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永定土楼毕业论文

2023-03-08 1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永定土楼毕业论文

第一点先从多个城市的建筑雷同说起,有效地发挥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建筑师等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建设者、发展商、城市居民的细小处入手。

举例一个写的不错的论文给您借鉴下。
引言:在江浙一带的旧宅第中,如小桥流水一般的园林景观不胜枚举。然而说到木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的集大成者,就要首推浙江东阳的卢宅了。到过卢宅的摄影界人士都可能不会忘记,那鬼斧神工的精雕细琢实在是让人留连忘返。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进了东阳卢宅。从全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回北京,只有周一和周五有火车,而我正好在周三就办完了事情。偷得浮生半日闲,我迫不及待地搭上了到东阳的的士,奔向那个让我神往已久的江南旧宅。
东转西拐,的士终于停在了一条颇具意趣的老街面前。下了车猛抬头,但见黛瓦粉壁,清淡高雅;封火山墙,错落穿插;卵石铺路,曲径蜿蜒。看来这条绵延数百米的,就是著名的卢宅老街了。
卢宅本非宅,而是一个完整的雕刻艺术建筑群落老街并不是卢宅的全部,只是它的主体。卢宅,实际上是位于东阳市城东的这个古建筑群的统称。它是一组集江南民居之精华,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经典建筑群,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1988年,国务院新公布了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就是其中之一。
卢宅的整个村落以卢氏大宗祠为中心,由复荆堂、肃雍堂、树德堂三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周围。长500米的卢宅老街和东西两条雅溪形成了卢宅的交通干道。共40多处园林、书院、寺观和26座牌坊点缀其间,不仅让卢宅的建筑形式愈加多样化,更给卢宅的整体风格平添了几分秀丽和雅致。卢宅总共占地23000平方米,比起规划严谨气势恢弘的云南大理董家大院、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等大型古建筑群的规模,它似乎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若论建筑群的华贵典雅、建筑构件的雕刻细缕之精美绝伦,则任何一个建筑群落也难与号称“百工之乡”的卢宅相比。
卢宅的主要风格是明清民居风格。据《雅溪卢氏家乘》记载,卢氏源自河北涿州(古称范阳),原是齐太公姜尚(即姜子牙)的后裔。据传,姜太公第11代孙卢员甫于南宋初年(1127年)由河北迁往浙江,并在东阳建宅。明朝景泰到万历年间(1456—1607年),卢氏的第19代孙卢洪澜及其子扩建卢宅,方使其初具今日之雏形。历时近千年,卢宅大部分仍保存完好,足可见当时建屋者功夫之一斑。
卢宅的主人诗礼传家,建筑规制处处以士大夫府邸为典范卢氏家族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登科及第者绵延而不绝。涉足仕途者众,跻身学林者多,它的规制就不同于普通的江南民居,属山东曲阜孔府一类的士大夫府邸。
走过卢宅老街,就见路南是一个五开间三进深的砖雕磨砖大照壁,这就是卢宅主体最外侧的入口了。因为照壁把门街与房屋主体完全隔开,所以它又被称作外照壁。照壁内卵石铺地,青石须弥座,8个石雕望柱,石栏杆内有两根留作节日悬挂灯笼之用的高高的木杆。照壁上镌刻着“双狮滚绣球”、“鲤鱼跳龙门”、“文房四宝”等造型,这是为卢氏家族世世代代的秀才举子们祈福,均有祥瑞之意。从照壁向北是两座明清时盛行的四柱三间的石牌坊,上书“大夫第”。“大夫第”门楼以北的照壁与前面的外照壁围合的主要入口空间呈“〔〕”形,此寓意为“藏风纳气”,就是说保证卢家的文风和官气,以便仕途能永远春风得意。
过了“大夫第”的石牌坊,转上一条卵石铺地的甬道,才看到了卢宅真正的大门——“捷报门”。此门建于明景泰年间,门上原明代所书“捷报”匾额已毁,现为今人所书。“捷报”匾上用小字记载了卢氏家族从明朝到清朝光绪年间共中8名进士、2名解元、29名举人的历史。过了捷报门举目回望,门框恰好框住了南面的一座远山,山形酷似一个直立的笔架,因此得名笔架山。而卢宅的东西两侧又各有一条雅溪——这一切就好像是特意为卢氏子孙安排的“面山环水”的独特风水,保佑着他们世代出仕。
