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格列齐特研究论文

2023-03-08 10: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格列齐特研究论文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9%,但血糖整体控制情况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达标患者不足1/3。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糖可减少因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外周血管和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肾衰竭、失明和截肢的风险。

磺脲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口服药物之一,已有50多年的 历史 。目前该类药物在全球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且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指南中被推荐临床使用。

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磺脲类药物降糖疗效显著,还可减少或延缓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磺脲类药物不同的分子结构、药代/药效动力学以及剂型存在差异,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可能有所不同。

格列齐特作为二代磺脲类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一代磺脲类药物,是磺脲类中唯一被WHO推荐为基础用药的促泌剂。格列齐特在国际上的用药经验已经超过40年,在我国也是临床使用时间长、被糖尿病患者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

1979年格列齐特普通片80mg在中国上市,2004年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在中国上市,2011年格列齐特缓释片60mg进入中国市场。每日只需服用一次的列齐特独特缓释剂型可通过在体内得到更合理的分布而带来更平稳的血糖控制,进一步降低了低血糖风险;格列齐特缓释片60mg剂型用手掰开后的任意半片均能在体内达到相同的有效血浆药物浓度。

磺脲类药物被多个国内外成人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为一线或二线降糖用药。

临床地位及使用时机

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患者可选择格列齐特缓释片作为起始治疗。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作为联合治疗的选择。

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作为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

剂量与服用方法

每日1次,从30或60mg起始,最大可使用到120mg/d,早餐时服用。

如需每日服用30mg,格列齐特缓释片60mg可掰开服用。

临床疗效及推荐人群

不考虑安慰剂效应,格列齐特缓释片单药治疗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30%~1.98%,降低空腹血糖:1.40~1.70mmol/L,降低餐后血糖3.40~3.80mmol/L。

不考虑安慰剂效应,格列齐特缓释片30~120mg/d用于口服药物单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00%~1.94%,降低空腹血糖2.03~3.73mmol/L,降低餐后血糖3.87~5.36mmol/L。

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作为不能使用二甲双胍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作为起始联合治疗的选择。

特殊人群用药

格列齐特缓释片被推荐用于65岁以上患者,且剂量方案应与65岁以下患者相同。

格列齐特缓释片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

格列齐特缓释片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安全性与额外获益

格列齐特缓释片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格列齐特缓释片对增加体重的影响相对较小。

糖尿病和心血管病行动研究证明格列齐特缓释片具有良好的长期心血管安全性。

格列齐特缓释片具有明确的减少糖尿病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且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

药物经济学优势

格列齐特是唯一一个被列入向全球推荐使用的2017年WHO第20版基本用药名单的磺脲类药物。

格列齐特缓释片60~120mg的日治疗费用仅为2.5~5.0元。对RCT研究的荟萃分析中获得模拟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UKPDS研究结果模型对糖尿病并发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和二甲双胍控制不佳患者二线药物治疗的医疗费用进行评估。

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使用不同的口服药,相对于二甲双胍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增量相似的情况下,加用磺脲类药物的价格最低,即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时,磺脲类增加费用为12757美元/QALY,是成本效益比最高的治疗方案。因其良好的药物经济学效益,格列齐特作为唯一一个磺脲类药物被列入2017年WHO第20版基本用药名单。

健康管理师优秀论文范例

  通过学习健康管理,能够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关健康管理师的论文是哪些?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健康管理师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健康管理师论文篇1
  【摘 要】 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对一例肥胖并轻度高血压患者所能达到的效果。 方法 通过对一例肥胖患者进行健康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收集其健康信息,分析其健康危险因素,并对疾病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健康 教育 调动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对其不良的膳食和运动习惯给予量化干预指导;改善其不良习惯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半年。结果 患者的体重降至正常,消除了肥胖,并发的高血压也恢复了正常。结论 通过健康管理,不仅可以控制体重,消除肥胖,也可以使患者并发的轻度高血压得到控制。

  【关键词】 健康管理;肥胖;轻度高血压

  目前中国城市居民营养失衡现象严重,相关疾病患病率不断攀升。其中,仅肥胖患者在成人中就占22.8%。据研究,肥胖程度

  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关系。明显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比正常体

