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校园经济毕业论文

2023-03-08 22: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校园经济毕业论文

 大学生移动通讯选择倾向分析
  ——中国移动校园成功的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需求/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群/效用/攀比效应/价格歧视
  [本文摘要]本文试图为中国移动在大学校园的成功推广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提供一种解释,由此推出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采取市场战略时所需考虑的各种自身和竞争者因素,并由此对移动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及作为市场挑战者的联通在大学校园市场的推广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 问题的提出
  现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手机已经相当的普及。因此,大学生市场也已成为各大公司所争夺的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有着三个大的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由于小灵通在技术上存在差距,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而在三巨头垄断竞争的大学生市场我们发现,移动占据了无可比拟的市场份额,且其在大学生中的品牌知名度达85%,品牌忠诚度更高达到80%,即使联通公司的资费要低于移动10%左右。移动公司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利润。那么移动的市场推广是如何能作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从移动公司自身和竞争者即联通公司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为了以后分析所需,我们先来看看移动的校园品牌。
  2002年3月,中国移动强档推出了号称与“全球通”、“神州行”并列的第三大品牌---“动感地带”:“我的底盘我做主”。 所谓动感地带,事实上是对传统移动电信服务的重新定义和包装,其主要卖点有两条:一是服务,二是价格。作为服务,动感地带用户不仅可以使用除出国漫游外的所有语音服务,还可以使用移动QQ、无线游戏、手机宠物、娱乐新闻、天气预报等一系列数据增值业务;作为价格,“动感地带”不仅免去了用户基本月租费,而且提供了20元360条短信的“超值优惠装”,从而成功俘获了一大批追求时尚的大学生用户。
  由于利润=(P-AC)*Q,所以现在我们应从P和Q两方面来考虑它的成功。
  二 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它受到自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收入水平、偏好、公众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需求是指整个移动通讯市场的需求,而移动公司面对的需求则需要从其自身和竞争者两方面来分析。
  1自身因素
  (1)首先,商品自身价格一般来说是于需求呈负相关的。移动公司在进入市场初期就推出了短信优惠的推广手段,这就保证了移动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大量学生的需求选择。而且即使现在看来,移动的资费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在不断的降低,给予消费者的优惠越来越多,这也就成为移动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消费者收入水平与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关,而无庸置疑,大学生们的可以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在不断增加的,所以对于通讯业务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加的,有更多的学生加入移动消费者的行列;
  另外,相关商品的价格尤其是互补品价格的降低也会促进需求的增加。这里指的当然是除CDMA手机之外的各种品牌的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这就促使了移动通讯市场的整体扩大,移动公司分得的市场自然也是增加的。
  (2)搭售与广告
  搭售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并不少见,更是移动公司增加销售量的又一重要手段。现在,它与许多主要的手机卖场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买手机时会给你提供移动业务的办理,而且因此可以享受购机优惠,又怎会有人拒绝呢?这样更是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先机,增加了销售量。同时,移动不惜巨大成本来进行广告宣传,不仅与邀请符合年轻人形象选择的周杰伦做代言,更有“校园形象大使”、“街舞大赛”等时尚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选择。
  2 竞争者状况
  由于我们不考虑电信的小灵通,所以剩下的竞争者只有联通公司,尤其是它的“up新势力”。
  中国联通打造了“up新势力”:“就是要你红”。其业务涵盖了GSM、CDMA两网的业务,以话音及点对点短信作为切入点,推出GSM网络如炫铃、铃声下载、如意邮箱、联通丽音、聊天交友、生活资讯等,而CDMA网络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互动视界、神奇宝典、彩e等CDMA 1X各项增值业务可以选择,突出CDMA的差异化优势。产品分为基本包和功能包两部分,体现“随心定制,自由组合”的理念,符合青年大学生的通信消费特点及使用习惯,成为大学生通讯市场的又一有力争夺者。
  (1) 效用、无差异曲线群及预算约束线
  在这里,我们首先假设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具有完备性,即消费者可以完整的考虑各个品牌的所有业务所能带来的综合满意感。
  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的出发点是欲望,而对欲望的满足就是效用,或者更确切的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取决于两个方面:1)客观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2)主观因素,即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消费者的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对所消费的不同商品组合具有同等满足程度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所以无论中国移动还是联通,要想获得市场,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能获得自身能获得的最大效用。
  1)首先从客观因素来比较双方的业务给同学们带来的实际使用效用。