这种祈福的建筑形式还表现在卢宅的几个大厅堂中。跨过第二道“国光门”,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跨院,同样是卵石铺地,院子一角有条2米宽的曲尺型廊道,向北与肃雍堂连接。到了卢宅,肃雍堂是必到的,因为这座建筑是明清古建筑群卢宅的核心建筑和主轴线。“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以生也。”《诗·周颂·有瞽》中曰:“潘厥声,肃雍和鸣”。堂名因之而来。据说肃雍堂是为祭祀第14代卢榕之妾金氏所建。肃雍堂呈工字形,朝南成三开间,开间面阔25米。从第一进仪门开始,一条全长320米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这条中轴线上布置了9幢大小不一的建筑(即九进),又分前四后五。前四总长180米,作为礼仪场所,可议事、迎送和祭祀等等,这里一向不允许女人进入。后五进总长140米,为生活区,如住房、厨厕、库房等。另外东西两侧还有几间厢房,取名“雪轩”,当年是卢氏家族的“三味书屋”,供族内弟子上学之用。肃雍堂尤其独特的是,它的前四进中有可分合的移动式石库门,大厅的双跨顶上还有一防水的天沟,整个建筑排水极为畅通。倘若遇到暴雨,水位达男人额顶,雨住后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全部排出大厅。除了肃雍堂这条轴线外,南北向还有树德堂和复荆堂两条轴线,房间也十分众多。看来无论是面积或先进设施,肃雍堂都可谓全国民居之最了。
若拿建筑群比绘画,卢宅是一幅以细腻见长的工笔画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中,我常常因卢宅建筑一些细微之处的巧夺天工而驻足。卢宅的建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主厅大多是抬梁式木构架,雪轩则是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即立柱细且多,柱间用串穿接成整体,每柱上顶一檩条,用料较少且能争取较大空间,极为方便),又如肃雍堂是五架梁连穿枋结构,墙身用空斗砖墙,延长了进深。总的来说,卢宅的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单元,形成了独具艺术魅力的空间序列,显示了丰富的内涵和意趣。
若拿建筑群比绘画,卢宅就可以比作以细腻见长的工笔画。光是屋顶,卢宅中就分重檐、单檐,檐顶的形式有卷棚、硬山、悬山等等。在卢宅的每栋建筑中,都明显地突出浙江民居风格的风火山墙、高耸的垂脊和起翘多变的屋面,使整体建筑的风格婉约与刚猛融为一体,并呈现出南方民居清淡、典雅、含蓄的艺术特点。卢宅虽是一个士大夫府邸,但因为它采用了大木小式,且青瓦粉墙,卵石铺地,处处透着平易、隽永的亲切感。
最值得赞叹的还是卢宅的雕刻工艺,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中,都体现了全国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一片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绦环板上,我就看到了《八仙过海》、《水浒》、《百寿图》、《姜子牙遇文王》等多种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实在使人叫绝。难度更大的是牛腿上的多层雕刻,只见那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留神看去,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最早起源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的立体圆雕木俑,只可惜已失传。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一尊善才童子佛像和一尊残头佛像。据说,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可见东阳木雕的闻名。卢宅不仅是各种雕刻艺术品难得的珍藏库,而且还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冶金技术有限,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而且开始分凿翁型和钻条型。钻条型工具最大的有5厘米宽,而最小的小针凿只有发丝般粗细。而且从清初开始,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的最佳状态。除此之外,卢宅的石雕、砖雕和堆塑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卢宅的园林虽谈不上著名,没有同里和周庄的轻灵俊秀,但是却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许和佳话。这是因为卢氏家族重交往,当年“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清廷重臣刘墉等都是卢宅的座上客。明代以后,江南战乱减少,大户贵族大兴造园之风,卢宅也先后建成了牡丹园、金谷园、芙蓉园等20多处园林、亭榭、轩阁,这些园林艺术品也是卢宅不可缺少的风景。希望这个美丽的古建筑群能永远保存完整。