  重者高10倍。针对这种情况,对肥胖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对其并发的高血压是否也能起到改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本 报告 就一例肥胖并轻度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效果进行了 总结 。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孙某,男,1974年出生。在职职工,身高170CM,体重82kg,BMI=28.4(82/1.72),肥胖,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口味重,不吸烟,适当饮酒,家族有高血压病史。实施健康管理前2006年11月体检:血压150/92mmHg,为1级(轻度)高血压。血脂:甘油三脂

  1.6mmol/L(正常范围:0.6-1.7mmol/l),血低密度脂蛋白2.5mmol/L(正常范围:2.1-3.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 mmol/L(正常范围:1.14-1.76 mmol/l)。血糖正常。查心电图无异常。偶有心慌、胸闷,医生开降压药,嘱其服用,但其拒绝服用。自行到我单位要求进行健康指导。

  1.2 方法

  1.2.1 健康管理方法

  根据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按四步进行。(1)了解个人的健康信息。(2)进行个体的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3)进行健康干预。(4)进行效果评价。

  1.2.2肥胖判定标准

  根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肥胖症顾问小组提出的标准,亚太地区BMI≥23为超重,BMI 23-24.9为肥胖前期,BMI 25-29.9为肥胖1级,BMI≥30为肥胖2级。该患者BMI=28.4为肥胖1级。

  1.2.3 高血压判定标准

  根据2003年WHO/ISH高血压指南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该患者血压为1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Hg或舒张压90-99mmHg)

  1.2.4健康档案内容

  个人健康信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工作、经济收入等)、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运动、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1.2.5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

  综合上述各项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该干部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1)肥胖1级。BMI=28.4(82/1.72)>25,(2)1级高血压。血压测量为150/92 mmHg。主要危险因素为:(1)饮食结构不合理:口味重,食盐量高,水果、蔬菜食用少。(2)运动量太少。基本无体育锻炼。该两项危险因素为自创性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有:(1)年龄(2)性别(3)遗传因素。结合该患者的情况,计算其冠心病危险分数: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2mmHg,危险分数2.18;不吸烟,危险分数0.61;体重肥胖BMI28.4,危险分数为2.31,饮酒的危险分数为1.18,高血压家族史,危险分数1.93,体育锻炼不参加,危险分数为1.34,组合危险分数:(2.18-1)+(2.31-1)+(1.18-1)+(1.93-1)+ (1.34-1)+0.61=4.55。

  1.2.6健康干预的 措施

  针对该职工的危险因素,制定的健康干预措施主要有:(1)定期讲授 健康知识 ,不断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膳食和运动习惯,努力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其自觉的行为习惯。(2)针对该职工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运动的干预方案,短期目标为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长期目标为维持标准体重,血压降到正常,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危险度。具体目标见表1:

  表1 对孙某进行干预的预期控制目标

  控制项目

  体重

  血压

  膳食结构

  体力活动水平 起始数值 82kg 145/92mmHg 不合理 较少 短期目标(3个月) 76kg 低于140/90mmHg 合理 充分 长期目标 维持在64kg 低于120/80mmHg 合理* 充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00年)评判。**指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

  (3)制定个人健康指导计划,主要是膳食指导、运动指导、体检计划等: 膳食方面:控制热能的摄入:每天摄入热能控制在1000千卡,并控制三大营养素的生热比,即蛋白质占热能的25%、脂肪占10%、碳水化合物占65%。食物上多吃瘦肉、奶、水果、蔬菜和谷类食物,少吃肥肉等油脂高的食物。1日三餐食物总摄入量控制在500克。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泄;少食糖。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膳食宜清淡: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有利于心肌代谢,改善心肌功能和血液循环,促使胆固醇的排泄,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多。加重心、肝、肾的负担。忌食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等。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吃零食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体力活动方面:运动方式:选择有氧耐力运动。步行、慢跑和 游泳 。运动强度:维持在65%最大心率,由于该同志健康状态尚好,运动计划时第1周,每天消耗150千卡,12周以后每天消耗300千卡以上。每天坚持6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运动。肌力训练: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肌力训练,对胸、腹、四肢等肌肉进行器械的抗阻力训练,每次20分钟,每周做这种运动3—4次。

  每半个月测量一次血压,定期做体检。以监测体重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1.2.7 质量控制

  根据健康干预计划的执行情况适时调整指导。对患者不能按要求坚持时,给予提醒和督促。饮食和运动的种类在长期执行中根据患者兴趣适当进行调整。

  2. 结果

  经过半年的健康管理,2007年5月该患者体重降到68 kg,BMI=23.5(68/1.72),同时血压维持在135/85mmHg水平,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能够自觉的执行合理的膳食和运动。健康管理前后监测指标的变化见表2:

