是世俗化的艺术
而设计为了达到高端人群的审美水平
必然会跨越世俗化的阶段进入信仰的高度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浩瀚文化历史的悠久文明古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瑰宝。从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在活动生产中的智慧结晶,也可以看到平面设计在远古中国就已初现端倪。
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开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直至衰败,甚至延续到新中国的建立至今,宗教的影响在中国的艺术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众多民间艺术,视觉艺术的心理根源和文化根基。宗教艺术作为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与审美价值已不容置疑。
其中,西藏的佛教艺术,云南的东巴文化艺术,敦煌的壁画,以及中国不同省份所出现的民间艺术,例如脸谱,剪纸,年画,服饰等都将是讨论的重点。
而这些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设计领域也是不可小觑的,因为它基本符合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设计创作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更易被观者接受。
所以,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至今,宗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第一部分:藏区艺术的影响
早在远古时代,在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农业文化已经兴起,并出现了村落,一些简易的装饰品,“陶器,甚至彩陶也已出现,而且有花纹,细腻且呈网状交叉,有的还有彩绘符号。”(《图说中国历史》P9)
进入新石器时代,经过制陶技术提高所制出的陶艺图案更加精美。在末期,玉器品种大幅度增多,造型优美,雕工精致,刻有兽面纹,且花纹对称。后来在中国是具有宗教意义的艺术品。除此之外,岩画与神庙出现,“并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墙壁上的彩绘,祭祀专用的特殊陶器。”(<<图说中国历史>>P15)
当中国历史发展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制度。其中,宗教的兴起对整个中华文明在文化思想,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当时,中国的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已佛教占据主要地位。在佛教历史中,藏传佛教产生于约公元五世纪,“在八世纪后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赤松赞德的大规模兴佛运动,但是在九世纪前期摩赞普执政期间的灭佛运动导致了此后130余年间佛教的衰微甚至寂灭。”(<<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 Zhang,P3,1995,7,)然而,佛教已在藏族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到十一世纪中叶,藏传佛教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有著名的唐卡,壁画,雕塑,还有出自民间工匠,寺院僧人之手的嘛呢石刻,摩崖造像。“人们把佛教的教义化为故事和雕刻加以艺术表现。”(<<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 Zhang,P5,1995,7)。
除了印度之外,藏族石刻艺术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汉地,工匠们开始在岩石上造像,这一举动,“开创了在岩石上雕刻人物佛像的风气,以动物形象和咒文为主的石刻,逐渐转变为以佛像为主了”(<<中国藏族石刻艺术>>Chaoy-inZhang,P7,1995,7)。我认为,这种创作方式是中国早期平面创作的先河,藏族人民在对佛教和自然的崇敬和膜拜中创作出了各种神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造型,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藏民卓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敦煌艺术在平面设计中成为主要元素
与藏传佛教艺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敦煌壁画。敦煌地区,自古便成为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拥有“丝绸之路”的美称。其图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飞天及佛座,华盖,藻井,幡灯和织物上都有所反映。而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彩塑,显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光辉灿烂,并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教堂的宗教艺术。
由于敦煌艺术是以宣传佛教为目的,因此“只有通过感染力很强的艺术语言才能沟通各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所以早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形成,带有外来民族风格的影响。”(<<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沙娜,P4,2001,10,)可以说,敦煌艺术,不但有外域,特别是印度,波斯和希腊艺术的精华,而且又因唐代文化发展的昌盛而充分反映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风貌。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术。”我想这对当代艺术创作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从敦煌壁画和彩塑上临摹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图案,实际上就是中国历代服饰和织造,印染工艺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敦煌艺术很重要的一个侧面。”(<<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ChangshaNa,P5,2001,10)。