方拥的论著论文

1.《泉州古建筑》,1991年2月,天津科技出版社(合著)。2.《童寯文选》,1993年11月,东南大学出版社(译著)。3.《中国建筑?古城泉州》,2002年1月,(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4.《中国木拱桥》,待版,东南大学出版社。5.《闽南石建筑》,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木拱小记》,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中国传统建筑》,2006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8.“童寯建筑师”,1986年6月北京中国近代建筑史讨论会宣读,1987年6月第二期《华中建筑》发表,1993年11月《中国建筑史》摘引。9.“外国建筑教育”,1988年5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条目(合撰)。10.“论永定客家土楼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1989年10月《福建建筑》第三、第四期合刊。11.“开元寺百柱殿落架大修”,1989年11月20日《泉州晚报》。12.“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考”,1989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摘录,1991年2月第一期《福建建筑》发表。13.“拘那罗陀与泉州”,1990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10月,南京博物院第五期《东南文化》发表,1995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及1997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佛教史》摘引。14.“泉州开元寺大殿修复技术”,1990年7月北京《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理论》。15.“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建工程概述”, 1991年1月台北《第四次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大会报告。16.“老君岩可能凿于唐代”, 1991年1月7日《泉州晚报》。17.“泉州老君岩出土石室构件年代考辩”, 1991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8.“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复经验”,1991年2月第二期台北《雅砌》。19.“闽南小型石构佛塔和经幢”,1991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2年5月第 二期《福建建筑》发表。20.“闽西奇特的方言岛文化现象”,1992年9月《华侨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二、三期合刊。21.“比较古希腊建筑?论中国木构建筑传统的形成”1992年9月天津大学《第二届中国 建筑传统与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论客家土楼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大会报告。23.“闽南、粤东北圆楼与客家圆楼的比较”,1992年9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中日传统民居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5月《福建建筑》第一、二期合刊。24.“福建土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7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结题,审查通过。25.“闽东南沿海小型石塔幢”, 1993年4月第二期《华侨大学学报》。26.“泉州开元寺戒坛出土石刻”,1993年4月第四期台北《空间》。27.“论中国汉地佛教密宗的建筑成就”,1993年8月第三期上海《时代建筑》。28.“早期中国建筑师系列—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3月第三期台北《建筑师》。29.“闽南古建筑屋顶曲线构成”,1995年9月总第48期《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0.“泉州老君岩宋代建筑构件”,1995年10月《华侨大学学报》。31.“永定土楼二题”,1995年11月《永定文史资料》内刊。32.“虹桥考”,1995年11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33.“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1995年11月第四期《福建建筑》。34.“闽南古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类型”,1995年12月总第49《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5.“华侨大学建筑系的回顾与展望”,1995年12月《南方建筑》。36.“欧阳詹的太原之爱”,1996年7月4日和8日《泉州晚报》连载。37.“论建筑历史中的完型现象”,1996年6月北京《建筑师》。38.“叠拱木桥的建筑成就”,1996年11月第四期《华侨大学学报》。39.“关于注册建筑师考试的思考”,1996年第六期《新建筑》。40.“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1996年10月北京《建筑师》。41.“古建筑的修旧如旧”,1997年1月《泉州学刊》。42.“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1997年8月北京《建筑学报》。43.“泉州土楼”,1997年10月《华中建筑》。44.“童寯老师的读书与做人”,1997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45.“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46.“城市别称中的悖论及其它”,1998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言》。47.“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1998年10月第三期《福建建筑》。48.“明清小说研究综述”,1999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中国文学年鉴》。49.“福建佛教丛林与新加坡双林寺的比较研究”,2000年2月总第67期《古建园林技术》。50.“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与局限”,2000年8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评论集》。51.“试析武吕兼论初唐闽南的开发”,2000年12月,《华侨大学学报》。52.“学海无涯之乐”, 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回忆录》。53.“闽西客家建筑体现汉文化三个特征”,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54.“法苑因缘”,2001年10月,新加坡双林寺重修圆成文集。55.“形胜概念在若干古汉字中的痕迹”,2002年1月,《新建筑》。56.“参加华族古建筑修护工作的几点体会”,2002年3月,(新加坡)亚洲华族传统建筑及古迹保留国际研讨会。57.“庆祝双林寺主体竣工”,2002年6月,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殿塔开幕大典。58.“北大镜春园禄岛水轩复建与荷塘水域整治”,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59.“燕园刍议二则”,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60.“跟随童寯先生读书”,2002年9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关于童寯》。6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2002年10月,北京,《建筑师》100期。62.“佛塔与古代西方文化的东传”,2003年,北京,《建筑百家言续集》,建筑工业出版社。63.“中国木拱桥之我见”,2004年9月,北京,《建筑业导报》。64.“埃菲尔铁塔的花边”2004年11月,北京,《读书》。65.“闽西南土楼与城堡”,2004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66.“论材料与结构的搭配”,2005年,1月,北京,《建筑学报》。67.Beijing-History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A+U建筑学杂志,2005年5月。68.自撰个人学术介绍文章“方拥”发表于《建筑史解码人》,2006年6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话:“(中国建筑史)第四代学人,如…方拥…等,能从世界的角度、从中西建筑的比较来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现今都是建筑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69.“笃旧的至理——《江南园林志》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70.“断金碎玉——《童寯文集》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丁仕达的人品学品