  表2 对孙某健康管理前后监测指标的变化

  监测指标

  BMI

  血压(mmHg)

  3. 结论 健康管理前 28.4 150/92 健康管理后 23.5 135/85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中风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被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在不断增长。我国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中有22.8%的人超重或肥胖。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因此合理膳食、控制摄入热量、同时加强运动,加大能量消耗,将使体重下降。本名患者同时有高血压,其可能因肥胖而引起,在控制住体重后,同时戒烟戒酒、降低食盐的摄入量,保持心理平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使该患者的血压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充分说明通过健康管理不仅可以使肥胖得到控制,并且在控制体重的同时也使并发的轻度高血压也得到控制。说明健康管理不仅对减肥有作用,在减肥的同时,综合的健康管理措施也可以对患者与肥胖相关的疾病起到改善作用。

  4. 讨论

  本例患者是一例肥胖并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健康管理得到很好地控制。但是否所有的该类患者都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对肥胖并发的2级以上的高血压能否通过健康管理得到有效控制,也是值得研究的。
  健康管理师论文篇2
  目的】 探讨糖尿病的用药指导及实施规范有效的健康管理

  【摘要】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 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住,严重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引起心脑肾等多器官衰竭和眼底小血管病变,当前糖尿病暂无特效药根治,临床以常规疗法为主,饮食治疗配合运动疗法为基础,药物辅助治疗和随时监测血糖数值。所以保持血糖水平稳定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医务人员应给与患者有效的指导,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而且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受环境、心理变化的影响,那么医务人员应给与及时的心理疏导,生理等多方面的治疗跟调理,同时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的调理和科学的生活习惯,同时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和了解,关注并发症的危害,及对身体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 内分泌代谢 控制 治疗 指导 并发症 影响 糖尿病患病率呈现世界性的上升趋势,是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疾病。

  1.1在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

  (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据对分泌不足)约占糖尿病患者5%。

  (2)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都为这种类型。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由于β细胞、胰岛素作用等遗传缺陷,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或者药物等诱发的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

  1.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据科学研究,WHO在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

  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糖尿病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在我国1996年11省市糖尿病调查表明,女性患病率(3.79%)高于男性(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00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显示,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2.54%,女性为2.66%,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糖尿病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膳食不合理,不平衡,高热量饮食、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就会导致人体血糖数值的升高,尤其是糖代谢能力差的人群。

  另外许多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不足可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活动最多的人相比,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20XX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显示,与每日静态生活时间不足1小时的人相比,静态生活时间超过4小时者糖尿病增加50%。其中,每天看电视4小时以上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比每天看电视不足1小时者增加46%。

  所以高危人群应尽量减少可改变的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例如控制膳食热量饮食,增加体力活动,以减少或延缓发生糖尿病。

  1.4糖尿病用药指导及影响:

  口服药物

  1.4.1.格列苯脲(优降糖)2.5-5.0mmg,2/日,餐前半小时服;(适用于体型偏瘦者)

  1.4.2.二甲双胍0.25-0.50g,3/日,和餐服(体型肥胖者适用)

  1.4.3格列齐特片80mmg,2/日,餐前半小时服。

  1.4.4格列喹酮(糖适平)30-180mmg,3/日餐前半小时服(肾功能不全患者适用)

  1.4.5 二甲双胍缓释片0.5g1/日,和餐服(体型肥胖者适用)。

  1.4.6.阿卡波糖(拜糖平)50mmg,3/日,进食第一口饭时服

  在用药时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经上述药物口服血糖控制不理想且体形肥胖者可加服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哎叮)15-30mmg,1次/日口服。

  另外也可以服用中药制剂,不可否认西药降血糖的作用迅速而明显,合适中药所不能比拟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在服用西药后发现还是会血糖升高,甚至会出现口干舌燥、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小腿发软等症状,这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全面进行身体的调理,症状就会有明显的改善,这是西医所欠缺的。因为中医全面调理糖尿病,会减轻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也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中药可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配合西药治疗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如黄芪、丹参、生地、知母、决明子、黄连等组成复方制剂,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辖区5万余人的入户调查,为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再将慢性病分类管理,其中对糖尿病人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一般资料:我社区5万余人,检出糖尿病人271例,男190例,女81例。70岁以上的24例,40到70岁227例,40岁以下的18例