  “动感地带”在打入校园市场时就抓住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在通讯花费上较为节省的特点,在免月租的同时,享受短信包月的优惠。同时推出彩信、飞信、移动QQ等适合年轻学生使用的增值业务,从而更为学生们带来了“物有所值”的效用。
  “Up新势力”的品牌推广中,短信优惠也作为最大的卖点进行推广,但与“动感地带”相比,尽管价格上有些许微弱优势,却因网络差、短信滞后、时尚性差的缺点而丧失,而且由于“up新势力”所提供的彩e、神奇宝典等增值业务只能由CDMA网提供,所以无形中使GSM网的用户因购机成本的存在而丧失这些效用。
  所以就双方的客观实际效用来讲,“动感地带”更胜一筹。
  2)其次从同学们的主观效用来分析。
  动感地带一出场就想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并引领他们的生活。从品牌设计开始,动感地带就力图接近年轻人的品味,让其感受到使用“动感地带”的满意,也就是效用。同时邀请周杰伦代言让“动感地带”人气飙升,各种时尚的增值业务和会员特权等使同学们加盟“动感地带”,不再是简单的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玩玩游戏,获得的是属于自己的“年轻人的通信自治区”,体味的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良好感觉,从而使 “动感地带”“新奇、大胆、年轻、时尚、前卫”的诉求点,恰恰符合了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成为其个性的最佳外化表现,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主观上的享受,心理效用大增,从而M-Zone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倾向性选择。
  相比之下,由于“up新势力”上述的各种增值业务或因是CDMA网而无法普及或因没有正确定位和宣传而没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它又提出“就要你最红”这样一个偏指个体的口号, 可是至今都没有较清晰的业务与之匹配,不能体现“UP新势力”的独特性,更与品牌内涵中的团队精神似有违背,使同学们无法体会到其所宣传 “自信、创新、分享、团队”。所以,即使从主观效用方面来讲,联通也远无法与移动相匹敌。
  所以,联通唯一能以价格来与移动抗衡的短信优惠所带来的效用已无法弥补增值业务的效用流失,再加上移动的服务越来越好,更为移动用户增添了无形中的满足感。表现在无差异曲线群(不同的收入或支出水平,就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反映在坐标图上就形成了无差异曲线群。其中,离原点越远表示效用越大。)上,则u1代表移动业务的效用u2为联通,u1>u2。
  接下来,我们只需考虑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而我们无论选择移动还是联通,都必须在预算约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预算约束线是由收入和商品价格两方面决定,收入增加价格不变或是价格降低收入不变都会使同学们的消费水平提高,表现在预算约束线上就是使MN外移到EF。由于现在大学生能支配的资金增加,同时移动通讯的价格一直在降,两方面因素都导致了预算约束线的外移,与u2相切于B时得到消费者选择的均衡点,取得最大效用。
  (2)机会成本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机会成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个经济学小故事,它讲的是:乔丹能用2小时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邻居女孩珍妮用4小时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乔丹在这件事上有绝对优势。那么,乔丹应该为自己家修剪草坪吗?若他自己修剪,那么他就会失去这两小时参加广告代言或是球赛所带来的收益。这说明:从事任何活动,要得到任何东西,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原理呢?因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与一种用途就要放弃其他用途。所谓机会成本,是指把某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时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动感地带”早“up新势力”几年进入大学生市场,已凭借初期的优惠短信业务占据九成的学生用户,而且为与小灵通、联通竞争,移动更是不惜做出大量优惠,因此,若有同学考虑转网,一是要冒者金钱的损失,即使是转向较为便宜的联通,也还要冒着同学、朋友间联系的减少的风险。在“Up新势力”在校园进行推广时就经常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况:一个同学在促销人员的苦苦劝说下终于同意转网,但是他周围的同学都会以不再发短信给他相威胁,因为网间的短信价格要高的多。这样,联系的减少,无形中就转变成联通用户的潜在的机会成本之一。
  同时,由于联通在时尚业务和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不及移动,所以对于追赶时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无法享受的活动和业务就成为另一部分机会成本。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早期就使用“up新势力”还是现在选择转网,对同学们来说,其机会成本都是巨大的,导致我们使用联通的总成本加大,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攀比效应
  攀比效应是一种连带外部正效应,在这种效应之下,消费者往往希望可以拥有一件几乎人人都有的产品,对自己有多大用处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够落后,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联系在一起的。攀比效应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小到孩子的小玩具,如芭比娃娃,大到如今仍十分红火的汽车业。而由于整个市场的需求是多个个体消费者需求之和,所以攀比效应在影响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同时,也对整个市场需求的分配产生了影响。
  本文所谈到的大学生选择“动感地带”的原因,我想应该也包括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攀比效应吧。
  因为“动感地带”早期在大学校园市场的成功,使九成的学生成为其用户,加上移动邀请周杰伦作为其代言人,赞助“音乐盛典”、举办“街舞大赛”等,成功的让使用移动的“动感地带”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谈论各种时尚的数据业务更是一个流行话题。正因如此,使后期同学们在选择移动通讯业务时,由于不愿被人认为是落后一族而更倾向于使用人数大大占优的“动感地带”而放弃了联通的“up新势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很有利于移动的循环,使得在后期消费者的争夺中,移动凭借这样一种效应占据了用户的心理偏好,从而抢占了大学生市场的绝大部分需求。与之相比,联通一方面因为进入较晚而失了先机,另一方面更由于宣传与推广上的不力导致同学们心理上有了一种使用联通是一种不够时尚的表现,从而更陷入一种不利循环之中,进而丧失竞争的优势。
  三 价格歧视
  作为移动通讯的三巨头之一,移动公司无疑具有影响市场的能力,所以具有在MC之上定价的市场势力,再加上在网络建好后,每增加一个用户,其边际成本MC几乎为零,使得移动公司的定价有了更充足的空间。