1999年,我曾到福建采访过丁仕达。那次采访,使我强烈感受到他对事业、对他所领导的建材行业的自信和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他不是学建材的,以前也不搞建材,福建也不是建材大省,然而丁仕达到了建材领导岗位后,不仅使福建建材的企业规模效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还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现代化水泥厂——顺昌水泥厂。  2000年,可谓是丁仕达丰收的一年,他一口气出版了3本专著,并取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对于一个公务繁忙的人来说,这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近他又被授予全国建材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所有这一切的取得,使我产生再次采访他的冲动。  前些日子到福建,并有机会随丁仕达一起到他曾经工作过的闽西地区,所到之处,人们谈及丁书记均有好口碑,称之:有官品、人品、学品。耳闻目睹之余,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钦佩之心油然而生……(一)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这是闽西永定土楼的一幅描联,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人品是第一位的。“先做人,后做官”。我想可能许多人都这样说,这样想,但真的做了官,有些人就难免忘乎所以,难免落入世俗,客套和虚伪也就多起来,“官’也就愈发以为得计,与平民百姓距之愈远了。丁仕达也说:“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当好官呢?”这话说得中肯,说的诚挚。最重要的是他做的实在。  丁仕达曾经做过伐木场场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经委主任到现在的福建省建材总公司一把手,官是越做越高,事是越做越大,然而人却没变。  他的硕士导师厦门大学的胡培兆教授这样评价他的为人:“对教师谦恭执弟子之礼,对同学平易授学兄之谊,对自身严格审干部之节,品学兼优……。”  他的博士导师中国社科院陈吉元教授对他的印象:一是求学精神强,持之以恒顽强拼搏,尊师重友自在其中;二是富有同情心,有高度的责任感,正义感,做事执著,做人诚恳。  在福建群山高耸的闽西,在繁华喧闹的福州省会,无论是他的老友还是新朋,老师还是同学,人们都会称赞他的为人处事。  至今,连城伐木场的工人还亲呢地称丁仕达为阿丁哥,说到了福州一定先去看望他们的阿丁哥。“我们伐木场的工作很苦也很危险,当年阿丁场长每天同我们吃、住、干活都在一起,不分你我,一晃就是八年时间……”  在上杭,我们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人,有丁仕达的老上级,有他培养起来的年轻干部,有普通老百姓,人们谈及丁书记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深处,甚至热泪盈眶,握着丁书记的手不肯撒。而丁仕达所到之处,即使时间再仓促,也要先去拜访已退休在家的老领导,生病的老部下……  在龙岩,人们指向一幢办公大楼告诉我们:每天晚11点,那间还亮着灯的办公室就是丁书记的……  据介绍,丁仕达在任地方干部期间,可以说恪尽职守,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据悉,丁书记在上抗任职3年,该县社会总产值、财政收人、农民人均收人翻一番,上杭由此摘掉贫困县帽子;他任龙岩市委书记期间,该市的经济实力跃居福建省第三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的这一名句是丁仕达最推崇、最喜欢的诗句,看来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二)衣带渐宽终不梅为伊消得人憔悻柳永的这句词现在常被人们用来隐喻对学业的孜孜追求,用在丁仕达身上确不为过。时下最时髦的是领导在职读书深造,丁仕达也赶“时髦”,不但读了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还在知天命的年龄攻下了博士。