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植权,1914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烟台。父亲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美国受过中学及大学教育,回国后一直在监督盐税的部门任翻译。父亲不求闻达,安分守己。母亲是有文化的大家闺秀,严于教育子女。外祖父曾被清政府派赴美国学海军,他恪守“诚实是最佳的方针”(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的教导,这对梁植权的一生影响很大。梁植权幼时喜欢画画,但父亲主张他学自然科学,因为那样比较容易谋生。他在北京汇文小学和中学就读时期,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和北伐的年月。段祺瑞的执政府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国务院门前向请愿的学生开枪,制造“三一八惨案”。打死的学生中有他所在的国文中学的两个同学。1931 年他进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上学时他埋头苦读,又积极参加爱国救亡运动。他喜欢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物理及数学,学习成绩优秀。在大学时期,梁植权的生物化学导师是美国人窦维廉(W.H.Adolph)。他讲课一般只讲个轮廓,深入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梁植权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植物的卵磷脂的提取与纯化”。 1937年他大学毕业时父亲在芜湖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梁植权匆匆回到芜湖家中,不久便过着逃难的生活,由芜湖到武汉再到广东老家。次年9月,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不到1个月,日本侵略军进占广州,他又随学校迁到香港,借港人的教室晚间上课。为了有较好的学习环境,1939年春,梁植权又回到北平燕京大学。1939~1941年,他得到美国庚款和Plotz基金的奖学金,就一边工作一边读硕士学位。在导师窦维廉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两年半完成了“钙在大鼠消化道中各段的吸收”及“草酸盐存在下钙在大鼠消化道中的吸收”两篇论文。两文后来发表在美国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生物化学杂志》)上。1941年夏,梁植权获得硕士学位,并被选为燕京大学斐陶斐荣誉学会(Phi Tau Phi Society)会员,获得最高荣誉——金钥匙,他也因此被留校任研究助教。1941年爆发了珍珠港事件,日军接管了燕京大学,梁植权等被赶出校门,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梁植权离开燕京大学后,随几位教授转到城里的中国大学任教,那是个不大的私立学校,僧多粥少,生活很清苦,梁植权主要讲授定量分析,也讲有机化学。这个时候有些熟人到解放区去了,他与夫人王婉明也有此念头,但听说日军检查很严,被发现就会坐牢,下不了决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植权到清华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系汤佩松那里工作。1947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助教的位置,就往美国纽约边工作边读书。当时正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纽约大学校内有许多退伍军人来读书。有些课程及试验排在晚上进行,生活很不规律。加上纽约是个忙、乱、脏的城市,他很不喜欢。半年后他就转入读书环境很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H.O.Triebold 是个油脂专家,与芝加哥两大肉联企业之一的Armour有密切联系。梁植权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脂肪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物理常数”(该文特别讨论蒸汽压的测定)。这一论文后来发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美国油脂学家学会杂志》)上,为一些脂肪专著所广泛引用。1950年春,梁植权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选为Tau Lambda Epsilon及Beta Beta Beta荣誉学会会员等。
电视剧《血色浪漫》里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袁军卖了点古董挣了钱,立即去买了很多冰淇淋,然后把冰淇淋弄到桶里拎回去吃。
他说:“就在今儿,哥们儿特想吃冰激凌,到了明儿没准不想吃了。我的一贯主张呢,就是脑子里想着某种食品,就说明此时此刻身体里需要此类物质,就要不惜一切的代价,找到它吃到它,而且一定要吃个够,直到撑死为止。”
想起小时候想吃零食,可是囊肿羞涩,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福利社里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父母从来不给零花钱,每次看到同学吃零食,我总能咽着口水看她吃完。如果我当时像袁军一样突然有了钱,估计也会一次吃个够吧。
印度一个女人被老公锁在厕所里,被解救时饥饿不堪,一口气吃掉8个饼。我想这得有多饿啊,才能一下吃掉8个饼。
纵观网上的一些关于延迟满足的文章,几乎都会说到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室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幼儿园里发起的有关自制力的实验。
研究人员在幼儿园里找来数十名儿童,带他们去小教室里坐15分钟。而他们的前面托盘上放着他们喜欢吃的零食——棉花糖、曲奇或巧克力等。孩子们可以摇铃并立即吃掉那棉花糖,也可以等15分钟研究人员返回之后吃,那样的话,孩子们还会得到额外的奖励。
孩子们有的选择立刻摇铃吃掉棉花糖;大部分孩子会盯着棉花糖不到三十秒钟就等不及,也摇铃吃了棉花糖;而只有30%左右的孩子能等到实验者返回。
通过后续的追踪,研究者发现那些能够等待更久的孩子通常会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因此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
大多数人只知道实验到此结束,而且多数关于延迟满足的文章也引用此实验到此为止。
然而,有人做了新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们是——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
这三个人在美国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题目叫做《再论棉花糖实验:对早期的延迟满足和后期成就的联系的概念性复制调查》。他们在论文中提到了自己的研究结果,那就是——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实际上取决于他们背后的家庭,而非延迟满足能力。
2002年由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发起的这项研究,将当初棉花糖实验中样本——不到90个孩子扩展到了900个。这些儿童来自不同的种族和家庭背景,还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实验样本的多样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研究中发现, 孩子是否能够耐心的等到实验结束,更多取决于父母是否有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稳定感(如及时回应、满足、诚信,守诺等安全感) 。
如果父母的诺言不值得信任,孩子们就会选择风险更低的——立即吃掉眼前的棉花糖,而不是选择不确定的未来。
父母不守承诺的行事作风会影响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父母是不可靠的,外部世界是不可信任的。
因此在棉花糖实验的环境中,信任父母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信任研究人员。而不信任父母的孩子同样也会倾向于不信任研究人员。
其实,再看深入一点,这跟孩子们是否信任研究人员并没有直接关系,跟他们是否对棉花糖有匮乏感有关。
说通俗点就是,平时经常有棉花糖吃的孩子,棉花糖的诱惑对他们来说并不大,因此在实验中是否能吃到这个棉花糖已经无所谓。而平时想要吃棉花糖却常常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往往会立即吃掉眼前触手可及棉花糖,因为他们太想吃了。
