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田径论文最新题目

2023-03-08 16: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田径论文最新题目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发展和繁荣社会体育事业是目前和今后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体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体育论文题目(一)
  1. 中小学气排球开展现状与推广策略研究

  2.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究

  3. 中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易犯错误及对策

  4.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研究

  5. 黔东南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6. 呼和浩特市城市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

  7. 快易网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8. 滨州市非营利体育社会组织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体能相关指标的分析研究

  10. 扎兰屯市非营利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11. 包头一中女排自由人的运用与培养

  12. 呼和浩特市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研究

  13. 河东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调查研究

  14. 巴彦高勒镇村落体育的研究

  15. 内蒙古中长跑队训练方法的特征研究

  16. 竞技健美操五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研究

  17. 乒乓球规则的演变与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实践研究

  18. 以赛马运动引领呼和浩特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研究
  社会体育论文题目(二)
  1. 浅谈跨栏跑教学中的恐惧心理及教学对策

  2. 试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助跑的准确性在田径跳跃项目教学中的重要性

  4. 体育课结构的研究

  5. 体育课和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研

  6. 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7. 备战省运会冬训期间男子赛艇业余运动员部分生化指标分析

  8. 中国和巴西女排技术统计对比分析

  9. 安徽省高校专业组篮球队教练员现状研究

  10. 体育锻炼对中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尤溪县为例

  11. 激发大学生体育动机及主动性的新教学法研究

  12. 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体育产业中的职能确立

  13. 关于培养高校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探讨

  1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

  15.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高校排球课程休闲娱乐化教学改革探析

  16. 运动生物化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有机代谢变化规律

  17. 骨骼肌收缩过程中钙离子的作用

  18. 专项训练中运动生理学的应用

  19. 渭南市青少年篮球培养现状

  20. 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体育论文题目(三)
  1. 短跑途中跑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

  2. 浅谈中长跑提高专项素质的训练方法

  3. 高职院校公共田径选修课强化核心力量训练重要性

  4. 高校篮球训练理念以及训练方法研究

  5. 浅谈定向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

  6. 谈网球击球过程中的“放松”

  7.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

  8. 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9.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10. 篮球教学中运用篮球游戏教学的策略

  11. 内蒙古蒙古族传统体育发展途径研究

  12. 健身气功意象研究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政策法规的研究

  14.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羽毛球选项课应用的研究

  15. 内蒙古自治区试点发行竞猜型赛马彩票的可行性研究

  16. 公关对运城地区的武术影响

  17.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开展搏克项目现状调查研究

  18. 全国中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对比研究

  19.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与发展趋势研究

  20. 呼和浩特市城市居民参与游泳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新媒介信息时代体育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宣武“抖空竹”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3. 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韩刚多年训练安排的研究

  24. 中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功能比较研究

  25. 济南市部分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猜你喜欢:
1. 有关社会体育毕业论文

2. 有关社会体育方面的论文

3. 浅谈社会体育系毕业论文

4. 关于体育社会学论文

5. 浅谈体育新闻相关论文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精选210句)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内江市体育高考生运动训练研究

3、内江市轻体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4、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女生中体育“差生”成因及对策

5、中学生健美操兴趣培养方法研究

6、西部地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剑阁县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研究

8、健美操教学教法探索研究

9、健美操基本动作的分类研究

10、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的探索

11、大众健身操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

12、健美操特殊课种的范畴与挖掘

13、武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套路发展的影响

14、武术套路中侧踢抱腿的技术分析

15、体育课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16、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17、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8、制约广安社区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19、山东淄博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0、软式排球在我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21、内江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分析

22、体育社团组织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功能研究

23、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4、四川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

25、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发展研究

26、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27、浅析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前景

28、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研究

29、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调查分析

30、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对策探讨

3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技术能力培养探讨

32、现代足球比赛动态探讨

33、内江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4、现代足球比赛快速反击打法特征的思考

35、农村中小学足球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36、内江师范学院第九届大学生足球比赛的思考

37、我院小型足球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38、四十二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健身价值的探讨

39、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的价值研究

40、武当武术在十堰地区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

41、08奥运后武术走向的研究

42、淄博地区太极拳开展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43、论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关系

44、浅谈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45、论篮板球在比赛中的作用

46、内江师范学院健康教育课程调查研究

47、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太极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48、有氧健身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分析研究

49、论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关系及对策研究

50、试论体育的商业化发展

51、莲花十八项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个案

52、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53、试论农村体育的现代转型——广安临水县御临乡的个案研究