敦煌壁画中,比较著名的是莫高窟,“窟内丰富精致的壁画和彩塑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佛教艺术和其他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经过千余年来连续不断的努力,创造了具有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卓越艺术珍品”。(<<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P30,2001,10)。其中可以看到狩猎生活的写照,佛教故事,神话题材更丰富了石窟艺术的民族色彩。壁画还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及生活场面,形象地记录了各时期社会风俗,地理,山川,交通,生活,建筑,服装,音乐和舞蹈等极为宝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
但是,除了绘画,彩塑艺术风格和历史渊源关系,我认为敦煌的装饰图案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机地,协调地衬托壁画的主体内容,装扮塑像,使整个石窟艺术更加精彩。”“这些装饰图案,还突出反映了一千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在染织,服饰,纹织,地毯,缨络佩带等工艺美术装饰方面演变,发展的成就。”(<<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P30,2001,10)
“几何纹”是敦煌早期石窟装饰图案的一种形式,也是当时织造上的一次飞跃。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装饰图案有了重要突破,达到了很高水平。出现了飞禽,走兽图案。在色彩运用上协调浑厚,绚丽夺目,而且流行很广。在唐代,达到了繁花似锦的新阶段,并且有了独特的装饰风格。在绘制时,表现手法更为写实,也注重表现服饰材料的质感。从这一时期,由于绘画的越发精美和技艺的提高,我想这是与当时社会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对佛像的描绘和大量绘画的产生,说明了宗教,尤其是佛教对当时的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如此,各种印花纹,花鸟纹更是中国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装祯艺术中的基础。
在当时,这些精美的装饰图案还流传到了日本,成为唐代终日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中国当代社会中,我们仍可以见到受唐代敦煌壁画所影响的视觉艺术。例如奥运会的吉祥物设计,它们的头饰均取自于中国古老的传统纹样:鱼纹图案,水纹图案,莲花瓣,火焰纹样及飞鸟造型。以至在后来的民间创作中,这些纹样都成为典范。我想,这一时期的关于宗教的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造型和图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同时在亚洲其他国家的设计领域,象是建筑中采用的图形,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服饰,家具设计等的影响范围是相当广的。
第三部分:古老而独特的多民族艺术
中国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除了中国的西藏地区,敦煌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而劳动人民在创作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材料选择。在这里我想谈到的是存在于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化艺术—东巴文化艺术。
关于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中独具风采,卓有价值的一个轴心部分,因完整全面地保存与东巴教而得名。” 而东巴教,“是介乎原始巫教与发达宗教之间的过渡性宗教,它信奉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并吸收融合了苯,佛,道等宗教多元文化。”(<<东巴文化艺术>>和万宝主编,P3,1992,10)它有如图似画的象形文字和标音文字,用它撰写的经典宏富浩繁,也有多彩而规范化的种种仪式。
而繁多的东巴教仪式是东巴文化艺术的主要载体,“亦是举世罕见的原始宗教典型性‘活化石’。” 在这些仪式进行过程中,“伴有粗犷奔放的古典乐舞,透过色彩缤纷的艺术场景折射出纳西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愿望,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熏陶。” (<<东巴文化艺术>>P11,1992,10)
其中,有一种最古老的原始绘画艺术,叫作“木牌画”,即画在木牌上的画。一般用松木,分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尖头形一般画神的形象,插于神坛前。平头形画鬼的形象,插于鬼寨中。近代木牌画普遍用红,黄,蓝等颜色添加色彩,画面鲜艳,引人入胜。“而木牌画的内容因东巴教仪式的不同而有区别,以画自然神为多” 由于在作画时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因此风格迥异,各领风骚。在艺术上,图画和象形文字混合使用,保留着文字起源于图画的遗迹。“有的构图上端画着日月星辰云风,中间画鬼神像,下端画祭品宝物。图像造型奇特,形貌古朴,线条粗犷,笔法豪放,自然流畅,具有先民原始艺术的特点。”(<<东巴文化艺术>>P21,1992,10)
而这些木牌画的用色也与佛教壁画有共通之处,它们多为用色大胆鲜艳,所画的人物,鬼怪,神灵又与藏传佛教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东巴艺术中,还有一种称作“画谱”,它是木牌画艺术发展的产物。由于木牌画用量极大,且内容庞杂,所以需要把这些形象大体固定下来,归类注名,方便应用。因此画谱往往比随手画的木牌画珍贵。再从视觉审美角度看,一卷卷的东巴经就是一册册书画集,是因为这些纳西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幅原始的画。除此之外,东巴文化艺术还有卷轴画,竹笔画,经书封面,都是一幅幅清新古朴,各呈异彩的装饰画。“而卷轴画是在纳西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汉传佛教,道教和藏传佛教的画风画艺,特别是受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中的‘唐卡’的影响较为明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东巴文化艺术>>P119,1992,10)
因此,东巴文化艺术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的宗教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它与主流宗教佛教相通,是不断演变出的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宗教艺术。与今日相比,现代的东巴文化艺术的继承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面临着失传。但是它所表达的艺术精神却是不可动摇的,它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这么说,东巴文化艺术为中国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资源。