那些等不及吃棉花糖的孩子正是体会过想吃而得不到的匮乏感,故而无法通过延迟满足的实验。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从未被满足,何来延迟满足?
有过匮乏感体会的人更希望能像《血色浪漫》里的袁军一样,能够有机会尽情地吃自己一直渴望吃的东西。
那个被困的印度女人正是因为常常饥饿难耐形成对食物的匮乏感,才会在被救之后,一口气吃掉八个饼。要是在平时,估计谁也吃不了那么多吧。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提到,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曾经把猴子放进一间满是橘子的房间里。刚开始的时候,猴子会两只手各拿两个橘子,嘴里再含着一个,接着找个隐秘的地方坐下来吃。猴子没有吃完橘子就不会一直去拿,吃饱了也不会再去拿。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吃饱了奶就不会再吃。可是,如果猴子之前曾经有过匮乏感的体验,它就会变得贪心,一直去拿。
猴子尚且如此,孩子也一样。
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在常常给孩子制造了匮乏感呢?比如,当孩子想要吃棒棒糖的时候,你是否总跟他说会蛀牙而拒绝给他买呢?当孩子想要拥有一个跟同桌一样的贴纸时,你是否以那东西没用而拒绝给他买呢?
我们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一旦突破了一定的临界值的时候,孩子便会生出“贪心”来。那个时候,我们又在打击责骂孩子贪心。
在我看来,白雪公主之所以经不住毒苹果的诱惑,是因为她自从有了后妈之后就很少能吃到苹果,也得不到父亲的关爱。眼前又红又大的苹果唤醒了她的匮乏感,既然从父母那得不到,为什么不要眼前这个唾手可得的苹果呢?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选择吃眼前现成的苹果。
那些被陌生人的糖果拐走的孩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他们的父母很少满足他们吃糖果的欲望呢?小时候可能是一颗糖果,长大了可能是权,也可能是利—— 这些他们曾经想要而不得的东西,唤醒了他们的匮乏感,成为致命的“毒苹果”。
孩子喜欢吃棒棒糖和零食其实是好奇心使然,他们只是想要尝一尝是什么味道,以满足好奇心罢了。好奇心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我们不仅没能及时满足孩子,导致孩子的好奇心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还将责任扔给了孩子。
其实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也并不贪心,一个棒棒糖、一个贴纸也不贵,担心蛀牙可以提醒孩子吃完糖要漱口,我们完全可以满足孩子,可是我们却常常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还美其名曰“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殊不知,我们其实是刻意给孩子制造匮乏感。
记得今年女儿过生日前,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生日礼物,总是要求我们提前买给她。在她的生日来到之前,她已经要了一个橡皮泥套装玩具,一个滑板,以及一套米小圈的书。这还不够,她还在问我她的生日礼物是什么。结果,她被我和老公训斥了一顿。
后来我反思,发现她之所以不停地想要礼物或者玩具,是因为我们曾经以她已经长大为由,多次拒绝她要芭比娃娃和其他玩具的要求。再者,自从有了二宝之后,我们对她的关注明显少了。她其实要的是我们对她的关注和重视。
《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里说: “只有欲求不满的人才会贪心 。”
其实孩子要的是父母对他们的欲求及时回应和接纳。
当我们满足孩子的欲求的时候,可以按照洪兰教授说的去做,那就是多给孩子一点。并告诉他:“不要贪,东西是足够的”,之后再教他什么是“适可而止”——天下的糖很多,不需要一次吃完,可以慢慢吃;天下的钱也很多,不要一次赚完,可以慢慢赚。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及时回应,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会需要,及父母的爱和安全感的时候,他们才会学习自控力。
深以为然。
参考文献:《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爱和安全感》,心心妈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20年6月第1版。
徐特立英是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的教授,他的英语名字是Teli XU。他于2007年获得了北理工的博士学位,并在同年留校任教。徐特立英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控制、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等领域。他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
徐特立英教授是北理工的博士生导师,他指导的学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对于北理工徐特立英英直博几年的问题,根据北理工的规定,博士生的学制为3-4年,英语授课博士生的学制为4-5年。因此,北理工徐特立英英直博的学制应该为4-5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最终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纽约大学Leopold A. Bernstein(2012)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义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的分析,通常包括对企业投资收益、盈利能力、短期支付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价值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成果的评价[1]。
美国学者Gerald L.White(1998)认为: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旨在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2]。
国内学者如杜胜利、谢志华等(2008)把其定义为: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人员根据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及相关经济信息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未来可能的业绩,以帮助信息使用人员改善经营决策[3]。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Leopold A. Bernstein把财务报表分析看做一个成果分析,通过各项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杜胜利、谢志华等主要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为一个判定流程,评定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和经验成果,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业绩做出预测。
虽然说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不同,但可以看出其共同点都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以财务报表和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信息为载体,目的是给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相关信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披露和隐含信息的一个挖掘过程。
2.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
付小丽(2006)指出:报表在披露信息层面包含一定的局限性,令针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很难系统化及全面化开展[4]。