使人难免想起秦穆公秉烛而书,不懈进取的精神;也难免让一些人妒自心生,发出嘘嘘之音。  在丁仕达的办公室里,书很多,从书橱中随手抽几本,翻翻看,你会惊讶也发现里头圈圈点点有不少批注,这不禁使人们对他的治学态度肃然起敬。  社科院的老师有这么一段评语:“在进人论文答辩阶段,我们发现,三年中,他已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经济发展专著,写出了8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约20万字,加上毕业论文13万字,这样每年平均就有14万字的文稿,远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研究员工作的要求。看来公务繁忙并没有阻挡他的学习,顽强的意志在这里起了关键的作用……。”  丁仕达常说:“学无止境,作为领导干部更要注重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不断更新知识,才不会落伍。”在他曾经干县委书记的6年时间里,他总结实践经验,编写出版了《实用农村经济管理》。如今他从事建材3年多,又编写出版了《福建建材工业改革与发展》。除此之外,还出版了文学作品《撷英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丁仕达在他52岁时,终于戴上了博士桂冠。日前,他的毕业论文《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专家的好评。(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用上面这句话来形容丁仕达的领导才能是再恰当不过了。丁仕达现任福建建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所担任的职务都是要职,很不“轻松”,但他能挤出时间苦读硕士、博士,去写书,可见他“举重若轻”的处事能力。  丁仕达的人品、学品构成了他做官的官品。他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到建材总公司这几年,正是全国建材业面临严峻困难的两三年,然而在他的领导下,企业不但走出了困境,还连续3年实现净资产收益率10%的目标,企业3年获准两次配股,资产和资本运营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  有人问,丁仕达过去一直是地方干部,他施展了什么“魔术”使福建建材有如此优异的成绩呢?  丁仕达笑着说:“领导应该抓大事,日常工作大家做。我的经验是,每到一个新地方、新岗位,头一年必须下大力气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和胸有成竹,形成工作思路和主导意见后,要用好干部,用好人才。工作主要靠班子的集体决策和合理分工,靠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据悉,丁仕达这几年干了3件大事:大胆改革,启用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兼并重组并涉足资本市场;致力于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环境保护事业。  有人说,丁仕达很会做官,他的信条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人放心得人心,敢于放手有帮手,善于授权得大权,敢于负责不受责。  正因为他会做官,在他的麾下,才会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才使得他的领导班子始终是一个团结务实、廉洁奉公、开拓进取,深得员工拥护和信任的领导班子;才得以使福建省建材(控股)有限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有大的发展。  如今,丁仕达办公室的灯光就如他在闽西一样很晚还是亮着……这使我想起他书写过的一幅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改革是艰辛的,但我们相信丁仕达一定会把改革的路走到底。  (来源:《中国建材》2000年第12期作者:韩翠瀛)