  1)首先,提出消费达到不同的数量就给予不同的优惠,如预存100送360元等活动。这样就实现了二级价格差别,即对于相同的商品和服务,根据消费量的不同而划分不同的等级。
  2)各种业务都有不同的制定组合,同时即使对学生来说,也有“动感地带”、“神州行游子卡”等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业务,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了三级价格歧视。
  移动公司成功运用了二级和三级价格差别,从而占据了大量的消费者剩余。而且也使不同需求的同学更好的得到满足。
  四 建议
  1首先,对于移动公司来说,继续采取这些成功的措施来保持市场占有率上的领先地位,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与联通竞争低端用户,可以考虑把价格再降一下,因为对其来说网络一旦建好,每增加一个用户其MC=0。
  2 我们主要还是从中学习其成功经验,从而增强像联通这样的较为乏力的市场挑战者的竞争力,推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打破某一家强大的垄断。
  所以,以上部分,本文尝试从效用曲线、机会成本、攀比效应等几方面来对“动感地带”压制“up新势力”的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据此对联通的企业、品牌的市场推广作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同学们所考虑的无论是机会成本还是攀比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联通公司给消费者的效用不够,无法作到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改善这种劣势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
  第一 就是突破技术障碍,提高两网尤其是GSM网的质量,推出更多能与移动相抗衡的业务,同时努力降低CDMA手机的成本,促进普及,使用户可以追求到更多实用价值,从而实现客观效用的提高。
  第二 考虑增加主观满意度。这首先建立在客观效用提高的基础上,除此之外,更多的时尚校园文化活动和更贴心的服务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通过加强宣传运用广告和搭售手段,一方面使更多的同学接受其 “创新、自信、分享、团队”理念,同时通过捆绑来增加销售量,当然售机价格上必须比移动公司有更大的优惠才行。
  最后,我们也不可以忽视价格对于需求的重要影响。所以,应当继续保持资费便宜10%的现状,应用需求的交叉弹性,凭借其对移动部分业务的替代性来抢占低端用户,这样,至少可以在近期内吸引一部分学生,减少转网情况的发生。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关于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那么,关于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怎么写,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我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成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大幅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思潮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则成了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人认真钻研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内近百所大学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漫步街头巷尾的大小书肆,以经济命名的“大全”、“读本”、“丛书”挤满书架,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然而对这些出版物中所述种种,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们在百忙之中,选中几本去读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可读后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论来阐述简单事实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为评定职称而加重砝码。这类书籍文章通常是写给学者们和校园里的莘莘学子看的,而不是写给大众百姓看的。即使硬着头皮耐心地看过了,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毫无帮助,除了花费时间几乎别无所获。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学术研究,但更需要对社会公众的启蒙教育和应用。纵观世界各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经济学从经济学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说过“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但如何广泛传播经济学,使和寡的高曲成为流行的音符?这是我在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时常常浮现在大脑里的一个问题。在我评上教授职称之后,这一问题更是困扰着我,影响着我。特别是在我主持主讲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级一类优秀课程之后,我产生了撰写一本通俗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冲动。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来不及陶醉于烫金的证书之中,顾不上多呼吸几口悠闲的空气,便准备投入紧张的“业余”创作工作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这项工程的规划设计,试图结合身边的事例,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普及现代经济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经济学的眼光,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并非象教课书那样做系统的灌输。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将所接触和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自我欣赏,并成为经济学的精神贵族,在制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写作大纲之后,我便安排他(她)们进行写作内容的研讨和初稿的执笔。在初稿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统稿和定稿,并将其命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本书由许长新、刘俊等编著,参加编著的还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赵国蓉、尚静、金雯飞、张自斌、张孟硕。他(她)们的具体工作在相关篇章的后面都有明确的执笔者署名。