  20岁以下2例,中老年人居多。合并心脏病的82例,眼部并发症12例,周围神经并发症45例。

  病人管理:①按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水平分类。②建立个人慢性病资料:家簇史、患病时间,目前状况、症状,用药情况等。③建立慢性病人联系卡:病人可与医生随时联系,以方便病人咨询。④建立了两级管理网,每位糖尿病人都有专人社区站点医生负责,中心又指定专家对站点医生负责。使站点医生对管理病人增强了信心,充分利用中心医疗人才资源。提高中心的管理能力。⑤按病情轻重定期预约或电话随访,并详细记录,使健康档案从“死档”变为“活档”。⑥按糖尿病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两级医生会诊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发病原因不同、个体差异不同,制订近期和长远治疗目标。⑦对家庭条件困难,治疗又不能中断的病人中心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站点解决困难。

  健康教育:1糖尿病知识普及,目的是发现早期糖尿病及青少年糖尿病。每月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为了吸引糖尿病人和活跃课堂气氛,讲课时搞抽奖活动、课堂知识问答,发放礼品如小型血糖仪、尿糖试纸、毛巾、牙膏等。2饮食指导:饮食指导是管理糖尿病的关键一步,饮食控制不好,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病人的一生。每周给病人调整食谱,帮助病人进行均衡饮食,鼓励家人协作遵守饮食计划,避免摄入过多的食物和甜食,避免油腻食物,严格遵守每日的总热量,维持标准体重。饮食量以活动量的大小而定,另外多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促进新陈代谢,对糖和脂肪的代谢有着积极作用。多吃含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含糖量少的蔬菜、水果如苦瓜、番茄、黄瓜、猕猴桃、火龙果等。3运动指导:合理个体化的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一环。运动可有效增加身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促进全身代谢,有利于控制血糖。固定运动量、饮食量及降糖药量。若运动量增加则要增加饮食量,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强度以无劳累为宜。4指导病人预防糖尿病昏迷知识:按时遵医嘱服药,因糖尿病人须终生服药,病人很难坚持,按时按量按规定服药,从而减少并发症。定时测血糖、尿糖,指导病人检测方法,教会病人自己测血糖,有助于了解病情调整用药。定时复诊评价血糖及体重的情况,告知病人促发糖尿病昏迷的危险因素,随身携带标志清楚的疾病识别卡,以便发生昏迷时及时处理。5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密切观察足部皮肤,注意有无水疱、发红、溃烂、外伤,预防糖尿病足发生。老年人反映迟钝,末梢循环差,应告知用视角和触觉保护自己,指导病人穿宽松、透气的衣服和鞋袜。选择宽松衣物。紧身衣或许能展示你修长的腿,但对血液流通确是个极大的束缚。神经和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糖友皮肤感染的风险也比正常人高。因此,你应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最好是棉质的。6季节交替多上心,虽然说病人不用比健康人多穿一层,但保暖工作确实要更用心。因为糖尿病更容易被感冒缠上,一旦缠上好起来也更麻烦。季节交替时气候变化大,这段时间尤其需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7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的物质因素是肾上腺素,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抑制了胰岛素分泌,使其含量不足而导致血糖升高,医生在平时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经常观察到,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好与坏与糖尿病的控制好与坏有直接关系。

  讨论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定期健康宣教,普及糖尿病类型及用药指导,饮食运动搭配,糖尿病的危害和并发症的预防等,居民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认识,糖尿病患者坚持做到普及的各个方面知识,又能够遵从医师的指导,大多数居民能做到清淡低盐饮食,拒吃或少吃油腻,注意体育锻炼,饮食、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糖尿病的预防有了很大的帮助。在居民中发现早期糖尿病人2例。对271例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糖尿病人1年的医疗费用降底了10%,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在居民中的地位,增加了居民对社区医疗护理信任,紧密了社区医护人员与居民的关系,大大方便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
  健康管理师论文篇3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学习健康管理是为了使人群或个体在健康方面达到最佳状况,最终达到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当今的人们,尤其是上班族,不仅要应付快节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要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心理和生理都不断的衰弱、老化和出现病变,尽管这一过程缓慢且不明显,但一旦疾病上身,万贯家财也难挽回健康。所以我要学健康管理师。

  通过学习健康管理,让我知道该如何正确饮食、科学健身;如何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使自己的身体和心里更加健康等等很多方面,变被动的健康维护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这就是我想要的。