小学写家乡作文400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写家乡作文400字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我的家乡,有一名远近闻名的名人。他就是启东中学的校长——王生。王生,1958年3月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教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会员,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南通市青年教学研究会会长,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198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启东中学工作,1984年起任江苏省启东中学副校长,分管教育教学。1998年起任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王生他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启东中学校长他一生写了许多著作。今年来参编论著四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校管理和教科研究论文三十多篇,其中《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转载,主持的江苏省“九王”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关于中学生特长与个性发展的实验研究”受到专家的好评,多次被邀请去外地讲学,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作专题讲座。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并出席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党代表大会,王生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从他的事例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终究会取得成功。我以后一定要向王生那样,学习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的家乡是风景秀丽,驰名中外,拥有纯朴客家文化、引来无数中外游客、并享有世界遗产美誉之称的客家永定土楼。

每年我和爸爸妈妈都会回老家欢度春节。因为我一直在福州长大,所以每次回家都会感觉到它似乎和我一样悄然地成长,慢慢地变化。

我的家乡被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林围绕着,山上几乎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苍翠挺拔的松树,要是走进山间那条小路上便可以体验到森林里的感觉。山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脆的流淌声像一曲永不停歇的乐章。美妙的旋律可以唤醒树林里的沉寂也可以充当无数不知名小鸟的配角音符。小溪另一边是一排排绿油油的梯田,随着春季的光临,田里的庄稼禁不住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嫩芽,田埂上的小草像是它们的观众,阵阵微风吹过,小草们便情不自禁地挥舞着整齐而美妙的身姿;此时空中的蝴蝶和蜻蜓自然不会放过展现它们美丽舞姿的大好机会!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园林生态的保护措施。老百姓也增强了爱护家乡造福后代的意识。以前那些为谋私利砍伐树木,破坏山林的现象得到有效改观。而那些私自搭建违章养殖,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也不再显现。换来的才是我们今天远远望去,展现在眼前那一张美丽、天然的画卷。

而宽阔平整的水泥公路取代了以前泥泞不堪的山间小道。村里陈旧的土木平房变成了如今高大坚固的水泥砖房。勤劳、纯朴的客家百姓正在一步步迈向美好的新时代。

我的故乡在邵武,那个个安静美丽的小城,被山环绕着。一条富屯溪滋润了我们的大地,我很喜欢我的故乡。

春天时,燕子来到这里,在电线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这里的春天好美呀;春风吹过,小草伸起了懒腰,变成了翠绿了;湖水像镜子一样,平着一动不动,美得像宝石,像翡翠。

夏天时,炎热的天气打破了以往的生活,蟋蟀在夜晚叫着,青蛙在湖面上闹着,最美的就是天上的繁星了,在天空中闪烁着。让我想起了“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这让我回到了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在门前讲笑话。我那时,还给爷爷画了一副画呢,现在想起来,好想回到从前,那时,真的很好。

秋天时,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就像芭蕾舞演员在跳舞一样,是那么的优美;这时候,农民伯伯在收割小麦,开心地唱起了歌。我躺在田野里,看道那往南飞的大雁,秋风吹在我脸上,感觉好温暖,就像我母亲一般,慢慢融入了我的心里。

冬天时,一片洁白,我站在雪地里,看道那雪花,好像仙女在空中旋转。冬天里,最好玩的是堆雪人,还有打雪仗……

只有亲身到过的人才会觉得家乡是那么的美,我爱我的家乡!