54、试论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贵州德江第一中学为例

55、内江老年体育活动研究

56、内江师范学院体育社团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篮球协会为例

57、中学体育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内江市龙会中学为例

58、寿光市文家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课中游戏活动的开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59、滨州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

60、浅谈体育类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

61、基层短跑运动员训练前准备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6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

63、简阳市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64、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5、普通高校健美操协会功能的调查分析

66、浅析中学体育教师性格对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

67、阆中市中学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8、攀枝花学院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69、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策略分析

70、潍坊市潍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

71、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72、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73、体育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74、浅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76、学校体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的研究;

77、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研究;

7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79、学生体育与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80、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81、“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研究;

8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学校贯彻和实施的研究;

83、学生余暇体育的研究;

84、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85、素质教育与(大、中、小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

86、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研究;

87、素质教育与体育师资培养提高的研究;

88、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途径的研究;

89、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研究;

90、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材建设的研究;

91、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实例分析;

92、体育考试原则、作用、项目及标准制订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93、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94、两类课程一体化的研究;

95、学校体育与中小学生减负相关因素的研究;

96、现代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97、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98、大、中、小学校竞技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99、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研究;

100、影响学生健康的环境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101、优化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研究;

102、关于实施在、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研究;

103、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化的研究;

104、学校体育设施开发利用的研究;

105、知识经济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

106、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中有关心理因素的研究;

107、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科研中应用的研究;

108、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09、体能训练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110、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大学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分析

2、体育教育评价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分析

3、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研究

4、了解世界高等体育教育动态 扩展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影响

5、分析体育教育管理对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6、加强现代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推动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7、初中体育教育实施快乐体育教育方法探讨

8、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9、以谈体育教育向以人为本转变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

10、试析体育教育教育对体育教育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11、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1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3、终身体育教育与家庭体育教育的目标研究

14、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15、从美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16、高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7、美国高质量体育教育在我国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18、试论终身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施

19、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

20、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状况及农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21、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22、现代体育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23、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4、素质教育培养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途径

25、如何重视我们的体育教育?

26、高中体育教育现状及反思

27、中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28、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9、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研究

30、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1、高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分析

32、从运动动机角度探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

33、谈谈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34、浅议中学体育教育策略新观点

35、谈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6、构建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

37、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途径刍议

38、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游泳专修课改革的思考

39、实施快乐体育教育,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40、学前体育教育工作研究

41、论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

42、基于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43、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之我见

44、浅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体能训练

45、体育教育生态发展之我见

46、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育问卷调查及分析

47、“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中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48、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49、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保障体系研究

50、浅析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51、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改革途径

52、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53、社会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与重构

54、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55、浅谈幼儿体育教育现状及解决对策

56、中外体育教育研究现状的比较

57、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58、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浅谈

59、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0、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61、如何对初中生进行体育教育

62、高校师范生公共体育教育策略的研究

63、中美特殊体育教育法律制度的比较

64、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的成因分析

65、浅谈中职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

66、体育新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67、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68、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发展策略初探

69、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70、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调查分析

71、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72、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花棍舞特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7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74、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思考

75、体育教育对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76、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77、儒家思想对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影响之研究

78、高校体育教育视野下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健康的价值探讨

79、试论学校体育教育方法与终身体育意识

80、探究中学体育教育对德育培养的渗透

81、论生命教育内涵及与体育教育之契合

82、体育教育与训练要点分析

83、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之我见

84、对体育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一些思考

85、“健康导向”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探索研究

86、以学生体质分析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之我见

87、合肥师范学院体育教育实习的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88、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借鉴意义

89、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探析

90、中小学校体育教育之拙见

91、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9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93、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94、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素质教育浅谈

95、浅析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及提高途径

96、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97、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

98、浅析中学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及现状研究

99、浅谈终身体育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100、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硕士论文选题参考文献350篇(2)

  [161]王立国. 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2]王晓毅.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3]张国栋.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64]王沂. 我国京津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5]张晓琳.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6]刘盼盼.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7]赵志英.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8]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69]牛奔.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0]张连成. 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1]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2]薛原.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3]王岩. 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4]常志利.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6]王迪迪. 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7]詹国勇. 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8]任定猛. 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79]侯学华.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0]周桂琴. 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1]李晨峰.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2]胡法信. 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3]曾庆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84]吴明华.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5]陈元欣. 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6]程林林. 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7]单曙光. 对篮球比赛技术统计规范和分析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8]肖谋文. 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189]张庆如. 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0]赵升. 我国城市群众足球运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91]汪流. 我国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192]周文军.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3]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4]张瑞林.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5]温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96]崔秉珍. 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