  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愿望,到底什么是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我个人认为这四点仅仅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怎样才算健康呢?该如何管理健康呢?为什么现在食品危机这么严重,毒胶囊这么猖獗,假冒的保健品这么混乱?说到根上,都是人的问题。

  不论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是由人组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他们跟人都一样,就拿一个企业来说,会出现很多问题,有正常的,也有不正常的,当出现不正常的问题时,就是不健康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企业“短命”,所以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是否健康。国家也是如此。

  下面回到根本问题上,人为什么会不健康呢?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心理调节能力,生长发育环境,适当运动等。

  下面一一阐述:

  一、遗传可能是每个人得到的最大一笔遗产,它决定了你是男是女、个子是高还是矮、眼睛是棕色还是黑色、头发是金发还是黑发,这笔遗产可能会让你拥有奥运竞技场上夺冠的运动潜力、赋予你语言的天赋;也可能让你在轮椅上走完此生,它让你拥有众多特殊的力量、弱点及各种生理特征,这就是你的基因组织。基因遗传也是了解一个人健康的起点,可以知道你是否存在某些健康危险。如: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特殊的癌症、甚至酒精中毒,由于某些疾病更多的存在于某个民族中,健康问题还可能与个人的种族背景相关,但要记住,一些健康问题事实上是个人的基因与生活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家族中的病史,并不一定代表你也会得同样的病。相反知道自身存在的风险,反而能帮助你选择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就拿II糖尿病来说,遗传仅占10%,其实更多的是遗传了家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果后天改正,是完全有可能避免走向糖尿病的。所以要学健康管理。

  二、饮食结构,说白了就是吃,当今社会大部分人都不会吃,食物是最重要的外环境因素,是机体与外环境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 渠道 ,对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机体内营养素缺乏、过剩或比例不适当,以及食物不清洁等原因,就可引起人类健康的损伤。如:缺铁性贫血、肥胖、冠心病、高血压、食物中毒等等。所以要制定健康的饮食原则。基本要求如下:

  1、摄取的食物应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保证机体活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能量;能保证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维持和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机体需要。2、摄取的食物应能保持各种营养素平衡,包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3、食物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形,使食物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4、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的物质,食之无害。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一日总能量的30%、40%、30%为宜。虽然上述要求很难做到,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可以避免很多危险因素的发生,如少吃油炸食品,少吃坚果类食物,少吃腌制食品等等,为了健康所以要学健康管理。

  三、心里调节,心里健康是指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既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对稳定,相对协调、充分发展、与客观环境统一和适应。健康的心里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忧愁、顾虑和悲观可是人得病;积极、愉快、意志坚强和情绪乐观可战胜疾病,更可是人强壮和长寿。如《三国演义》中,东吴大将周瑜,年少英俊,风流倜傥,武艺高强,但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诸葛亮三气周瑜,终因其心理素质差而早生华发、命归黄泉。再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因终日抑郁,结果积郁成疾而红颜薄命。因此生理健康名不能保证一个人心理也是健康的,所以要学习健康管理。

  四、生长发育环境,这个范围太大了,从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开始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这里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怎样看待社会环境——“压力”。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每天持续适应调节我们的生活所需时,我们就经历不同层次的压力。我们总认为压力是消极的,就像一种不舒适的或者说不快乐的压力----比如说,按时完成工程、处理交通罚单、照顾病人。但是压力也有积极的一面,当我们职务提升或朋友为我们举办了惊喜的生日聚会,我们同样也有压力。无法释放的压力对身体和思想都有影响。从肌肉紧张到对未来失去希望的感觉。然而生活中没有压力似乎是不可能的,解决方法就是舒缓压力。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又无法放松,这时最好学习如何放松。放松技巧似乎对许多生理功能都有影响,包括血压、心率和肌肉拉紧、、、等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呼吸,这也是在课上张电红老师教的方法,真的很管用。所以我们要学健康管理。

  五、适当运动,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积极锻炼身体的每一小时可以有平均两小时的生命延续回报。多做运动并不等于自我惩罚,不是说非要您加入某个健身俱乐部或是买健身设备,当今社会能去健身房的人没有多少,我们要选择简单、实际操作性强的方法,最好是能与生活方式相结合。例如每天提前1-2站下车,步行回家或是早起一会,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这些都是很实用的方法。要找到适合自己、身体能承受的运动方式,强度过大或是过缓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知道如何运动及疾病人群如何运动养生就要学健康管理。