陈如意(2006)指出: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5]。
黄秋玲(2006)指出:第一,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未考虑到现行计价与历史计价的差别。第二,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是假定报表是真实的,其真
实性,要靠审计来验证,财务报表不能解决报表的真实性问题[6]。
徐建雯(2012)指出:第一,企业财务报表只能收集单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不能反映出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二,报表展示的信息存在滞后性[7]。
赵华(1991)指出: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暂时性的信息。会计报表是分期编制的,一般反映某个期间如一年或半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段期间经营的盈与亏,不能说明企业今后一直所处于这种状态[8]。
综上,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能反映用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对企业的影响、数据是汇总性的不能详细反映财务状况、所显示的信息具有滞后性和暂时性以及报表存在真实性这五方面。
3.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陈海平(1999)指出:分析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具有分析心理定势的局限性,对企业取得的.业绩非常关注, 而对出现的问题常有一种辩解,所以这种心理定势使其分析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能客观地作出结论[9]。
李雪梅(2004)指出:分析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就不同。管理人员很少全面地去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 只是在感到某些方面有问题时才去了解、翻阅财务报表中相关部分的内容, 这样割裂整体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10]。
倪桂兰(2006)指出:现行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中,主要依据相关指标进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有指标体系已无法全面反应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缺乏对企业产生影响较大的非财务类指标的分析,例如市场份额指标、服务指标、产品质量、人力资源、持续盈利及潜在盈利能力等指标[11]。
Duarte Triggers(2002)认为,比率分析方法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依据这些历史资料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而这样的财务分析不宜作为判断未来经济状况的可靠依据。他正在致力于研究财务信息改进的指标,以克服比例分析方法的缺点[12]。
石慧丽(1999)指出: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这些分析方法各有各的优点, 但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比较分析法在不同
企业, 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都可能缺乏可比性; 趋势分析法一般运用本企业数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 历史数据代表过去, 并不代表合理性[13]。
综上,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由分析者存在心理定势、分析目的和分析方法的不足所导致的。
4.财务报表分析的对策研究
钟雪(1990)指出加强对企业所处行业背景信息的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背景,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及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发现行业环境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借鉴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法和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进行战略分析[14]。
胡奕月(2011)指出坚持多元、立体的分析原则。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多项指标的变化,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等。此外,合理增加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及服务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及持续、潜在盈利能力指标等。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仅包含传统单一的财务指标,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元化、现代化的经营发展需求,倘若合理引入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则恰好能有效弥补该类方面的不足[15]。
洪晖晖(2005)指出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提高分析内容的容量和分析结果的时效性。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计算机或网络获取数据,可以直接存取大型计算机数据,及时收集、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转变, 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难以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16]。
综上所述,要想正确有效的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要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加强对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的了解,并且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四方面来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虽然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我们应积极发挥其优势,同时采取合理的对策弥补其缺陷,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5.结束语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对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有很多,但有关对双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寥寥可数,笔者希望在借鉴已形成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家专家提出的财务分析方法改进的对策,对双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使经营者更加了解双汇的经营与财务情况,也可以为改善企业管理提供努力的方向。因此,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引用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刊物卷目;刊物名称缩写;论文起始页、页码;出版年份eg:Catz&Robinson,Due Process and Creditor's Remedies,28 Rutrers L.Rev.541,at 543(1975).你说的应该是纽约大学法律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