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修身养性主题论文

2023-03-08 1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修身养性主题论文

孟德斯鸠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更需要社会的关怀。”话正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以前说人,从两方面看,一是内心,二是外貌,但这并非这里的内方外圆。所谓“内方”指在父母、教师下奠定的人生资本;“外圆”则指的是在社会教育下健康的人格。

在我看来: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即人品高尚的体现就在于“内方外圆”,两者缺一不可。若内过于方,则会致呆滞,不懂变通;若外过于圆,则会致滑腻,让人生厌。内方外圆,如同日月星辉,有日无月过于猛烈,让人难忍;有月无日又过于寂寥,让人落寞。只有通过内方外圆,人才能真正的剖析自己,从而达到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查漏补缺,真正的修养,养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代,内方外圆表现为文武。钟子期琴艺了得,关羽武艺高强让人心生敬意,可又总觉的在冥冥之中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当我接触到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时,我明白了,那是一种两面的缺乏,只有李白才把实质发挥到了极致。而如今提倡的“内方外圆”,则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体。所以这是人最基础的追求,我们应该向往“内方外圆”去学习做一个大写的人。

社会,金钱,利益,这些词连在一起给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因为社会教育与父母,老师教育又相悖之地,于是有人只注重在内在深层次。可一个事物有反面,必有其正面。要想修身养性我们就应学会趋利避害。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将吸收外部,纳为己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力量对比悬殊情况下仍打赢了日本。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他人猜测眼光中获得长足发展。种种实力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化不利为有利,创造自我条件,才能站稳脚跟。如果不利导致了失败,只要仍有一口气在,我们也要爬起来,因为我们有了经验,又向成功跨进了一步,说不定下一步就是梦寐以求的成功。

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像“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大胆但是实效性很大。知识与行动是2个指标,只有2者达标的人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资本,才能无愧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啸着“我辈岂是蓬蒿人”。

内方外圆,如同筷子,具备两者才具有实用性,如同鸳鸯,具备两者才具有艺术美。“内方”与“外圆”本身就是一对双胞胎,随着人的降临而出现,你要做个好家长,就需要父母,老师,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将他们养大,并且你的人生价值完全由你对它们的关心程度而定。

修养助你成功的作文800字议论文

成功是一座堡垒,只有修身养性才能不断向上攀登。

——题记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所以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想要一步登天,一下子超越别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在现实社会中,这是非常难的,并且你的'心若浮躁不安又怎会有所建树呢?

陆游曾向他的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话中只字未提写诗的技巧,留给其子和后人无尽的思考空间。现在我们若认真品味这句话,也不难看出陆游的深意:希望儿子多留心生活,通过感悟生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到时写诗自然手到擒来。所以学诗并非主要在工技巧,反而是要学会安静地审视生活,不断完善自身。这与我们的学习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并非简单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书本之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陶冶自己的情操,磨炼自己的意志,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提倡成才先成人的原因吧!

翻译家傅雷临终时告诫儿子傅聪要首先学会做人,然后不断提高各方面的技能,最后就可以成就事业了。傅聪谨记父亲的教诲,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钢琴大师。或许傅聪会说是父亲指引他走向成功,但重要的是他听从了父亲的话,修身养性,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古今中外有无数伟人的事例:居里夫人面对荣誉非常淡然,因为荣誉并非她所追求的东西;爱因斯坦面对名利并未迷失自己,依旧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诸葛亮隐居卧龙冈数年,潜心学习……他们的成功因为修身养性而来,他们未曾因名利而迷失自己,他们也因为坚持修身养性而达到了常人无法抵达的境界。

当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外界环境、人生机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的修养。

修身养性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基础,但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你是否还能做到淡然处世呢?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摒弃那些浮躁的世俗杂念,向成功迈出坚实的步伐。

议论文,静可以修身养性的论据,谢谢帮忙。

“静”修身养性 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 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 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 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 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 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 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 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 吹翠竹月光华。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 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 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 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 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 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 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 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 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 :“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 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 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 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 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仅作参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