  [197]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98]杨慧馨. 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199]王艳. 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0]汤立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1]邹志春. 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2]范冬云. 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03]谭朕斌. 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及发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4]李艳翎.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205]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6]刘爱杰. 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8]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09]杨铁黎. 关于职业篮球市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0]李春雷. 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1]朱琪林. 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12]王斌. 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3]陶志翔.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4]刘卉.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5]袁运平. 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6]梁栋. 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7]陈琦.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218]徐霞.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及其与身体锻炼之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19]白喜林. 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0]肖淑红. 中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1]潘迎旭.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2]王慧琳.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3]刘海元.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4]肖林鹏.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5]池建.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6]叶庆晖. 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7]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8]李士英. 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229]杨剑.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30]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31]陈作松.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2]王健.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3]许永刚.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34]曹景伟. 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5]郭永波. 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6]金宗强. 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7]刘庆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8]陆作生. 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39]任弘. 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0]宋玉芳.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1]王庆伟. 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2]张剑利. 职业体育联盟及其相关法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3]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4]王凯珍. 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5]张晓蓬. 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46]夏祥伟. 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7]黄爱峰.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48]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49]赵晶. 我国篮球训练与竞赛组织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5.

  [250]张新萍. 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走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251]李颍川. 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52]张惠红. 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53]符明秋. 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54]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5]崔英锦. 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256]尹博.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57]叶乔波.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58]吴华清. 基于DEA的奥运会相关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59]陈家起. 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0]张文静.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1]陈晴.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62]龚波. 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

  [263]余守文.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

  [264]吴燕丹. 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5]余道明. 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6]方千华. 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67]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68]程文广.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69]黄莉.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0]李印东. 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1]刘建和. 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2]刘明胜. 中国竞技女子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3]罗旭. 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4]苗治文. 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5]曲淑华. 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6]唐峰.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7]王松涛.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8]张庆春. 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79]张兴林. 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0]郑婕.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81]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2]李今亮. 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判断的思维活动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3]宋会君. 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4]王建国. NBA制衡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5]王莉. 职业体育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6]熊焰.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7]叶伟. 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8]张勇. 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89]钟宇静. 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90]陈兰波.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D].苏州大学,2006.

  [291]刘希佳.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92]刘燕舞. 论城市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推进[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93]李红艳. 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4]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5]范秦海. 对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96]石振国. 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7]刘旻航. 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8]杨小明.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99]杨少雄. 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0]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1]邢尊明.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2]刘伟.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3]林顺英.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04]全浙平. 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305]林剑峰. 上海市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6]刘文. 山东省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及前景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07]王成军.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

  [308]赵珂刚.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09]陈铁龙. 论啦啦操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10]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1]张红玲. 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2]高守东. 安徽省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13]钱俊伟.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4]胡亚斌. 八位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15]吴迪. 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6]陈安勇.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17]辛静. 我国 跆拳道 运动发展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18]张丹.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19]闫秋霞. 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0]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21]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2]冯加付. 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23]任平.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24]任朋达. 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25]李春艳. 江苏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26]唐克己. 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27]花玲云. 北京市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8]徐勤荣.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D].首都体育学院,2009.

  [329]史明. 核心力量练习对提高普通本科生足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30]王艳芳.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

  [331]刘冬梅. 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成功 经验 的案例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32]曹磊.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3]张艳辉. 湖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4]王玲玲. 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35]徐昱玫. 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36]黄松峰.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37]胡邦晖.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8]张祥彪. 上海市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39]赵燕. 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40]卢晨曦. 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341]于亚南. 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2]周志辉. 世界优秀 羽毛球 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43]王朋涛.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44]毛荣建. 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45]张玲.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46]杨新新.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347]刘君. 城镇广场舞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48]刘莹. 石家庄市广场舞的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49]祝菁.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50]林莹晓雪. 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 髂 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 髁 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 腱 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 腱 、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吕金江.重视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2006,(3).   [2] 李雪峰.素质教育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 报,2007,(2).   [3] 范军.高校田径专修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策[J].湖北体育科 技, 2009,(5).   [4] 路宪法.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与改 革探究[J].科技信息,2010,(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