好友张军来电邀我将本书在中国知识经济出版社出版,考虑到普及经济知识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方面,于是我欣然应约。

本书定稿之时,日历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脱感。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协助与支持,谢意难以言表。由于初次涉足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写作,书中定有多处缺陷,但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遗憾。当读者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读过本书以后,掩卷回首反思,但愿能豁然开朗。

经济系该怎么写科技论文啊???我是大一的经济系的学生,我们学校要我们经济系的学生写份科技论文。

一、论文及其分类

今天是面对着即将毕业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的讲座。主要是来
讲一下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因为每个本科生临近毕业之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毕业论文。那么我们
就花一定的时间先讲一下相关的一些理论概念,让大家对毕业论文以及与它相关的一些理论概念有一些
清醒的认识。然后从写作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该怎么撰写毕业论文。我也会结合一些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
的经验和教训,也就是一些例文来讲解。

下面,我们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毕业论文的概念。高等院校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了各
种基础课和专业课,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也注意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训
练。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之外,还要接受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的训练,为将来更好的深造、更好的研究打下好的基础。现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有这样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
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和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实已经比较
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或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负担专门技术工作
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这里有几个重点:一是我们要把基础课程完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最
后的一个大作业就是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考察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个综合性的作业。
基础课程和毕业论文都完成的话,教育部就可以授予学士学位。其中还有一个要求,大家注意一下,就
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后面我们讲到学位论文的时候可以再给大家
做一个比较。

那么在讲毕业论文概念之前,先了解一下学术论文的概念。因为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学术论文呢?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它既是
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
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等,总称为学术论文。

1 、学年论文

我们先来讲一下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就是高等院校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这是
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每学年
写一篇,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基础。撰写学年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我们学校,各个专业执行的情况不同。这个是学位条例规定要这么做的,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
逐步逐步积累经验以后,在毕业的时候撰写毕业论文就不会成为一件太难的事了。但是有很多学校没有
把学年论文当作是一个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途径或者是工具。那么,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
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是很注重学年论文的撰写的,
因为只有训练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一门课的授课到最后的考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在训练一学期或一学年论文的写作。因为任课老师都是从自己的课程的角
度出发给大家考一点知识题,再考一个论述题。那么对于论述题,应该说有经验的老师是可以很好的利
用论述题来训练学生写论文的。有一部分学校这样做了,但还有部分学校没有将其提到日程上来。还是
由各个老师具体要求,让学生当一次作业来做的,没有强调学术性。北京师范大学的原来的中文系,现
在的文学院要求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训练写学年论文,在“五四”或者“七一”、“一二九”等特殊
的日子进行论文竞赛,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训练。那么在每学年,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去训练学生
撰写学年论文,为将来毕业论文打基础。那么这是一个概念和相关的状况。

