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服装色彩论文文献

2023-03-09 01: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服装色彩论文文献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服装设计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可以列举文献名,一一进行阐述,然后进行对比,写优缺点,共同点,特点,历史性,作用。
最后进行总结概括,要写出自己的想法。
我举一些文献给你作参考。对有兴趣的,你可以百度对应搜下,看看简介详细内容,相信对您有所帮助。

    服装设计学(一)基础理论
《人体包装艺术》,中国纺织出版社,朱利安 罗宾逊(英),胡月等译,2001年
《人穿衣与衣穿人》,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袁仄,2001年 
《生活的艺术》, 北方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 ,1987年10月
《文明与野蛮》, 三联书店, 罗伯特 路威(美),1984年2月
《文化与环境》, 东方出版社, 欧 奥尔特曼 马 切默斯(美),1991年12月
《艺术的起源》, 商务印书馆,格罗塞(德),1984年10月第2版
《从遮羞板到漆齿文化》, 云南教育出版社,向翔 龚友德,1991年1月
《美国人——建国历程》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丹尼尔 布尔斯廷(美),1997年3月
《美国人——开拓历程》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丹尼尔 布尔斯廷(美),1997年3月
《美国人——民主历程》, 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丹尼尔 布尔斯廷(美),97年3月
《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王受之,1995年12月
《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阿尔温 托夫勒(美), 1983年4月
《未来的冲击》三联书店,阿尔温 托夫勒(美), 1999年10月
《面对托夫勒——未来学家眼中的未来新世界》三联书店,温世仁(台湾),01年12月
《大趋势——影响我们未来生活的十大趋势》中国科学出版社,约翰 奈斯比特(美),1984年2月
《大学之道》 文汇出版社, 杨东平主编,2003年8月
《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 江西人民出版社,赖纳 特茨拉夫(德)主编01年9月
《人生十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钱穆 ,2004年5月
服装设计学(二)设计要素
《风格的特征》三联书店,罗伯特 杜歇(法),2003年
《时装》三联书店,安德鲁 塔克,塔米辛 金斯伟尔(英),2002年
《酷天下:对一种流行的生活态度的剖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迪克 庞坦,大卫 罗宾
《人体与服装》中国纺织出版社;[日]中泽愈著; 2001年9月
《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中国纺织出版社;欧内斯廷 科博,维特罗纳 罗尔夫,比阿特丽斯 泽林,李.格罗斯著;2000年
《服装造型学技术篇》中屋 典子、三吉满智子(日)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年6月
《织物学》普莱斯(美),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4月
《英国经典服装板型》威尼弗雷 奥尔德里奇(英国)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4月
《永远的经典—优雅的本色》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胡月,2001年
《服装设计学》中国纺织出版社,袁仄等,2000年6月
《色彩 服装与美》中国轻工出版社,王蕴强 马玖成 ,1996年
《设计的理念》中国纺织出版社,陈芳,2005年7月
《服饰民俗学》中国纺织出版社,华梅,2004年11月
《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英)中国纺织出版社,凯瑟琳 麦凯维 詹莱茵 玛斯罗 郭平建 武力宏 况灿 译 ,2004年12月
《服装色彩学》中国纺织出版社,黄元庆,2004年1月
《服装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 贾京生 ,1999年5月
《色彩构成—造型设计基础(修订版)》轻工业出版社,张玉祥,2004年7月
《纺织品设计手册》(英国)中国纺织出版社, 杰奎 威尔逊2004年5月
《服装材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朱松文 2001年2月
《现代服装材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周璐英 吕逸华 2000年6月
《打破思维的界限——服装设计的创新与表现》中国纺织出版社,赵明东2005年6月
《西方染织纹样史》中国纺织出版社,(日)城 一夫 著 孙基亮 译 ,2003年1月
《新中国丝绸史记》中国纺织出版社,王庄穆,2004年2月
《化学纤维概论》(第二版)中国纺织出版社,肖长发,2005年07月