在时光老人的帮助下,我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二十年后的家乡冷水江,她,已经发生了让人惊讶的变化。

这里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甜润,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儿在风中招展。走在宽阔平坦的城市道路上,就像走在一座风光秀丽的大公园里,花香扑鼻,心旷神怡。我睁大眼睛,恨不得把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全都装进眼帘里。我发现资江河也变了!变得更加碧绿,更加美丽了。特别是资江河的支流涟溪河,从前不是黄澄澄的水就是黑乎乎的水,现在也变得很清澈了,甚至还有鱼虾在水里嬉戏呢。

资江河的两岸,已经高楼林立,它们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在河边;两岸还能不时看到亭台楼阁,吸引了很多老人、孩子在那里休闲、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资江上空。尤其让我惊讶的是,曾经烟尘滚滚的铁厂那里,竟然建起了一栋栋公寓,周围花草树木同样长得茂盛。

走在未来的家乡,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路上不堵了,人们环保意识更强了,整个城市变得很漂亮了!

在时光老人的催促下,我又回到了现实中,脑子却依然沉浸在美好的画面里。不禁想: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保护环境,我相信,未来的家乡一定会比时光老人带我看到的还要美丽!

我爱家乡的葡萄,爱它的枝,爱它的叶,爱它的花,更爱它的果实。葡萄在鸟语花香的春天发出嫩芽。先是淡绿色的,然后深绿色的,最后变成墨绿。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在碧绿的叶子中间露出笑脸。细雨如丝,一棵棵葡萄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一滴滴甘露。葡萄那茂密而翠绿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它成熟了,远远看去,一大串一大串满是的挨挨挤挤挂在葡萄架下,特别地引人注目。有的从茂密的叶子中间探出半张脸,有的从藤蔓中间露出半个身子,各有各的姿势,惹得人垂涎三尺。一阵风儿吻过,这群小精灵便在这片绿海之中翩翩起舞。轻轻地剥开它的外衣,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就像宝石一样。在我的手心里光滑得就像擦过油一样,不知道它是不是要和雨花石进行花样滑冰比赛啊?吃在嘴里,滑滑的,汁多肉肥,酸酸甜甜的味道让我的舌头都情不自禁地开始跳起舞来。啊,实在是人间美味啊!

随着秋天的逐渐离去,我们便要向美味的葡萄告别了!但是大街上又出现了葡萄干,葡萄酒,葡萄汁,葡萄雪糕……用葡萄做的美味形形色色,数不胜数!

在一场细雨之中,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亲手种在乡下婆婆家的葡萄种子,应该发芽了吧!我期待着它开花,结果,与我一起相伴成长!

啊,我爱家乡的葡萄!

我的家乡在瓷都景德镇,昌江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昌江水像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瓷都儿女。

星期天,奶奶带我去看了母亲河,只见母亲河里的水清澈见底,时不时会游出几条鱼儿,有时还会有几只野鸭在捉鱼吃呢!

母亲河上有好几座大桥,还有一座浮桥。桥两边有许多铜像古人,有的.推瓷土,有的在制浆,还有的在接匣底和制匣……形状各异,千奇百怪。河边的柳树上抽出了嫩芽,长长的柳枝柔柔地垂在水面上,倒映在母亲河里。小鸟在树枝上吱吱喳喳地欢叫着,母亲河多美呀!

站在观景台上向下看,桥仿佛在移动,太神奇了,奶奶说那是水撞到障碍物弹回来的情景。

我静静地走在浮桥上,看见桥两侧贴着许多标语,有的写着“严禁在桥船间嬉戏、打闹。”有的写着“严禁损毁、偷盗桥梁设施。”还有的写着“严禁在桥上跳水游戏、戏水……”我还知道浮船主要是靠下面的铁船支撑的,发大水时还可以收起来。

桥两头有各种各样的生意人摆着小摊,他们有的卖风味小吃,有的卖小日用品,最受欢迎的是卖玩具的,五光十色,还能唱歌,小朋友见了,脚底像粘了胶水一样,走不动路了。

景德镇是一首催人奋进的交响乐,昌江河就是它的五线谱,两岸壮美的景观,穿梭的人群仿佛是乐章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美丽、和谐。我爱你,美丽的母亲河!你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憧憬与希望!