2 、毕业论文

下面要讲的是毕业论文。什么叫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就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
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注意: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独立完成,当然是在老师的
指导下;三是总结性的,所谓总结性的就是说,将来在选题的时候,比如中文系,你可能会选语言方面
的,也可能会选文学方面的。语言方面,你可能更喜欢古代汉语,或者更喜欢现代汉语,或者更喜欢应
用语言学。文学方面,你可能喜欢古典文学,或者喜欢现代文学,或者是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
学,你可能喜欢东欧的或者西欧的,或者喜欢日本的等。总起来说专业分的比较强。为什么说是总结性
的呢?尽管你选择的选题可能是你所学的四年来最感兴趣的的题目,但要真正写出一篇象样的、合格的
毕业论文,需要调动各种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来检查一下你四年或三年半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都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业论文具有总结性。

那么说它是论文,就意味着它不同于平时的读后感之类,自己有什么感性的认识记下来。毕业
论文具有学术性,所谓的学术性就是说当你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的时候即立论的时候,你必须有自己充
分的理据加以证实,使得你的立论能够站住脚。不光能够站住脚,而且我们要求你的理论要对社会或者
说对你的学科要有一定的贡献。

为什么要在毕业之前要求学生一定要写一篇毕业论文呢?主要是要让学生总结一下在校四年来
的学习成果。学校方面通过考察学生的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
么样。一个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一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两个要点。所以一定不要小看毕业
论文,选个题,写一写就行了。真正动手开始写了以后,就会感觉到自己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梳理了一
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只要是认真去撰写论文的同学,他最后的体会就是如果我没
有写这篇论文就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力在什么水平上。因为各门课的考试,有的时候
是通过背诵参加闭卷考试的。但是这篇论文是开放的,它不用你去背诵。主要看你的选题能力怎么样,
是不是能够结合社会实践,能够选一个社会需要的论题。这就看你的社会敏锐性怎么样了。这也是一种
考察,从选题上来讲,这就是一种能力的考察,这篇论文写出来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价值的
深刻性、新颖性怎么样等等。

当你选出了一个题目,要真正形成一篇论文是不那么简单的。有的学生说毕业论文我突击一下
就可以完成了,一般情况来说毕业论文需要将近一学期的时间来写。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在四年级的上
学期,我们已经把学生分给各个导师,由导师与所辅导的学生进行沟通。学生选择了论题就由导师研究,
看合适不合适,合适了就让学生动笔写提纲。提纲被导师认可了,就再动笔撰写。从时间上讲有将近一
学期的时间。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可能就是突击一下,让学生在最后一两个月完成。那么这样的论文到
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时间长了就一定好,时间短了就一定不
好。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说写论文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去思考。有没有充分的时间对论文的质量还是有
影响的。这是我要讲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学校能够通过毕业论文来考察一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科学研究规范的训练,否则就根本不知道
什么叫科学研究。考试的时候回答一个大题,那还不能叫科学研究。那是你面对着一门课看你学得怎么
样。有经验的老师必定会出一道论述题,那就是面对着所教授的那门课通过这一道论述题来考察一下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因此,毕业论文对学生来讲是非同小可的。

毕业论文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培养的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定一个论题。有的学生
说我不知道怎么去选择题目。那么我说今天我讲完课了,你就应该知道怎么去选题。应该选择什么样的
题目来做论文题目。那么当你自己没有把握的时候要跟导师沟通。为什么要有导师呢?有导师的目的就
是要在这个大题目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就是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导师根据
自己的经验认为你这篇论文完成了,也就是定稿了。定稿了以后,导师要邀请若干个老师组成论文答辩
小组,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这篇论文进行答辩,也就是说答辩小组的各个老师看了你的论文以后,
从论文中提出相关问题,你面对着各位评委提出的问题应该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一个是书面的撰写论
文,一个是论文完成以后的论文答辩,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最后答辩小组对学生的论文给予一个成绩。
那么这个过程结束以后,我们就说这个毕业论文完成了。毕业论文现在分为三个等级,一个是本科生的
毕业论文,一个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个是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那么这三个层次的毕业论文的要求是
不一样的。

3 、学位论文

下面我们把另一个概念——学位论文讲一下。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
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申请呢?学位申请者
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
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我说的再通俗一点:目前学校里通
行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你各门课都要及格,学分已满,这是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考察。现在一个很硬的一个指标是什么呢?一个很硬的指标就是英语。倘若你本科生的英语没有过
四级,那么你就不属于能够申请学问的人。我再重复一遍,有两种情况是不能申请学位的:一种情况就
是你的外语四级没有过,你的专业课都过了,但惟独你的外语没有过,那你就没有资格申请学位;第二
种情况是,四级英语是过了,但是你在学科当中有重要的课程即使补考也没有及格,那么也没有申请学
位的资格。说的更清楚一点,凡是有资格申请学位的本科生,第一是要把学校规定四年内要修满的学分
都修满,第二是外语四级及格,那么你就可以申请学位。