服装设计学(三)品牌与产品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翻译出版社,安吉拉 默克罗比(英) 2001年1月
《社会营销——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华夏出版社,菲利普 科特勒(美)03年1月
《时装的面貌—时装的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珍妮佛 克雷克(美)00年3月
《解读服装》 纺织工业出版社,卢里(美) ,2000年1月
《性别与服装——现代服装的演变》东方出版社,霍兰德(美),2000年6月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商务印书馆,保罗 福塞尔(美)1984年10月
《垮掉的一代》 湖南出版社,李斯 ,1996年10月
《从嬉皮到雅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詹姆士 克利夫(美),1999年3月

写服装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要体现服装吗

服装毕业论⽂的参考⽂献

  [1]冯利,刘晓刚,顾雯。基于评价主体视⾓的服装设计评价过程[J]. 纺织学报,2019,(03):126-130.

  [2]闻婧。基于三维动画软件的服装设计分析与研究[J]. 西安⽂理学院学报(⾃然科学版),2019,(02):37-40.

  [3]程浩南。⼼电监测技术在监测与健康护理服装设计中的应⽤[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19,(01):22-26.

  [4]邓鸿滢。拼接设计在环保⽜仔服装中的应⽤[D].东华⼤学,2019.

  [5]李中元。现代印染艺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J]. 染整技术,2019,(02):80-81+87.

第 1 页
  [6]陈依卓宁。服装设计作品的着作权司法保护探析[J]. 电⼦知识产权,2019,(Z1):113-120.

  [7]于芳。多穿型服装的构件与交互设计[J]. 丝绸,2019,(11):51-56.

  [8]袁博。浅析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应⽤[J]. ⼤众⽂艺,2019,(14):114.

  [9]李传⽂。论服装设计形式美创造的基本原理与法则[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98-103.

  [10]王智沛。⽔墨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对话[J]. 江苏纺织,2019,(07):55-57.

  [11]李丹,夏帆。 “⼀⾐多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J]. 丝绸,2019,(01):50-54.

  [12]武英敏。丹东婴幼⼉服装适⽤性调查分析与服装设计[J]. 针织⼯业,2019,(01):61-65.

第 2 页
  [13]吕⼩雪。⽹络时代服装设计理念探析[J]. 吉林⼯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01):42-43.

  [14]张婷。基于“艺术染整”理论研究我国服装设计的差别化[J]. 染整技术,2019,(01):51-53.

  [15]⾼凌燕。数码印花纺织⾯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J]. 染整技术,2019,(01):76-77+80.

  [16]⽩碧波。浅谈“线”在服装设计中的运⽤与表现[J]. ⼤众⽂艺,2019,(01):97.

  [17]刘琳。库存纱线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

  [18]王思齐。四合如意云肩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

第 3 页
  [19]卢⽟琪。扎染褶皱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

  [20]景婷婷。清末民初⼥⼦坎肩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

  [21]李依蔓。服装设计虚拟搭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科技⼤学,2019.

  [22]冯蕾。褶皱与定位印花的结合在套系服装设计中的应⽤[D].东华⼤学,2019.

  [23]陈溪。陶瓷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24]王卫静,李颜肖。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原理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应⽤[J]. 丝绸,2019,(05):50-54.

  [25]陈沐⾬。服装设计领域的跨界现象研究[D].武汉纺织⼤学,2019.

