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重要通讯工具之一, 其特有的魅力与优越性使之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但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也正是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匿名等特点使之成为了民族分裂分子手中带血的匕首, 他们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 进行着民族分裂的可耻行径。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应该不断利用先进网络科技武装自己, 建立民族工作专题网站,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关键词 :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The Research 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Model under Community Network
Abstract: Internet,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s, has become a sign of the times 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m and superiority.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jus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t, fast and anonymity and other features, Internet became a bloody dagger in ethnic separatist’s hand, which is used to publish the false information. So we can say that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the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platform, but also as a national battlefield, we should continue to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national work website,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Keyword: the unity of the nationalities,network community,education,mode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 是一个共同繁衍、共同进步、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中的56个兄弟姐妹血浓于水, 休戚与共,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也就是说, 只有民族团结, 国家才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相反, 如果民族团结遭到破坏, 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国家动荡, 社会发展停滞。可见,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 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 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 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目前, 很多与民族群体相关的网站社区只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传播优势, 忽视了民族群体在网络中的实际心理需求, 即只以多媒体的方式表面地将少数民族信息网络化, 却没有真正地实现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网络信息浏览或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网络代替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使得网络民族工作成为了简单的“人—机”对话, 从而使得网络社区没有真正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平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失去了活力, 成为了被人们不停灌注的“一滩死水”。 因此, 可以说如何打好互联网阵地中的攻坚战, 更好地服务民族大团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一、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概念阐释
网络社区也可被称为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化, 通常是指依托网络载体出现的交流空间, 如论坛、贴吧、个人空间以及聊天群组等。随着当代网络社区的规模扩大, 在地球任何地域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网络社区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社区为进一步加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 网络也为民族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份子提供了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平台, 他们“利用网络传媒在世界不断蔓延, 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也更加凸显了加强网络传媒建设, 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性。”[2]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诸如: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等, 通过“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所谓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网络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体系, 它包括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原则、内容、以及构建途径等。通过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好的借助网络的优势, 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二、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民族工作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员, 是做人的工作, 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 这是因为以人为本与少数民族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 即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 应该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工作的过程之中。其次, 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也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 这就要求在网络社区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设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 以“尊重”和“肯定”来赢的少数民族群体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2.“三贴近”的原则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少数民族实际、贴近少数民族生活、贴近少数民族群众。在构建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民族教育内容、民族教育方式上要呈现出“民族风格”, 贴近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 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中的现实活动向网络化转变, 并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人们加深认识自我、完善人格,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之间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般而言网络社区的运行模式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 现实社会通过网络来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覆盖面, 所谓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就是指在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与现实社会相关联, 例如在网络社区中, 可以选拔少数民族优秀成员作为民族社区网站的管理者与运营者, 组成社区管理与宣传队伍,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社区的负责人之一,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并以这些优秀的民族成员作为扩散点, 使他们称为舆论的引导者, 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三、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容设置
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3]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对于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族力量,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又是当代公民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 应该进一步强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等, 最后还应该不断的填充新的内容, 提高网络社区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变, 这首先是由网络社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社区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如果在网络社区中到处充斥着理论性过强的宣传标语以及口号等, 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厌烦的情绪, 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 因此必须要坚持在理论宣传教育基础之上, 不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整合, 尤其是要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 以生活化、时代化得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与时俱进。以志向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服务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理想信念;以责任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维护祖国稳定、团结的责任感;以宽容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的博爱之心;以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对邻里、社会以及国家的感恩之心。
四、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当前网络社区以各类网站的博客、贴吧、论坛及微博等形式, 为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1.发挥网络社区中的“议题设置”功能, 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 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认为, 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 它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民族团结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为内在支撑, 民族情感是民族团结构成要素之一, 指在多民族国家生活中, 人们在看待不同民族体系、民族活动、民族事件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不同民族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因此, 在网络中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重要功能, 通过构建外部环境, 从而影响民族群体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2.丰富网络社区中民族信息等相关链接, 深化人们的民族认知
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 能够使网民在上网阅读信息时, 除了能够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 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与民族群体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 因此可以显得厚实且有深度, 使其能够更加“立体、多维, 有厚度、有质感”, 这就很好地让不同民族群体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 更好地把握信息中的内在精神, 不断深化自身的民族认知。
3.重视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 坚定人们的民族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情感认可, 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 民族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概念, 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以区别他民族的一些稳定的属性和特征, 是此民族的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普遍心理等因素构成。意见领袖, 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通过“意见领袖”对网络社区民族群体的舆论引导, 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 使得各民族获得对国家政治、经济或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知, 并借助主流的舆论导向, 促进各民族形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和观念。[5] 把握好“意见领袖”的引领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族团结示范点:多民族共存乃湖南之福》[J].民族论坛2009 (12) .