我的家乡在河南林州,是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我的家乡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是旅游胜地,还有许多美味的特产。勤劳淳朴的林州人每天都用智慧建设着美丽的家园。

红旗渠畔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天,草地一片绿色,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绿绒绒的毯子。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的花儿,竞相开放,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与蓝天白云、青山秀水、绿地鲜花构成一副美不胜收的图画,引来无数游客来红旗渠的故乡踏春。

夏天,太阳射出火热的光芒,一大块一大块金色的麦田里,勤劳的人民正欢快的收割着丰收的成果……

秋天,树叶渐渐干枯变黄,可是漫山遍野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田野里玉米、稻子、大豆……都成熟了,一片片金黄色的海洋,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气!

家乡是有名的旅游城市。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天平山、世界滑翔基地、王相岩、太行平湖,柏尖红叶、桃花谷、万泉湖、国际滑雪基地……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近年来,由于林州山川秀美,更是引来无数驴友乘兴而来,踏歌而去。

家乡还有许多美味的特产像花生、板栗、小米、柿饼等远销国内外,为家乡人民创收了许多财富!

我爱美丽的家乡!希望更多的朋友到我的家乡林州来做客游玩!

美丽的洛阳我的家,她有着文明的人民,整洁的街道,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还有风景如画的洛浦公园。

说到洛浦公园我就不仅想到了她以前的面貌……让我们回到1999年来看一下那时的洛浦公园。天地之间灰蒙蒙的一片,碎石堆上的垃圾数不胜数,杂草疯长。一个臭水潭躺在中间,几个彩色的塑料袋慵懒的飘在上面,臭气熏天。不但如此,流浪的猫狗成群,蚊蝇大团大团的飞在上空,令人厌恶。

经过一双双勤劳的,现在的洛浦公园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的摆动着尾巴吐着泡泡,好像在为自己有了一个新家而叫好;原来的杂草也不见了,取代他的是绿油油的小草和枝叶繁茂的大树;就连碎石堆也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每一年春天都有新的小草拱破土壤露出尖尖的头,绿色铺满了整个大地。

早晨,小草的脸上挂着露珠;花儿的脖颈上戴着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各种各样的叶子在晨风的吹拂下做着早操;高楼大厦的影子映在湖中,不知道是哪一个孩子扔来了一个石头,影子碎了,水波荡漾开来……晨练的老人们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跳着欢快的老年迪斯科,打着太极拳……

仅仅几年时间,我们的洛浦公园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是不可思议呀!

秋风扫落叶,严寒飞雪花。时间脚步匆匆,一眨眼,冬来了。

冬,她是一位美丽的公主,高贵而又矜持。有时,她还会舞动她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

隆冬的太阳也似乎怕冷,穿了厚厚的冬衣,热气就散不出来了。走在路上不一会儿,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冻结在帽子周围,恰似一顶银色头盔戴在我那冻的通红通红的脸膛上。

等到这时,人们都干完活了农活,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家家户户也都团圆了。

我们冬天穿的多,活动不便,所以一群孩子就找一个暖和的地方,一起做游戏——跳棋,打老虎都是我们的最爱。

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遍地皆白,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当红日升起的时候,寒雾缭绕,恰似白纱帷幔,又如袅袅炽烟。快乐的孩子们滚起了雪球;堆起了可爱的雪人;架起了冰车飞奔在平坦的河面上。我们在雪地里打滚,在雪上嬉戏,但我最喜欢和朋友‘踏雪寻梅’:

在寒冷的冬天,只有梅花怒放着,红色的花朵高立在枝头,艳丽的芬芳从微微颤动的花瓣间飘散出来。大朵大朵的梅花沐浴在寒风中,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冬,有着脱俗的美。那茫茫的天地,一切景物都是白色。偶尔点缀几点红梅,更加别具一格,不论如何都流露出她那清淡,纯洁的主调。

家乡的冬天真美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