浅析着装的色彩搭配的论文

[1]余朋. 浅议色彩设计中的色彩心理与色彩搭配[A]. 王兴成,陈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C].: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舞动的气息 流动的色彩——家装色彩搭配[J]. 中国住宅设施,2011,(2).
[3]朱海滔. 色彩搭配师:用色彩扮靓生活的魔法师[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3).
[4]李书清. 用绿色舞动时尚色彩——谈园林景观植物的色彩搭配[J]. 中国林业,2009,(14).
[5]周文. 色彩搭配设计师亮相中国 和谐配色提升商品竞争力——访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总干事侯新宇[J]. 纺织服装周刊,2007,(6).
[6]张祖鹰. 网站建设中的色彩与色彩搭配[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11).
[7]朱海滔. 色彩搭配师:用色彩扮靓生活[J]. 人才开发,2008,(4).
[8]月影. 打造色彩PC 彰显个性魅力 电脑配件色彩搭配新创意[J]. 电脑采购周刊,2003,(5).
[9]李琼.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色彩搭配[J]. 绿色科技,2010,(8).
[10]韩秋菊. 成语中的色彩搭配[J]. 潍坊学院学报,2010,(5).
[11]姬凌云. 微探服装艺术设计之色彩搭配的魅力[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2]王一川. 浅析装潢设计中色彩搭配标准[J]. 才智,2010,(36).
[13]林文发.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2).
[14]马莹莹,杜暖男. 色彩搭配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
[15]王嵩. 浅析室内设计之灵魂——色彩搭配[J]. 大众文艺,2010,(24).
[16]王宝森. 时尚热门新职业——色彩搭配师[J]. 生意通,2011,(2).
[17]刘保和. 流行色与空间的色彩搭配[J]. 陕西建材,2002,(8).
[18]吴志华. 艺术插花的色彩搭配[J]. 中等林业教育,1998,(2).
[19]陈劲,徐飞,陈虹先. 应聘简历色彩搭配的眼动研究[J]. 心理科学,2009,(6).
[20]赵洪涛,赵慧媛. 浅析教育网站的设计风格与色彩搭配[J]. 改革与开放,2010,(4).
[21]陈莉芳. 服装色彩搭配与人物整体形象设计的研究[J]. 科技资讯,2010,(14).
[22]黄媛莎. 色彩搭配与形象设计化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
[23]王瑜. 浅析民间色彩搭配口诀及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2).
[24]非手. 色彩搭配师:为职教再添技能砝码[J]. 纺织服装周刊,2010,(17).
[25]刘聪聪. 室内色彩搭配——难舍红色中式气韵[J]. 法制与社会,2010,(19).
[26]刘佳奇. 谈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王士刚,李晓慧. 网站色彩搭配方法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0,(6).
[28]王丽华. 浅谈服装色彩搭配[J]. 大众文艺,2010,(12).
[29]史刻娟. 色彩搭配在粗纺面料中的应用[J]. 毛纺科技,2010,(9).
[30]孙璐,李宁. 中国青年女性服装色彩搭配美的规律初探[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31]班祥东. 论网站设计中色彩搭配之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3).
[32]王军利. 关中地区屋顶绿化中景天科植物色彩搭配的相融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9).
[33]曾晓娟. 浅谈网站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科技信息,2010,(27).
[34]葛莉. 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协调性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35]唐闻.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36]彭文波. 色彩搭配有帮手 人人都能成行家[J]. 电脑爱好者,2009,(5).
[37]李英. 色彩搭配课程在京开讲[J]. 纺织服装周刊,2009,(3).
[38]孙嘉,邱诗霖. 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搭配[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
[39]王楠. 色彩搭配中 品味“香水百合”般优雅的家[J]. 建材与装修情报,2009,(6).
[40]何伟. 网站色彩搭配[J]. 科技信息,2009,(18).
[41]李杏花,周晖. 浅谈色彩搭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南昌高专学报,2009,(4).
[42]孙露. 解析服装陈列中的色彩搭配方式[J]. 消费导刊,2009,(19).
[43]《红色范思哲 灰色阿玛尼:跟大师学色彩搭配》[J]. 中国服饰,2009,(8).
[44]首期江苏省色彩搭配培训班即将开办[J]. 江苏纺织,2009,(9).
[45]金禹彤. 美幻的迷梦与奇诡的异景——鲁迅《野草》中的两处色彩搭配意象[J]. 名作欣赏,2009,(29).
[46]蒋卫平. 论室内装饰设计的色彩搭配[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2).
[47]叶献忠. 浅谈烹饪教学中冷盘菜肴的色彩搭配[J]. 职业,2010,(3).
[48]谢家品. 正确服饰色彩搭配创造销售新机会[J]. 纺织服装周刊,2009,(23).
[49]正阳. 鹿王大力培养色彩搭配师[J]. 纺织服装周刊,2009,(31).
[50]温卫中,张祖鹰. 网站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