那么当你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如果外语四级没过,但你的各门课的学分都拿满了,可以毕
业,所写的论文就只是毕业论文,而没有学位。同样的道理也是这样,硕士生的各门课修满,英语过了
六级,就可以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所写的毕业论文就是硕士学位论文,同时也是毕业论文。在硕士二
年级开题的时候,如果学分不够,外语没过都不容许开题。不容许开题也就不容许继续深造,就应该被
淘汰。硕士能够读到三年级,毕业的时候,学分修满,外语也通过了,开题也通过了,这样才有资格撰
写硕士学位论文。同样的,博士也是一样的。所以,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码事,一篇
论文可以有两个含义,既毕业了也有了学位;可是对有些人来说,毕业了,但没有学位。

第一,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标准和要求。

那么对于学士学位论文的标准、要求,我将做一个比较具体的讲解。首先,我们讲一下学士学
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要求?这篇论文应该反映出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
的独立研究科学能力,对所研究的论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展开来说,要有扎
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基础知识比较浮,论文肯定写不好。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一个前提;独立的科
学研究能力:不是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我选了一个作家,他的参考资料很多,我拼一篇论文出来就行。
这样论文就肯定通过不了。作为毕业论文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决不能人云亦云。就算是
你的观点跟别人的相同,也要换一个角度,有自己的论述过程。所以说,有独立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指的
是多方面的,一个是选题,通过选题能看出来你的能力;第二,如果你的选题跟别人一样,比如大家都
在研究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但是大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或者退一步讲对他的看法评价都一样:从湘西
文学角度上讲沈从文是独树一帜的,没有人能超过他。评价是一致的,但各人有各人的切入点。不同的
切入点也是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表现。切入点不同,那么在阐述的过程中就会在某些地方表现出自己独
到的见解。所以我们都把科研能力框在“一定”的范围,因为你们是本科生,跟硕士生、博士生不一样。
这是从学士也就是你们本科生的角度说的。

第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标准和要求。

撰写硕士论文的标准和要求是,应该反映论者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知识,刚才我说的是扎实的专
业基础知识,这里是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这里就扩展了。对于本科生说,
我们只是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对于硕士生来说,是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
识。因为我们有很多交叉学科,有些研究我们必须跨出自己的领域,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说研究中
文的作家、作品,必须要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否则你的论文就不会有深度和广度。具有独
立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本科生来说是“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但是对于硕士生是必须有独立的
科学研究的能力。当然这种独立还是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对所研究的论题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就是说,
对所有的论题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刚才谈到了硕士论文,跟学士学问论文做了比较,那么作为硕士学位
论文当中还能让评委看到它比较好的科学价值。

第三,撰写博士论文的标准和要求。

作为博士论文,这篇论文应该反映论者能够掌握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它突出的不
是广泛而是渊博二字。去年北大校长在校长论坛中谈到,国外的博士,一般情况下,每个博士差不多有
五到六位导师,导师的以一门学科为主,相互交叉,因此,这是名副其实的博士,知识是渊博的,不但
是在专业的领域是渊博的,而且在相关领域的知识也是渊博的。那么在国内这种情况就欠缺一点,一个
导师带五、六个甚至十几个博士,在国外是五、六个老师带一个博士,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去带一个博
士。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就行,就是要在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有渊博的知识,这是第一。第二,
要有熟练的科研能力,在本专业要有创见性和独到的见解。创见和独到的区别是,独到就是凭着你自己
的专业知识的基础,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创见就是在这个领域里,别人都没有涉及到,但你能考虑到,
而且确实在本领域里面有贡献。所以论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是我谈的第三个概念,谈到论文有学士
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这三种论文的大致的状况,他们的大致标准是什么。