果断收藏!12个口服降糖药物的关键问题,糖友必知

撰文 洪 靖

编辑 保健君

胰岛素促泌剂是最古老的一类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这类药物是通过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就是 磺脲类促泌剂。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磺脲类药物降糖疗效强大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常用的这类药物有达美康(通用名格列齐特)、美吡达(格列吡嗪)、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利(格列美脲片)、优降糖(格列本脲)等。

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来降低血糖。另外,此类药物也可以在胰腺外发挥作用,促进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由于磺脲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因而此类药物 适用于胰岛功能相对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 。

0 1、胰岛功能已经完全衰竭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胰岛功能几近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

0 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0 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0 4、有严重急、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的患者。

0 5、对此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由于这类药物发现得早,应用的时间长,所以临床上积累的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明确,价格相对低廉,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而且这类药物有多种剂型,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有研究表明,这类药物可减少或延缓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磺脲类药物单用、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联合胰岛素,均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通常磺脲类药物在服用1~2 小时后药效达高峰,所以这类药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达到同步,从而取得最佳降糖效果。但要注意,短效的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长效的格列本脲、格列美脲及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可以在餐前即刻服用。

为了减少低血糖的风险,服用磺脲类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检测的血糖结果逐渐增加用量。短效药物需要一天3次给药, 长效药物一天服药1 次即可。

1 、低血糖

胰岛素促泌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其中格列本脲因为半衰期长,加上其代谢产物也有降糖作用,最容易出现低血糖。而短效胰岛素促泌剂,因其作用时间短,低血糖相对少,较为安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胰岛素促泌剂,因为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这类药物都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患者服用期间都要警惕低血糖。

2 、体重增加

胰岛素是促进能量储存的激素,因此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可间接增加体重。

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使用不当容易导致低血糖,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的低血糖风险。如果患者以前出现过严重的低血糖、患者预期寿命较短或者已经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宜选择降糖作用较缓和、作用时间较短、低血糖风险较小的磺脲类药物。而格列本脲降糖作用最强,其代谢产物也具有降糖活性,作用时间较长,可导致严重低血糖,所以不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

哪些情况会影响磺脲类药物的药效

有些患者应用磺脲类药物一段时间后效果会越来越差。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0 1、饮食控制不佳,运动治疗不符合要求,同时合并感染或者其他疾病;

0 2、患者同时应用了有升高血糖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精神科用药、利尿剂等;

0 3、有些患者盲目增加药物剂量,可能有夜间低血糖、晨起高血糖;

0 4、还有一种情况,磺脲类药物存在药物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即开始阶段有效,以后药效逐渐减低甚至完全失效,这种情况多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太差有关。

因此,患者在服用磺脲类药物期间,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复查血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不要自行加量。

1 、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胰岛B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

2 、两种磺脲类药物不可以同时应用。当单用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欠佳时,可与其他种类降糖药联用。

3 、服用磺脲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用量,一般每1~2周调整一次。

4 、不同的磺脲类药物各有特点,建议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5 、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可选用只需每天服用一次的长效制剂,如格列美脲、达美康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6 、不可把消渴丸当作纯中药制剂,因其成分中含有优降糖,每10 粒消渴丸含2.5 毫克优降糖,不可任意增加用药剂量。

7 、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饮食不规律和营养状况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剂量和短效的磺脲类药物可能会更加安全。

专家简介:洪靖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代谢性大血管病变学组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生命质量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理事。Pediatric Endocrinology 等杂志的审稿人。

擅长对初发糖尿病、难治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青少年糖尿病进行个体化诊疗。承担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国际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2部、参编4部内分泌专著/教材。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格列齐特有些什么作用

格列齐特为第2代口服磺脲类降血糖药,作用较强,其机制与甲苯磺丁脲相似,即选择性地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提高进食葡萄糖后的胰岛素释放。其作用比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近年来研究还发现格列齐特尚有胰外作用,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增强。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后的生物效应加强的结果,同时肝糖生成与输出亦受到抵制,使格列齐特有胰外受体或受体后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磺脲类药物能增加靶组织的胰岛素受体数量,提高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格列齐特经动物实验和临床使用证明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力,防止维蛋白沉积在微血管壁上,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防治作用。有动物实验表明,长期使用格列齐特能明显降低肝脏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和脂肪酸。组织学检查表明,它可抵制由高胆固醇食物引起的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的损伤,对减少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有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