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检索“古汉语”检索到《古汉语研究》了,是核心级别的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汉语学习》等期刊也可能会征稿相关的文章,也可以作为备选期刊,在期刊天空也可以有其他期刊了解并考虑选择投稿。
一、《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
二、《中国文字》 《中国文字 新》 艺文印书馆
三、《中国文字研究》 (李圃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四、《中国古文字研究》
五、《中国文字学报》
青岛大学考研古代汉语(1)和(2)是根据报考专业不同,初试专业课的不同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考察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51现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④840古代汉语(1)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考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③655中国古代文学④841古代汉语(2)
你如果需要专业课真题也可以私信我
青岛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
代码:050103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创建于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先生于1987年调入青岛大学,为本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个春秋,现今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已形成规模,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为学界瞩目的成绩。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人。学科成员以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博士为主体,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充满了勃勃生机。著名语言学家李行杰教授虽已退休青岛大学,但他一直关心青大语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坚强而有力的学术后盾。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省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语委、青岛市、青岛大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汉语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汉语学习》、《语文建设通讯》(香港)、《澳门语言学刊》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余项,其他奖励多项。在教学方面,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06年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一、语法修辞研究
本方向特色有三。一是重视方言语法研究。方言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方言语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由黄伯荣教授带领我们汉语研究室撰写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今学界广泛引用。二是注重语法研究打通古今,由此避免主观武断,发见汉语语法的本真面貌。戚晓杰教授撰写的《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一书,研究近代汉语特殊句式,找寻明清山东方言句式特征,并由此梳理现代汉语纷争问题,因而更具说服力。书中很多内容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古汉语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等有影响的语言学核心期刊上,引起学界关注。三是是重视语法修辞相结合研究。汉语语法修辞关系密切,戚晓杰、史冠新教授等在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时,常常从修辞角度揭示语法成因,问题阐释深刻、独到,很多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核心期刊,有的还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汉语超常表达论》,获得很高评价,黄伯荣教授撰写的书评《修辞学研究的新视角》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二、汉语史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注重文字学与书法学研究。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汉字学研究,成就卓著。目前正从事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学术界至今很少有人问津,有人只谈汉字形体,有人只谈书法,因为搞文字学的人很少懂书法,搞书法的人又缺少文字学的修养。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研究,又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多年,于文字与书法皆有所涉猎,他从文字学和书法两方面对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其前期成果《图示汉字书体演变史》已由齐鲁书社出版。此研究领域前景非常广阔,《汉字书体演变史》一书也在写作之中。朱葆华教授在此领域的研究处于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二是重视汉语文献学研究。窦秀艳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尔雅》及仿雅著作的整理研究,出版了《中国雅学史》一书,划分了雅学发展阶段,对先秦至民国近三百部雅学著作进行了分级分类,辨章学术,考竟源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窦秀艳教授在雅学文献研究和山东及青岛地区古代语言文学文献研究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其中,《历代雅学著述考》、《中国雅学文献学》对历代雅学文献的篇目、作者、内容真伪、版本流传、目录著录等情况做了详实地考订,为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特色主要体现于,在中外语言对比研究中,突现现代汉语特点的挖掘。汉字是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表现形式。从汉字入手,找寻汉语特点,可以发见汉语诸多不同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本质特性。汉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很多尚未发见的特点的逐渐得以揭示,对世界语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史冠新教授等撰写的高水平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发表于《世界汉语教学》、《华文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习》等语言学核心期刊,受到学界好评。史冠新教授等编写的对外汉语读本《感受中国》,也深受留学生的欢迎,是一本贴近现实的好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
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
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
中国古代文学
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
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
1 《〈三国志〉古写本残卷中值得注意的异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学术刊物《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合著,第一作者为导师吴金华先生,本人为第二作者)2 《〈贩书偶记〉“子部·释家类·一切经音义二十六卷”条辨疑》,刊于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术刊物《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独著)3 《唐代书法家、文字学家卫包生平略考》,刊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刊物《中国学研究》第八辑,齐鲁书社2006年出版。(独著)4 《大型辞典一般词汇训释的比较研究》,刊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刊物《中州学刊》(增刊)2006年5月。(独著)5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札记一则,刊核心期刊《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1期。 (独著)6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释文商榷三则》,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独著)7 《〈三国志〉古写本疑难字形略考》,中国文字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7年10月。(独著)8 《试论〈马氏文通〉“接读代字”的性质》,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独著)9 《对秦汉出土文献“是是”句讨论的思考》,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增刊3。(第一作者)10 《广西全州县白宝乡石帽脚村土话声母系统》,刊《第十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独著)11 《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增刊3。(独著)12 《赣语泰和方言的三个常用动词》,刊《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13 《略论吐鲁番、敦煌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用字研究的意义》,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独著)14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刊核心期刊《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独著)15 《敦煌研究院藏〈三国志·步骘传〉残卷疑难俗字补释》,刊核心期刊《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独著)16 《〈兼名苑〉佚文四则》,刊《广西语言研究》第五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独著)17 《古代汉语工具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古代汉语类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系列论文之一》,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增刊)2009年4月第31卷。(独著)18 《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疑难字形四例》,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19 《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文字校读记》,刊《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20 《魏晋南北朝写本俗字兴盛原因管窥》,“中国文字研究与教学暨《中国文字研究》创刊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9年12月13日。(独著)21 《三国志》今译的诤臣----评《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刊于《河池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著)22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的新篇章——《动词重叠历史考察与分析》评介,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著)23 《百年来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研究编年》,刊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3期。(独著)24 《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通假字例释》,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25 《重刊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初探,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年9月19日。(独著)26 《中古买地券及镇墓文所见〈汉语大词典〉新词新义拾补》,广西语言学会第七届年会宣读,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12月12日。(独著)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学术交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长安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燕赵学术》《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郭锡良、江蓝生、竺家宁、沈培等都曾或引用或给予较高的评价。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文转载、摘评、引用为参考文献近四百次。 2001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汉语史、金文等方面的) 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 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 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 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 7.《<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 8.《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与中国学》(韩国岭南大学)2003年2期 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 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 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 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 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 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 18.《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 19.《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22.《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 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 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1.《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 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 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 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36.《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38.《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 39.《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 40.《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 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 43.《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 44.《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 46.《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 47.《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 4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9.《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 50.《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 51.《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52.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53. 《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 54. 《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55.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 56.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57. 《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 58. 《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 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 61.《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 62.《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