4 、科技论文

第四个概念是科技论文。这是科学技术领域当中描述科学技术成果的文章,也就是我们把文理
工这些都分开,前面的都是一种宏观的说法。科技论文单独拿出来,在不同的科研领域,可能它的提法
不一样,科技论文也包括在学术论文的框架里,我只是把它单独的拿出来。科技论文和文科类的学术论
文是有所区别的,文科一般是从书本到社会,从社会到书本,是双向的,尤其是对文学来说。文学基本
上就是从书本资料,如果是历史,查找的就是历史资料,现实的,如当代文学,就要了解当代社会的文
理思潮,这会方便一点。对历史,你无法亲身体验,所以仍然是资料,仍然是书本。科学技术,比如说
农业,林业,医学等,跟文学就不太一样。科技论文,它是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学领
域的某些现象,或者是某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比如,这次的SARS,在医学界,还在孜孜不
倦的进行科学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上说,往往涉及到很多年,涉及到很长时间。涉及到科学实验,
时间就可能更长一些。),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术论文,我们都称它为科技论文。一般学
术论文的撰写要求对科技论文也适用,但是考虑不同学科技术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科技论文也有它自
己写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也就是说,科技论文更多的是实验报告,有的是单独的实验报告,我们也认
为它是一篇学术论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不容易的,要有很精确的数据和很完整的过程。有时实验报告
和理论阐述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论文,一般是这两种形式。这是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

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我们只是从理论上来说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毕
业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大类。学术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大类,毕业论文又是学术论文中的一种。所以,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但是毕业论文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还有针对毕
业论文的特殊要求。

1 、毕业论文要求科学性

下面,我讲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是指的它的特殊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毕业论
文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所谓的科学性,就是说这个论文是由科学研究的任务来决定的,必须要讲究科学
性。平时,我对这个作家有看法,对社会上的问题有些想法,你的想法是不是科学?如果随便写点文章,
只是锻炼锻炼是可以的。但是你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你脑子里必须清醒地明白:我是在写毕业论文,必
须从科学的角度来要求自己,讲究科学性。作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求客观的真理。因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规律,必须根据科学研究这个总的任务,对研究的对
象进行探讨,揭示规律。有很多本科生在写论文的时候——文学类表现的不是特别突出,但在社会科学,
教育学方面,论文的科学性认识还是很明显的。例如今年刚毕业的一个学生,他的论文题目是:《多方
突击,夹缝前进——北京晚报发展前景探析》。我主要解释一下科学性,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科学研究这
样一个概念,不是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不是有什么观点就写什么观点。必须要有科学研究这个总任务来
约束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从选题开始就要对社会负责,至少你对你的学科有一定启发,是科学的,
经得起推敲的。独到见解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不是我方便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定要有这个观念。
《多方突击,夹缝前进》这个标题对北京晚报还很形象的。另一个毕业生写《保密工作,依法行政问题
初探》,我们面临加入WTO ,我们的保密工作如何做。原先形成的一些保密工作观念怎样去改变。这个
论文写完以后,因为他有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做指导,它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性上。它揭示了一些以往的毛
病,展望了一下将来的前景。现在新教材很多,新教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论文
从这个角度切入,怎样改善这些新教材,有些什么样的规律,进行科学探讨,这些是符合科学研究总任
务的要求的。有了科学性的观念,如何去落实这个观念,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科学这个观念在里面。

第一,在立论上要实事求是。

如何去保证它的科学性,从三个方面来把关。第一,在立论上,作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
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和偏见,更不能主观臆造。现在出现两种情况,与学生在
写论文过程中的不成熟有关。一种毛病是抄袭别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会抄不会抄”。这是很不负
责任的一种态度。文章不能抄别人的,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到见解,不要做片面的理解,独到见
解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偏见,不能主观臆造。