求:色彩和谐的表现论文一篇 格式如下: 1.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论点,论理,论据) 4.结论 5.参考文献

  色彩和谐的表现
  摘要:所谓写实色彩的和谐是指表现特定光色条件下物象色调的色彩形式。

  因为摄影作品大多数都具有视觉真实的特性,所以有必要认真对待写实色彩的和谐问题。

  关键词:色彩,和谐,显示,表现

  景物的固有色是千变万化的,但在特定的光源色和环境色以及大气透视的作用下,它们都统一在一定的关系中相互依存。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景物的受光面与阴影部分依据补色规律形成体积感,表现出不同的冷暖对比、色度对比和明度对比。在不同的色彩衔接处,有时会表现出尖锐明显的对比,有时则形成丰富柔和的过渡层次。处于不同距离物体的色调,又依据色彩透视的规律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自然界中色彩的和谐,包涵了可以满足色彩平衡的属性,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看起来彼此隔离的色彩在光线和大气的作用下统一起来,形成了完美的色彩和谐。

  写实色彩的和谐要求表现在特定条件下对色彩变化相应关系的协调。凡是对这种协调的破坏都不能取得画面色彩的和谐。而拍摄也不能依靠对客观色彩的消极摹写取得画面色彩的和谐,必须通过艺术创作把自然中的色彩和谐地转化为艺术中的和谐,从客观色彩的表现提取并强化到艺术作品中去,使之表现更加鲜明突出。在摄影创作的时候,要把握住对象的色调特征和色彩意境,要注意那些能体现这些意图的色彩在结构中的对比和关系,在作品中准确地体现出局部色调在形成整体色调的和谐中的相互关系。色彩的和谐意味着在作品中能体现色彩自身审美价值的色彩搭配的美。必须记住,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是总体造型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作品色调的形成,还是色彩和谐美的体现,都应当在揭示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在根据作品的主题及内容进行构思和确定画面色调气氛,运用色彩表达情感与意义的同时,也就包含了对色彩和谐的追求。
  色彩科学是社会和谐、心的和谐的重要因素

  色彩科研成果显示,在人类视觉感受形成的印象中,色彩作用占其65%,这一数据早已被全世界采用。梁勇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感受应该是视觉感受,然后是物的形状、材质等等,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色彩科学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比如进到一个红色装饰的房间里,可能心跳会加快,精神会紧张,因为处在兴奋的状态。进到蓝色的房间里,可能给你一种镇静、放松的感觉。医院为什么会选择绿色?因为绿色有自然镇定的效果。所以,从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来说,不同色彩对不同的功能的效果是不一样。现在国外色彩健康已经成为色彩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从色彩科学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创造社会和谐、创造‘心的和谐’,色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起着积极的作用。”梁勇还介绍,这次在“心的和谐”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中,流行色协会还针对公众举办一系列讲座,让大家科学利用色彩来美化我们的环境,来愉悦我们的心情,来达到我们“心的和谐”。

  服装色彩的未来发展:多元化、自然化和科技化

  我们生活中充满着色彩,可以说,生活就是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直观的社会变化之一,恐怕就是街头巷尾人们的服装变得五彩斑斓起来。梁勇说,色彩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色彩发挥它的价值,达到审美的作用。服装色彩科学是服装产业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所以,当进入信息爆炸的年代,色彩能够使产品表现出更多的变化。所以,服装的色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梁勇举例说,十年前,服装可能靠款式,但现在,应该说服装的竞争更多的靠颜色、面料和技术。从服装的销售来看,消费者对色彩的需求越来越精确,越来越苛刻。同样是蓝色,有时候色光稍微差一点点,蓝色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现在色彩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精确。

  梁勇认为,未来服装色彩的发展方向可以用三化来表现:一是多元化,今后色彩会越来越丰富,随着新材料、新原料的使用,新技术的利用,这些新的颜色也会层出不穷;二是自然化,我们可以从大自然里找到很多色彩的灵感;三是科技化,科技能够带来时尚,由于新技术的利用,能够产生新的色彩表现。