[2]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3]《列宁全集》28卷[M].人民出版社, 1990:68.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75.
[5]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民族教育的i研究生论文可以刊发的杂志: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教育界、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神州、中国科技教育 等都可以刊发 我们同这些杂志社合作,征稿代发的公司,若你想了解一下,可以加百度空间QQ或 电话
Qian Min-hui, 2007 Dis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Schoolroom Instruction in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40(2),March/April 2007,pp.60-76.钱民辉 2007 2006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主要问题及对策 北京蓝皮书2007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钱民辉 2007 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Qian Min-hui, 2006 The study on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4 October 2006,pp.549-566.钱民辉 2006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钱民辉 2006 结构失衡:教育大生态系统的致命伤 《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钱民辉等 2006 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工会组织的三个转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钱民辉 2005 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趋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钱民辉 2005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民族教育 《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钱民辉 2005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现代性的张扬与民族性的弱化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04年4月14日钱民辉 2004 高等教育扩展的机遇与风险 《中国教师》2004年第7期钱民辉 2004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钱民辉 2004 民族教育三疑三议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钱民辉 2004 中国大陆青少年违轨行为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华人社会青少年院护及特殊教育服务》商务印书馆(香港)石丹理 主编钱民辉 2003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钱民辉 200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钱民辉 200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钱民辉 2002 重建象牙塔:从北大恢复南墙说起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在多元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7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8日钱民辉 2001 走进田野,走进农村教育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2001年6月7日钱民辉 2001 关注职业教育 《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钱民辉 2001 论美国学校教育的实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钱民辉 2001 西部人才开发的基础是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 《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钱民辉 2001 小流域,大问题-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生态环境 《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近代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思考与行动 《中国跨世纪教育研究》2000年9月钱民辉 2000 “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钱民辉 2000 1949年以前的中国教育体系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99高考综合评价及相关思考 《徐州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钱民辉 2000 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与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钱民辉 2000 西部人才开发的高起点与西部基础教育质量低下的关系 《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钱民辉 2000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变迁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学校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钱民辉 2000 运用评估杠杆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 《博士后》1999年第3期总第23期钱民辉 2000 中国残疾人教育与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2000 中国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社会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译 2000 中国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钱民辉 1999 “吃饭的教育”没饭吃 《社会》1999年第1期钱民辉 1999 女性教育机会均等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再谈女性素质 《中国妇女报》1998年2月25日钱民辉 1998 21世纪呼唤新人文精神:费孝通人文教育思想初探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对内蒙古四县的教育调查报告分析 《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钱民辉 1998 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一种社会学的取向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钱民辉 1998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钱民辉 1998 内蒙古部分地区教育投入与回报问题的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钱民辉 1998 社会转型: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夏季卷钱民辉 1998 学位与“学伪” 《社会》1998年第4期钱民辉 1998 云南省四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案例比较 《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4期钱民辉 1996 论教师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钱民辉 1997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回顾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范式与教育变迁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2期钱民辉 1997 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钱民辉 1997 校长与教育变革关系的研究述评 《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钱民辉 1997 在京中青年学者谈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当代“学位病”现象透视 《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钱民辉 1996 对教育变革命题的再检讨 《教育评论》1996年第5期钱民辉 1995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 《山西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钱民辉 1995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 《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改革策略及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钱民辉 1995 关于教育变迁的新观念 《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钱民辉 1995 亚洲“四小”向发达世界看齐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3期(周刊)钱民辉 1995 自谋职业:古巴求职新动向 〈现代市场经济〉1995年第14期(周刊)钱民辉 1994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危机:焦点、问题、限制 《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6期