举例来理解,现在学的文学史对有些作家做了一些公平的评价,我当学生时学的文学史上的作
家,像沈从文,钱钟书这些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现在,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他们也有自
己很好的创作领域,也有很好的成果,他们在文学史上应该有他们的地位。这是文学史上的一种现象,
主要是太“左”的原因。把有些优秀的作家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了。针对这样的一些现象,有些人就写文
章。他的立论是这样的:某某某所编著的文学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文学史必须从新撰写。我们来看
这句话:某某某所编著的文学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句话是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的。确实在这个
文学史里没有沈从文,没有钱钟书等应该进入文学史的文学家和学者,但是绝大部分的文学家、小说家、
散文家等,包括各个时代的文学思潮都还是有很多站的住脚、经的起历史推敲的评价的。因此,我们不
能因为这部文学史未收录我们现在很多很崇拜的作家,就说它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样的话,立论就带有
片面性。台湾的有些文学史里当然没有鲁迅,甚至有些文学史在总论里把鲁迅骂的不堪入耳。象这样的
就不仅是一个偏见的问题,而是带有个人的好恶了。明显的有阶级立场在里面。我们在讲《基础写作》
的时候讲主题的主观性,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应该有正确的立论,你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去正确的、科学的、
公允的去研究你的研究对象。尽量不要带主观色彩。我只能说尽量,因为你们是本科生,受年龄的限制
可能会有一些偏见,或者在观察上出现问题。老师要在这些问题上为学生把好关。但是有一条要记得,
一旦你确定了你论文的研究对象,力求站在一个比较公允的立场上,科学地去评判它。所以说,立论一
定要站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刚才我谈了那个人说某文学史不符合历史事实,必须重新撰写,这个立论不
科学,带有很大偏见。

也有些人这样写:某某文学史未能将一些优秀的作家放到文学史上进行科学的评判。他认为应
该给这些作家一席地位。比如说讲到沈从文,一个学生的文章是《论沈从文湘西文学的审美特征——兼
论沈从文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他是从作家的作品入手,通过对作家的作品的审美特征的剖析,横向比
较同时代的作家中在湘西文学中确实还没有人能够超过沈从文的。所以通过分析他的湘西文学引出一个
科学的结论来: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地位。那么应该是一席什么地位呢?湘西文学上填补
了文学史空白,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能够与他相媲美的。这样就比较实事求是。他认为沈从文的湘西
文学是现代文学园圃中的一朵奇葩,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独到的审美特征。他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位置是
当之无愧的。那么我们听了这么一种立论,认为说的不过分。因为在湘西文学中,沈从文确实是没有人
能与之相媲美的,而且在整个文学史这样一个大花园里他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贡献在文学史上不仅应该
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他看来是当之无愧的。这样的评论就比较客观的。象钱钟书,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
者。人们在以前的文学史上也没有他的位置,有些论者他的对于钱钟书的观点也是比较客观的。比如他
们切入点是他的《管锥篇》这样一个大论文集。所以他们不是单单研究这个人了,而是所谓的“钱学”,
就象《红楼梦》的研究形成“红学”。钱钟书不喜欢人家称什么“钱学”。但就研究者来说,要研究钱
钟书,就某一两个方面来写文章是不困难的。但要对钱钟书的“钱学”精神进行评价就是一个很谨慎的
问题。那很明显就是一个研究课题了。那么,这个评论者在评论“钱学”上他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
“钱学”的基本特点是四个字——博大精深。他提出这样的一个立论,这个立论出来以后就要加以分析。
博大精深是一个立论,如果我们对钱钟书的创作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他这个立论是科学的、公允的。
我指的是立论。

上面我讲的《多方突击,夹缝前进——北京晚报发展前景探析》,从这个题目的就可以看出,
新闻界、报社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那么北京晚报是怎么发展、怎么在夹缝中前进的呢?为了在夹缝中生
存,它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突击。这个就是作者对北京晚报的观察,观察跟北京晚报竞争很激烈的同
行们以后,他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个立论是站在事实基础上的。只有立论能站得住脚,你的论文才有个
落脚点。所以将来你们选题的时候,一定注意,你喜欢谁就选谁,但一定要注意力求不带个人的主观色
彩。文学跟自然科学不同,跟社会学不同,它是人学。正因为它是人学,所以会带一定的人情味在里面。
你一点都不带人情味在里面是不可能的。有些人的文笔很好,但人品不太好,就我个人来讲,我就不愿
意认同他。这在我们同学中间也有。但是真要研究的时候就不能带有这样个人的色彩。除非你不要研究
他。你认为你从感情上不能接受,那你干脆不要写。否则往往就会有失公允。明明这个人人品不好,但
是他在文学上还是有一定的建树,那么你呢应该肯定他文学上的建树,不要跟他的生活作风啊都挂在一
起。因为有生活作风而把他的文学成就给抹杀了。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不要有倾向性的感情色彩
在里面。不带自己的主观感情在里面,你才能对你的研究对象有个科学的评价。这是从立论上说保持科
学性。

第二,在论据上保持科学性。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