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读《名利场》这本书,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不仅教会了我虚荣心就像一个魔鬼,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和荣华富贵,换来的只会是一场空,还使我们真真切切地了解到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不良风气,充分懂得了“浮华若梦”的意义。
书中一开始介绍到了两个主要人物——瑞蓓卡和爱米莉亚,一穷一富。除了金钱上的巨大差异,受到的待遇,以及性格更是截然不同。瑞蓓卡口蜜腹剑、两面三刀、阴险狠毒,野心勃勃地追逐名利,是“金钱是唯一主宰”的思想,使她在学校、在社会都饱受歧视,人情冷暖扭曲了她的思想。而爱米莉亚,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到哪里都受人宠爱,成长路上几乎没有如何的困难阻挡着她,正因如此,她不需要努力就能进入上流社会,所以变得天真善良,甚至有点傻里傻气。通过这两个人物的一些介绍,更说明了英国社会就是一个追求金钱,荣耀的世界;也说明了追求名利不仅会毁了自己,还会毁了别人,正是所谓的“害人害己”。
我还觉得,这种不良的风气不止存在与19世纪的英国社会,更存在于现在,无论何处,都显现着这种风气。书中写着,瑞蓓卡是一朵“飘零的落花”。可是,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一朵朵的“飘零的落花”,正是因为对生活的不服,对名利的不服,造就了她或者他们的追逐名利的脚步。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瑞蓓卡看似一步步地要走向上流社会的同时(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虚荣覆灭),我并不开心,反而感到恶心、厌烦;而天真善良的爱米莉亚虽然遭遇了种种不幸,我也很同情她,但她总比瑞蓓卡要好的多,不用做那些拼尽全力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事情。我想,作者萨克雷心里也一定是这样的想法。
终于到结局了,但却并不如我所想:一般的小说结局说不上十分圆满,但至少也让人欣慰。可是,在《名利场》里,虽然爱米莉亚最终和都宾过上幸福的社会,算不上是全部的悲剧,可是急功近利追逐名利的瑞蓓卡却落得一场空,只好投身于慈善事业中……
这本小说里充满了作者萨克雷对名利世界的讽刺,对虚荣社会的讽刺。可是,他何尝又不是身在名利场中?瑞蓓卡、爱米莉亚、都宾都只是名利场中的几个代表,你,我,他们,以后都会踏入名利场,踏入这个险恶的世界。时代在变,而名利场永远不变。世人们,何时才能摆脱茫茫无期的名利场呢?
自然主义,要说起来,你可以具体百度百科一下
我理解的自然主义,大概就是人文主义的对立面,是指绝对的理性,具有实证,科学,逻辑性比较严密等特点
毕业 论文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但论文选题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文化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一)
1.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2.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3.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4.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5.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6. 汉语对 英语写作 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7.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8.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9.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0.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1.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2.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3.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14.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15. 广告 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16.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二)
1.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2.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3.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4.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5.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6.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7. 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8.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9.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0.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1.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2.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3.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4.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 英语学习 状况调查
15.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6.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18.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19.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三)
1. 广告双关语的作用
2. 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
3. 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
4. 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5. 透过“超女现象” 反思 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
6. 浅析《飘》中女主角——斯佳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7. 从《绝望主妇》第一、二季看美国社会的平等观
8. 论《名利场》中萨克雷讽刺艺术的运用
9. 《喧哗与骚动》象征意象的分析
10. 当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剧《超能英雄》中的反映
11. 中世纪西方__文化的繁荣
12.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Moment in Peking的两中文译本
13. 分析《远大前程》中郝维香小姐悲剧的成因
14. 论英语广告语中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补救策略
15. 浅析中英茶文化差异
16.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网络聊天语言中的体现
17.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
文学方向的比较好写,教学法最好写,不过能学到东西麽?我这儿有些:语用预设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omic Sketches
论旅游广告的人际功能 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
英语借词研究 A Survey of Loan Words in English
科技英语的词汇及句法特征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黑人英语的词汇及句法特征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通俗科技语篇中的名物化研究 A Study on Nominalization in Popular Science Discourses