先后出版《比较教育导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课程与教师发展》、《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当代比较教育学》、《课程:走向新的身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与案例》、《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国际比较》、《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教师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课堂教学综合训练教程》等著作30余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民族教育研究》、Ind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等中外重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陈时见主编.《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陈时见主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与案例》.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陈时见主译.《课程:走向新的身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陈时见参与主编. 《当代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陈时见主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陈时见主编.《比较教育导论》, 商务印书馆2007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陈时见主编.商务印书馆.《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2006陈时见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教育》,2006陈时见主编.商务印书馆.《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2006陈时见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改革》.重庆出版社,2006陈时见主编.《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案例》.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陈时见主编.《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陈时见主编.《英语教学新思维》.接力出版社, 2003陈时见主编.《边缘崛起:广西民族贫困地区妇女社区学习研究》.接力出版社,2003陈时见主编.《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理论与案例》.接力出版社,2003陈时见主编.《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多元文化的检视》.学苑出版社,2003陈时见主编.《边际解读:广西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变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陈时见著.《课堂管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陈时见主编.《比较教育管理》.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陈时见主编.《课堂学习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陈时见副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陈时见主编.《走向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陈时见主编.《教育论文写作》.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陈时见主编.《雷沛鸿国民教育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陈时见.南非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制度[J]. 教师教育研究,2011.(6)陈时见.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 比较教育研究,2011.(5)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视野下比较的生成逻辑[J]. 比较教育研究.2010.(5)陈时见. 论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形态与价值取向[J]. 教育研究. 2010.(2)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 外国教育研究.2010.(2)陈时见. 国际视野下中国教师教育的变革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9. (5)陈时见. 实证分析范式的产生及其对比较教育发展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9. (4)陈时见.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9. (3)陈时见.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运行模式——以美国南部院校协会(SACS)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08. (12)陈时见. 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8. (6)陈时见. 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内容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8. (2)陈时见. 西南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使命[J] 民族教育研究,2008. (2)陈时见. 美国国际教育的历史、多重身份与新发展[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 (1)陈时见. 西南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之比较[J] 西南大学学报, 2008. (1)陈时见. 人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7. (12)陈时见. 高校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 (10)陈时见. 论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特征、优势与局限[J] 比较教育研究,2007. (8)陈时见. 日本“21世纪COE计划”:背景、内容及意义[J] 比较教育研究,2007. (7)陈时见.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J] 西南大学学报,2007. (6)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 比较教育研究,2007. (3)陈时见. On reform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ANWESHIKA[J] IND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7.(2)陈时见. 牛津大学人才培养的现代走向 [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 (12)陈时见.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陈时见.On Epochal Miss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J]Frontier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6.(2)陈时见.课外的探索必须回归课堂[J]中国教育报, 2006.(1)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陈时见.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对接——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幼儿教育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 2005.(4)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及其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 2005.(3)陈时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陈时见.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4.(11)陈时见.网络学习资源类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3.(11)陈时见.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陈时见.中大班幼儿亚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6)陈时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陈时见.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3.(1)陈时见.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批评[J]教育研究,2002.(7)陈时见.终生学习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7)陈时见.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4)陈时见.论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陈时见.多元文化与课程发展.2002.(1)陈时见.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J]教育研究, 2001.(10)陈时见.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背景与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1.(6)陈时见.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陈时见.论脑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 2001.(4)陈时见.走向创新教育:国际视野下的反思与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陈时见.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陈时见.广西贫困地区女童教育观之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1.(1)陈时见.影响中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9)陈时见.课堂管理与学生发展——当前中小学课堂管理状况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6)陈时见.美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6)陈时见.一元与多元: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陈时见.互适与互促:民族教育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变奏[J]广西民族研究,1999.(4)陈时见.壮、京、仫佬、毛南族现代化意识调研报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4)陈时见.挑战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J]比较教育研究,1999.(1)陈时见.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1998.(6)陈时见.课堂行为管理的基本模式[J]基础教育研究,1998.(4)陈时见.西方课堂行为管理主要理论述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陈时见.发展师范教育问题与展望新析[J]教育科学,1998.(3)课题研究2010 主持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研究2005 主持 横向资助:“综合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研究”2003 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2003 主持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02 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项目:“民族贫困地区妇女社区学习研究”2002 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项目:“ 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研究”2001 主持 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课程论》网络资源开发与教学模式研究”2001 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资助项目:“ 民族贫困地区女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2000 主持 国家教育部网络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民族教育的i研究生论文可以刊发的杂志: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教育界、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神州、中国科技教育
等都可以刊发
我们同这些杂志社合作,征稿代发的公司,若你想了解一下,可以加百度空间QQ或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