  着装建议:适合自己 场合得体 时尚元素

  中国有句古话“人靠衣裳,马靠鞍”,如果选择合适颜色的服装,通过一个得体的、和谐的搭配以后,能够给穿着人带来愉悦、自信的感觉。如何穿衣服可以使人看上去更加有品味?梁勇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穿着和家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高的原则。但是适合自己的时候,同时又要考虑与环境、场合能够得体。所以,人们需要了解一些简单色彩的基础知识和流行的基本元素,掌握这些知识以后,可以使自己穿着得体同时还可以很时尚。

  梁勇提醒大家,穿着不需要追逐时尚,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超越自己的经济条件,去追逐那些品牌,追逐那些虚无缥渺的时尚。他认为这么做是非常不可取的。

  城市色彩:呼吁“和谐”与“个性表现”

  城市中人们每天推开窗户,走上街头,就要看到建筑色彩。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单体以及整个城市色调的把握上,如何才能构建宜居的色彩环境呢?

  梁勇表示,城市的色彩和谐、建筑的色彩和谐,并不是简单的选择一种颜色或几个颜色,而是要追求视觉上的和谐以及色彩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如同城市交通规则一样,交通规则的制定,目的是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有效。同样城市色彩规划也是如此,就是要减少色彩应用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环境中的色彩应用不当而造成的视觉污染,以及因色彩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功能障碍。

  “城市色彩在追求视觉和谐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城市的绿色和文化,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城市文脉等层面体现城市的个性与特色。这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命脉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梁勇进一步解释说:“现在我们城市,从黑龙江一直到海南,很多城市都是千篇一律,材质、风格等都大致一样,特别在色彩运用上几乎看不出区域性、地域性,城市文化的脉断了、被破坏了。”

  中国传统色彩要继承且有创新

  我国的古代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服装、建筑色彩等作品,中国的色彩文化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梁勇介绍说,由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产生的“五色学说”,是中国色彩学对人类贡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从公元前1100多年的周代开始,中国就把赤、黄、青这三个颜色称为“彩”,将黑和白称为“色”,而“调,和也”,就是和谐的意思,因此,汉语名词“彩调”意味着一种色彩和谐组织的认识观。中国讲五音调和、五味调和、五色调和,五色学说强调的就是一个整体。我们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的纺织品设计上不仅用色丰富大胆,还十分讲究色彩的协调搭配,这不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审美情趣,即使从今天的西方色彩学来说,配色也是符合现代配色原理和规律,显得十分和谐、悦目。

  其次,梁勇认为,中国的文化也造就了中国色彩的自然观和社会观。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应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二是重视等级和次序。他进一步解释第一个特征时说,从中国传统民居色彩文化的原生状态来看,往往居民建筑色彩也是顺应天成、融合自然,又极具生态价值的风格特征。像傣族、布依族,他们有的用石头房,铺出来的东西宛若天成,能够与周边的青山绿水达到惊人的和谐,让人在视觉上感觉非常舒服。所以,中国特别强调在色彩应用上的天人合一。

  第二,重视等级和次序。比如清朝以后,官府不同的官员穿不同颜色的服装,同样建筑也是如此,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老百姓只能住青砖青瓦。这种色彩的等级和次序也是中国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另外,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包容与吸收异质的文化,使中国的色彩文化呈现多元性特征。中国的历史上,中国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摩擦和碰撞,呈现了自身特色的文化表现,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绵延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敦煌壁画色彩非常丰富,不同时期的壁画完全不同。比如北魏用的红棕色调,配以蓝、黑色;唐朝则增添黄颜色,明艳而华丽;而宋代则以蓝绿色调为主。所以儒家思想与外来文化,特别是与佛家思想相互交融,也成为中国色彩的一个表现。

  梁勇深有感慨的说,中国传统色彩是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先人们创造的灿烂的色彩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的宝库。但是我们不能躺在老祖宗的遗产上,最重要的是要继承还要有创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