主位及述位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The Progress of and Outlook for Theme and Rheme Research
英语衔接机制研究 A Study of English Cohesive Devices
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Body Languag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论隐喻的衔接功能 On the Cohesive Functions of Metaphor
《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形象分析 《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形象分析
《欲望号街车》的主题探析 A Thematic Exploration of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迷失的自我:《小镇畸人》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Lost Selves: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Winesburg Ohio
天堂梦醒:论《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爱情婚姻观 No Dream in Heaven: A Study on Hardy’s 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in Jude the Obscure
“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Emily in “A Rose for Emily"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的象征主义 Symbolism in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论《拍卖第49匹》的追寻主题 On the Theme of Quest in The Crying of Lot 49
论《名利场》中的叙事艺术 On the Narrative Arts in Vanity Fair
《珍妮姑娘》中的道德观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Morality in Jennie Gerhardt
浅析《蝇王》中的宗教思想 On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Lord of the Flies
鬼怪、解构、历史:《宠儿》的后现代主义分析 Ghost, Deconstruction, and History: A Postmodern Analysis of Beloved
典籍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典籍翻译中译者的职责 Translator's Task in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英语名词化结构在汉英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Nominalization in Legal C-E Translation
论汉英旅游资料翻译中的省译 On "Omission” in C-E Tourist Material Translation
恭维言语行为之文化对比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Complimen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TITHESES 的分类与汉译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TITHESES
浅谈对偶 A Brief Account on ANTITHESES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Respect,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
英语幽默的语言特点及语用分析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隐喻意识与英语词汇学习 Metaphor Awareness and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网络环境中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tern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Internet Environment
网络语言的特征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Language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关联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i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英汉完成体对比 A Comparison of Perfect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因素及其对策 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English Read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游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跨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这个题目不难写,不知道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是研究生的话题目还可以,最好改成英国文学中的女权主义发展。你可以谈谈乔叟,莎士比亚,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哈代,萨克雷,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把它们的作品和英国女权运动的历史结合起来。比如文艺复兴以前的英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不是天使就是魔鬼,在文学作品中她们可有可无。文艺复兴后,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很多女性泼辣,有主见,但在作品中所占篇幅小。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女性开始和男性一样成为主角,朱丽叶,鲍西亚这些女性果敢,有主见,敢爱敢恨,这与伊丽莎白一世当政有关,但他的作品也有受男权思想影响的地方,比如他的历史剧中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李尔王》中两个大女儿和《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是文学中魔鬼的代表,还有麦克白是受女巫的蛊惑才弑君篡权的,这都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李尔王》中的小女儿和《奥赛罗》中的黛斯德莫娜,她们都是天使的代表,柔弱温顺符合传统道德。简奥斯丁的作品,第一次从女性的角度叙述故事,作者肯定了女性的智慧,追求男女平等。但以上的作家,女权主义具有局限性,只涉及爱情婚姻方面。勃朗特姐妹的作品提出女性经济独立,以及对事业的追求。简爱即使结婚,也要保留家庭教师的职务。简爱的梦想是开办一所乡村学校。《维莱特》中的主人公,路西小姐横渡海峡去法国讨生活,还有《谢利》中具有男子气概的大小姐。她们改变以往婚姻是女性唯一出路的思想,不再依靠男人生活,而是依靠劳动,自食其力。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否定的束缚女人的贞洁观,萨克雷的《名利场》被称作一部没有男主人公的小说,描写了女冒险者的故事,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肯定了女性的奋斗。还有DH劳伦斯作品《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恋爱中的女人》和《虹》中的女性渴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婚姻与爱情。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代表,从心理刻画女性形象。她有本书好像叫杀死炉边的天使,是专门探讨英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义发展的。
如果是本科写一部或两部作品的比较就行。推荐你几本书:《女性主义简史》,波伏瓦的《第二性》,《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判》