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在汉时称为秦琵琶,唐时称阮咸,宋时称阮,直到清代都一直保持古制。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它的造型。
东晋(317~42O)“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倍受人民欢迎和喜爱,而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社会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据《新唐书·元行冲》载,唐武则天时(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蝗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声高雅,乐家遂谓之阮咸。”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发展得已比较完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形象地描绘阮的音色纯厚圆润。如珠落玉盘那样悦耳动听。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仑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这张阮咸长100.7厘米,四弦、14品,在圆形共鸣箱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有音窗。琴颈和琴轸上,都有螺钿镶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丽的花枝图案,并有两支飞翔的鸟雀。其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为后世所罕见。
阮咸简称为阮,始于宋代。10世纪末,宋大家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称其为五弦阮咸,而称“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元代,阮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
长期以来,阮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风格和形式,构造上没有什么改变。在民间流行的旧式阮,反而退化为两条或3条弦,即使4条弦,也是每两条同发一音,音域很窄,音阶也不完备。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一个多八度。
阮在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乐器。这些改革的阮都为四弦,采用金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在演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其他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的表现力。
1977年制成的双层共鸣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隔成前后两部分。这种际音色圆润浑厚,音量明显增大。
1979年制成的电扩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传统音色,又丰富了发音的韵味。
近年来研制的新大阮,增大了共鸣箱和面、背板的拱度,加长了琴杆,面、背板的厚度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减薄,面板里面粘贴“V”形音梁和周边挖“U”形槽,音孔改为对称的鸟形,造型美观,发音坚实、宏亮,音色纯厚圆润,显著增强了表现力,可供音乐会独奏使用。
80 年代研制的无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区支有一根音柱,由于降低了山口和缚弦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较近,便于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较为柔和,演奏上可借鉴三弦、琵琶和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于演奏流畅如歌的旋律,表现力极为丰富,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
阮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阮姓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阮姓的迁徙:
阮氏远祖起源于商朝。根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阮氏是商朝的诸侯之国,在岐山与渭水之间,后代子孙以国为姓。
而根据史籍《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期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全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全国。
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因此。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氏一下子就成为望族。
后来,陈留就成为阮氏的一大郡望。阮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有阮琳,为蒲田进士。”西晋的“竹林七贤”中就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世称大小阮。
阮(ruǎn)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阮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1949年以后,阮咸类乐器经过改良,发展成阮族乐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乐团被用于替代柳琴作为高音弹拨乐器,中阮和大阮为各民乐团常用中低音弹拨乐器。
扩展资料
阮的发展历程:
1,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猎骄靡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
2,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
3,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