第四部分: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成为创作主体
如果说到民间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分不开的,其艺术涵量之浩大是举世罕见的,其各类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无所不包的。而今,它已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自古以来体现在观念形态,哲学道德,文化艺术上的意识,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完全是自成血脉,与周围各国不同。它的视觉造型艺术,包括舞蹈,建筑,工艺,书法和绘画,雕塑等等,也完全是遵循着与西方视觉造型艺术不同的规律,发展着自己的艺术体系。”(<<中国乡土艺术>>,杨先让,杨阳,P11,2000,1)
从远古时代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曾形成了众多的部落,它们融合发展并同化了数千年之久。中国最后形成的一个强大的汉民族,正是众多部族融合的混杂体。这就是至今以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中华民族。当时祖先用土捏成型经火烧制而发明了陶瓷艺术,造纸术的产生又创造出了剪纸,描图,而纸和镂雕的结合又有了印刷术和木版画,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和壁画艺术。
从中国现有的原始艺术遗存的发现中,首先是刻画在山洞壁上或山崖上的岩画。“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乡土艺术>>P16,2000,1)在表达那些图像的同时,审美意识也逐渐产生了。但是只有相对的稳定,才有可能形成那么完美有那么多地域性的艺术现象。在这众多艺术现象的后面,“如果没有固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哲学思想,就是古老的阴阳观。”(<<中国乡土艺术>>P23,2000,1)
而宗教艺术,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浓郁的民间艺术审美趣味。民间艺术的创作队伍主要是不脱离劳动生产的农村妇女,是一种无保留的,开放性的活动,又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古老的时代,艺术创造活动多为生命和生殖崇拜,消灾避难,驱鬼逐疫。例如年画,它用色鲜艳,造型饱满各异,与佛教壁画及东巴文化艺术中的神灵鬼怪用色相近。又例如木版画,“是中国古代印刷术和纸的发明应用而引申创造的一个艺术系列” 它的色调单纯而强烈,制工粗犷简练。可以说,“民间木版年画是整个中国民间美术载体中,最后派生发展出的一项极其辉煌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上独有的。” (<<中国乡土艺术>>P34,2000,1)它包括门神,年画和纸牌等。门神在造型和色彩上最具特点,吸收了庙宇门前的佛教造型并加以夸张,其严谨饱满的艺术效果胜过任何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和艺术法则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而是以自己心中的意象,或是规整的概括,或是装饰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大胆的夸张。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只要表现手法上需要,就都百无禁忌。
关于民间美术的色彩,也不同与西方的色彩学,他们认为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协调相配,他们要求精神上乐感的美化刺激。“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情感的表达是各式各样的。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简直就是象征性的观念艺术”(<<中国乡土艺术>>P38,2000,1)就拿剪纸艺术来说,它是农村妇女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创作时只是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所期盼的样子。但是它所构成的装饰效果是无法比拟的,比较有名的有陕西剪纸,其中各式花纹的巧妙运用与新石器时期的花样纹相似,而且这些剪纸在图案上都各自对称,给人以整洁却又丰富的视觉效果。而大量红色的运用,符合了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红色在中国的视觉艺术中仍是主要角色,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可以更好地表达艺术语言。
此外还有面具和刺绣。其中面具文化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种类繁多,用途不同,其艺术造型也各异。“面具的形象大都象征一定观念的符号,艺术风格粗犷神奇,夸张原始。”) 民间面具的制作一般采用木雕,石刻,布制或陶泥,出现在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中。有些属于辟邪镇宅物和装饰物,“与古代的兽面砖,兽面瓦当,盾牌上和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都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在中国历史中已成为人们不断创造的以恶慑恶的艺术符号的象征。” 如今的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戏曲脸谱很可能就是从社火脸谱发展而来。”(<<中国乡土艺术>>P123-124,2000,1)
刺绣,由于自身工艺的特点,色彩的表现力显得尤为突出,是“民间美术诸门类色彩规律的集中体现。”(<<中国乡土艺术>>P75,2000,1) 首先是造型,多以花卉和图案花纹表现女性美和吉祥如意的祝福,寄托了她们的情感。其中,以苗族刺绣最为突出。它以苗族剪纸为底,大部分是各种龙的形象,还有各种神兽。其次是色彩,主要是原色的运用,大部分以黑为底,红色或蓝色,绿色为主调。这些刺绣,有的绣于外衣上,有的绣于枕头上或作为鞋面鞋垫等,但与民间艺术中的其他种类一样,即都是表达了创作者心中美好的祝愿与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部分:平面设计的多元性
除了上述谈到的藏传佛教中的壁画岩画,敦煌壁画,东巴文化艺术和传统民间艺术,中国还有大大小小的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存在着。而以此作为根基的中国平面设计,拥有极其深刻丰厚的创作资源。如今,那些古老的图腾符号,富有涵义的色彩的运用,都为创作者提供便利条件。
个人见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